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如何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比如,如何去界定海量的网络用语中某个词是流行词,流行究竟该以怎样的文化标准来判定,通过不同视角的论证,人们总能得出各种意见。
流行语作为词语,它首先在产生流行效应前,已具备方便人们辨识并快速习得的基础语言结构。词语的内在特征组成了它的使用潜能,可供人们使用的特质便是这个词创生之后的潜在流行度。当某个词真实地流行起来,完全是另一件事了。就好像发射卫星,成功的流行语总是需要满足各种复杂要素。
《咬文嚼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网络流行语。流行语中如果重复出现某个语言特征,便是在向我们反映人们在网络中使用语言的趋势。今年的12月3日,《人民日报》通过新浪微博公布了2018年的十大流行语,它们分别是: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
与真实发生的舆情事件不同,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只有“官宣”一词还尚能与真实事件挂钩。人们还能在海量数据的网络空间追溯到它精确至分钟的创生日期。但所有的流行语都只具备一个与舆情关键词截然相反的特征,就是它们所体现的高度抽象性。
名词性的“锦鲤”、“店小二”、“巨婴”、“杠精”,意义已经高度地象征化与概念化。我们可以与年度舆情事件的用语进行对比,因为后者明显观照着真实的社会现实,其中的词语主要用于准确指示。但谁是“锦鲤”?没有了“谁”的指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锦鲤”的指称对象。一些流行语,比如“教科书式”、“佛系”更加从语言形式上就充分完善了自己从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变,规限了未来可能被使用的方式。
名词都成为了形容词,它们在快速勾勒形象的同时,就在抓取构建成分中的特征要素,潜在预备情态的出现。比如“巨婴”中的“巨”使得“婴儿”的意思走向了反面,可能就会带来反讽等修辞。矛盾的语义可以传递出一种暗示,这个“婴儿”并非真正幼小的孩子。讽刺将结合语境进一步明确地凸显出来。
好些流行语延续着2017年网络流行语中的动词趋势:2017年,我们有“尬聊”、“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2018年,我们见证了“退群”、“官宣”和“确认过眼神”。同形容词用法的名词一样,动词也完美地预备好了参与性:它们提供事件过程,但动作又不存在发出主体。一切都等待着“小主儿们”欣赏,供网友们在各种语境中尽情发挥。动词提供了好用的事件模板,潜在向我们展示出网络世界高频度的言语行为事件。
总而言之,流行语不同于有关舆情事件的网络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是网民的语言,讲述网络发生上的虚拟生活。如今,虚拟生活已经构成人们在世界开展体验和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人们不断尝试用语言认识去描绘这个世界,去勾勒虚拟发生过的各类过程。手指上的“退群”操作,被语言固定为发生在人身上的“真实”事件。真实与虚拟的概念在这里已经被思想置换。人们网上的活动被两条主线牵扯着,一边是指向现实真实的话语性参与,另一边是对虚拟生活的叙事性构建。
通过各种媒介进入虚拟世界后,人们再次聚集。技术规限了人的使用方式,也决定了人们探索虚拟世界的道路是固定的路径。这是“退群”出现以及其他词语流行起来的必然。操作上的重复已经为思想认识,并通过语言确认。网络流行语就在向我们讲述得到确认的各个重复性事件。可以确定的是,2019年度网络流行语依然只能是高度抽象化和象征化的词语。只要流行于网络的语词,它们都不再指称外部世界的内容,在语言结构上就将突出使用的便利性。它们因为在语言上就显示出“好用”,所以可能流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