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环保部的数据一直显示空气质量在好转 你认同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环保部的数据一直显示空气质量在好转 你认同吗?

环保部近日公布了今年3月份及第一季度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全国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从环保部去年9月份以来公布的数据,中国空气质量几乎一直在好转中。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大气治理工作减轻。

图片来源:CFP

环保部本周公布的今年3月份及第一季度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显示,第一季度,全国未连续出现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空气重污染过程。

环保部称,第一季度,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59.7%,与去年同期相比,升高6.6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有所好转。京津冀地区虽然仍有6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在全国后十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升高7.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从环保部近段时间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空气质量正在产生好转。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从去年9月至今环保部公布的数据发现,除今年2月外,每月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均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升高;而今年2月份由于受到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的影响,相比上年同期降低0.4个百分点。

而2014年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达标天数比例由60.5%提高到66.0%,达标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到8个。且主要污染物浓度、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和强度与2013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专家分析称,空气质量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大气十条”的颁布与实施。

“大气十条”即指2013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能源、机动车、污染企业等进行规范、约束与整治,并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

“大气十条”的出台被认为是政府重拳治污的开始,自实施以来,各地关闭污染企业、减少燃煤排放、促进产业转型。以污染最为严重的河北省为例,该省将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细化为50条,关闭、整治大量钢铁、煤炭企业。新华社消息称,2014年,河北省粗钢产量1.85亿吨,同比下降0.60%,14年来首次出现下降。而其煤炭消费总量减少1500万吨,首次实现负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声音表达了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质疑。《财经》杂志曾撰文表示,PM2.5年均浓度若仍保持2014年同样的降幅,2017年的治污目标将无法实现。而环保界的共识是,前期的减排措施会改善得比较快,到后期招都出尽了,减排会越来越难。现在虽无法预测最终结果,但是未来三年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和压力会空前巨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期间也称,政府在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决心是坚定的,也下了很大的气力,但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

另外,也有机构对环保部的测量统计方法提出质疑。日前,北京大学科学统计中心发布了一份《空气质量评估报告》,每年约有23%的优良空气(PM2.5浓度小于等于35微克/立方米),55%的一般污染(PM2.5浓度大于35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22%的严重污染(PM2.5浓度大于150微克/立方米)。这三个百分比在过去五年中的变化不大。

该报告的研究团队来自北大统计科学中心和光华管理学院,历经一年时间,收集和分析了北京2010-2014年的PM2.5数据,沿用国际通用空气质量标准(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作为空气质量为良的上界)进行评估,利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将气象因素的影响排除,从统计学视角解读北京雾霾。该报告认为,在计算PM2.5浓度时,空气监测系统和政府收集的数据没有考虑风及其他天气现象的影响。如果把气象因素排除,2013年和2014年北京的污染比2012年没有显著好转,甚至加重了。

然而,该报告发布后也遭受到一些质疑。由于环保部2014年4月份之前的数据并未公开,研究团队最终使用了美国驻华使馆的数据。有专家认为,美国使馆只是一个观测点的数据,无法代表北京全市的PM2.5状况,该数据并不具有学术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环保部的数据一直显示空气质量在好转 你认同吗?

环保部近日公布了今年3月份及第一季度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全国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从环保部去年9月份以来公布的数据,中国空气质量几乎一直在好转中。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大气治理工作减轻。

图片来源:CFP

环保部本周公布的今年3月份及第一季度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显示,第一季度,全国未连续出现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空气重污染过程。

环保部称,第一季度,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59.7%,与去年同期相比,升高6.6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有所好转。京津冀地区虽然仍有6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在全国后十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升高7.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从环保部近段时间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空气质量正在产生好转。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从去年9月至今环保部公布的数据发现,除今年2月外,每月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均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升高;而今年2月份由于受到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的影响,相比上年同期降低0.4个百分点。

而2014年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达标天数比例由60.5%提高到66.0%,达标城市数量由3个增加到8个。且主要污染物浓度、重污染天气发生频次和强度与2013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专家分析称,空气质量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大气十条”的颁布与实施。

“大气十条”即指2013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能源、机动车、污染企业等进行规范、约束与整治,并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

“大气十条”的出台被认为是政府重拳治污的开始,自实施以来,各地关闭污染企业、减少燃煤排放、促进产业转型。以污染最为严重的河北省为例,该省将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细化为50条,关闭、整治大量钢铁、煤炭企业。新华社消息称,2014年,河北省粗钢产量1.85亿吨,同比下降0.60%,14年来首次出现下降。而其煤炭消费总量减少1500万吨,首次实现负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声音表达了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质疑。《财经》杂志曾撰文表示,PM2.5年均浓度若仍保持2014年同样的降幅,2017年的治污目标将无法实现。而环保界的共识是,前期的减排措施会改善得比较快,到后期招都出尽了,减排会越来越难。现在虽无法预测最终结果,但是未来三年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和压力会空前巨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期间也称,政府在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决心是坚定的,也下了很大的气力,但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

另外,也有机构对环保部的测量统计方法提出质疑。日前,北京大学科学统计中心发布了一份《空气质量评估报告》,每年约有23%的优良空气(PM2.5浓度小于等于35微克/立方米),55%的一般污染(PM2.5浓度大于35微克/立方米且小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22%的严重污染(PM2.5浓度大于150微克/立方米)。这三个百分比在过去五年中的变化不大。

该报告的研究团队来自北大统计科学中心和光华管理学院,历经一年时间,收集和分析了北京2010-2014年的PM2.5数据,沿用国际通用空气质量标准(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作为空气质量为良的上界)进行评估,利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将气象因素的影响排除,从统计学视角解读北京雾霾。该报告认为,在计算PM2.5浓度时,空气监测系统和政府收集的数据没有考虑风及其他天气现象的影响。如果把气象因素排除,2013年和2014年北京的污染比2012年没有显著好转,甚至加重了。

然而,该报告发布后也遭受到一些质疑。由于环保部2014年4月份之前的数据并未公开,研究团队最终使用了美国驻华使馆的数据。有专家认为,美国使馆只是一个观测点的数据,无法代表北京全市的PM2.5状况,该数据并不具有学术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