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洋葱剥完了:格拉斯和他的回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洋葱剥完了:格拉斯和他的回忆

认识格拉斯的标配除了“但泽三部曲”,还有《剥洋葱》。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为自己的回忆录取名《剥洋葱》(Peeling the Onion),意思是回忆就好像剥洋葱,当你一层层剥开记忆,总受不了要流下眼泪。

当2006年,格拉斯剥开记忆最里层那瓣洋葱时,面对的不止是泪水,还有一场舆论哗然的风暴。

在那年出版的回忆录里,格拉斯第一次披露了自己少年时代加入纳粹武装党卫队的经历。这让熟读格拉斯的读者格外震惊。

二次大战中,许多后来功成名就的艺术巨匠都曾效力于轴心国集团,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就曾作为支那派遣军的一员加入了侵略中国山东的日本部队,音乐家马斯卡尼为墨索里尼进行歌功颂德式的歌剧创作让自己声名受累,同样为意大利独裁者摇旗的还有诗人埃兹拉·庞德。

与在历史上性质中立的德国国防军不同,武装党卫队是一个意识形态浓厚、完全为希特勒服务的军事化组织。即便如此,一个成长在纳粹时代的德国男孩加入党卫军并不会激怒人们,真正让舆论感到不满的,是格拉斯不知缘由地将往事遮遮掩掩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肯公布。

敢于谈论这一话题的格拉斯,已是一位完全的和平主义者。他在1990年反对两德统一,理由是德国从此将走向好战。他还在2003年反对美伊战争,在2012年抨击以色列的中东政策。在格拉斯看来,讨伐恐怖主义的战争已经演变成了一次现代版的十字军东征。倘若不去了解恐怖主义萌芽的土壤,则无法战胜恐怖主义。

有一部分西方人厌恶格拉斯的绥靖,认为这是一个纳粹羽翼下走出来的老家伙保全名誉的习惯流露。也有人将格拉斯视为德国人躬身自省的模范。

格拉斯成长的年代,德意志正陷入疯狂的战争。和许多根正苗红的德国青年一样,格拉斯很早就加入了希特勒少年团,并在1943年成为空军志愿儿童军。

那时的格拉斯还在典型的青春叛逆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这样的叛逆期看起来扭曲。在他17岁生日后,格拉斯渴望离开家庭,加入德国的潜艇部队,然而海军并不需要他。格拉斯转而成为了第十党卫军弗伦茨贝格装甲师的一员。格拉斯或许应该感谢父母没有过早的把他生下来,否则他很可能死在苏德平原或者北非战场。

格拉斯的战斗经历极为短暂,他接触第一场战斗是在1945年2月,西线的盟军轰炸了德累斯顿,东线的苏军占领了布达佩斯,纳粹德国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没过多久,希特勒自杀。德国人的扩张事业彻底失败了。格拉斯也进入了美军战俘营。

格拉斯随后开始恢复青年人的正常生活,学习珠宝鉴赏,走进大学,并且逐步重新拾起文学创作。

文学在格拉斯的成长轨迹里留下了浓重的印记。格拉斯的母亲是个传统的罗马天主教徒,爱好戏剧和阅读。她并非出身自德国的世家贵族,然而是一个极有品位的人。他的母亲使用收音机听歌剧,偶尔也去剧院。她会把陀斯托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并列在一起,书架上还有哈姆森(Hamsun)、拉阿比(Raabe)和维基•包姆(Vicky Baum)的小说。

在没有接触到图书馆的早年,母亲的藏书给格拉斯提供了最初的冲动。格拉斯的童年会高声朗读麦尔维尔、杜林或者路德那些翻译自《圣经》的著作。

12岁那年,格拉斯第一次有了成为艺术家的冲动,在纳粹杂志《伸出一只手!》(Hilf Mit!)举办的征文比赛中,格拉斯寄出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卡苏比亚人》。

显然在纳粹手中,格拉斯很难有多大的文学前途。德国的大作家,往往都曾被卷入与纳粹混乱险恶的纠葛中,处境忧虑,最后不是移民就是失去自由。黑塞、托马斯•曼,还有亨利希•伯尔,他们无不如是。对于德国人来说,在文艺上拥有杰出才华,有时是一件高危的事。格拉斯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开门见山地讲:“我来自焚书之国”。

就格拉斯个人而言,极权年代的阴影笼罩着格拉斯的成长。格拉斯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表舅,战争爆发之初,这位表舅在反抗纳粹突击队时被捕并枪决,从此再也不被人提起,彻底消失在生活里。战争即将结束时,苏军逼近东普鲁士,格拉斯力劝父母乘“威廉•古斯塔夫”号轮船逃走,父母没有听从。后来这艘满载德国难民的巨轮被苏联潜艇击沉,超过5000名平民丧生。格拉斯后来时常同父母讨论这些人的命运,以及其他的灾难、失职和罪过。

