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YOYO
编辑 | 馨羽
德国博物馆的精华,就在一个河心岛上——柏林博物馆岛。可能是施普雷河日夜流淌得太单调了,它将一片博物馆建筑群拥抱在怀里,淘气地让其从两侧流过。于是,便有了博物馆岛这个名字。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群中有柏林老博物馆同其后的新博物馆、佩加蒙博物馆、柏林国立美术馆以及博德博物馆共5座博物馆。它们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使气势更加宏伟磅礴。
国立美术馆也称老国家艺术画廊,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从正面看上去,画廊如同一座雄踞高台之上的希腊神庙,外形庄严。背面则打破古希腊法式,回归德国传统,将应有的山墙或柱廊改为罗曼建筑常见的半圆形后殿,并且延续两侧墙面作法设置半圆形壁柱。这种豪华的后殿装饰手法通常运用在形制很高的主教座堂之上,近似于施佩耶尔大教堂、美因茨大教堂等,即所谓的“皇帝教堂”,也呼应了老国家艺术画廊最初作为普鲁士王国艺术画廊的定位,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博物馆建筑之一。
国立美术馆在二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经过维修之后,外观基本维持原状。二战结束后,城市的中央树立起了柏林墙。随着柏林墙的修建,一些国立美术馆的藏品留在了墙的这一面,而另一些则到了另一面。柏林西部修建了新国家美术馆,用于安置那些流落至此的藏品。
堕落艺术(Degenerate Art,也称“颓废艺术”)源自纳粹的发明,指的是“病态的、违反道德”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那些不符合纳粹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在纳粹时期的德国,一旦被划定为颓废艺术,相关的艺术作品不仅被查抄,“戴枷示众”般地被公开展出,颓废艺术家们也被禁止自由展出作品,不能担任教职,有些甚至被终身禁止作画。
希特勒在慕尼黑“颓废艺术展”的开幕式
1937年,最大规模的“堕落艺术展”在德国慕尼黑展出,这个展览是纳粹对现代艺术发起的最猛烈的攻击。展览将超过650件著名的绘画、雕塑和版画集中展出,向观众将其污蔑为“堕落”的,是应当被净化的“渣滓”。与此同时,作为对比,旁边的展览馆展出了受到官方认可的艺术作品。本次展览共吸引了200万人前来参观——尽管是出于批判的目的,它却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纳粹政府就这样无心插柳地成为了传播现代艺术的重要力量。
此次展览展出的这些“堕落艺术”作品,很多画被付之一炬,也有不少作品被纳粹拿去瑞士拍卖,出售给世界各地的买家,也有许多作品从此散轶,至今仍未找回。其中很多作品都来自国立美术馆。
马尔克作品《林中之鹿 II》
失踪的画作中,《蓝马之塔》(Der Turm der blauenPferde)是最优秀的画作之一,由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弗朗兹 马尔克(1880-1916)创作。马尔克是“蓝骑士”派创始人,以动物研究画著称。
马尔克本人非常喜欢马,在1913年创作了这幅《蓝马之塔》。马尔克认为“蓝色传达了男性的气概,坚强而充满活力;黄色意味着女性的气质,宁静温和性感;绿色表示这二者间的协调一致;而红色则是沉重和暴力的象征。”这四种颜色在《蓝马之塔》中有机地分布着,折射出马尔克对世界精神实质的某种感悟和理解。
蓝马之塔
在《蓝马之塔》中,马儿们被肢解成五光十色的块面,犹如玻璃幕墙后的马群,经太阳折射发射出眩目的灿烂光辉,这种半透明的结晶体显示出马尔克对抽象的探索和研究。《蓝马之塔》的线条犀利,结构俊朗,充分展示了马尔克刚毅的一面。
《蓝马之塔》最后并没有像其他作品一样被纳粹卖掉换外汇,而是被“盖世太保”的始作俑者戈林收藏,战败后被叛绞刑的他畏罪自杀,这幅画失踪至今。没有人知道它在哪儿,只是它的名字在美术馆的编目里。当然,也不乏各种版本的传言,但它究竟在何处,仍是个谜。幸运的是,还有一张彩色照片存世,能够让我们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子。
声 明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