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二月河走了,作品争议尚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二月河走了,作品争议尚存

二月河在创作“帝王系列”时,遵循的确实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所以他的历史小说有虚构的一面,但也有历史的一面。

文| 法治周末报 苑广阔

编| 马蓉蓉

12月15日,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中国的文坛,继“大侠”金庸之后,又在2018年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作家;海内外的华人读者,尤其是二月河的忠实粉丝们,今后再也看不到二月河的新作品了。

军营里走出的大作家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5年农历9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而他之所以被称为河南南阳作家群的代表性人物,则是后来的事情了。不管是凌解放的原名,还是二月河的笔名,都有一段来历。

二月河出生的时候,新中国解放在即,身为县武委会主任的父亲凌尔文和自己的战友经过一番研究,最终给这名新生婴儿起名为“凌解放”,取的是临近解放“临解放”的谐音,有期待和盼望解放的意思。

而等到二月河开始写小说时,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考虑到自己的原名凌解放带有浓厚的现代意味,但是自己写的又是长篇历史小说,两者之间多少有些不协调,于是就想给自己起一个笔名。而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融解,不正是人们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吗?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

二月河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宣传干事、连副指导员。1978年转业,任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宣传部科长、区文联主席,7年后当选为南阳市文联副主席。十年从军的经历,对二月河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他自己看来,正是在部队入党、提干、获得“全国自学成才奖”等,才为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所以他一直很乐意被称为“军营中走出的作家”。

而他真正的文学成就,则是在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也就是河南南阳以后才展开的,所以他一直被视为南阳作家群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南阳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名片”,同时他也从心里喜欢着人杰地灵的南阳。

在他从部队转业后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即便是功成名就,登上了当年的作家富豪榜,并且有机会去海外生活,他仍旧居住在南阳的一个小院子里,生活,创作,经历着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这一点,与国内很多作家,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很多作家功成名就之后,都希望去更大的地方,登上更大的舞台。

最近几年来,二月河宝刀未老,寄兴趣于随笔散文,有《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佛像前的沉吟》《人间世》《二月河说反腐》《旧事儿》等出版。

除了著述外,他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遍中国》《焦点访谈》《开讲了》等多个栏目开讲;并拖着病体,赴全国数十个城市作报告,数十万人聆听教诲。

他写的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

二月河算是大器晚成的作家,40岁才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同时他没有上过大学,写作历史小说的知识、素材、技巧等几乎全靠自学。饶是如此,他还是在十余年的时间里,陆续写出了多达50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帝王系列”,或者是“落霞三部曲”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并且一举成名,跃升为国内重要的作家行列,获奖无数,赞誉无数。

尤其是随着国内电视剧行业的发展,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全部被改编拍摄成长篇电视剧,由著名演员来演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二月河帝王小说的阅读和销售,也大大提高了二月河的知名度。直到现在,已经成为经典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仍旧在国内各大电视台段重复播出。

对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不管是学界还是普通的读者,都有很多的评价。我们不妨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二月河历史小说的价值以及背后的争议。

当金庸和二月河两位作家都在世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个作家对谈活动,活动的气氛很轻松,两人互相“戴高帽”,读者和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金庸对二月河的一句评价,却称得上是客观中肯,绝对没有吹捧和客套话的嫌疑。金庸说,二月河对清史的研究,远胜于自己,因为二月河注重历史小说中真实的一面,细节的一面,所以读来更有历史价值。

二月河评价自己是人才,金庸是天才。金庸则回应说:“有人称呼他为金大侠,自己万不敢当,称二月河为凌大侠,则更合适。”

实际上,二月河在创作“帝王系列”时,遵循的确实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所以他的历史小说有虚构的一面,但也有历史的一面。相对而言,金庸的小说只是把历史当做一种背景,虽然其中一些小说人物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虚构的,即便存在的历史人物,他身上的故事,也是虚构的。

这当然不是说谁的创作更加高明,谁的小说更加好看,而只是表明两人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不同而已。但也正是二月河的这种创作原则,给他的作品招致了很多的非议。因为很多读者在读他的历史小说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当成是在读历史。

