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0岁的舒马赫,F1的眼前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0岁的舒马赫,F1的眼前事

成绩说话是竞技体育的法则,但F1还要再加上一项,烧钱。

文|互联网+体育 抱朴子

F1中国大奖赛已迈过初期商业开发上的困难,成为培养本土车迷最大的平台。而上海站,也在15年后,成为F1全年赛事中相当重要的一站,为上海打造世界体育之都增加了一抹亮色。

在F1的赛场上,没有临门一脚,没有终场绝杀,但巅峰竞技所带来的紧张感以及对于身体极限的挑战,绝不亚于任何一项运动。

F1的精彩之处就是不到最后一刻,谁都猜不到结果。

传奇车王

“赛道极限时速379.6公里,2秒百公里的加速度,最高转速19000转,每秒150次点火,300次活塞往复,所有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轰鸣的引擎给人带来的是最直接的血脉贲张。”这段描述F1赛事的文字,让人在汗毛竖起,为之一颤的同时,对赛事心驰向往。

在F1历史上,诞生过很多伟大车手,是他们造就了F1今天辉煌的商业价值,也成就了自己的传奇。其中,有一位已经退役多年,但时间并没有让人们忘却他的存在,反而历久弥新。

他,就是迈克尔·舒马赫。

命运弄人,舒马赫在危险的赛道上平安无事,却在看似没有危险的滑雪中受伤严重。

2013年12月29日,身为一级方程式赛车F1史上最成功的车手,舒马赫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与14岁儿子米克·舒马赫等人滑雪时,发生事故,头部撞到岩石,造成脑部严重损伤。其后,这位最强壮的男人一直在病床上昏迷不醒。

当大家都在逐渐淡忘了车王何时能够醒来时,2018年12月18日,关于舒马赫醒来的消息瞬间被刷屏。

引发这波刷屏的源头来自英国《每日邮报》,其在2018年12月16日的一篇报道中称,舒马赫目前已不再卧床不起,也无需通过插管来维持生命体征。

在2017年5月份,西班牙媒体《diariogol》就曾报道,阿隆索在看望了舒马赫后表示,车王健康状况依旧毫无好转,依然只能靠呼吸机存活,体重降到不足45公斤。

而更早之前,德国媒体报道称,车王靠昂贵的医疗科技维持生命。舒马赫的妻子为了能让丈夫苏醒,雇佣了一组由15人组成的医疗团队,全天24小时看护。

为此,妻子科琳娜卖掉了一套别墅和私人飞机。因为聘请这个医疗团队每周费用高达10万欧元。英国媒体统计,科琳娜已经花掉了大约2000万欧元。

不过,据英国《泰晤士报》统计,舒马赫职业生涯总收入达到7亿欧元,并有多项投资,车王一家应该暂时没有经济困扰。

目前,车王苏醒的消息尚未得到舒马赫家属和医疗团队的证实。自发生事故以来,舒马赫家人鲜少对外界透露其具体健康状况。

经历了5年前的那次事故后,阿尔卑斯山区的日出还是那么熟悉,但F1以及赛场早已经物是人非。

对车迷而言,偶像苏醒,令人兴奋,但对于F1来说,更需要另一位像舒马赫一样的领袖带领这艘巨轮继续在商业之海劈波斩浪。

在舒马赫离开车坛的这些年里,F1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观众锐减,赛事精彩程度降低,赞助也大不如前,原因之一就是F1失去了像舒马赫这样的绝对的商业和精神领袖。

虽然,这个群星璀璨的世界顶级职业赛事从来不缺新的戴王冠的人,2018年10月29日,2018赛季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倒数第三站比赛在墨西哥城进行,英国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锁定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五个世界冠军头衔,追平了F1初创时期的阿根廷车手方吉奥,而在他身前,只有七次夺冠的“车王”迈克尔·舒马赫。但毋庸置疑,谁都没有达到过舒马赫曾经达到的高度。

