正在阅读:

《大川端侦探社》:你看男神的颜,男神看穿你的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川端侦探社》:你看男神的颜,男神看穿你的心

放在商业片视角下,看似白水般乏味。初入喉,极普通,稍后时,却如一条火线,顷刻点燃五脏六腑。

今天,我们来聊一部深夜剧。

科普一下,深夜剧指日本在晚上11点后播放的剧集。篇幅较短,口味不轻,题材力度更为大胆张扬,也毫不避讳敏感话题。

就像关注复仇题材的《怨屋本铺》,瞄准高利贷人群的《暗金丑岛君》。

都无外乎展现白日天光下,难以现形的人性阴影。

但其实,除了重口味,深夜剧中还有一类常被人忽视的存在。

不热点营销,不话题造势。只待有缘人,偶然瞥见,俯身拾起。

就像这部仅有一季12集,短到半天就能刷完的小品——

《大川端侦探社》​

每集一个20分钟小故事,前后独立,没啥联系。虽叫侦探剧,却几乎没有侦破推理。

一气呵成看下来,满眼尽是荒诞与温情。

出自曾有过《真幌站前番外地》与《圈套》,两部高分佳作的导演大根仁之手。

但除了戏路超广,能出演任何角色的小田切让主演,以及豆瓣8.5高分外。

第一眼看到本剧的夏BB,并未留下太多印象。

虽然类型被归为剧情&悬疑,但本剧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谜案难题。

一无谋财,二无害命,甚至连警察也缺席。

侦探社落在东京浅草一带,破落衰败的老城区,完全不像会有生意的样子。

主角们,也一个个吊儿郎当,没有半点侦探模样。

社长虽然上了年岁,却天天只顾着摆弄模型玩具。

不顾老成持重的形象不说,没事还戴个兔耳卖萌。

前台女职员,虽然爆乳长腿,但头脑空空,别人说个词,还得借百科才能听懂。

每集换一次工作,不是情趣内衣模特,就是援交女郎。

最后还有木村侦探,一天到晚睡眼惺忪。作为主力探员,唯一的破案方法,就是挨家挨户上门套话。

当然,如果不算总能梦见委托人上门这种基本没啥用的超能力……

是的,既非头脑过人的本格派侦探,又非铁骨柔情的硬汉派侦探。

什么活都接,什么案都查,毫不挑肥拣瘦的这三人,稀里糊涂凑成一队。

挂着“侦探社”三字招牌,真有点名不副实。

每集故事,对看惯了推理悬疑的观众来说,也不值一提:

想吃馄饨想到要砍人的黑道老大;

想找跟自己有过一段露水情姑娘的小职员;

想找业已失踪多年偶像的谢顶大叔;

想参加恐怖面相比赛的烘焙师傅;

