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9创业避坑宝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9创业避坑宝典

从创业者角度来讲,2019年是不是创业的好时期,如果创业,2019年需要避免哪些坑呢?

能图资本熊芬于2018年12月14日复旦管院EDP金融俱乐部的私享沙龙做了2019年,开启投资的黄金时代的分享。那么对创业者来说,要如何去迎接这个黄金时代?那些创业者曾经犯过的错,和踩过的坑,怎么才能避免?创业者对待投资这件事又有哪些误区?我们一起来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创业者角度来讲,2019年是不是创业的好时期,如果创业,2019年需要避免哪些坑呢?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投资的坑和防坑的技巧,以及未来投资大势的投资判断。现在要讲一下创业者的话题。

投资和创业是分不开的,其实前面分享的关于投资方面的防坑,对于创业者也是照样适用的。因为在我看来,公司的创始人才是公司的最大投资人,要投入资金、资源、时间和情感以及期望。

同时,也借这个机会,特别要强调一下创业融资应有的心态。因为在座的要么是做企业的,要么是做基金管理的,要么是做LP的。这个观念的纠正非常重要。

长久以来,我们的媒体渲染的是,投资人多有钱,某某融资很快,几分钟搞定几亿融资,谁谁又估值多少亿。从而给外界一个错觉,引导大众形成错误心理,即投资人有很多钱,这些钱是可以随便撒的(当然不排除确实存在“人傻”钱多的那种),很多创业者把投资人的钱不当钱,这是非常非常要不得的。

有些创业者会认为,反正你是投赛道的、搏概率的、做组合的,而大家都公认行业的投资成功率低是正常的,你又投资那么多,还可以组合,是可以随便撒,10个里面投中一个就发了,甚至100个里面投中一个就可以了。你投我一点又不算什么,做砸了也就这样,甚至把钱挪作他用也心安理得。

但凡是抱着这种想法的创业者,我劝你还是别找投资了。至少我,是不会和这种创业者合作的。投资人的钱,是管理那些信任他管理能力的人或机构的钱,我们行业称之为LP,LP的钱也是辛苦钱、血汗钱,不是用来做公益的钱、白送的钱,管理人是要为这些钱尽责的。

回到我们今天讲的创业者如何防坑这个话题。作为创业者,在中国做企业,确实很不容易。这十几年间,我们看了很多很多的企业,估计有上万家公司,涉及到各个行业。虽然我们能图资本当前投资的领域比较集中在消费服务领域,但其实我们从业十几年,涉足到很多行业,其中也有很多案例实现了IPO。

总览这些年我们看过的上万家公司,最后成功实现IPO的毕竟是少数,我们不去讨论那些企业为什么成功,因为那些失败的、犯过错的企业,是大多数,我们试图研究出他们失败犯错的共性,这对我们创业者而言,是更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总结下来,失败犯错的企业主要是在公司商业模式、公司战略定位、发展资源、对待资金的态度、团队等五个主要方面踩坑,还有一些其他防不胜防的坑在后面会补充。

第一类坑,商业模式上的坑。

1

防止盲目跟风的坑

创业者首先不能盲从,不要在商业模式上盲目跟风。前面关于投资的坑的分享中所涉及的案例也照样适用于创业者。这类死掉的企业非常非常之多。

比如滴滴打车成名后,同行模仿者以及跨界模仿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那个时候,几乎来访的创业者张口就是我们这是XX行业的“滴滴模式”。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听不下去了。其实,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滴滴模式的,但创业者就是头脑发热,你说他是想忽悠投资者也就算了,如果最后自己也当真了,把自己也忽悠到了,那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这里的案例实在太多了,比如有位创业者原来的珠宝生意做得好好的,看到滴滴融资顺利,就开始做滴滴珠宝,即珠宝定制的滴滴平台,有珠宝设计需求的人在这个平台发出需求,那么设计师就可以接单帮你设计。大家知道,这个珠宝定制设计的消费频次有多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APP的研发、运营、拓展都是烧钱的。创始人原来是做高端珠宝品牌的,如果老老实实做原来的业务也是很不错啊!干嘛非要为了贴这个滴滴的标签最后还当真了呢?在比如前面有讲过的共享单车出来后,一堆的跨界模仿者,什么共享雨伞、共享洗衣、共享厨房。而且这些理念还阴魂不散!这里说多了就要得罪人了,很多所谓的咨询或理论专家,专门研究各种模式的,什么热就研究什么,而他自己没有做过实业或者没有通过这些创新的模式而做大企业的,这样专家给很多希望转型的企业把脉、给药方,最后不了了之或加速企业死亡的大有人在。