舒马赫出道时,F1拥有尼基·劳达、阿尔顿·塞纳、阿兰·普罗斯特、奈杰尔·曼塞尔、费尔南多·阿隆索等伟大的车手。迈克尔·舒马赫第一次试开F1赛车是在1991年8月英国银石赛道。

而1985年1月7日,汉密尔顿才出生于英国。2007年汉密尔顿进入F1时,这项赛事已成为全球收视率最高、商业化最强的顶级赛事。汉密尔顿是这项运动历史上第一位黑人车手,但也是夺冠最快的车手,进入F1第二年,汉密尔顿便力压法拉利车手马萨,夺得个人首冠,成为那一时期F1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之后他又在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四次夺得年度世界冠军。

但舒马赫91个分站赛冠军的纪录,仍然领先汉密尔顿18个,七次世界总冠军纪录也力压汉密尔顿的5个世界冠军。

更重要的是,舒马赫退役后,每一个F1世界总冠军都活在他的阴影之下,人们总喜欢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结果就是,谁都不如迈克尔·舒马赫。

F1在中国

中国的大多数F1车迷都是迈克尔·舒马赫的车迷。目前中国约有8000万忠实车迷,其中多数人通过电视收看比赛直播,他们是潜在庞大消费群体。随着60后和70后的老去,80后、90后人群逐渐成为这一群体的坚实支柱,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在校学生。

不过,值得F1运营者欣慰的是,中国年轻车迷购买力提升很快,他们是汽车文化的重要传播力量。

2018年12月21日,F1官方发布了2018赛季F1观赛数据,全年现场观众超409万。三分之一的分站比赛:英国(34万人),墨西哥(33.5万),澳大利亚(29.5万),美国(26.3万),新加坡(26.3万),比利时(25万),匈牙利(21万)。

这一数据较之2017年,整体涨幅达到2.7%,而四站比赛涨幅超过了10%:阿塞拜疆(+31.6%),奥地利(+27.6%),日本(+20.4%),加拿大(+11.4%)。

在中国,上海是F1打开内地市场的桥头堡。2004年,上海设立站点,至今已经走过15年。

前几年,上海站曾传出可能退出F1,但2017年双方宣布再续约三年,即从2018年至2020年。虽然续约年限较短,但有前15年积淀,赛车运动还是拥有了一批固定车迷和喜欢F1赛车文化的观众。

如今能把这项头部赛事留在中国,对万千国内车迷来说已是庆幸,因为在家门口可以欣赏到顶级F1赛事,是一种幸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名车手出现在F1赛场上,这有可能不利于这项赛事在中国的推广。这个旨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赛事至今还是没有迎来全面爆发,背后原因恐怕也与此有关——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F1车手。正如姚明之于篮球、李娜之于网球所带来的影响力,可以预料,未来F1赛道里出现中国人面孔后,这项运动的关注度会迅速火爆。

最接近F1的中国人可能是周冠宇。2018年4月27日,中国TECHEETAH钛麒车队(FE车队)宣布正式签约周冠宇作为他们的发展车手。

拥有同样梦想的还有程丛夫、董荷斌和马青骅。

2003年,19岁的程丛夫在3公里赛道上以每圈平均1分09秒的成绩完成测试,被F1老牌车队迈凯轮签约,加入车手培养计划。2006年,F1迈凯伦车队通过媒体透露,可能会终止资助程丛夫的信息,原因是没有中国企业和车队愿意承担程丛夫的培养费用。

2010年,荷兰籍华裔车手董荷斌加入雷诺F1车队,也因为赞助薄弱而离F1的正赛场渐行渐远。

2012年,西班牙HRT F1车队宣布马青骅加入车队并开始接受培训计划。但不幸的是紧接着HRT车队因财务危机寻求易主。马青骅转投卡特汉姆F1车队,2013年马青骅驾驶F1赛车参加了上海站练习赛。可同样因为资金压力,马青骅最终与F1遗憾告别。

