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他是最会主持的纪录片人:中国最“挑剔”的观众已经崛起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他是最会主持的纪录片人:中国最“挑剔”的观众已经崛起了

这批观众就是九零后。

纪录片创作门槛很低,一台普通的摄像机就足以记录下所有的画面,但同时制作纪录片也最基础、最考验基本功。

在国外,大部分影视专业的学生第一年都用来学习纪录片。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人士进入到纪录片领域,纪录片对人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

(左为纪录片《虚你人生》,导演吴皓曾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右为纪录片《平民拆弹英雄》,导演霍杰·希罗瑞是瑞典企业家)

纪录片不仅是传递社会精神、展现历史时刻的重要媒介,不仅仅是记录自然风光的流动“相册”,人情味正逐渐温暖“硬邦邦”的纪实影片。

当纪录片走入日常生活、被人们喜爱的同时,背后那群热爱纪录片并致力于推动它向前发展的人,也值得我们的关注。

王世军

 广东卫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东金话筒

中国金话筒“百优”主持人

中山大学传设学院专业硕士导师

优秀监制作品

·社会观察类节目《你会怎么做》,获广电总局2016年度创新节目;

·人物类纪录片《我们的青春》荣获第五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系列片;

·《绝壁长廊——凿出来的幸福生活》荣获第五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长片;

·美食纪录片《老广的味道》成为广东卫视核心ip作品;

·人文地理纪录片《秘境神草》获得千万级冠名;

·正在执导作品:文化纪录片《国医大师》

............

 

王世军曾以主持人、记者的身份长期活跃在一线,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场面与活动,如今他坚持专注在纪录片行业,是一名优秀的纪录片人。

今年,王世军老师担任GZDOC金红棉评优复评评委,还为我们分享了他成为纪录片人的经历,以及在电视台制作纪录片的故事。

1.成为纪录片人

GZDOC:您大学本科念的是自然地理,后来怎么去做纪录片了?

王世军:其实在过去,对于纪录片我连基本概念都没有。

大学我学的是自然地理专业,那是中国最基础的一个专业。当时我们会学习摄影,但主要是为了本专业来服务的。万万没想到,我学的那些跟自然地理有关的东西,在若干年后成为了纪录片导演们去拍摄的对象。

包括民族变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关联、城市转型当中人们的命运转折等等。

这些原本都是地理学科要研究的东西,但没想到我专业学的东西会变成纪录片最想反映的内容,这可能是最早埋下的一个伏笔

(图片来源于豆瓣)

结缘

王世军: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电视台,从事记者和主持人的工作。在1997年左右,我接触了一个很独特的题材:关于两个孩子的友谊。在广州的一个重症病房里,两个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然而一个孩子因为白血病离去,另一个孩子延续了他生命的希望。

当我接触了这个题材,我就说要把他拍下来。但当时我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也没有人告诉我这是纪录片,或者说它叫专题片。当时的冲动就是,我要把这一段生命之间的故事记录下来。后来这部片子帮我拿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那时候才知道,我想要记录别人的命运,记录观察到的东西,就开始慢慢接触纪录片了。

探索

王世军:因为我在新闻中心工作,往往会和一些重大事件相遇,包括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不是说我要在这个报道中出名,而是想要记录下这一系列的事情。

再到后来,我进入了广东卫视,有了专门的纪录片创作队伍、纪录片创作和播出的平台。那时候我开始做制片,做导演,监制片子。虽然比较晚才从事纪录片的工作,但是我经历了前面相当长时间的准备,直到现在也从没离开过它。

2.有个纪录片梦

GZDOC:您现在还有坚持一线的主持工作吗?

王世军:其实在2018年的下半年我就被迫放弃了主持工作,因为要负责更多运营的工作,包括投资、招商、广告、产业链开发等等。走到这一步是因为我觉得中国最优秀的一批观众已经崛起了,这批观众就是九零后。

他们一开始就有互联网,看到的纪录片、视频作品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他们绕过了过去我们那种封闭的状态,直接和最优秀的东西对接了,这种美学的素养和审美是我们这代人补不回来的。

当最优秀的一批观众崛起了,那么就意味着需要有更多优秀的产品。而在这背后,他要有资本的运营、资金的投入、市场的运作,要有更多好的制片人去让一个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绝对不是,因为见过太多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与其做一个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不如做一个优秀的纪录片人,在运营的岗位上探索能不能给更多优秀纪录片输血,让它实现市场化,甚至实现我的梦想,能够有专门的影院去播放纪录片。

在行业里大家有个基本的认识,我们认为在三到五年之内,中国的纪录片生产和中国的纪录片市场会逐渐走上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时间还在不断地加速。所以说我不再去做主持采编,也很少再去直接做纪录片的监制、制片,或者说导演的工作,而是回到运营的岗位,因为我想探索纪录片市场化的过程。

GZDOC:您刚才提到了您的梦想是开一家纪录片影院?

