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企业面临“敬业寒冬”,调动员工积极性离不开物质刺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企业面临“敬业寒冬”,调动员工积极性离不开物质刺激

倾听员工需求和文化认同很重要,当然升职加薪也不能少。

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职场存在普世价值之说,“敬业”无疑位列其中。

北森近两年的中国企业敬业度报告结果均显示,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敬业寒冬”。他们将个人敬业行为划分成挑战、留任、努力意愿三个方面,对8.5万条员工敬业度数据的分析发现,尽管员工留任意愿上升,但他们的努力意愿在今年下滑约2%。

这多少是个令雇主焦虑的信号。在企业和人才更加依存的当下,被动留任的人才无法被充分激活而创造价值,糟糕的结果可想而知。11月15日,以“激活共生”为主题的2018HeRo中国企业人才管理典范企业颁奖典礼暨人才管理成功实践年度峰会在上海举办。十数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官们坐到了一起,探讨敬业度流失的大环境下,如何激活个体效能,使个体和组织互动共生的问题。

真正的激活是从持续了解员工需求开始的

人力资源官们经常将敬业度挂在嘴边,由此抛出的名词包括员工价值感、同盟感、以及与企业的连接感。这些词汇听起来相当空泛,但追根溯源,它们指向的头一件事是,员工的真实需求。

如何了解员工需求?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在演讲中提到,一方面,企业要了解员工的共同需求——可以通过组织化的调研来实现,例如开展员工敬业度调查、组织氛围调查等。另一方面,对于核心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要格外关注,包括他们的个人职业规划、发展意愿等。工作开展较为细致的企业,还会定期对员工实施一对一的职业规划面谈,让个人发展诉求和组织发展目标进行动态平衡。

康师傅控股人资长吴之炜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则谈及,在需求洞察上,公司和员工应当各负50%的责任。他特别强调了后者的自主表达:如果一个员工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停留在对公司的完全配合上,这有点不负责任。他们应当主动了解自己的发展机会,选择职业生涯。“在绩效面谈时,双方应当形成‘对话’,而非单向沟通。”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难点。对于大企业来说,了解个性化需求和组织发展目标进行动态平衡相对复杂,也可能需要更多成本。北森在一份报告中建议,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适度协助。比如企业提供人才管理平台,借助平台的资源,员工可以进行学习、寻求反馈,记录员工发展的轨迹,最终期待这个行为会变成员工自发行为,让员工可以看见自己成长的路径和机会。

人才和组织间的文化连结

了解员工要什么仅仅是第一步。一种共识是,要从战略角度思考人才和组织关系的问题,而非单纯关注个人需求。

“认同”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员工是否与企业的价值观、文化保持共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敬业度表现。侨鑫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周欣在演讲中分享了一个故事。企业今年新成立的健康领域项目,请来了最顶尖的德国医疗团队、中国医疗团队,以及专业销售。尽管呈现互补关系,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依然出现了——如何将他们连接和协同成了极为艰巨的事情。

周欣在反思,如果重来一遍,人力资源部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她最终意识到,整个项目的驱动力并不在专业大咖,而是在与企业价值观保持认同的内生人才上。“单纯地复制专业是无效的,应该用最懂企业DNA的人把他们串起来,从而谋求目标的一致性和同盟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指出,相比起很多的组织乐于研究如股权分配、利益价格、项目跟投等,他们在文化层面的落地性和精细度尚且不够。后者绝不是流于口头的清谈,而是一套系统性流程,其本身有制度、实践,需要真正落地。

如果从HR的角度思考,最为贴近的一环是“用人文化”:他们需要对企业核心文化有清晰把握,从而判断哪些人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后者又是在何种程度上认可企业。这虽然并不意味着员工不会跳槽,但是这些员工在某种程度上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将和组织保持一致。

升职加薪:这真的不是在“画饼”

眼下,不少关于员工敬业度的报告都指向一点:人们已经告别了为基础回报而工作的时代,相较于薪资、福利和资源,工作中更为软性的因素能更好地驱动员工投入。

尽管如此,在激活个体效能问题上,企业的显性价值分配从未缺席。

周欣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随着房地产业持续下行,在该领域多有涉足的侨鑫将在2019年的绩效设计上做出调整。为了激励个体效能,员工KPI将比以往更为直接地与业绩挂钩,人力资源部也将直接根据各部门的产值,界定该部门人力资源成本。

新潮传媒首席人才官金斌同样提到了这一点。尽管在演讲中,他始终将“愿景与使命”挂在嘴边,但对于一家仍在快速扩张期的公司,金斌在私底下坦言,基本的价值观匹配之上,物质刺激仍然举足轻重。“如果你只是天天给大家讲情怀,讲愿景、讲使命,讲文化。三年之后,这些都讲的差不多了,但是钱呢,这时候大家就会走了。”

这听起来有些老调重弹,但仍在本质层面上描画了有关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而如何将物质激励的价值最大化,也成了考验人力资源官的重要部分。金斌就表示,如果企业想揽获一批敬业度高的员工,切实地在绩效和激励机制上下足基本功很重要。毕竟,“如果只是画饼,数年之后,一定不会有人继续跟着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企业面临“敬业寒冬”,调动员工积极性离不开物质刺激

