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大概是我追你30年,还为你写了本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大概是我追你30年,还为你写了本书

“公交是我的信仰,其实我中间也有尝试过拍飞机,但发现我对广州公交还是情有独钟”,江少坚这样总结道。从1991年站在区庄人行天桥上,对着巴士按下人生第一次快门后,从此便决定把自己往后的时光都深情交付。

故   事

/

Vol. 420

江少坚,这个出生于广州,梦想成为巴士司机的80后小伙。1991年站在区庄人行天桥上,对着巴士按下人生第一次快门后,从此便把自己往后的时光都深情交付。2005年,他利用手上收集的10万多张巴士资料图,编写出《广州百年巴士图鉴》第一册。浮生30年,江少坚用另一种更为热烈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年少的梦。

追巴士的人

年少追梦  

少时,我们都会被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还是小豆丁的我们排着队,一个接着一个,在黑板写下各种各样的“梦想”,其中以老师,警察,科学家等三个职业不相上下。是社会所说的铁饭碗,中国父母眼中的香饽饽。可见,中国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并不全是棍棒教育,毕竟他们从很小开始,就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未来的种子。

那我们在黑板上写下的梦想,对于出题人重要吗?成年后我才知道,大抵是不重要的。老师在这场戏中担任的角色,就是笑盈盈的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群未来栋梁之才。黑板上所出现的字眼都在她的估算范围内。老师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每个人的梦想,而是我们写下的梦想,能不能展现教育带来的最优质结果。

就好像以前很多同学的梦想是成为校门口的小卖部老板,但有谁敢真正写下来,成为那个唯一的不一样。

再长大一点,梦想成为作文中的主题,我们拿着笔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格子中畅想未来,计算着有没有超过800字的虚线。

那我们年少的梦想是假的吗?不是。正是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纪,更能轻易的发现事物的美好,科学家能探索未知的世界,警察的帅气勇敢,老师的辛勤奉献,我们对事物的热爱直白且简单。

后来,接触的世界广了,认知多了。思想便开始迷了路,年少的渴望被我们遗忘在某一个夏天里,却再也想不起了。

▲江少坚

但巴士(公交)之于江少坚大概是个例外。这个出生于广州,梦想成为巴士司机的80后小伙,用另一种更为热烈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年少的梦。

“公交是我的信仰,其实我中间也有尝试过拍飞机,但发现我对广州公交还是情有独钟”,江少坚这样总结道。从1991年站在区庄人行天桥上,对着巴士按下人生第一次快门后,从此便决定把自己往后的时光都深情交付。

也许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大概是我追你30年,还为你写了一本书。

梦想绕了一圈 成了真  

江少坚出生于1980年的广州,那是一个以自行车为主的年代。当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方便,行走缓慢的巴士还没有成为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

小时候寒暑假时,家住越秀区的江少坚,每天都要跟着母亲转3班巴士,耗时2.5小时,到位于芳村白鹤洞的单位上班。每天这样的长途跋涉,江少坚没有觉得辛苦,更多是感到有趣。这个会移动的金属铁盒子,占据了江少坚童年大部分的记忆。

80年代末,广州大部分巴士仍是三门两截式,前后车厢并不相通。年少的江少坚最喜欢站在巴士司机的身后,默默的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

1991年,刚上五年级的江少坚从新闻上得知,巴士即将推行“前上后落”的新规,两门新型车也即将面世。这证明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3门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这让江少坚感到十分不舍。但有什么能留下自己对巴士的记忆呢?

江少坚想到的就是拍照,90年代初,胶卷相机对于一个11岁的小孩异常珍贵。凑巧那时母亲刚从单位组织旅游回来,相机里还剩下一张胶卷。江少坚用撒娇,换来一次拍摄的机会。

当时家住区庄立交桥附近的他,急匆匆的就往人行桥上跑。找好位置后,正好有一部30路经过,江少坚小心翼翼的拍下了人生第一张巴士照片。

“以前拍照都是凭感觉,而且很难对焦,拍的好不好也要等洗出来才知道”。那张照片出来后,巴士拍的很清楚,但心心念念的3门却没拍到。

不放弃的他又央求着母亲拍了第二张照片,这次门是拍到了,却没对好焦。江少坚有点无奈的说。

正是因为这两次的拍照经历,掀开了江少坚长达27年的巴士拍摄生涯。

即使初高中学业繁忙,江少坚也没有放弃继续“追巴士”。因为自己拍照能力有限,他开始跑遍广州大大小小的资料馆和汽车公司,去收集那些自己记忆中没拍到,却已经被淘汰的车型。