王世军:是的,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在广州能开一家放映优秀纪录片、纪实电影的影院。这家影院会是一个针对年轻人来说非常棒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里有电影,有书籍,有旅行,有生活方式,让年轻人互相沟通,让青年导演在这里找到和别人对话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实现这个目标。

3.电视台与纪录片

GZDOC:电视台为什么要坚持做纪录片?

 王世军:我们一直坚持电视台永远都不要放弃纪录片的根本原因在于,纪录片是音视频产业的源头。一部纪录片背后所凝聚的东西,都可以在当下综艺节目和其他节目里找到。如果你没有一支非常棒的纪录片团队,也不会有其他优秀的音视频节目。

就如钢琴是所有乐器的母亲一样,纪录片从贸易上来说是广播电视产品当中,所有优秀产品的源头。他拍摄的手法、叙事的手段、画面的运用,以及对于当下社会的关怀,永远都是一个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体现。无论这个电视台商业化到什么程度,他都永远不能忘记他的源头是什么。

 

(王世军监制的两部优秀纪录片《秘境神草》、《老广的味道》)

GZDOC:电视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能靠纪录片改善?

王世军:从未来的发展市场来看,中国的电视产品质量是畸形的。这个畸形就在于他不断地用高度同质化的东西去占领人们的心理。

比如说纯娱乐的综艺节目,当我们看到《奔跑吧》的时候,全世界的明星都在奔跑;有人在歌唱的时候,全中国都在歌唱。

其实,过度的竞争恰恰显示了中国广电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创作能力不足。没有任何一个电视台愿意去创新,因为模仿别人永远是成本最低、失败几率最低的。

可是,当中国的观众成熟,他见过世界上优秀的作品,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不仅是纯娱乐的时候,那你该怎么办。我相信中国的观众最终会回归的,他要回归文化产品真正所提供的东西。

当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的时代来临了,那就要为观众提供优秀的产品,而纪录片是在未来市场当中显而易见的优秀产品。从院线电影的角度来看,纪实电影、纪录电影的成功搅动了资本市场,让更多人看到了它某种可能性。以前观众不接受纪录片是因为没有碰到好作品,而现在看到了希望,所以电视台绝对不能放弃纪录片。

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GZDOC:您这次担任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复评评审,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纪录片?

王世军:从技术的层面来看,纪录片应该是用画面叙事来打动人的,作为一个视觉的产品,画面、声音、音响以及他背后隐藏的故事,是纪录片最有魅力的东西。而过去那种陈旧的,依靠解说词和其他一些东西去做主要表达手段,把画面这种最生动活泼的东西作为表面文章贴上去的作品,我希望它越来越少。

这背后是一种观念意识的调整,而观念意识背后的调整就意味着美学意义上、对社会观察的深度和思考上的调整,我愿意在纪录片当中看到不断地变化。

从作品的角度来说,纪录片是观察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窗口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产品。当你用真实的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它完成了它的价值,这个价值是记录的价值、文献的价值、档案的价值,除掉这些价值之外,我们还有感性的东西,你总要留下这个时代一些人在情感当中最基层的东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感烙印、文化烙印,当这个时代快速迭代的时候,它会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状况,那我们如何去记录它?面对一个事物越来越多样化的观念,不同的看法的时候,纪录片是一个最好的载体,它往往是相对客观的,冷静地记录一个微弱的人或事物或宏大事件。若干年后你回头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在记录历史,这恰恰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

GZDOC:您认同“纪录片是国家相册”?

王世军:它不只是国家相册,它也是一个人的相册。在这次评审当中我们大家都提到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为普通人去拍纪录片,它记录了这个家庭经历的一切,哪怕这个纪录片是不发行的。

而且今年境外的纪录短片中呈现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的家族历史当中寻找自己家族的脉络,“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在记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不仅是国家的相册,它也是个人的相册。

(三位复评评委老师:王世军、刘德东、朱弘强)

GZDOC:今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您有感受到新的变化吗?