想找出是谁给自己送便当的落魄艺人……

这些根本谈不上案件的委托,外人看来芝麻大点事,却着实困扰着剧中每个人。

一如执念,挥之不去,频频闪现。

他们在经济下滑,人心灰败的时代,来到大川端,想解开关于回忆的种种问题。

与其他日剧不同,《大川端侦探社》主线模糊,冲突平淡,也没有人物成长。

放在商业片视角下,看似白水般乏味。

初入喉,极普通,稍后时,却如一条火线,顷刻点燃五脏六腑。

第一集《最后的晚餐》,无关珍馐美味,只是一碗馄饨。

悠闲又慵懒的日常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气势汹汹的委托人。

来人一看就混迹江湖多年,不是头牌红棍,至少也能砍翻三条街的人。

来的都是客,社长和木村自然好生接待。

从混混口中,他们得知这次的委托居然只是找一碗馄饨。

原来,混混所在社团高城组,已近分崩离析。

组长英雄迟暮,小弟各奔东西。

只剩混混一人,就为圆老大最后的念想——吃上回忆中的小馄饨。

混混找来各地师傅,使尽办法,也没法复原组长记忆中的味道。

就连米其林大厨亲自操刀,山珍海味置办下来,还引得组长拔刀就砍。

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次毫不管用。

木村走访调查,轻松找到了当年的小店老板。

其间大部分时间就用来耍帅,并没费什么真功夫,没事还来一组慢镜。

小店老板,也就是个脏兮兮的糟老头,用的食材都是毫不起眼的开架货。

但组长一口下去,瞪大双眼。

的确就是他要的味道,他日思夜想甚至临死都念念不忘的馄饨。

看到这里,一般观众大概就以为故事完了。

虽有些荒诞,但好歹夙愿得偿,可喜可贺。

但社长的一番话,却打破了故事刚营造的一点小温馨。

原来黑老大之所以觉得好吃,只是因为加了很多调味添加剂……

跟手艺无关,跟材料无关,就是那年头根本没什么天然健康无公害概念,实打实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而吃过了最后晚餐的黑道二人组,也闯入对手组织大开杀戒,把自己燃成纯白的灰。

有点小清新毁灭者的意思是吧?别急,再看这一集。

刚刚被解聘的落魄大叔,来到侦探社,想要找到三十年前的偶像。

一位刚出道,只发过一首单曲,就销声匿迹的美少女。

第一次接触如此清纯可爱少女的大叔,握手的一瞬间就被击穿。

三十年来,不仅单身,还从没洗过那只手。

闲话少续,快进到真相揭露之前。梦醒时分,一地鸡毛。

满怀期待能找回青春的大叔,看见的却是一位秃头地中海。

是的,相信你的双眼。

这位少女,其实是个男人,被事务所要求扮成女孩。

但刚出道就开始二次发育,声线变化,不得不转行隐退。

这一刻,夏BB仿佛听见有些东西落地,摔得稀碎。

更可怕的一幕紧随而至,“美少女”走上舞台,重新唱起那首成名曲。

大叔恍恍惚惚间,仿佛又看见年轻时的偶像重现。

他冲上舞台,与“美少女”一同歌唱,眼角似有泪光涌现。

结尾处,两位大叔 ,为了未来,彼此打气。

逐渐明白过来了,是吧?

本剧之所以吸引夏BB,不是因为剧情表面的荒诞不经。

而是故事背后,那撩拨往昔,洞穿人心深处的感伤与忧郁。

就像在寻找情人旅馆一集中的对白:

“以前的情人旅馆可有意思,有旋转床,天花板啊墙壁啊都有镜子,还有两人坐的旋转木马。当今啊,这世上各种变态欲望,都在AV或网上得到了满足,也不会期望情人旅馆里有那种东西了。”

看似重口,实则怀旧感伤到cry。

还记得侦探社所在么?

曾经东京最繁荣的一条街——浅草。

“曾经”二字,指二战洗礼后的浅草,早已不复当年之貌。街头巷尾,说好听是怀旧氛围浓郁,说难听是衰败之势难掩。

这条街上的侦探社,这条街上的行路人,自然不会遭遇什么惊天谜团。

故事中的所有回忆,所有感伤,都停留在回不去的昭和年间。

黑老大怀念馄饨,大叔怀念偶像,老板娘怀念情人旅馆……

交织在数十年中的回忆,一方面暗示了由盛转衰的日本经济历程,一方面又代指了记忆的不可靠性所造就的种种荒诞。

我们常说人生百态,真实生活往往比文艺作品更为诡谲。

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大部分人,一生能遇到的奇闻异事,不过零星尔尔。

更多的,只是被时间篡改,被酒精催化后的谈资。

常人看来,生活中诸多荒谬,背后总有出人意料的缘由。

但其实,生活中并无那么多奇峰峻岭。大部分的惊异,其实来源于误会——被天生的想象力与不甘平凡,添油加醋后的误会。

但夏BB相信,爱编故事的人,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感性。

希望他们永远拥有这种感觉。

与一般故事要交代人物前史,使其更丰满多元不同。

剧中除了只言片语,点出主角性格棱角之外,并未大篇幅交代过往经历。

他们有如你生活中的无数过客,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偶然掀起一阵波澜,反射出令人唏嘘的点点侧面。

但这些面目模糊的小人物,多少也有被视为珍宝的东西。

虽不至脱胎换骨,也能让他们面对之后艰难时,能有更直的腰板。

与《深夜食堂》中的小饭馆,是大城市中孤独灵魂的庇护所一样。

侦探社不大的几尺方圆,也能帮助走到生活十字路口的人,找到方向和答案。

有如《雪国》中那著名的开端: 