2005年,江少坚对巴士的热爱,让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时他才知道,并不是只有自己对巴士如此着迷。同时,在与这些巴士迷的交流中,他得到了更多的广州古董巴士照片。

之后,江少坚的收藏里不仅有自己镜头下的广州巴士照,还有许多他从国内外网站上淘来的老照片。在江少坚未拿起相机的那些时光,真正在记录中国城市面貌的,大多为一些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摄影师。他们镜头下的中国,早已是我们历史书上的模样。就这样,江少坚陆陆续续收藏了将近10万张与巴士相关的照片,时间一直从民国跨越到千禧年。

“那时候我在拍巴士的时候,梦想别人能出一本关于广州巴士的图册给我看就好了,后来自己收集的图片越来越多,车型也越来越全,加上认识了全国的巴士迷,就想还不如自己出一本,就当满足自己年少的梦想”。说起编写《广州百年巴士图鉴》的原因,里面还有许多江少坚自己的私心。

当时市面上关于广州巴士的册子,只有英国出的一版,而且不是很全面。而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巴士迷,编写巴士书籍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江少坚用自己手头一半的资料和图片,去年上半年将《广州百年巴士图鉴》第一册(1920—2000)印刷成册,受到众多“巴友”收藏。而很多人在他的照片中除了关注车以外,城市风景的变化也是大众关心的信息。也许城市中一条线路的消失就是城市一角的消失。

“我老婆当时说印发20册,卖出去都不错了,我后来也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今年下半年,江少坚准备印刷第二册(2000—2010)的巴士车型,他说题目既然是百年巴士图鉴,那就要真正写满一百年才行。目前他已经拿到了样书,封面也变成了精装版。

江少坚还打算在2020年出版第三册,目前还剩下两年的车型拍摄。江少坚一直很羡慕香港巴士与巴士迷之间的关系,香港汽车公司历来都很注重自己的巴士文化,每年都会出一些巴士车模供巴士迷收藏,并成为城市旅游的纪念品。

江少坚希望在未来,广州的经典巴士也能成为城市旅游纪念品的一部分。同时自己对广州巴士的复刻也能唤起许多人的回忆,巴士的更迭也代表了城市更迭的一部分。

▲1993-2018年,中山四路

巴士会变,城市会变,记忆的方向会改变,但唯一不变的可能是人们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本故事部分照片由 江少坚 提供。

- END -

本期故事制作团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大概是我追你30年,还为你写了本书

“公交是我的信仰,其实我中间也有尝试过拍飞机,但发现我对广州公交还是情有独钟”,江少坚这样总结道。从1991年站在区庄人行天桥上,对着巴士按下人生第一次快门后,从此便决定把自己往后的时光都深情交付。

故   事

/

Vol. 420

江少坚,这个出生于广州,梦想成为巴士司机的80后小伙。1991年站在区庄人行天桥上,对着巴士按下人生第一次快门后,从此便把自己往后的时光都深情交付。2005年,他利用手上收集的10万多张巴士资料图,编写出《广州百年巴士图鉴》第一册。浮生30年,江少坚用另一种更为热烈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年少的梦。

追巴士的人

年少追梦  

少时,我们都会被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还是小豆丁的我们排着队,一个接着一个,在黑板写下各种各样的“梦想”,其中以老师,警察,科学家等三个职业不相上下。是社会所说的铁饭碗,中国父母眼中的香饽饽。可见,中国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并不全是棍棒教育,毕竟他们从很小开始,就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未来的种子。

那我们在黑板上写下的梦想,对于出题人重要吗?成年后我才知道,大抵是不重要的。老师在这场戏中担任的角色,就是笑盈盈的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群未来栋梁之才。黑板上所出现的字眼都在她的估算范围内。老师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每个人的梦想,而是我们写下的梦想,能不能展现教育带来的最优质结果。

就好像以前很多同学的梦想是成为校门口的小卖部老板,但有谁敢真正写下来,成为那个唯一的不一样。

再长大一点,梦想成为作文中的主题,我们拿着笔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格子中畅想未来,计算着有没有超过800字的虚线。

那我们年少的梦想是假的吗?不是。正是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年纪,更能轻易的发现事物的美好,科学家能探索未知的世界,警察的帅气勇敢,老师的辛勤奉献,我们对事物的热爱直白且简单。

后来,接触的世界广了,认知多了。思想便开始迷了路,年少的渴望被我们遗忘在某一个夏天里,却再也想不起了。

▲江少坚

但巴士(公交)之于江少坚大概是个例外。这个出生于广州,梦想成为巴士司机的80后小伙,用另一种更为热烈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年少的梦。