王世军:有很大的变化,我发现一批青年导演崛起了。今年看到的一些引起高度的关注的青年导演的作品,恰恰是他的首部作品。在这些青年导演首部作品的背后是对于画面语言和叙事,对于事件本身、人物内心,非常准确地把握和技术上娴熟的运用。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纪录片的希望。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新的力量开始崛起了。

GZDOC:对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建议。

王世军:希望能再想更多的办法,让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是在节展期间让用户和受众看到它,而是在更长的时间当中,比如一个年度,用不同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跟更多的媒介合作,让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那么多优秀的片子更加广为人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也是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他是最会主持的纪录片人:中国最“挑剔”的观众已经崛起了

这批观众就是九零后。

纪录片创作门槛很低,一台普通的摄像机就足以记录下所有的画面,但同时制作纪录片也最基础、最考验基本功。

在国外,大部分影视专业的学生第一年都用来学习纪录片。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人士进入到纪录片领域,纪录片对人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

(左为纪录片《虚你人生》,导演吴皓曾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右为纪录片《平民拆弹英雄》,导演霍杰·希罗瑞是瑞典企业家)

纪录片不仅是传递社会精神、展现历史时刻的重要媒介,不仅仅是记录自然风光的流动“相册”,人情味正逐渐温暖“硬邦邦”的纪实影片。

当纪录片走入日常生活、被人们喜爱的同时,背后那群热爱纪录片并致力于推动它向前发展的人,也值得我们的关注。

王世军

 广东卫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东金话筒

中国金话筒“百优”主持人

中山大学传设学院专业硕士导师

优秀监制作品

·社会观察类节目《你会怎么做》,获广电总局2016年度创新节目;

·人物类纪录片《我们的青春》荣获第五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系列片;

·《绝壁长廊——凿出来的幸福生活》荣获第五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长片;

·美食纪录片《老广的味道》成为广东卫视核心ip作品;

·人文地理纪录片《秘境神草》获得千万级冠名;

·正在执导作品:文化纪录片《国医大师》

............

 

王世军曾以主持人、记者的身份长期活跃在一线,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场面与活动,如今他坚持专注在纪录片行业,是一名优秀的纪录片人。

今年,王世军老师担任GZDOC金红棉评优复评评委,还为我们分享了他成为纪录片人的经历,以及在电视台制作纪录片的故事。

1.成为纪录片人

GZDOC:您大学本科念的是自然地理,后来怎么去做纪录片了?

王世军:其实在过去,对于纪录片我连基本概念都没有。

大学我学的是自然地理专业,那是中国最基础的一个专业。当时我们会学习摄影,但主要是为了本专业来服务的。万万没想到,我学的那些跟自然地理有关的东西,在若干年后成为了纪录片导演们去拍摄的对象。

包括民族变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关联、城市转型当中人们的命运转折等等。

这些原本都是地理学科要研究的东西,但没想到我专业学的东西会变成纪录片最想反映的内容,这可能是最早埋下的一个伏笔

(图片来源于豆瓣)

结缘

王世军: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电视台,从事记者和主持人的工作。在1997年左右,我接触了一个很独特的题材:关于两个孩子的友谊。在广州的一个重症病房里,两个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然而一个孩子因为白血病离去,另一个孩子延续了他生命的希望。

当我接触了这个题材,我就说要把他拍下来。但当时我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也没有人告诉我这是纪录片,或者说它叫专题片。当时的冲动就是,我要把这一段生命之间的故事记录下来。后来这部片子帮我拿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那时候才知道,我想要记录别人的命运,记录观察到的东西,就开始慢慢接触纪录片了。

探索

王世军:因为我在新闻中心工作,往往会和一些重大事件相遇,包括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一种冲动,这种冲动不是说我要在这个报道中出名,而是想要记录下这一系列的事情。

再到后来,我进入了广东卫视,有了专门的纪录片创作队伍、纪录片创作和播出的平台。那时候我开始做制片,做导演,监制片子。虽然比较晚才从事纪录片的工作,但是我经历了前面相当长时间的准备,直到现在也从没离开过它。

2.有个纪录片梦

GZDOC:您现在还有坚持一线的主持工作吗?

王世军:其实在2018年的下半年我就被迫放弃了主持工作,因为要负责更多运营的工作,包括投资、招商、广告、产业链开发等等。走到这一步是因为我觉得中国最优秀的一批观众已经崛起了,这批观众就是九零后。

他们一开始就有互联网,看到的纪录片、视频作品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他们绕过了过去我们那种封闭的状态,直接和最优秀的东西对接了,这种美学的素养和审美是我们这代人补不回来的。

当最优秀的一批观众崛起了,那么就意味着需要有更多优秀的产品。而在这背后,他要有资本的运营、资金的投入、市场的运作,要有更多好的制片人去让一个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绝对不是,因为见过太多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与其做一个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不如做一个优秀的纪录片人,在运营的岗位上探索能不能给更多优秀纪录片输血,让它实现市场化,甚至实现我的梦想,能够有专门的影院去播放纪录片。

在行业里大家有个基本的认识,我们认为在三到五年之内,中国的纪录片生产和中国的纪录片市场会逐渐走上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我觉得这个时间还在不断地加速。所以说我不再去做主持采编,也很少再去直接做纪录片的监制、制片,或者说导演的工作,而是回到运营的岗位,因为我想探索纪录片市场化的过程。

GZDOC:您刚才提到了您的梦想是开一家纪录片影院?