德国战败后,格拉斯的家乡被割让给波兰。格拉斯只好前往西德居住。

用格拉斯自己的话说,他15岁穿上军装,16岁时就品尝了恐惧的滋味,17岁时落入美军战俘营,18岁开始在黑市打工。格拉斯对政治恐怖和战争残酷的体会,比其他作家更深。这也让格拉斯在构思文学作品的时候,其表达的情感相对复杂,浸渍着自己对于命运离奇而不可捉摸的态度。

根据格拉斯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铁皮鼓》,成为了战后新德国电影的典范

从1950年代末开始,格拉斯创作了一系列以故乡但泽为描述对象的小说,这些小说里往往有不可理喻的魔幻主义情节,格拉斯试图探讨德国的历史和未来。这其中就有被人们称作“但泽三部曲”的《铁皮鼓》、《猫与鼠》以及《狗年月》,他们是格拉斯最好的作品。

格拉斯的家乡但泽(Danzig),如今叫格但斯克(Gdańsk)。普鲁士人在19世纪打跑了拿破仑的侵略军,从维也纳和会上赢来这块土地,一百多年后,又因为自己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输掉了它。

对格拉斯来说,在历史上避开了二战和其他纷争的国家固然美好,但同时,那些国家的文学没能经历战争和意识形态诱惑,常常无聊乏味。在德国,即使是年轻的作家也总能触及他们祖父辈的踪迹。纳粹只统治了12年,但它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尽头。格拉斯认为,这些有关纳粹的主题始终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人们总说在德国这种国家,应该结束这种关于过去的讨论,回归现代生活。但格拉斯看到的是,每过几个月还是会出现与纳粹时期有关的问题,历史一次次浮出水面,这让格拉斯相信,过于迅速的恢复和平从来都只是假象。

《剥洋葱》只写到格拉斯32岁那年,那年之后的故事,格拉斯或许认为自有研究他的文史学者们考究描述。这个但泽男孩成长为作家格拉斯的故事,全在那前32年的时光里。

4月13日,87岁的格拉斯在德国吕贝克当地的一家诊所去世。联邦德国失去了这位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洋葱剥完了:格拉斯和他的回忆

认识格拉斯的标配除了“但泽三部曲”,还有《剥洋葱》。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为自己的回忆录取名《剥洋葱》(Peeling the Onion),意思是回忆就好像剥洋葱,当你一层层剥开记忆,总受不了要流下眼泪。

当2006年,格拉斯剥开记忆最里层那瓣洋葱时,面对的不止是泪水,还有一场舆论哗然的风暴。

在那年出版的回忆录里,格拉斯第一次披露了自己少年时代加入纳粹武装党卫队的经历。这让熟读格拉斯的读者格外震惊。

二次大战中,许多后来功成名就的艺术巨匠都曾效力于轴心国集团,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就曾作为支那派遣军的一员加入了侵略中国山东的日本部队,音乐家马斯卡尼为墨索里尼进行歌功颂德式的歌剧创作让自己声名受累,同样为意大利独裁者摇旗的还有诗人埃兹拉·庞德。

与在历史上性质中立的德国国防军不同,武装党卫队是一个意识形态浓厚、完全为希特勒服务的军事化组织。即便如此,一个成长在纳粹时代的德国男孩加入党卫军并不会激怒人们,真正让舆论感到不满的,是格拉斯不知缘由地将往事遮遮掩掩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肯公布。

敢于谈论这一话题的格拉斯,已是一位完全的和平主义者。他在1990年反对两德统一,理由是德国从此将走向好战。他还在2003年反对美伊战争,在2012年抨击以色列的中东政策。在格拉斯看来,讨伐恐怖主义的战争已经演变成了一次现代版的十字军东征。倘若不去了解恐怖主义萌芽的土壤,则无法战胜恐怖主义。

有一部分西方人厌恶格拉斯的绥靖,认为这是一个纳粹羽翼下走出来的老家伙保全名誉的习惯流露。也有人将格拉斯视为德国人躬身自省的模范。

格拉斯成长的年代,德意志正陷入疯狂的战争。和许多根正苗红的德国青年一样,格拉斯很早就加入了希特勒少年团,并在1943年成为空军志愿儿童军。

那时的格拉斯还在典型的青春叛逆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这样的叛逆期看起来扭曲。在他17岁生日后,格拉斯渴望离开家庭,加入德国的潜艇部队,然而海军并不需要他。格拉斯转而成为了第十党卫军弗伦茨贝格装甲师的一员。格拉斯或许应该感谢父母没有过早的把他生下来,否则他很可能死在苏德平原或者北非战场。

