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民营航天势力崛起,何时能诞生中国版的“SpaceX”?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民营航天势力崛起,何时能诞生中国版的“SpaceX”?

对于民营航天行业来说,谈中国的“SpaceX”还为时尚早。当下更应该思量的是如何利用好国家多年积累的航天技术和经验,配以民企快速灵活的运行机制,在某些领域获得新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

文| 多少说

2018年2月,现实版“钢铁侠”,“科技狂人”伊隆·马斯克所创立的民营航天企业SpaceX,成功发射了近地轨道运力重达63.8吨的猎鹰重型火箭,成为全球范围内民营航空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在此之前,该公司还成功回收了猎鹰九号第一级火箭。

SpaceX的一级火箭以及整流罩回收技术可以说是民营航空领域的标杆,毕竟到目前为止,仅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成功将已经发射的航天器回收。可以说美国的民营航天企业SpaceX已经到了可以和国家级的航空航天机构竞争的水平。

问题来了,中国自己的“SpaceX”,什么时候才能上天?民营航天势力的崛起能够助力中国航天崛起吗?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民营航天势力也在快速崛起。

今年4月,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S火箭在海南发射成功,拿下了民营火箭首次亚轨道发射;5月,零壹空间研发的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成功点火升空;10月,蓝箭航天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尽管最终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但却将卫星送到了100KM之外。

可以说,国内民营航天产业,在短期内逐步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从0到1”的进化过程。

之所以民营航天领域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首先得益于政策的支持。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至此,因为政策的春风,国内的民营商业航天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三年多的时间里,诞生了发射探空火箭的星际荣耀、推进液氧甲烷大型发动机实验的蓝箭、建设自有火箭智造基地的零壹空间等民营火箭公司。

其次,资本的助力。风投是非常讲究嗅觉的,先入者可能“打水漂”但是入晚了就很可能分不到“羹”。对于民营航天这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却还见效慢的行业来说,资本的确是一件好事。尤其是2018年,民营航空领域频频爆出的融资消息:

2018年4月,蓝箭航天宣布获得2亿元B轮融资,七个月后又宣布获得3亿元的B+轮融资;

2018年7月,星际荣耀宣布完成A轮融资;

2018年7月,天仪研究院完成1.5亿元B轮融资;

2018年8月,零壹空间完成3亿元B轮融资;

2018年9月,九天微星完成规模过亿元的A+轮融资。

2018年11月,微纳卫星研发公司银河航天宣布完成A+轮融资

......

经纬中国、顺为资本、星河创投等已经投资了多家民营航天企业,为国内民营航天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起步资金。作为突破、技术成熟和转化的催化剂,资本能加速一个行业的发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以及,人才储备和流动。得益于国家航天的基础条件,数十年坚持独立自主研发技术,目前国内的人才梯队、工业体系、航天能力都是全球靠前的。如果国营的航空航天技术人才和民营的航空航天技术能够合理流动,这实际上对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

目前民营航空公司的人才主要也来自体制内。此前有媒体报道: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的研发人员80%来自体制内军工集团、科研院所;80%还不算夸张的,甚至有的民营航空企业100%都是体制内的人才。

之所以这么高密度,核心原因还是因为航天是个高度人才密集的行业,需要参与过实际运载发射、型号设计,经历过失败、做过‘归零’的人,跨行和积累都是需要耗费时间和财力的。

就目前来说,从体制内到民营航天企业的路并没有被阻断,所以民营航天企业得以快速完成初步的人才积累,奠定了民营航天企业的快速崛起的人才基础。

因为政策的支持、资本的助力和人才的流动,让国内的民营航天实力得以快速崛起,但和国外的SpaceX们相比,还有挺大的距离,民营航天领域要产生中国的“SpaceX”,也面临不少的挑战。

首当其中的就是商业变现能力,毕竟对于企业来说,营收和盈利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民营航天企业都还是纯投入阶段,商业能力也尚未清晰。毕竟要想美国的“SpaceX”能拿到国家的大单或者退出太空旅游,一方面是政策问题,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实力问题。

其次,还需要考虑的是人才梯队的培养,来自体制内的人才是目前的现状,但不是长远的。长远来讲,必须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梯队,不仅能都满足自身企业的发展,最好还能反哺整个航天行业的发展,甚至未来能够补充到国家的航天事事业中去,才是民营航天体系人才的大成。

对于民营航天行业来说,谈中国的“SpaceX”还为时尚早。当下更应该思量的是如何利用好国家多年积累的航天技术和经验,配以民企快速灵活的运行机制,在某些领域获得新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国家层面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助推民营商业航天飞得更高更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SpaceX

151
  • 科技早报 | 滴滴回应“天价订单”;Arm据悉将开发AI芯片
  • 因地磁风暴影响,SpaceX“星链”卫星服务出现退化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民营航天势力崛起,何时能诞生中国版的“SpaceX”?