王世军:是的,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在广州能开一家放映优秀纪录片、纪实电影的影院。这家影院会是一个针对年轻人来说非常棒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里有电影,有书籍,有旅行,有生活方式,让年轻人互相沟通,让青年导演在这里找到和别人对话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实现这个目标。

3.电视台与纪录片

GZDOC:电视台为什么要坚持做纪录片?

 王世军:我们一直坚持电视台永远都不要放弃纪录片的根本原因在于,纪录片是音视频产业的源头。一部纪录片背后所凝聚的东西,都可以在当下综艺节目和其他节目里找到。如果你没有一支非常棒的纪录片团队,也不会有其他优秀的音视频节目。

就如钢琴是所有乐器的母亲一样,纪录片从贸易上来说是广播电视产品当中,所有优秀产品的源头。他拍摄的手法、叙事的手段、画面的运用,以及对于当下社会的关怀,永远都是一个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体现。无论这个电视台商业化到什么程度,他都永远不能忘记他的源头是什么。

 

(王世军监制的两部优秀纪录片《秘境神草》、《老广的味道》)

GZDOC:电视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能靠纪录片改善?

王世军:从未来的发展市场来看,中国的电视产品质量是畸形的。这个畸形就在于他不断地用高度同质化的东西去占领人们的心理。

比如说纯娱乐的综艺节目,当我们看到《奔跑吧》的时候,全世界的明星都在奔跑;有人在歌唱的时候,全中国都在歌唱。

其实,过度的竞争恰恰显示了中国广电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创作能力不足。没有任何一个电视台愿意去创新,因为模仿别人永远是成本最低、失败几率最低的。

可是,当中国的观众成熟,他见过世界上优秀的作品,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不仅是纯娱乐的时候,那你该怎么办。我相信中国的观众最终会回归的,他要回归文化产品真正所提供的东西。

当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的时代来临了,那就要为观众提供优秀的产品,而纪录片是在未来市场当中显而易见的优秀产品。从院线电影的角度来看,纪实电影、纪录电影的成功搅动了资本市场,让更多人看到了它某种可能性。以前观众不接受纪录片是因为没有碰到好作品,而现在看到了希望,所以电视台绝对不能放弃纪录片。

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GZDOC:您这次担任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复评评审,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纪录片?

王世军:从技术的层面来看,纪录片应该是用画面叙事来打动人的,作为一个视觉的产品,画面、声音、音响以及他背后隐藏的故事,是纪录片最有魅力的东西。而过去那种陈旧的,依靠解说词和其他一些东西去做主要表达手段,把画面这种最生动活泼的东西作为表面文章贴上去的作品,我希望它越来越少。

这背后是一种观念意识的调整,而观念意识背后的调整就意味着美学意义上、对社会观察的深度和思考上的调整,我愿意在纪录片当中看到不断地变化。

从作品的角度来说,纪录片是观察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窗口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产品。当你用真实的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它完成了它的价值,这个价值是记录的价值、文献的价值、档案的价值,除掉这些价值之外,我们还有感性的东西,你总要留下这个时代一些人在情感当中最基层的东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感烙印、文化烙印,当这个时代快速迭代的时候,它会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状况,那我们如何去记录它?面对一个事物越来越多样化的观念,不同的看法的时候,纪录片是一个最好的载体,它往往是相对客观的,冷静地记录一个微弱的人或事物或宏大事件。若干年后你回头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在记录历史,这恰恰是纪录片最大的魅力。

GZDOC:您认同“纪录片是国家相册”?

王世军:它不只是国家相册,它也是一个人的相册。在这次评审当中我们大家都提到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为普通人去拍纪录片,它记录了这个家庭经历的一切,哪怕这个纪录片是不发行的。

而且今年境外的纪录短片中呈现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的家族历史当中寻找自己家族的脉络,“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在记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不仅是国家的相册,它也是个人的相册。

(三位复评评委老师:王世军、刘德东、朱弘强)

GZDOC:今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您有感受到新的变化吗?

王世军:有很大的变化,我发现一批青年导演崛起了。今年看到的一些引起高度的关注的青年导演的作品,恰恰是他的首部作品。在这些青年导演首部作品的背后是对于画面语言和叙事,对于事件本身、人物内心,非常准确地把握和技术上娴熟的运用。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纪录片的希望。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新的力量开始崛起了。

GZDOC:对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建议。

王世军:希望能再想更多的办法,让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是在节展期间让用户和受众看到它,而是在更长的时间当中,比如一个年度,用不同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跟更多的媒介合作,让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那么多优秀的片子更加广为人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也是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