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家质疑“基因编辑让婴儿免疫艾滋病”:意义不大,代价却很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家质疑“基因编辑让婴儿免疫艾滋病”:意义不大,代价却很大

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防治专家张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其对这个事件持着负面的态度。

11月26日,据人民网报道,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当日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艾滋病预防专家表示,通过基因编辑让婴儿免疫艾滋病的意义不大,代价却很大。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此前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 基因缺失。拥有这种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 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贺建奎称。

网络上流传出的一份《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申请书显示,该实验始于2017年3月,截止到2019年3月,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就获得了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该份医院伦理申请书还声称“这将是超越201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体外受精技术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将为无数重大的遗传性疾病带来治疗曙光。”

该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发医学界众多质疑的声音。11月26日中午,“丁香园”官方微博发布博文质疑贺建奎团队所做实验的伦理审查是由莆田系的深圳和美妇儿医院批准。

微博上认证为“果壳网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生”的博主@Ent_evo 也表示,事件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是依然不够透明缺乏监管。

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防治专家张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其对这个事件持着负面的态度。他表示,从科学上看,基因手术修改CCR5基因对艾滋病的防治意义不大,因为中国目前流行的HIV大部分是CXCR4嗜性的,不是CCR5嗜性的。

“就传染病的防治而言,我们不能预设条件,认为一个人未来就会感染艾滋病,于是提前修改掉某个基因。预设一个人未来会感染艾滋病,这个不符合传染病的防治理念。”张可说,若单纯采用基因编辑的方法防治传染病,人类为之付出的代价会很大。

“从伦理学上说,这个做法也是不被允许的,”张可说,通过基因编辑让婴儿免疫艾滋病的做法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推测,单纯修改一个基因来防治艾滋病,但是如果修改基因后,未来会不会因此得肿瘤或者其他问题?这个风险是很大的,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不能采取这个做法。

据《新京报》报道,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对该事件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

张可指出,涉及人类基因编辑的实验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审查,由市政府组织包括妇产科、新生儿和艾滋病传染病这几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审查才能通过。

“在全世界范围内,此前并没有通过编辑基因来防治疾病的先例,传染病的防治还是需要通过切断传染源,对病毒进行医治和控制传染源来防治。”张可说,目前医学界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探索最多是一些罕见病和绝症等。

11月26日下午,界面新闻记者联系贺建奎团队,希望就该事件进行采访。对方回应表示,贺建奎这几天在香港参加会议,未来几天内可能会统一回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家质疑“基因编辑让婴儿免疫艾滋病”:意义不大,代价却很大

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防治专家张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其对这个事件持着负面的态度。

11月26日,据人民网报道,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当日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艾滋病预防专家表示,通过基因编辑让婴儿免疫艾滋病的意义不大,代价却很大。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此前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 基因缺失。拥有这种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 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贺建奎称。

网络上流传出的一份《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申请书显示,该实验始于2017年3月,截止到2019年3月,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从植入母亲子宫之前就获得了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该份医院伦理申请书还声称“这将是超越201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体外受精技术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将为无数重大的遗传性疾病带来治疗曙光。”

该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发医学界众多质疑的声音。11月26日中午,“丁香园”官方微博发布博文质疑贺建奎团队所做实验的伦理审查是由莆田系的深圳和美妇儿医院批准。

微博上认证为“果壳网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生”的博主@Ent_evo 也表示,事件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是依然不够透明缺乏监管。

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防治专家张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其对这个事件持着负面的态度。他表示,从科学上看,基因手术修改CCR5基因对艾滋病的防治意义不大,因为中国目前流行的HIV大部分是CXCR4嗜性的,不是CCR5嗜性的。

“就传染病的防治而言,我们不能预设条件,认为一个人未来就会感染艾滋病,于是提前修改掉某个基因。预设一个人未来会感染艾滋病,这个不符合传染病的防治理念。”张可说,若单纯采用基因编辑的方法防治传染病,人类为之付出的代价会很大。

“从伦理学上说,这个做法也是不被允许的,”张可说,通过基因编辑让婴儿免疫艾滋病的做法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推测,单纯修改一个基因来防治艾滋病,但是如果修改基因后,未来会不会因此得肿瘤或者其他问题?这个风险是很大的,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不能采取这个做法。

据《新京报》报道,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对该事件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

张可指出,涉及人类基因编辑的实验需要通过医学伦理审查,由市政府组织包括妇产科、新生儿和艾滋病传染病这几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审查才能通过。

“在全世界范围内,此前并没有通过编辑基因来防治疾病的先例,传染病的防治还是需要通过切断传染源,对病毒进行医治和控制传染源来防治。”张可说,目前医学界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探索最多是一些罕见病和绝症等。

11月26日下午,界面新闻记者联系贺建奎团队,希望就该事件进行采访。对方回应表示,贺建奎这几天在香港参加会议,未来几天内可能会统一回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