“穿过隅田长长的河畔,便是大川端。日照一地白,人在侦探社前停了下来。”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川端侦探社》:你看男神的颜,男神看穿你的心

放在商业片视角下,看似白水般乏味。初入喉,极普通,稍后时,却如一条火线,顷刻点燃五脏六腑。

今天,我们来聊一部深夜剧。

科普一下,深夜剧指日本在晚上11点后播放的剧集。篇幅较短,口味不轻,题材力度更为大胆张扬,也毫不避讳敏感话题。

就像关注复仇题材的《怨屋本铺》,瞄准高利贷人群的《暗金丑岛君》。

都无外乎展现白日天光下,难以现形的人性阴影。

但其实,除了重口味,深夜剧中还有一类常被人忽视的存在。

不热点营销,不话题造势。只待有缘人,偶然瞥见,俯身拾起。

就像这部仅有一季12集,短到半天就能刷完的小品——

《大川端侦探社》​

每集一个20分钟小故事,前后独立,没啥联系。虽叫侦探剧,却几乎没有侦破推理。

一气呵成看下来,满眼尽是荒诞与温情。

出自曾有过《真幌站前番外地》与《圈套》,两部高分佳作的导演大根仁之手。

但除了戏路超广,能出演任何角色的小田切让主演,以及豆瓣8.5高分外。

第一眼看到本剧的夏BB,并未留下太多印象。

虽然类型被归为剧情&悬疑,但本剧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谜案难题。

一无谋财,二无害命,甚至连警察也缺席。

侦探社落在东京浅草一带,破落衰败的老城区,完全不像会有生意的样子。

主角们,也一个个吊儿郎当,没有半点侦探模样。

社长虽然上了年岁,却天天只顾着摆弄模型玩具。

不顾老成持重的形象不说,没事还戴个兔耳卖萌。

前台女职员,虽然爆乳长腿,但头脑空空,别人说个词,还得借百科才能听懂。

每集换一次工作,不是情趣内衣模特,就是援交女郎。

最后还有木村侦探,一天到晚睡眼惺忪。作为主力探员,唯一的破案方法,就是挨家挨户上门套话。

当然,如果不算总能梦见委托人上门这种基本没啥用的超能力……

是的,既非头脑过人的本格派侦探,又非铁骨柔情的硬汉派侦探。

什么活都接,什么案都查,毫不挑肥拣瘦的这三人,稀里糊涂凑成一队。

挂着“侦探社”三字招牌,真有点名不副实。

每集故事,对看惯了推理悬疑的观众来说,也不值一提:

想吃馄饨想到要砍人的黑道老大;

想找跟自己有过一段露水情姑娘的小职员;

想找业已失踪多年偶像的谢顶大叔;

想参加恐怖面相比赛的烘焙师傅;

想找出是谁给自己送便当的落魄艺人……

这些根本谈不上案件的委托,外人看来芝麻大点事,却着实困扰着剧中每个人。

一如执念,挥之不去,频频闪现。

他们在经济下滑,人心灰败的时代,来到大川端,想解开关于回忆的种种问题。

与其他日剧不同,《大川端侦探社》主线模糊,冲突平淡,也没有人物成长。

放在商业片视角下,看似白水般乏味。

初入喉,极普通,稍后时,却如一条火线,顷刻点燃五脏六腑。

第一集《最后的晚餐》,无关珍馐美味,只是一碗馄饨。

悠闲又慵懒的日常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气势汹汹的委托人。

来人一看就混迹江湖多年,不是头牌红棍,至少也能砍翻三条街的人。

来的都是客,社长和木村自然好生接待。

从混混口中,他们得知这次的委托居然只是找一碗馄饨。

原来,混混所在社团高城组,已近分崩离析。

组长英雄迟暮,小弟各奔东西。

只剩混混一人,就为圆老大最后的念想——吃上回忆中的小馄饨。

混混找来各地师傅,使尽办法,也没法复原组长记忆中的味道。

就连米其林大厨亲自操刀,山珍海味置办下来,还引得组长拔刀就砍。

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次毫不管用。

木村走访调查,轻松找到了当年的小店老板。

其间大部分时间就用来耍帅,并没费什么真功夫,没事还来一组慢镜。

小店老板,也就是个脏兮兮的糟老头,用的食材都是毫不起眼的开架货。

但组长一口下去,瞪大双眼。

的确就是他要的味道,他日思夜想甚至临死都念念不忘的馄饨。

看到这里,一般观众大概就以为故事完了。

虽有些荒诞,但好歹夙愿得偿,可喜可贺。

但社长的一番话,却打破了故事刚营造的一点小温馨。

原来黑老大之所以觉得好吃,只是因为加了很多调味添加剂……

跟手艺无关,跟材料无关,就是那年头根本没什么天然健康无公害概念,实打实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而吃过了最后晚餐的黑道二人组,也闯入对手组织大开杀戒,把自己燃成纯白的灰。