同时,在一些历史和文化研究者看来,这会对读者产生严重的误导,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

关于这一点,笔者不得不为二月河说几句话。他写的是历史小说,而不是历史,“历史”只是“小说”的一个前缀,一个修饰,“小说”才是重点,才是核心。而既然是小说,当然是需要想象,需要虚构的,而对于历史研究来说,讲究的是证据,是考证,这两者的矛盾,显然是二月河作为一个历史小说作家所解决不了的。

所以说,我们更期待读者能够辩证地去看待二月河的小说,不要把其当做历史去阅读,去思考,而要明白作家在其中的文学性创作。但是正如一些读者所说,自己也正是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中看出了疑惑,所以才真正去查阅、翻找一些历史资料,去了解清朝的历史。

如果更多的读者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显然是我们所无比期待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二月河的小说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能够让读者产生“以假乱真”的感觉,这不正是小说独具艺术魅力的证明之一吗?

至于一些读者把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当做历史去看,那就更加离题万里了。因为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冲突,为了提高收视率,只会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离历史真实自然也就更加遥远。如果一些人因为看了电视剧而批评二月河的小说,这个锅,二月河确实“背不动”。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别把小说当历史,也就不会对作家产生那么大的争议了。

这当然不是说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就是尽善尽美的,比如,他的小说中对封建帝王的描写过于正面,人为地拔高了清朝皇帝的丰功伟业和人格魅力,这确实是小说的一个短板。因为毕竟是历史小说,其中的封建帝王也都是真实存在,并且在学术上有盖棺定论性质的,有美化历史之嫌。

作为著名历史小说作家的二月河离开了我们,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但生老病死,又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二月河生前有自己的遗憾,比如因为身体原因,他想写的一些帝王故事,最终没有写成,但是谁的人生是完美的呢?

能够留下洋洋洒洒500万字的作品,在身后仍旧被读者所喜欢,所阅读,可以说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礼遇与告慰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二月河走了,作品争议尚存

二月河在创作“帝王系列”时,遵循的确实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所以他的历史小说有虚构的一面,但也有历史的一面。

文| 法治周末报 苑广阔

编| 马蓉蓉

12月15日,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中国的文坛,继“大侠”金庸之后,又在2018年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作家;海内外的华人读者,尤其是二月河的忠实粉丝们,今后再也看不到二月河的新作品了。

军营里走出的大作家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5年农历9月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而他之所以被称为河南南阳作家群的代表性人物,则是后来的事情了。不管是凌解放的原名,还是二月河的笔名,都有一段来历。

二月河出生的时候,新中国解放在即,身为县武委会主任的父亲凌尔文和自己的战友经过一番研究,最终给这名新生婴儿起名为“凌解放”,取的是临近解放“临解放”的谐音,有期待和盼望解放的意思。

而等到二月河开始写小说时,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考虑到自己的原名凌解放带有浓厚的现代意味,但是自己写的又是长篇历史小说,两者之间多少有些不协调,于是就想给自己起一个笔名。而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融解,不正是人们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吗?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

二月河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宣传干事、连副指导员。1978年转业,任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宣传部科长、区文联主席,7年后当选为南阳市文联副主席。十年从军的经历,对二月河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他自己看来,正是在部队入党、提干、获得“全国自学成才奖”等,才为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所以他一直很乐意被称为“军营中走出的作家”。

而他真正的文学成就,则是在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也就是河南南阳以后才展开的,所以他一直被视为南阳作家群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南阳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名片”,同时他也从心里喜欢着人杰地灵的南阳。

在他从部队转业后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即便是功成名就,登上了当年的作家富豪榜,并且有机会去海外生活,他仍旧居住在南阳的一个小院子里,生活,创作,经历着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这一点,与国内很多作家,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很多作家功成名就之后,都希望去更大的地方,登上更大的舞台。

最近几年来,二月河宝刀未老,寄兴趣于随笔散文,有《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佛像前的沉吟》《人间世》《二月河说反腐》《旧事儿》等出版。