格拉斯的战斗经历极为短暂,他接触第一场战斗是在1945年2月,西线的盟军轰炸了德累斯顿,东线的苏军占领了布达佩斯,纳粹德国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没过多久,希特勒自杀。德国人的扩张事业彻底失败了。格拉斯也进入了美军战俘营。

格拉斯随后开始恢复青年人的正常生活,学习珠宝鉴赏,走进大学,并且逐步重新拾起文学创作。

文学在格拉斯的成长轨迹里留下了浓重的印记。格拉斯的母亲是个传统的罗马天主教徒,爱好戏剧和阅读。她并非出身自德国的世家贵族,然而是一个极有品位的人。他的母亲使用收音机听歌剧,偶尔也去剧院。她会把陀斯托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并列在一起,书架上还有哈姆森(Hamsun)、拉阿比(Raabe)和维基•包姆(Vicky Baum)的小说。

在没有接触到图书馆的早年,母亲的藏书给格拉斯提供了最初的冲动。格拉斯的童年会高声朗读麦尔维尔、杜林或者路德那些翻译自《圣经》的著作。

12岁那年,格拉斯第一次有了成为艺术家的冲动,在纳粹杂志《伸出一只手!》(Hilf Mit!)举办的征文比赛中,格拉斯寄出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卡苏比亚人》。

显然在纳粹手中,格拉斯很难有多大的文学前途。德国的大作家,往往都曾被卷入与纳粹混乱险恶的纠葛中,处境忧虑,最后不是移民就是失去自由。黑塞、托马斯•曼,还有亨利希•伯尔,他们无不如是。对于德国人来说,在文艺上拥有杰出才华,有时是一件高危的事。格拉斯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开门见山地讲:“我来自焚书之国”。

就格拉斯个人而言,极权年代的阴影笼罩着格拉斯的成长。格拉斯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表舅,战争爆发之初,这位表舅在反抗纳粹突击队时被捕并枪决,从此再也不被人提起,彻底消失在生活里。战争即将结束时,苏军逼近东普鲁士,格拉斯力劝父母乘“威廉•古斯塔夫”号轮船逃走,父母没有听从。后来这艘满载德国难民的巨轮被苏联潜艇击沉,超过5000名平民丧生。格拉斯后来时常同父母讨论这些人的命运,以及其他的灾难、失职和罪过。

德国战败后,格拉斯的家乡被割让给波兰。格拉斯只好前往西德居住。

用格拉斯自己的话说,他15岁穿上军装,16岁时就品尝了恐惧的滋味,17岁时落入美军战俘营,18岁开始在黑市打工。格拉斯对政治恐怖和战争残酷的体会,比其他作家更深。这也让格拉斯在构思文学作品的时候,其表达的情感相对复杂,浸渍着自己对于命运离奇而不可捉摸的态度。

根据格拉斯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铁皮鼓》,成为了战后新德国电影的典范

从1950年代末开始,格拉斯创作了一系列以故乡但泽为描述对象的小说,这些小说里往往有不可理喻的魔幻主义情节,格拉斯试图探讨德国的历史和未来。这其中就有被人们称作“但泽三部曲”的《铁皮鼓》、《猫与鼠》以及《狗年月》,他们是格拉斯最好的作品。

格拉斯的家乡但泽(Danzig),如今叫格但斯克(Gdańsk)。普鲁士人在19世纪打跑了拿破仑的侵略军,从维也纳和会上赢来这块土地,一百多年后,又因为自己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输掉了它。

对格拉斯来说,在历史上避开了二战和其他纷争的国家固然美好,但同时,那些国家的文学没能经历战争和意识形态诱惑,常常无聊乏味。在德国,即使是年轻的作家也总能触及他们祖父辈的踪迹。纳粹只统治了12年,但它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尽头。格拉斯认为,这些有关纳粹的主题始终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人们总说在德国这种国家,应该结束这种关于过去的讨论,回归现代生活。但格拉斯看到的是,每过几个月还是会出现与纳粹时期有关的问题,历史一次次浮出水面,这让格拉斯相信,过于迅速的恢复和平从来都只是假象。

《剥洋葱》只写到格拉斯32岁那年,那年之后的故事,格拉斯或许认为自有研究他的文史学者们考究描述。这个但泽男孩成长为作家格拉斯的故事,全在那前32年的时光里。

4月13日,87岁的格拉斯在德国吕贝克当地的一家诊所去世。联邦德国失去了这位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