 像健康猫、星空琴行这样的,影响极其恶劣。

大家还可以看看我们汇总的13个行业类别的超过6000家需要特别谨慎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详细名单略),这些都是过去十多年间很多创业者涌入、投资者也涌入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我们不能说创新不好,我们也鼓励创新,鼓励传统转型和变革,但我们不鼓励为了融资而做的假创新、伪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硬创新,大家一定要结合自己所在行业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2

要防止掉入企业定位上的坑。

这里可讲的案例也非常多,最常见的失误是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的失误。比如说明星做葡萄酒,姚明葡萄酒,现在还不错,但早期的时候也是定位有偏差的,直接用明星的名字给葡萄酒命名。我们理解明星的品牌效应,也理解明星希望放大和延长品牌影响力。但是明星品牌要做大,也一定要结合产品的属性、特点,以及和目标人群的认知习惯相结合。再比如,明星做珠宝、服装品牌,但明星不一定能带货,其带货能力可能远不如KOL,为什么呢?因为明星是受粉丝崇拜的,虽然也为品牌代言,那仅仅是代言,是比较高大上的,而卖产品很多时候是要放下身段的。国内外明星品牌做大的很少,但也不排除不行,比如陈冠希的潮牌就做得很成功,他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其首先在品牌定位、产品定位等方面做的比较好。

3

要特别防止战略转型的坑。

在座的各位,有做企业的,就知道,转型等于什么?等于再创业。而再创业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和其他创业是一样的。

我们看过太多企业,受困于传统业务传统模式的发展,苦不堪言。我们老祖宗有句话讲得好,叫“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变都是能通的。尤其是当你这个思并没有结合行业特点的时候,瞎变一通,或听信不专业的建议、或盲目模仿,那企业会更麻烦。前面我提到的共享厨房就是例子,甚至到现在,还有人会给出这种不靠谱的建议,我赶紧叫停。还比如从事留学语培的“小马过河”的转型例子,主要创始团队马超他们都来自新东方,出身名校,都是非常优秀的,起步时也获得了知名人士的投资,但最后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浪潮下,不能自已,放弃线下拓展线上,最后以失败告终。

还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比如战略多元化的坑。如前段时间出现危机的新光集团,根本原因还是锅太多盖子不够,太多元化了,多元化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玩得动的。还有聚美优品,陈欧多么优秀,用四年时间就把公司送到了纽交所,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但是这么优秀的创始人、这么好的企业现在的发展也非常不理想。

分析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根本的还是没有专注把主业做好,这过去三年看似踩准了每一年的风口,但这些风口要么是多元化的坑,要么是盲目追风最后掉下来。

创业者确实需要在市场中找到快速增长、重度垂直的蓝海市场,但一定要聚焦核心业务,遇到困难时需要积极面对和解决。多元化和跨界投资并不是解决原有业务问题的最好路径,甚至是大坑。

还有在转型、跨界投资等重大的决策时,创业者一定要听一听投资人的意见。这里借此要特别提醒,创业者对投资人的态度,还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你给钱就完了,不需要你干涉我的经营决策,遇到事情了也不跟投资人商量。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当然我们也不赞成去抢创业者的方向盘,上次在《创业中国人》的一个项目现场中,我打了这个比喻,最佳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组合是开车的主驾驶和副驾驶的关系。创业者是最终把握方向盘的,副驾驶是教练,最后做决定的还是创业者。很多创业者不屑于此,但多一个人帮你把方向、给建议要风险小一些,兼听总比偏听要好啊!