倾听员工需求和文化认同很重要,当然升职加薪也不能少。

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职场存在普世价值之说,“敬业”无疑位列其中。

北森近两年的中国企业敬业度报告结果均显示,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敬业寒冬”。他们将个人敬业行为划分成挑战、留任、努力意愿三个方面,对8.5万条员工敬业度数据的分析发现,尽管员工留任意愿上升,但他们的努力意愿在今年下滑约2%。

这多少是个令雇主焦虑的信号。在企业和人才更加依存的当下,被动留任的人才无法被充分激活而创造价值,糟糕的结果可想而知。11月15日,以“激活共生”为主题的2018HeRo中国企业人才管理典范企业颁奖典礼暨人才管理成功实践年度峰会在上海举办。十数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官们坐到了一起,探讨敬业度流失的大环境下,如何激活个体效能,使个体和组织互动共生的问题。

真正的激活是从持续了解员工需求开始的

人力资源官们经常将敬业度挂在嘴边,由此抛出的名词包括员工价值感、同盟感、以及与企业的连接感。这些词汇听起来相当空泛,但追根溯源,它们指向的头一件事是,员工的真实需求。

如何了解员工需求?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长周丹在演讲中提到,一方面,企业要了解员工的共同需求——可以通过组织化的调研来实现,例如开展员工敬业度调查、组织氛围调查等。另一方面,对于核心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要格外关注,包括他们的个人职业规划、发展意愿等。工作开展较为细致的企业,还会定期对员工实施一对一的职业规划面谈,让个人发展诉求和组织发展目标进行动态平衡。

康师傅控股人资长吴之炜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则谈及,在需求洞察上,公司和员工应当各负50%的责任。他特别强调了后者的自主表达:如果一个员工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停留在对公司的完全配合上,这有点不负责任。他们应当主动了解自己的发展机会,选择职业生涯。“在绩效面谈时,双方应当形成‘对话’,而非单向沟通。”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难点。对于大企业来说,了解个性化需求和组织发展目标进行动态平衡相对复杂,也可能需要更多成本。北森在一份报告中建议,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适度协助。比如企业提供人才管理平台,借助平台的资源,员工可以进行学习、寻求反馈,记录员工发展的轨迹,最终期待这个行为会变成员工自发行为,让员工可以看见自己成长的路径和机会。

人才和组织间的文化连结

了解员工要什么仅仅是第一步。一种共识是,要从战略角度思考人才和组织关系的问题,而非单纯关注个人需求。

“认同”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员工是否与企业的价值观、文化保持共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敬业度表现。侨鑫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周欣在演讲中分享了一个故事。企业今年新成立的健康领域项目,请来了最顶尖的德国医疗团队、中国医疗团队,以及专业销售。尽管呈现互补关系,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依然出现了——如何将他们连接和协同成了极为艰巨的事情。

周欣在反思,如果重来一遍,人力资源部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她最终意识到,整个项目的驱动力并不在专业大咖,而是在与企业价值观保持认同的内生人才上。“单纯地复制专业是无效的,应该用最懂企业DNA的人把他们串起来,从而谋求目标的一致性和同盟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指出,相比起很多的组织乐于研究如股权分配、利益价格、项目跟投等,他们在文化层面的落地性和精细度尚且不够。后者绝不是流于口头的清谈,而是一套系统性流程,其本身有制度、实践,需要真正落地。

如果从HR的角度思考,最为贴近的一环是“用人文化”:他们需要对企业核心文化有清晰把握,从而判断哪些人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后者又是在何种程度上认可企业。这虽然并不意味着员工不会跳槽,但是这些员工在某种程度上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将和组织保持一致。

升职加薪:这真的不是在“画饼”

眼下,不少关于员工敬业度的报告都指向一点:人们已经告别了为基础回报而工作的时代,相较于薪资、福利和资源,工作中更为软性的因素能更好地驱动员工投入。

尽管如此,在激活个体效能问题上,企业的显性价值分配从未缺席。

周欣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随着房地产业持续下行,在该领域多有涉足的侨鑫将在2019年的绩效设计上做出调整。为了激励个体效能,员工KPI将比以往更为直接地与业绩挂钩,人力资源部也将直接根据各部门的产值,界定该部门人力资源成本。

新潮传媒首席人才官金斌同样提到了这一点。尽管在演讲中,他始终将“愿景与使命”挂在嘴边,但对于一家仍在快速扩张期的公司,金斌在私底下坦言,基本的价值观匹配之上,物质刺激仍然举足轻重。“如果你只是天天给大家讲情怀,讲愿景、讲使命,讲文化。三年之后,这些都讲的差不多了,但是钱呢,这时候大家就会走了。”

这听起来有些老调重弹,但仍在本质层面上描画了有关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而如何将物质激励的价值最大化,也成了考验人力资源官的重要部分。金斌就表示,如果企业想揽获一批敬业度高的员工,切实地在绩效和激励机制上下足基本功很重要。毕竟,“如果只是画饼,数年之后,一定不会有人继续跟着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