对于F1来说,全世界仅有24个车手名额,只有15%的顶尖车手可以获得车队全额资助,剩下的85%都属于付费车手。

成绩说话是竞技体育的法则,但F1还要再加上一项,烧钱。

这意味着,车手要么家境殷实,要么有品牌商赞助,才有可能成为F1正式赛车手,烧钱是赛车产业的共性。

以上这些离F1最近的中国车手,大都因“钱”远离了梦想,这也是周冠宇未来要面对的挑战。

F1赛道迎新跑

又到一年辞旧迎新时,上海在F1专业赛道上跑步迎新年已经举办了4个年头,今年是第5届。

放开报名通道后,1万个参赛名额,一个小时即宣布售罄。

在所有的马拉松运动中,这应该是全球唯一一场在F1赛道上进行的半程马拉松。这是上海“体育城市”独有的风景。

在2014年前,能够享受在上海F1赛道上跑步的特权只有F1车手和车队工作人员。目的是在比赛前查看赛道细节,包括各处局部的地势、坑洼、刹车点参照物的选取、进弯弯心参照物的选取以及路肩的分布。

为什么在一条造价近30亿元的赛道上跑步,会如此令人着迷,只有当跑者有机会踏上后,才会明白其中奥秘。

用运动科学博士KIRBY的专业分析来解释,“F1赛道的平整程度是一般的公路马拉松比赛所无法比拟的,沥青路面材质可以确保跑者在奔跑过程中脚感一致,无需在比赛过程中进行身体的调整和适应,有助于跑步者跑出非常理想的状态,创造自己的最好成绩”。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现场感受一下F1赛事。

比如:比赛的起跑不是传统的发令枪,而是F1比赛时的起跑信号灯;参赛选手在冲出跑道时,有F1比赛专用引导车和计时车;终点,也不是一条简单的丝带,而是不断挥舞的格子旗……这完全可以媲美一场F1赛事,只是方程式赛车替换成了参赛选手。

据了解,它的赛程是21.6公里(单圈5.4公里,跑四圈),并且在半程马拉松的21.0975公里处设置了计时点。在单圈5.4公里跑道上,赛事主办方安排了近200名赛事志愿者为整场比赛保驾护航。

医务人员、救护车和医疗服务点也非常密集,相较上海马拉松而言,其标准过犹不及。

作为上海马拉松曾经的裁判长,吴玮如此评价这场迎新跑:“它能受到全世界跑者欢迎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在F1赛道上跑步有意义,更是它的体验好。”

中国少年明星车手曹卓作为赛事特邀“领航员”,驾驶赛事引导车与1万名跑友一同点燃迎新跑。

可以说,这场全球唯一在F1赛道上举行的马拉松比赛,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赛事IP,也成就了F1的另一种可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0岁的舒马赫,F1的眼前事

成绩说话是竞技体育的法则,但F1还要再加上一项,烧钱。

文|互联网+体育 抱朴子

F1中国大奖赛已迈过初期商业开发上的困难,成为培养本土车迷最大的平台。而上海站,也在15年后,成为F1全年赛事中相当重要的一站,为上海打造世界体育之都增加了一抹亮色。

在F1的赛场上,没有临门一脚,没有终场绝杀,但巅峰竞技所带来的紧张感以及对于身体极限的挑战,绝不亚于任何一项运动。

F1的精彩之处就是不到最后一刻,谁都猜不到结果。

传奇车王

“赛道极限时速379.6公里,2秒百公里的加速度,最高转速19000转,每秒150次点火,300次活塞往复,所有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轰鸣的引擎给人带来的是最直接的血脉贲张。”这段描述F1赛事的文字,让人在汗毛竖起,为之一颤的同时,对赛事心驰向往。

在F1历史上,诞生过很多伟大车手,是他们造就了F1今天辉煌的商业价值,也成就了自己的传奇。其中,有一位已经退役多年,但时间并没有让人们忘却他的存在,反而历久弥新。