“公交是我的信仰,其实我中间也有尝试过拍飞机,但发现我对广州公交还是情有独钟”,江少坚这样总结道。从1991年站在区庄人行天桥上,对着巴士按下人生第一次快门后,从此便决定把自己往后的时光都深情交付。

也许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大概是我追你30年,还为你写了一本书。

梦想绕了一圈 成了真  

江少坚出生于1980年的广州,那是一个以自行车为主的年代。当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方便,行走缓慢的巴士还没有成为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

小时候寒暑假时,家住越秀区的江少坚,每天都要跟着母亲转3班巴士,耗时2.5小时,到位于芳村白鹤洞的单位上班。每天这样的长途跋涉,江少坚没有觉得辛苦,更多是感到有趣。这个会移动的金属铁盒子,占据了江少坚童年大部分的记忆。

80年代末,广州大部分巴士仍是三门两截式,前后车厢并不相通。年少的江少坚最喜欢站在巴士司机的身后,默默的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

1991年,刚上五年级的江少坚从新闻上得知,巴士即将推行“前上后落”的新规,两门新型车也即将面世。这证明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3门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这让江少坚感到十分不舍。但有什么能留下自己对巴士的记忆呢?

江少坚想到的就是拍照,90年代初,胶卷相机对于一个11岁的小孩异常珍贵。凑巧那时母亲刚从单位组织旅游回来,相机里还剩下一张胶卷。江少坚用撒娇,换来一次拍摄的机会。

当时家住区庄立交桥附近的他,急匆匆的就往人行桥上跑。找好位置后,正好有一部30路经过,江少坚小心翼翼的拍下了人生第一张巴士照片。

“以前拍照都是凭感觉,而且很难对焦,拍的好不好也要等洗出来才知道”。那张照片出来后,巴士拍的很清楚,但心心念念的3门却没拍到。

不放弃的他又央求着母亲拍了第二张照片,这次门是拍到了,却没对好焦。江少坚有点无奈的说。

正是因为这两次的拍照经历,掀开了江少坚长达27年的巴士拍摄生涯。

即使初高中学业繁忙,江少坚也没有放弃继续“追巴士”。因为自己拍照能力有限,他开始跑遍广州大大小小的资料馆和汽车公司,去收集那些自己记忆中没拍到,却已经被淘汰的车型。

2005年,江少坚对巴士的热爱,让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时他才知道,并不是只有自己对巴士如此着迷。同时,在与这些巴士迷的交流中,他得到了更多的广州古董巴士照片。

之后,江少坚的收藏里不仅有自己镜头下的广州巴士照,还有许多他从国内外网站上淘来的老照片。在江少坚未拿起相机的那些时光,真正在记录中国城市面貌的,大多为一些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摄影师。他们镜头下的中国,早已是我们历史书上的模样。就这样,江少坚陆陆续续收藏了将近10万张与巴士相关的照片,时间一直从民国跨越到千禧年。

“那时候我在拍巴士的时候,梦想别人能出一本关于广州巴士的图册给我看就好了,后来自己收集的图片越来越多,车型也越来越全,加上认识了全国的巴士迷,就想还不如自己出一本,就当满足自己年少的梦想”。说起编写《广州百年巴士图鉴》的原因,里面还有许多江少坚自己的私心。

当时市面上关于广州巴士的册子,只有英国出的一版,而且不是很全面。而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巴士迷,编写巴士书籍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江少坚用自己手头一半的资料和图片,去年上半年将《广州百年巴士图鉴》第一册(1920—2000)印刷成册,受到众多“巴友”收藏。而很多人在他的照片中除了关注车以外,城市风景的变化也是大众关心的信息。也许城市中一条线路的消失就是城市一角的消失。

“我老婆当时说印发20册,卖出去都不错了,我后来也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今年下半年,江少坚准备印刷第二册(2000—2010)的巴士车型,他说题目既然是百年巴士图鉴,那就要真正写满一百年才行。目前他已经拿到了样书,封面也变成了精装版。

江少坚还打算在2020年出版第三册,目前还剩下两年的车型拍摄。江少坚一直很羡慕香港巴士与巴士迷之间的关系,香港汽车公司历来都很注重自己的巴士文化,每年都会出一些巴士车模供巴士迷收藏,并成为城市旅游的纪念品。

江少坚希望在未来,广州的经典巴士也能成为城市旅游纪念品的一部分。同时自己对广州巴士的复刻也能唤起许多人的回忆,巴士的更迭也代表了城市更迭的一部分。

▲1993-2018年,中山四路

巴士会变,城市会变,记忆的方向会改变,但唯一不变的可能是人们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本故事部分照片由 江少坚 提供。

- END -

本期故事制作团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