有点小清新毁灭者的意思是吧?别急,再看这一集。

刚刚被解聘的落魄大叔,来到侦探社,想要找到三十年前的偶像。

一位刚出道,只发过一首单曲,就销声匿迹的美少女。

第一次接触如此清纯可爱少女的大叔,握手的一瞬间就被击穿。

三十年来,不仅单身,还从没洗过那只手。

闲话少续,快进到真相揭露之前。梦醒时分,一地鸡毛。

满怀期待能找回青春的大叔,看见的却是一位秃头地中海。

是的,相信你的双眼。

这位少女,其实是个男人,被事务所要求扮成女孩。

但刚出道就开始二次发育,声线变化,不得不转行隐退。

这一刻,夏BB仿佛听见有些东西落地,摔得稀碎。

更可怕的一幕紧随而至,“美少女”走上舞台,重新唱起那首成名曲。

大叔恍恍惚惚间,仿佛又看见年轻时的偶像重现。

他冲上舞台,与“美少女”一同歌唱,眼角似有泪光涌现。

结尾处,两位大叔 ,为了未来,彼此打气。

逐渐明白过来了,是吧?

本剧之所以吸引夏BB,不是因为剧情表面的荒诞不经。

而是故事背后,那撩拨往昔,洞穿人心深处的感伤与忧郁。

就像在寻找情人旅馆一集中的对白:

“以前的情人旅馆可有意思,有旋转床,天花板啊墙壁啊都有镜子,还有两人坐的旋转木马。当今啊,这世上各种变态欲望,都在AV或网上得到了满足,也不会期望情人旅馆里有那种东西了。”

看似重口,实则怀旧感伤到cry。

还记得侦探社所在么?

曾经东京最繁荣的一条街——浅草。

“曾经”二字,指二战洗礼后的浅草,早已不复当年之貌。街头巷尾,说好听是怀旧氛围浓郁,说难听是衰败之势难掩。

这条街上的侦探社,这条街上的行路人,自然不会遭遇什么惊天谜团。

故事中的所有回忆,所有感伤,都停留在回不去的昭和年间。

黑老大怀念馄饨,大叔怀念偶像,老板娘怀念情人旅馆……

交织在数十年中的回忆,一方面暗示了由盛转衰的日本经济历程,一方面又代指了记忆的不可靠性所造就的种种荒诞。

我们常说人生百态,真实生活往往比文艺作品更为诡谲。

其实,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大部分人,一生能遇到的奇闻异事,不过零星尔尔。

更多的,只是被时间篡改,被酒精催化后的谈资。

常人看来,生活中诸多荒谬,背后总有出人意料的缘由。

但其实,生活中并无那么多奇峰峻岭。大部分的惊异,其实来源于误会——被天生的想象力与不甘平凡,添油加醋后的误会。

但夏BB相信,爱编故事的人,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感性。

希望他们永远拥有这种感觉。

与一般故事要交代人物前史,使其更丰满多元不同。

剧中除了只言片语,点出主角性格棱角之外,并未大篇幅交代过往经历。

他们有如你生活中的无数过客,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偶然掀起一阵波澜,反射出令人唏嘘的点点侧面。

但这些面目模糊的小人物,多少也有被视为珍宝的东西。

虽不至脱胎换骨,也能让他们面对之后艰难时,能有更直的腰板。

与《深夜食堂》中的小饭馆,是大城市中孤独灵魂的庇护所一样。

侦探社不大的几尺方圆,也能帮助走到生活十字路口的人,找到方向和答案。

有如《雪国》中那著名的开端: 

“穿过隅田长长的河畔,便是大川端。日照一地白,人在侦探社前停了下来。”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