当然,能图资本是始终主张做副驾驶的,如果你让我做主驾驶,我也不做的,如果我一直做副驾驶,你的车技一直没有进步,那也是很麻烦的。

第二类要防范的创业大坑,是资源的坑。

很多创业者,低估了创业所需要的业务资源,或高估了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或资源错配。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创业者本身的问题,比如对行业认识不够、自己资源不足、判断失误。从而导致在产品的市场策略出现偏差,有时候产品很好,但市场策略出现问题,资源跟不上,就会出现昙花一现或后发力度不够等问题。有些行业的创业,是对产业资源极度依赖的,比如前几年特别流行的行业B2B业务,产业互联网项目。死掉的原因大部分是在资源上。

所以,能图资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匹配的不单单是资金,因为光资金是没有用的,创业者钱多了可能还会更糟糕,因为他没有资源,需要拿钱去建立资源关系,成本高,或者资源开拓出现偏差,把钱烧光。所以,我们更多是要匹配产业资源给他们,这样企业的发展更安全。

第三类要防范的创业大坑,是资金的坑。

我经常说,很多企业老板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的,在座的各位,哪怕你年收入上亿,你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真正赚了多少钱?甚至收入确认多少都不一定搞得清楚。

如果在座的有做审计的,一定会认同我的说法。我们遇到过很多公司,包括收入几千万,收入几亿的,老板对自己的家底其实是不清楚的。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传出那张特别搞笑的小龙女的图片。FA推荐、调研后、投资后,最后差异那么大?所以每当企业老总拍着胸脯跟我说,我的企业规范的很!我每年赚多少多少,我就会提醒他,别这么自信,小心从2米的大巨人变成侏儒。

还有一种就是断供,靠烧钱建立竞争壁垒的企业,是最脆弱的。今年的共享单车就是例子。

 

还有一种也是非常常见的,没有法律常识的创业者,爱铤而走险的创业者。把投资人的钱挪作他用。最近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银隆新能源了。

这件事情我特别气愤!网上报道很多。大家可以去查阅。说实话,这种事情一旦被发现,创业者的人品、信用就出大问题了。以后谁还敢给他钱呢?如果一些条件坐实,投资人追究到底,那是可能触及刑法,而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了。

第四类大坑,也是最难防范的坑,是团队的坑。

这个话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讲清楚的,要讲清楚,非要几天几夜才行。

说实话,结婚是喜悦的,离婚是悲伤的,但有多少人会在结婚的时候想到如何离婚?创业的时候,找合伙人,跟找对象结婚是一样的。我见过很多受伤的创始人,最后选择一人独资企业,或实际100%控股。但是这是风险最大的。没有合伙人机制,公司是做不大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搭建好自己的木桶,按“理念一致,优势互补”的原则去搭建团队。要在人、财、事等方面建立自己的“五官”方能打天下。

股权激励呢,是必须要的。但也要请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这里不展开讨论,有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案例交流。

找联合创始人和找高管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最难的是找联合创始人。我们这里以投资人角度判断一个创业者的标准,可以作为创业者找联合创始人的参考标准,如归零的心态、身体健康、胸怀、抗压能力、性格等等。我们也可以举反例,比如哪些特征是说明或暗示这个人是不靠谱的?(图表略)创业前,有成功创业经验,或成功独立管理项目经验。

 

前面有提过,创业要狼性,投资要佛性,如果你是一位佛系的创业者(不是佛性),那么我建议你一定要找一位狼性的搭档,当然我们是不大希望看到佛系的创业者的。

我们非常关注创业者的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对那些特别会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创业者是加分的。而有一些投资机构在这方面就踩坑很多,比如赶集网、土豆网、京东等,大家都知道。

在高管方面,判断标准是更有迹可循。我们也可以列举一些我们平时判断团队高管的标准给大家。比如学习能力、决断能力、专业能力等等。我们这里写的是密不外传,确实也因人而异,各家有各家的判断标准。

第五类是一些防不胜防的大坑,最近几年也特别多

比如劳工关系的处理,很多公司都是踩过坑的。我们可以举我们看过的很多项目的例子。很多拟上市公司、甚至上市公司这方面处理不好。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很多不能展开交流。列举了这么多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在座的各位会问,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我们应该知道,内因决定性最重要的道理。那么还是那句话,大道至简。创业要处理好员工、客户、股东、社会等各方面关系。

同时,做到如下四句话,始终坚持四个字“脱虚向实”。

谢谢各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9创业避坑宝典

从创业者角度来讲,2019年是不是创业的好时期,如果创业,2019年需要避免哪些坑呢?