除了著述外,他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遍中国》《焦点访谈》《开讲了》等多个栏目开讲;并拖着病体,赴全国数十个城市作报告,数十万人聆听教诲。

他写的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

二月河算是大器晚成的作家,40岁才开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同时他没有上过大学,写作历史小说的知识、素材、技巧等几乎全靠自学。饶是如此,他还是在十余年的时间里,陆续写出了多达50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帝王系列”,或者是“落霞三部曲”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并且一举成名,跃升为国内重要的作家行列,获奖无数,赞誉无数。

尤其是随着国内电视剧行业的发展,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全部被改编拍摄成长篇电视剧,由著名演员来演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二月河帝王小说的阅读和销售,也大大提高了二月河的知名度。直到现在,已经成为经典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仍旧在国内各大电视台段重复播出。

对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不管是学界还是普通的读者,都有很多的评价。我们不妨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二月河历史小说的价值以及背后的争议。

当金庸和二月河两位作家都在世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个作家对谈活动,活动的气氛很轻松,两人互相“戴高帽”,读者和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但是金庸对二月河的一句评价,却称得上是客观中肯,绝对没有吹捧和客套话的嫌疑。金庸说,二月河对清史的研究,远胜于自己,因为二月河注重历史小说中真实的一面,细节的一面,所以读来更有历史价值。

二月河评价自己是人才,金庸是天才。金庸则回应说:“有人称呼他为金大侠,自己万不敢当,称二月河为凌大侠,则更合适。”

实际上,二月河在创作“帝王系列”时,遵循的确实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所以他的历史小说有虚构的一面,但也有历史的一面。相对而言,金庸的小说只是把历史当做一种背景,虽然其中一些小说人物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虚构的,即便存在的历史人物,他身上的故事,也是虚构的。

这当然不是说谁的创作更加高明,谁的小说更加好看,而只是表明两人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不同而已。但也正是二月河的这种创作原则,给他的作品招致了很多的非议。因为很多读者在读他的历史小说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当成是在读历史。

同时,在一些历史和文化研究者看来,这会对读者产生严重的误导,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

关于这一点,笔者不得不为二月河说几句话。他写的是历史小说,而不是历史,“历史”只是“小说”的一个前缀,一个修饰,“小说”才是重点,才是核心。而既然是小说,当然是需要想象,需要虚构的,而对于历史研究来说,讲究的是证据,是考证,这两者的矛盾,显然是二月河作为一个历史小说作家所解决不了的。

所以说,我们更期待读者能够辩证地去看待二月河的小说,不要把其当做历史去阅读,去思考,而要明白作家在其中的文学性创作。但是正如一些读者所说,自己也正是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中看出了疑惑,所以才真正去查阅、翻找一些历史资料,去了解清朝的历史。

如果更多的读者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显然是我们所无比期待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二月河的小说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能够让读者产生“以假乱真”的感觉,这不正是小说独具艺术魅力的证明之一吗?

至于一些读者把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当做历史去看,那就更加离题万里了。因为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冲突,为了提高收视率,只会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离历史真实自然也就更加遥远。如果一些人因为看了电视剧而批评二月河的小说,这个锅,二月河确实“背不动”。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别把小说当历史,也就不会对作家产生那么大的争议了。

这当然不是说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就是尽善尽美的,比如,他的小说中对封建帝王的描写过于正面,人为地拔高了清朝皇帝的丰功伟业和人格魅力,这确实是小说的一个短板。因为毕竟是历史小说,其中的封建帝王也都是真实存在,并且在学术上有盖棺定论性质的,有美化历史之嫌。

作为著名历史小说作家的二月河离开了我们,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但生老病死,又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二月河生前有自己的遗憾,比如因为身体原因,他想写的一些帝王故事,最终没有写成,但是谁的人生是完美的呢?

能够留下洋洋洒洒500万字的作品,在身后仍旧被读者所喜欢,所阅读,可以说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礼遇与告慰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