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戏副教授倪骏谈新编剧入行:这个时代不提供一炮而红的可能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戏副教授倪骏谈新编剧入行:这个时代不提供一炮而红的可能性

编剧需求量还挺大的,机会也还是不少,关键要看自己。

文|编剧帮 马天舒  随芳芳

编|随芳芳

临近年底,涌现出了多部优质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作,例如《大江大河》《幸福一家人》《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幸福一家人》凭借真挚的亲情来打动观众,播出时收视率连续破1。又因为这部剧是与台湾团队合作,作为两岸影视交流的成果,还获得了国台办的点赞。

近日,编剧帮(bianjubang)专访了《幸福一家人》编剧倪骏。倪骏是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编剧李潇、陈舒、韩延等都是她的学生,在这次专访中,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创作此部剧心路历程及编剧专业中新生代的生存状况。

编剧 倪骏

初衷很小,观众能给家里人打个电话就成功了

《幸福一家人》讲述的是上海一家人的故事,主创大多来自台湾,这是未曾有过的现象。贴近生活的好剧可以跨越地域,这部剧不仅在内地收视连续破1,在台湾播出时也创下收视第一的好成绩。12月12日,环球网报道《国台办谈<幸福一家人〉:导演和主演来自台湾是未曾有过的现象》一文,对此剧表示赞扬,发言人马晓光表示,期待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像《幸福一家人》这样两岸共同合作创作的优秀作品。

编剧帮:《幸福一家人》的制片人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赖聪笔,也是《公主小妹》《终极一班》的制片人,剧本创作期间有没有因为台湾与内地创作观念差异上产生过碰撞?

倪骏:这部剧还有一位台湾编剧叫张文梁。《幸福一家人》中有三个孩子,按照当时的年代来讲大家都应该是独生子女,在设定上必须要跟内地的政策相符,所以要做一些相应的处理;其次思考的是怎么样看起来更像内地戏,比如李立群特别“上海”:影片一开始,李老师拿筷子插着油条走在大街上,我老公是上海人,他就告诉我说,你们这个真上海,我们小时候就这样。

编剧帮:和制片人赖聪笔合作的原因是什么?

倪骏:制片人一直坚持注重孝道,他说我要的就是生活质感强烈,观众看完后,能给家里人打个电话就心满意足了。初衷很小,但很让人感动,我认为一个制片人对自己的戏有这么大的坚持,跟我也是不谋而合,所以我觉得跟他合作肯定是对的。

编剧帮:什么样的题材或故事会让你有创作欲望?

倪骏:我更喜欢接地气的,现实主义的,这些我能把握住。比如以前做过的《麻辣婆媳》《幸福一家人》《幸福街》,包括后面的《小夜曲》,还有中途没有拍的《御姐驾到》这些都是类似的家庭伦理剧。在生活中我爱打听、爱看,邻里之间有很多故事,这个就是信手拈来的东西,对我来说写现实题材不是那么困难。

但现实主义就是去街上捡白菜吗?不是这样。偶像剧也不是悬浮到天上,我们的工作一向做得很实在,如果要写教师我就不用采风,但是其他的我们团队必须要去深入地采风,这种工作非常重要,采访人物,写剧本的时候氛围才拿捏得住,“假”是我不能容忍的。

编剧帮:你还担纲过网剧《假如没有遇见你》的编剧,这部剧豆瓣评分是8.2分,前段时间编剧帮发布了年度关注编剧投票问卷,这部剧获得的票数也特别多,你能不能谈谈这部剧的创作经历?

倪骏:这是我参与的第一部网剧。网剧的题材比较飞,比如穿越什么的,跟我平常创作的风格不太一样,但在看到制片人推荐的纪录片《遇见》后,我觉得跟以往的类型不一样,它是一个公路片,我觉得是很酷的,只有12集,可以像玩电影一样玩。而且这部剧的制片人中吴燕和王兰沐青都是我的学生,跟学生合作很开心,我们一起去采风,一起去西藏采访纪录片中的这两个人。

这对情侣其实挺有意思的,但是光写这两个人感天动地没意思,我们在采访他的过程中发现他遇到的一些行走在路上的小镇青年很有趣,我认为这个点完全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都是看人最本质的东西,那么多人怎么就不在家里待着,喜欢在路上跑来跑去?所以我们用这两个人做主轴,让他们遇到的人和故事来共同形成这个戏。

编剧帮:目前现实题材剧扎堆,以前大受欢迎的古装剧反而寥寥,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倪骏:物极必反,以前都是飞来飞去不接地气的大女主,有一部两部可以,如果都做那种特别吓人。什么都有才行,编剧也是这样的,我从来不会因为什么扎堆就去做什么戏,我还是喜欢做我擅长的戏。但是我又是教师,我不能只教学生我擅长的剧,也要和他们合作探讨别的剧态。最近我在网剧里尝试了很多我没有尝试过的,网剧可以偏偶像、校园、甜宠,比如现在有一个网剧《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我是剧本总监,还有一个网剧《云上学堂恋爱史》,我是总编剧。

压力太大,带了四五个编剧还是不够用

面对创作时间紧,压力大的普遍现状,倪骏更多的是选择与学生联合创作。除了可以传授经验外,她认为团队作战有团队作战的好处。

编剧帮:编剧团队联合创作似乎成了一种新的现象,《幸福一家人》这部剧也是联合编剧,你怎么看联合编剧现象?