能图资本熊芬于2018年12月14日复旦管院EDP金融俱乐部的私享沙龙做了2019年,开启投资的黄金时代的分享。那么对创业者来说,要如何去迎接这个黄金时代?那些创业者曾经犯过的错,和踩过的坑,怎么才能避免?创业者对待投资这件事又有哪些误区?我们一起来从文中寻找答案。

从创业者角度来讲,2019年是不是创业的好时期,如果创业,2019年需要避免哪些坑呢?

前面讲了很多关于投资的坑和防坑的技巧,以及未来投资大势的投资判断。现在要讲一下创业者的话题。

投资和创业是分不开的,其实前面分享的关于投资方面的防坑,对于创业者也是照样适用的。因为在我看来,公司的创始人才是公司的最大投资人,要投入资金、资源、时间和情感以及期望。

同时,也借这个机会,特别要强调一下创业融资应有的心态。因为在座的要么是做企业的,要么是做基金管理的,要么是做LP的。这个观念的纠正非常重要。

长久以来,我们的媒体渲染的是,投资人多有钱,某某融资很快,几分钟搞定几亿融资,谁谁又估值多少亿。从而给外界一个错觉,引导大众形成错误心理,即投资人有很多钱,这些钱是可以随便撒的(当然不排除确实存在“人傻”钱多的那种),很多创业者把投资人的钱不当钱,这是非常非常要不得的。

有些创业者会认为,反正你是投赛道的、搏概率的、做组合的,而大家都公认行业的投资成功率低是正常的,你又投资那么多,还可以组合,是可以随便撒,10个里面投中一个就发了,甚至100个里面投中一个就可以了。你投我一点又不算什么,做砸了也就这样,甚至把钱挪作他用也心安理得。

但凡是抱着这种想法的创业者,我劝你还是别找投资了。至少我,是不会和这种创业者合作的。投资人的钱,是管理那些信任他管理能力的人或机构的钱,我们行业称之为LP,LP的钱也是辛苦钱、血汗钱,不是用来做公益的钱、白送的钱,管理人是要为这些钱尽责的。

回到我们今天讲的创业者如何防坑这个话题。作为创业者,在中国做企业,确实很不容易。这十几年间,我们看了很多很多的企业,估计有上万家公司,涉及到各个行业。虽然我们能图资本当前投资的领域比较集中在消费服务领域,但其实我们从业十几年,涉足到很多行业,其中也有很多案例实现了IPO。

总览这些年我们看过的上万家公司,最后成功实现IPO的毕竟是少数,我们不去讨论那些企业为什么成功,因为那些失败的、犯过错的企业,是大多数,我们试图研究出他们失败犯错的共性,这对我们创业者而言,是更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总结下来,失败犯错的企业主要是在公司商业模式、公司战略定位、发展资源、对待资金的态度、团队等五个主要方面踩坑,还有一些其他防不胜防的坑在后面会补充。

第一类坑,商业模式上的坑。

1

防止盲目跟风的坑

创业者首先不能盲从,不要在商业模式上盲目跟风。前面关于投资的坑的分享中所涉及的案例也照样适用于创业者。这类死掉的企业非常非常之多。

比如滴滴打车成名后,同行模仿者以及跨界模仿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那个时候,几乎来访的创业者张口就是我们这是XX行业的“滴滴模式”。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听不下去了。其实,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滴滴模式的,但创业者就是头脑发热,你说他是想忽悠投资者也就算了,如果最后自己也当真了,把自己也忽悠到了,那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这里的案例实在太多了,比如有位创业者原来的珠宝生意做得好好的,看到滴滴融资顺利,就开始做滴滴珠宝,即珠宝定制的滴滴平台,有珠宝设计需求的人在这个平台发出需求,那么设计师就可以接单帮你设计。大家知道,这个珠宝定制设计的消费频次有多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APP的研发、运营、拓展都是烧钱的。创始人原来是做高端珠宝品牌的,如果老老实实做原来的业务也是很不错啊!干嘛非要为了贴这个滴滴的标签最后还当真了呢?在比如前面有讲过的共享单车出来后,一堆的跨界模仿者,什么共享雨伞、共享洗衣、共享厨房。而且这些理念还阴魂不散!这里说多了就要得罪人了,很多所谓的咨询或理论专家,专门研究各种模式的,什么热就研究什么,而他自己没有做过实业或者没有通过这些创新的模式而做大企业的,这样专家给很多希望转型的企业把脉、给药方,最后不了了之或加速企业死亡的大有人在。