对于民营航天行业来说,谈中国的“SpaceX”还为时尚早。当下更应该思量的是如何利用好国家多年积累的航天技术和经验,配以民企快速灵活的运行机制,在某些领域获得新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

文| 多少说

2018年2月,现实版“钢铁侠”,“科技狂人”伊隆·马斯克所创立的民营航天企业SpaceX,成功发射了近地轨道运力重达63.8吨的猎鹰重型火箭,成为全球范围内民营航空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在此之前,该公司还成功回收了猎鹰九号第一级火箭。

SpaceX的一级火箭以及整流罩回收技术可以说是民营航空领域的标杆,毕竟到目前为止,仅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成功将已经发射的航天器回收。可以说美国的民营航天企业SpaceX已经到了可以和国家级的航空航天机构竞争的水平。

问题来了,中国自己的“SpaceX”,什么时候才能上天?民营航天势力的崛起能够助力中国航天崛起吗?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民营航天势力也在快速崛起。

今年4月,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S火箭在海南发射成功,拿下了民营火箭首次亚轨道发射;5月,零壹空间研发的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成功点火升空;10月,蓝箭航天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尽管最终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但却将卫星送到了100KM之外。

可以说,国内民营航天产业,在短期内逐步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从0到1”的进化过程。

之所以民营航天领域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首先得益于政策的支持。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至此,因为政策的春风,国内的民营商业航天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三年多的时间里,诞生了发射探空火箭的星际荣耀、推进液氧甲烷大型发动机实验的蓝箭、建设自有火箭智造基地的零壹空间等民营火箭公司。

其次,资本的助力。风投是非常讲究嗅觉的,先入者可能“打水漂”但是入晚了就很可能分不到“羹”。对于民营航天这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却还见效慢的行业来说,资本的确是一件好事。尤其是2018年,民营航空领域频频爆出的融资消息:

2018年4月,蓝箭航天宣布获得2亿元B轮融资,七个月后又宣布获得3亿元的B+轮融资;

2018年7月,星际荣耀宣布完成A轮融资;

2018年7月,天仪研究院完成1.5亿元B轮融资;

2018年8月,零壹空间完成3亿元B轮融资;

2018年9月,九天微星完成规模过亿元的A+轮融资。

2018年11月,微纳卫星研发公司银河航天宣布完成A+轮融资

......

经纬中国、顺为资本、星河创投等已经投资了多家民营航天企业,为国内民营航天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起步资金。作为突破、技术成熟和转化的催化剂,资本能加速一个行业的发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以及,人才储备和流动。得益于国家航天的基础条件,数十年坚持独立自主研发技术,目前国内的人才梯队、工业体系、航天能力都是全球靠前的。如果国营的航空航天技术人才和民营的航空航天技术能够合理流动,这实际上对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

目前民营航空公司的人才主要也来自体制内。此前有媒体报道: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的研发人员80%来自体制内军工集团、科研院所;80%还不算夸张的,甚至有的民营航空企业100%都是体制内的人才。

之所以这么高密度,核心原因还是因为航天是个高度人才密集的行业,需要参与过实际运载发射、型号设计,经历过失败、做过‘归零’的人,跨行和积累都是需要耗费时间和财力的。

就目前来说,从体制内到民营航天企业的路并没有被阻断,所以民营航天企业得以快速完成初步的人才积累,奠定了民营航天企业的快速崛起的人才基础。

因为政策的支持、资本的助力和人才的流动,让国内的民营航天实力得以快速崛起,但和国外的SpaceX们相比,还有挺大的距离,民营航天领域要产生中国的“SpaceX”,也面临不少的挑战。

首当其中的就是商业变现能力,毕竟对于企业来说,营收和盈利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民营航天企业都还是纯投入阶段,商业能力也尚未清晰。毕竟要想美国的“SpaceX”能拿到国家的大单或者退出太空旅游,一方面是政策问题,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实力问题。

其次,还需要考虑的是人才梯队的培养,来自体制内的人才是目前的现状,但不是长远的。长远来讲,必须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梯队,不仅能都满足自身企业的发展,最好还能反哺整个航天行业的发展,甚至未来能够补充到国家的航天事事业中去,才是民营航天体系人才的大成。

对于民营航天行业来说,谈中国的“SpaceX”还为时尚早。当下更应该思量的是如何利用好国家多年积累的航天技术和经验,配以民企快速灵活的运行机制,在某些领域获得新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国家层面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助推民营商业航天飞得更高更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