他,就是迈克尔·舒马赫。

命运弄人,舒马赫在危险的赛道上平安无事,却在看似没有危险的滑雪中受伤严重。

2013年12月29日,身为一级方程式赛车F1史上最成功的车手,舒马赫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区与14岁儿子米克·舒马赫等人滑雪时,发生事故,头部撞到岩石,造成脑部严重损伤。其后,这位最强壮的男人一直在病床上昏迷不醒。

当大家都在逐渐淡忘了车王何时能够醒来时,2018年12月18日,关于舒马赫醒来的消息瞬间被刷屏。

引发这波刷屏的源头来自英国《每日邮报》,其在2018年12月16日的一篇报道中称,舒马赫目前已不再卧床不起,也无需通过插管来维持生命体征。

在2017年5月份,西班牙媒体《diariogol》就曾报道,阿隆索在看望了舒马赫后表示,车王健康状况依旧毫无好转,依然只能靠呼吸机存活,体重降到不足45公斤。

而更早之前,德国媒体报道称,车王靠昂贵的医疗科技维持生命。舒马赫的妻子为了能让丈夫苏醒,雇佣了一组由15人组成的医疗团队,全天24小时看护。

为此,妻子科琳娜卖掉了一套别墅和私人飞机。因为聘请这个医疗团队每周费用高达10万欧元。英国媒体统计,科琳娜已经花掉了大约2000万欧元。

不过,据英国《泰晤士报》统计,舒马赫职业生涯总收入达到7亿欧元,并有多项投资,车王一家应该暂时没有经济困扰。

目前,车王苏醒的消息尚未得到舒马赫家属和医疗团队的证实。自发生事故以来,舒马赫家人鲜少对外界透露其具体健康状况。

经历了5年前的那次事故后,阿尔卑斯山区的日出还是那么熟悉,但F1以及赛场早已经物是人非。

对车迷而言,偶像苏醒,令人兴奋,但对于F1来说,更需要另一位像舒马赫一样的领袖带领这艘巨轮继续在商业之海劈波斩浪。

在舒马赫离开车坛的这些年里,F1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观众锐减,赛事精彩程度降低,赞助也大不如前,原因之一就是F1失去了像舒马赫这样的绝对的商业和精神领袖。

虽然,这个群星璀璨的世界顶级职业赛事从来不缺新的戴王冠的人,2018年10月29日,2018赛季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倒数第三站比赛在墨西哥城进行,英国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锁定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五个世界冠军头衔,追平了F1初创时期的阿根廷车手方吉奥,而在他身前,只有七次夺冠的“车王”迈克尔·舒马赫。但毋庸置疑,谁都没有达到过舒马赫曾经达到的高度。

舒马赫出道时,F1拥有尼基·劳达、阿尔顿·塞纳、阿兰·普罗斯特、奈杰尔·曼塞尔、费尔南多·阿隆索等伟大的车手。迈克尔·舒马赫第一次试开F1赛车是在1991年8月英国银石赛道。

而1985年1月7日,汉密尔顿才出生于英国。2007年汉密尔顿进入F1时,这项赛事已成为全球收视率最高、商业化最强的顶级赛事。汉密尔顿是这项运动历史上第一位黑人车手,但也是夺冠最快的车手,进入F1第二年,汉密尔顿便力压法拉利车手马萨,夺得个人首冠,成为那一时期F1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之后他又在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四次夺得年度世界冠军。

但舒马赫91个分站赛冠军的纪录,仍然领先汉密尔顿18个,七次世界总冠军纪录也力压汉密尔顿的5个世界冠军。

更重要的是,舒马赫退役后,每一个F1世界总冠军都活在他的阴影之下,人们总喜欢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结果就是,谁都不如迈克尔·舒马赫。

F1在中国

中国的大多数F1车迷都是迈克尔·舒马赫的车迷。目前中国约有8000万忠实车迷,其中多数人通过电视收看比赛直播,他们是潜在庞大消费群体。随着60后和70后的老去,80后、90后人群逐渐成为这一群体的坚实支柱,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在校学生。