 像健康猫、星空琴行这样的,影响极其恶劣。

大家还可以看看我们汇总的13个行业类别的超过6000家需要特别谨慎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详细名单略),这些都是过去十多年间很多创业者涌入、投资者也涌入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我们不能说创新不好,我们也鼓励创新,鼓励传统转型和变革,但我们不鼓励为了融资而做的假创新、伪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的硬创新,大家一定要结合自己所在行业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2

要防止掉入企业定位上的坑。

这里可讲的案例也非常多,最常见的失误是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的失误。比如说明星做葡萄酒,姚明葡萄酒,现在还不错,但早期的时候也是定位有偏差的,直接用明星的名字给葡萄酒命名。我们理解明星的品牌效应,也理解明星希望放大和延长品牌影响力。但是明星品牌要做大,也一定要结合产品的属性、特点,以及和目标人群的认知习惯相结合。再比如,明星做珠宝、服装品牌,但明星不一定能带货,其带货能力可能远不如KOL,为什么呢?因为明星是受粉丝崇拜的,虽然也为品牌代言,那仅仅是代言,是比较高大上的,而卖产品很多时候是要放下身段的。国内外明星品牌做大的很少,但也不排除不行,比如陈冠希的潮牌就做得很成功,他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其首先在品牌定位、产品定位等方面做的比较好。

3

要特别防止战略转型的坑。

在座的各位,有做企业的,就知道,转型等于什么?等于再创业。而再创业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和其他创业是一样的。

我们看过太多企业,受困于传统业务传统模式的发展,苦不堪言。我们老祖宗有句话讲得好,叫“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变都是能通的。尤其是当你这个思并没有结合行业特点的时候,瞎变一通,或听信不专业的建议、或盲目模仿,那企业会更麻烦。前面我提到的共享厨房就是例子,甚至到现在,还有人会给出这种不靠谱的建议,我赶紧叫停。还比如从事留学语培的“小马过河”的转型例子,主要创始团队马超他们都来自新东方,出身名校,都是非常优秀的,起步时也获得了知名人士的投资,但最后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浪潮下,不能自已,放弃线下拓展线上,最后以失败告终。

还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比如战略多元化的坑。如前段时间出现危机的新光集团,根本原因还是锅太多盖子不够,太多元化了,多元化并不是什么人都能玩得动的。还有聚美优品,陈欧多么优秀,用四年时间就把公司送到了纽交所,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但是这么优秀的创始人、这么好的企业现在的发展也非常不理想。

分析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根本的还是没有专注把主业做好,这过去三年看似踩准了每一年的风口,但这些风口要么是多元化的坑,要么是盲目追风最后掉下来。

创业者确实需要在市场中找到快速增长、重度垂直的蓝海市场,但一定要聚焦核心业务,遇到困难时需要积极面对和解决。多元化和跨界投资并不是解决原有业务问题的最好路径,甚至是大坑。

还有在转型、跨界投资等重大的决策时,创业者一定要听一听投资人的意见。这里借此要特别提醒,创业者对投资人的态度,还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你给钱就完了,不需要你干涉我的经营决策,遇到事情了也不跟投资人商量。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当然我们也不赞成去抢创业者的方向盘,上次在《创业中国人》的一个项目现场中,我打了这个比喻,最佳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组合是开车的主驾驶和副驾驶的关系。创业者是最终把握方向盘的,副驾驶是教练,最后做决定的还是创业者。很多创业者不屑于此,但多一个人帮你把方向、给建议要风险小一些,兼听总比偏听要好啊!