倪骏:我觉得联合编剧有很多原因。现在的电视剧体量太大了,像《幸福一家人》有50多集,一个人写要写到什么时候?团队作战有团队作战的好处,开机时间摆在那里,如果是单独作战的话,时间、体力都跟不上。当然像刘和平老师是几年磨一剑,那当然很好。但有一些作品需要团队作战,因为时间很紧,导演的要求特别高,需要不停地改动,我的新剧《小夜曲》也是这样,如果不带学生我就要累死在那儿了,压力太大,我带团队都带了四五个人了还是不够用。也有的是因为制作人和编剧团队有分歧,就会换团队,加编剧。

编剧帮:前几天编剧帮做了一个关于编剧身体健康情况的调查问卷,有很多编剧要熬夜改剧本,大多数都是时间来不及,为什么会这样呢?

倪骏:没有办法,如果没有定导演、平台、演员,我们都没法动手,动了手也是白动。因为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编剧有这样的想法,责编有另外的想法,平台还有平台的想法,导演来了说我的想法不是这样的,来一个大演员说我不要这样演,所有的事情都堆到我们这儿来。一般说服他们很难,只有去吸收。

一开始我就觉得干吗要改?经常会改来改去就改回去了,很憋气。后来就想怎么办呢?人家要拿你试这些弯路,我有时候也觉得很气,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们就是在食物链底端,可能有话语权的大编剧会好一些,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编剧帮:用“相爱相杀”形容编剧和制片方的,您觉得这个准确吗?

倪骏:准确。有好的制片人,但是制片人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明白,他要试,有些人耳根子软,听点意见肯定就让你改,作为编剧怎么平衡好关系很重要,你也不可能彻底不改,你要怎么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个时代不提供一炮而红的可能性

入行十几年,倪骏更多的时间都在二线教学,为行业输送编剧新人。她最早的一批学生如李潇、韩延、陈舒等创作者已经成名,并薪火相传,也开始为行业引入新鲜血液。

在多年的教学中,倪骏深知成为一名编剧有多不易,经过层层考验,大浪淘沙之后,才能熬来创作的机会。在《幸福一家人》《假如没有遇见你》《小夜曲》等几部作品中,倪骏就带着自己的学生联合创作,尽可能把自己的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

倪骏与学生的合影

编剧帮:编剧新人应该怎么入行?

倪骏:好饭不嫌晚,年轻编剧要沉得住气,入行不要着急。天分固然重要,但有天分的人没有那么多。做任何工作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写到一定的量以后,突然某一天就开窍了,必然有这个过程。

我觉得去正规的院校接受教育还是很重要的。像中戏、北电、上戏、传媒大学这些学校,一方面可以接受系统的教育,一方面这些老师也战斗在一线,会有一些机会带他们一起来创作,能够把他们给输送出去。

还有就是去编剧工作室,跟着大编剧一起工作,第一是有创作的机会,第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一开始就写一部长篇大剧红了,这件事很难,而且这个时代不提供这种可能性。

编剧帮:从你教学的经验来看,成为一个编剧都要经过哪些考验?

倪骏:从挑选学生开始,我们就得看学生的感受力强不强,够不够敏感,对生活热情不热情,还要有好一点的笔头功夫。这么挑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有一些不够执着的就废了,遇到困难就闪躲的也成不了。到学校里肯跟着老师好好学的,也不是马上就能出来干活的。就算是毕业了,也还是一个初级编剧。

新人编剧有机会可以写点剧本,投一投青葱计划或青梦计划。如果要做电视剧编剧,最初还是要跟着编剧工作室磨炼。我觉得编剧需求量还挺大的,机会也还是不少,关键要看自己。

编剧帮:编剧身上哪些不足会影响个人发展?

