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工业之美】这种膨胀凝胶能让物体缩小1000倍,制造任何纳米级3D物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工业之美】这种膨胀凝胶能让物体缩小1000倍,制造任何纳米级3D物体

凝胶采用吸水性极强的聚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通过加入酸性物质,它将出现大幅收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韩沁珂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纳米材料和纳米制造领域的突破。

传统制造3D纳米产品,主要利用激光在物体表面蚀刻图案,产生2D纳米结构,再通过逐层叠加来制造3D结构。由于结构过于微小,这一制造方式耗时,且对制造材料也有所限制。

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将现有物体和他们发现的凝胶相结合,在凝胶中“打印”出“大号”物体,再将物体缩小为纳米级精度的3D产品。在此过程中,物体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据MIT官网消息,这项被称为内爆制造(Implosion Fabrication)的工艺,基础是用凝胶打印出的结构支架。这种凝胶采用吸水性极强的聚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丙烯酸酯在光、热及引发剂作用下非常容易聚合。

研究人员将支架浸泡在含有荧光素分子的溶液中,在激光的激活下,荧光素分子会附着在支架的特定位置。以该荧光素分子为基础,其他功能材料分子将继续附着沉积,由此构成所需的纳米结构。

最后,通过加入酸性物质,凝胶将出现大幅收缩,由功能材料分子构成的物体体积也得以收缩,缩小幅度可达到原体积的千分之一。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Daniel Oran称,利用荧光素分子附着沉积的过程,与冲洗胶卷相片相似,都是将敏感物质暴露于光线下,形成潜在图像,再通过随后附加其他材料将潜在图像发展为真实图像。

该技术可用于创造梯度结构、非连接结构和多材料结构等多种结构。在英国期刊New Scientist网站报道中,麻省理工大学神经技术教授、生物工程与大脑和认知科学副教授Edward Boyden称,内爆制造几乎可以将任何材料变成纳米级的3D形状,包括金属粒子、DNA等。且实现该技术所需的3D打印和激光设备都已相当普及。

换言之,不限材料,不论形状,人类可以创造任何纳米级精度的3D物体。

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有望在光学领域实现最先应用。例如制造光学透镜等光学仪器,或手机摄像头、显微镜及内窥镜等小型高性能镜头。纳米级电子器件或机器人领域也有潜在应用空间。

这一新技术的灵感来自于膨胀显微技术(Expansion Microscopy)。膨胀显微技术被普遍用于脑组织成像,通过将组织嵌入凝胶使其膨胀,实现普通显微镜下的高分辨率成像。

内爆制造正是膨胀显微技术的逆反应,先制造出嵌入膨胀凝胶的大尺寸物体,然后将其缩小到纳米尺度。

据CNN报道,Oran从2014年开始进行内爆制造技术的研究。在研究室外,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创建体积约为1立方毫米的物体,图像分辨率为50纳米。创建体积越大,分辨率也会相应提高,色彩和线条更多,物体也就越精致。若创建约1立方厘米的物体,其可达到约500纳米的分辨率。随着工艺水平的完善,图像分辨率或得到进一步提升。

“内爆制造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于纳米制造的认知边界。”Edward Boyden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山煤国际

924
  • 山煤国际:一季度归母净利润5.83亿元,同比下滑65.81%
  • 九菱科技(873305.BJ):2024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524万元,同比下降53.51%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工业之美】这种膨胀凝胶能让物体缩小1000倍,制造任何纳米级3D物体

凝胶采用吸水性极强的聚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通过加入酸性物质,它将出现大幅收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韩沁珂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纳米材料和纳米制造领域的突破。

传统制造3D纳米产品,主要利用激光在物体表面蚀刻图案,产生2D纳米结构,再通过逐层叠加来制造3D结构。由于结构过于微小,这一制造方式耗时,且对制造材料也有所限制。

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将现有物体和他们发现的凝胶相结合,在凝胶中“打印”出“大号”物体,再将物体缩小为纳米级精度的3D产品。在此过程中,物体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据MIT官网消息,这项被称为内爆制造(Implosion Fabrication)的工艺,基础是用凝胶打印出的结构支架。这种凝胶采用吸水性极强的聚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丙烯酸酯在光、热及引发剂作用下非常容易聚合。

研究人员将支架浸泡在含有荧光素分子的溶液中,在激光的激活下,荧光素分子会附着在支架的特定位置。以该荧光素分子为基础,其他功能材料分子将继续附着沉积,由此构成所需的纳米结构。

最后,通过加入酸性物质,凝胶将出现大幅收缩,由功能材料分子构成的物体体积也得以收缩,缩小幅度可达到原体积的千分之一。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Daniel Oran称,利用荧光素分子附着沉积的过程,与冲洗胶卷相片相似,都是将敏感物质暴露于光线下,形成潜在图像,再通过随后附加其他材料将潜在图像发展为真实图像。

该技术可用于创造梯度结构、非连接结构和多材料结构等多种结构。在英国期刊New Scientist网站报道中,麻省理工大学神经技术教授、生物工程与大脑和认知科学副教授Edward Boyden称,内爆制造几乎可以将任何材料变成纳米级的3D形状,包括金属粒子、DNA等。且实现该技术所需的3D打印和激光设备都已相当普及。

换言之,不限材料,不论形状,人类可以创造任何纳米级精度的3D物体。

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有望在光学领域实现最先应用。例如制造光学透镜等光学仪器,或手机摄像头、显微镜及内窥镜等小型高性能镜头。纳米级电子器件或机器人领域也有潜在应用空间。

这一新技术的灵感来自于膨胀显微技术(Expansion Microscopy)。膨胀显微技术被普遍用于脑组织成像,通过将组织嵌入凝胶使其膨胀,实现普通显微镜下的高分辨率成像。

内爆制造正是膨胀显微技术的逆反应,先制造出嵌入膨胀凝胶的大尺寸物体,然后将其缩小到纳米尺度。

据CNN报道,Oran从2014年开始进行内爆制造技术的研究。在研究室外,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创建体积约为1立方毫米的物体,图像分辨率为50纳米。创建体积越大,分辨率也会相应提高,色彩和线条更多,物体也就越精致。若创建约1立方厘米的物体,其可达到约500纳米的分辨率。随着工艺水平的完善,图像分辨率或得到进一步提升。

“内爆制造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于纳米制造的认知边界。”Edward Boyden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