当然,能图资本是始终主张做副驾驶的,如果你让我做主驾驶,我也不做的,如果我一直做副驾驶,你的车技一直没有进步,那也是很麻烦的。

第二类要防范的创业大坑,是资源的坑。

很多创业者,低估了创业所需要的业务资源,或高估了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或资源错配。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创业者本身的问题,比如对行业认识不够、自己资源不足、判断失误。从而导致在产品的市场策略出现偏差,有时候产品很好,但市场策略出现问题,资源跟不上,就会出现昙花一现或后发力度不够等问题。有些行业的创业,是对产业资源极度依赖的,比如前几年特别流行的行业B2B业务,产业互联网项目。死掉的原因大部分是在资源上。

所以,能图资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匹配的不单单是资金,因为光资金是没有用的,创业者钱多了可能还会更糟糕,因为他没有资源,需要拿钱去建立资源关系,成本高,或者资源开拓出现偏差,把钱烧光。所以,我们更多是要匹配产业资源给他们,这样企业的发展更安全。

第三类要防范的创业大坑,是资金的坑。

我经常说,很多企业老板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的,在座的各位,哪怕你年收入上亿,你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真正赚了多少钱?甚至收入确认多少都不一定搞得清楚。

如果在座的有做审计的,一定会认同我的说法。我们遇到过很多公司,包括收入几千万,收入几亿的,老板对自己的家底其实是不清楚的。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传出那张特别搞笑的小龙女的图片。FA推荐、调研后、投资后,最后差异那么大?所以每当企业老总拍着胸脯跟我说,我的企业规范的很!我每年赚多少多少,我就会提醒他,别这么自信,小心从2米的大巨人变成侏儒。

还有一种就是断供,靠烧钱建立竞争壁垒的企业,是最脆弱的。今年的共享单车就是例子。

 

还有一种也是非常常见的,没有法律常识的创业者,爱铤而走险的创业者。把投资人的钱挪作他用。最近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银隆新能源了。

这件事情我特别气愤!网上报道很多。大家可以去查阅。说实话,这种事情一旦被发现,创业者的人品、信用就出大问题了。以后谁还敢给他钱呢?如果一些条件坐实,投资人追究到底,那是可能触及刑法,而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了。

第四类大坑,也是最难防范的坑,是团队的坑。

这个话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讲清楚的,要讲清楚,非要几天几夜才行。

说实话,结婚是喜悦的,离婚是悲伤的,但有多少人会在结婚的时候想到如何离婚?创业的时候,找合伙人,跟找对象结婚是一样的。我见过很多受伤的创始人,最后选择一人独资企业,或实际100%控股。但是这是风险最大的。没有合伙人机制,公司是做不大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搭建好自己的木桶,按“理念一致,优势互补”的原则去搭建团队。要在人、财、事等方面建立自己的“五官”方能打天下。

股权激励呢,是必须要的。但也要请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这里不展开讨论,有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案例交流。

找联合创始人和找高管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最难的是找联合创始人。我们这里以投资人角度判断一个创业者的标准,可以作为创业者找联合创始人的参考标准,如归零的心态、身体健康、胸怀、抗压能力、性格等等。我们也可以举反例,比如哪些特征是说明或暗示这个人是不靠谱的?(图表略)创业前,有成功创业经验,或成功独立管理项目经验。

 

前面有提过,创业要狼性,投资要佛性,如果你是一位佛系的创业者(不是佛性),那么我建议你一定要找一位狼性的搭档,当然我们是不大希望看到佛系的创业者的。

我们非常关注创业者的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对那些特别会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创业者是加分的。而有一些投资机构在这方面就踩坑很多,比如赶集网、土豆网、京东等,大家都知道。

在高管方面,判断标准是更有迹可循。我们也可以列举一些我们平时判断团队高管的标准给大家。比如学习能力、决断能力、专业能力等等。我们这里写的是密不外传,确实也因人而异,各家有各家的判断标准。

第五类是一些防不胜防的大坑,最近几年也特别多

比如劳工关系的处理,很多公司都是踩过坑的。我们可以举我们看过的很多项目的例子。很多拟上市公司、甚至上市公司这方面处理不好。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很多不能展开交流。列举了这么多坑,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在座的各位会问,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我们应该知道,内因决定性最重要的道理。那么还是那句话,大道至简。创业要处理好员工、客户、股东、社会等各方面关系。

同时,做到如下四句话,始终坚持四个字“脱虚向实”。

谢谢各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