倪骏:编剧性格很重要,我自己带学生会有这种感觉,有些人我觉得他很难合作。剧本是一个工作文本,要互相磨合调整,如果编剧过于刚烈,不和人家商量也不行。如果愿意自己默默的写出东西,哪天一鸣惊人也难说,但这个可能性不是那么大。

如果做职业编剧,还是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你要跟导演、制片人、你的合作伙伴都得有比较好的沟通才行,完全不沟通,一条道走到黑,我觉得对谁都不好,最后结果剧本还是要改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戏副教授倪骏谈新编剧入行:这个时代不提供一炮而红的可能性

编剧需求量还挺大的,机会也还是不少,关键要看自己。

文|编剧帮 马天舒  随芳芳

编|随芳芳

临近年底,涌现出了多部优质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作,例如《大江大河》《幸福一家人》《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幸福一家人》凭借真挚的亲情来打动观众,播出时收视率连续破1。又因为这部剧是与台湾团队合作,作为两岸影视交流的成果,还获得了国台办的点赞。

近日,编剧帮(bianjubang)专访了《幸福一家人》编剧倪骏。倪骏是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编剧李潇、陈舒、韩延等都是她的学生,在这次专访中,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创作此部剧心路历程及编剧专业中新生代的生存状况。

编剧 倪骏

初衷很小,观众能给家里人打个电话就成功了

《幸福一家人》讲述的是上海一家人的故事,主创大多来自台湾,这是未曾有过的现象。贴近生活的好剧可以跨越地域,这部剧不仅在内地收视连续破1,在台湾播出时也创下收视第一的好成绩。12月12日,环球网报道《国台办谈<幸福一家人〉:导演和主演来自台湾是未曾有过的现象》一文,对此剧表示赞扬,发言人马晓光表示,期待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像《幸福一家人》这样两岸共同合作创作的优秀作品。

编剧帮:《幸福一家人》的制片人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赖聪笔,也是《公主小妹》《终极一班》的制片人,剧本创作期间有没有因为台湾与内地创作观念差异上产生过碰撞?

倪骏:这部剧还有一位台湾编剧叫张文梁。《幸福一家人》中有三个孩子,按照当时的年代来讲大家都应该是独生子女,在设定上必须要跟内地的政策相符,所以要做一些相应的处理;其次思考的是怎么样看起来更像内地戏,比如李立群特别“上海”:影片一开始,李老师拿筷子插着油条走在大街上,我老公是上海人,他就告诉我说,你们这个真上海,我们小时候就这样。

编剧帮:和制片人赖聪笔合作的原因是什么?

倪骏:制片人一直坚持注重孝道,他说我要的就是生活质感强烈,观众看完后,能给家里人打个电话就心满意足了。初衷很小,但很让人感动,我认为一个制片人对自己的戏有这么大的坚持,跟我也是不谋而合,所以我觉得跟他合作肯定是对的。

编剧帮:什么样的题材或故事会让你有创作欲望?

倪骏:我更喜欢接地气的,现实主义的,这些我能把握住。比如以前做过的《麻辣婆媳》《幸福一家人》《幸福街》,包括后面的《小夜曲》,还有中途没有拍的《御姐驾到》这些都是类似的家庭伦理剧。在生活中我爱打听、爱看,邻里之间有很多故事,这个就是信手拈来的东西,对我来说写现实题材不是那么困难。

但现实主义就是去街上捡白菜吗?不是这样。偶像剧也不是悬浮到天上,我们的工作一向做得很实在,如果要写教师我就不用采风,但是其他的我们团队必须要去深入地采风,这种工作非常重要,采访人物,写剧本的时候氛围才拿捏得住,“假”是我不能容忍的。

编剧帮:你还担纲过网剧《假如没有遇见你》的编剧,这部剧豆瓣评分是8.2分,前段时间编剧帮发布了年度关注编剧投票问卷,这部剧获得的票数也特别多,你能不能谈谈这部剧的创作经历?

倪骏:这是我参与的第一部网剧。网剧的题材比较飞,比如穿越什么的,跟我平常创作的风格不太一样,但在看到制片人推荐的纪录片《遇见》后,我觉得跟以往的类型不一样,它是一个公路片,我觉得是很酷的,只有12集,可以像玩电影一样玩。而且这部剧的制片人中吴燕和王兰沐青都是我的学生,跟学生合作很开心,我们一起去采风,一起去西藏采访纪录片中的这两个人。

这对情侣其实挺有意思的,但是光写这两个人感天动地没意思,我们在采访他的过程中发现他遇到的一些行走在路上的小镇青年很有趣,我认为这个点完全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都是看人最本质的东西,那么多人怎么就不在家里待着,喜欢在路上跑来跑去?所以我们用这两个人做主轴,让他们遇到的人和故事来共同形成这个戏。

编剧帮:目前现实题材剧扎堆,以前大受欢迎的古装剧反而寥寥,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倪骏:物极必反,以前都是飞来飞去不接地气的大女主,有一部两部可以,如果都做那种特别吓人。什么都有才行,编剧也是这样的,我从来不会因为什么扎堆就去做什么戏,我还是喜欢做我擅长的戏。但是我又是教师,我不能只教学生我擅长的剧,也要和他们合作探讨别的剧态。最近我在网剧里尝试了很多我没有尝试过的,网剧可以偏偶像、校园、甜宠,比如现在有一个网剧《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我是剧本总监,还有一个网剧《云上学堂恋爱史》,我是总编剧。

压力太大,带了四五个编剧还是不够用

面对创作时间紧,压力大的普遍现状,倪骏更多的是选择与学生联合创作。除了可以传授经验外,她认为团队作战有团队作战的好处。

编剧帮:编剧团队联合创作似乎成了一种新的现象,《幸福一家人》这部剧也是联合编剧,你怎么看联合编剧现象?

倪骏:我觉得联合编剧有很多原因。现在的电视剧体量太大了,像《幸福一家人》有50多集,一个人写要写到什么时候?团队作战有团队作战的好处,开机时间摆在那里,如果是单独作战的话,时间、体力都跟不上。当然像刘和平老师是几年磨一剑,那当然很好。但有一些作品需要团队作战,因为时间很紧,导演的要求特别高,需要不停地改动,我的新剧《小夜曲》也是这样,如果不带学生我就要累死在那儿了,压力太大,我带团队都带了四五个人了还是不够用。也有的是因为制作人和编剧团队有分歧,就会换团队,加编剧。

编剧帮:前几天编剧帮做了一个关于编剧身体健康情况的调查问卷,有很多编剧要熬夜改剧本,大多数都是时间来不及,为什么会这样呢?

倪骏:没有办法,如果没有定导演、平台、演员,我们都没法动手,动了手也是白动。因为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编剧有这样的想法,责编有另外的想法,平台还有平台的想法,导演来了说我的想法不是这样的,来一个大演员说我不要这样演,所有的事情都堆到我们这儿来。一般说服他们很难,只有去吸收。

一开始我就觉得干吗要改?经常会改来改去就改回去了,很憋气。后来就想怎么办呢?人家要拿你试这些弯路,我有时候也觉得很气,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们就是在食物链底端,可能有话语权的大编剧会好一些,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编剧帮:用“相爱相杀”形容编剧和制片方的,您觉得这个准确吗?

倪骏:准确。有好的制片人,但是制片人有些时候自己也搞不明白,他要试,有些人耳根子软,听点意见肯定就让你改,作为编剧怎么平衡好关系很重要,你也不可能彻底不改,你要怎么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个时代不提供一炮而红的可能性

入行十几年,倪骏更多的时间都在二线教学,为行业输送编剧新人。她最早的一批学生如李潇、韩延、陈舒等创作者已经成名,并薪火相传,也开始为行业引入新鲜血液。

在多年的教学中,倪骏深知成为一名编剧有多不易,经过层层考验,大浪淘沙之后,才能熬来创作的机会。在《幸福一家人》《假如没有遇见你》《小夜曲》等几部作品中,倪骏就带着自己的学生联合创作,尽可能把自己的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

倪骏与学生的合影

编剧帮:编剧新人应该怎么入行?

倪骏:好饭不嫌晚,年轻编剧要沉得住气,入行不要着急。天分固然重要,但有天分的人没有那么多。做任何工作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写到一定的量以后,突然某一天就开窍了,必然有这个过程。

我觉得去正规的院校接受教育还是很重要的。像中戏、北电、上戏、传媒大学这些学校,一方面可以接受系统的教育,一方面这些老师也战斗在一线,会有一些机会带他们一起来创作,能够把他们给输送出去。

还有就是去编剧工作室,跟着大编剧一起工作,第一是有创作的机会,第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一开始就写一部长篇大剧红了,这件事很难,而且这个时代不提供这种可能性。

编剧帮:从你教学的经验来看,成为一个编剧都要经过哪些考验?

倪骏:从挑选学生开始,我们就得看学生的感受力强不强,够不够敏感,对生活热情不热情,还要有好一点的笔头功夫。这么挑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有一些不够执着的就废了,遇到困难就闪躲的也成不了。到学校里肯跟着老师好好学的,也不是马上就能出来干活的。就算是毕业了,也还是一个初级编剧。

新人编剧有机会可以写点剧本,投一投青葱计划或青梦计划。如果要做电视剧编剧,最初还是要跟着编剧工作室磨炼。我觉得编剧需求量还挺大的,机会也还是不少,关键要看自己。

编剧帮:编剧身上哪些不足会影响个人发展?

倪骏:编剧性格很重要,我自己带学生会有这种感觉,有些人我觉得他很难合作。剧本是一个工作文本,要互相磨合调整,如果编剧过于刚烈,不和人家商量也不行。如果愿意自己默默的写出东西,哪天一鸣惊人也难说,但这个可能性不是那么大。

如果做职业编剧,还是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你要跟导演、制片人、你的合作伙伴都得有比较好的沟通才行,完全不沟通,一条道走到黑,我觉得对谁都不好,最后结果剧本还是要改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