不过,值得F1运营者欣慰的是,中国年轻车迷购买力提升很快,他们是汽车文化的重要传播力量。

2018年12月21日,F1官方发布了2018赛季F1观赛数据,全年现场观众超409万。三分之一的分站比赛:英国(34万人),墨西哥(33.5万),澳大利亚(29.5万),美国(26.3万),新加坡(26.3万),比利时(25万),匈牙利(21万)。

这一数据较之2017年,整体涨幅达到2.7%,而四站比赛涨幅超过了10%:阿塞拜疆(+31.6%),奥地利(+27.6%),日本(+20.4%),加拿大(+11.4%)。

在中国,上海是F1打开内地市场的桥头堡。2004年,上海设立站点,至今已经走过15年。

前几年,上海站曾传出可能退出F1,但2017年双方宣布再续约三年,即从2018年至2020年。虽然续约年限较短,但有前15年积淀,赛车运动还是拥有了一批固定车迷和喜欢F1赛车文化的观众。

如今能把这项头部赛事留在中国,对万千国内车迷来说已是庆幸,因为在家门口可以欣赏到顶级F1赛事,是一种幸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名车手出现在F1赛场上,这有可能不利于这项赛事在中国的推广。这个旨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赛事至今还是没有迎来全面爆发,背后原因恐怕也与此有关——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F1车手。正如姚明之于篮球、李娜之于网球所带来的影响力,可以预料,未来F1赛道里出现中国人面孔后,这项运动的关注度会迅速火爆。

最接近F1的中国人可能是周冠宇。2018年4月27日,中国TECHEETAH钛麒车队(FE车队)宣布正式签约周冠宇作为他们的发展车手。

拥有同样梦想的还有程丛夫、董荷斌和马青骅。

2003年,19岁的程丛夫在3公里赛道上以每圈平均1分09秒的成绩完成测试,被F1老牌车队迈凯轮签约,加入车手培养计划。2006年,F1迈凯伦车队通过媒体透露,可能会终止资助程丛夫的信息,原因是没有中国企业和车队愿意承担程丛夫的培养费用。

2010年,荷兰籍华裔车手董荷斌加入雷诺F1车队,也因为赞助薄弱而离F1的正赛场渐行渐远。

2012年,西班牙HRT F1车队宣布马青骅加入车队并开始接受培训计划。但不幸的是紧接着HRT车队因财务危机寻求易主。马青骅转投卡特汉姆F1车队,2013年马青骅驾驶F1赛车参加了上海站练习赛。可同样因为资金压力,马青骅最终与F1遗憾告别。

对于F1来说,全世界仅有24个车手名额,只有15%的顶尖车手可以获得车队全额资助,剩下的85%都属于付费车手。

成绩说话是竞技体育的法则,但F1还要再加上一项,烧钱。

这意味着,车手要么家境殷实,要么有品牌商赞助,才有可能成为F1正式赛车手,烧钱是赛车产业的共性。

以上这些离F1最近的中国车手,大都因“钱”远离了梦想,这也是周冠宇未来要面对的挑战。

F1赛道迎新跑

又到一年辞旧迎新时,上海在F1专业赛道上跑步迎新年已经举办了4个年头,今年是第5届。

放开报名通道后,1万个参赛名额,一个小时即宣布售罄。

在所有的马拉松运动中,这应该是全球唯一一场在F1赛道上进行的半程马拉松。这是上海“体育城市”独有的风景。

在2014年前,能够享受在上海F1赛道上跑步的特权只有F1车手和车队工作人员。目的是在比赛前查看赛道细节,包括各处局部的地势、坑洼、刹车点参照物的选取、进弯弯心参照物的选取以及路肩的分布。

为什么在一条造价近30亿元的赛道上跑步,会如此令人着迷,只有当跑者有机会踏上后,才会明白其中奥秘。

用运动科学博士KIRBY的专业分析来解释,“F1赛道的平整程度是一般的公路马拉松比赛所无法比拟的,沥青路面材质可以确保跑者在奔跑过程中脚感一致,无需在比赛过程中进行身体的调整和适应,有助于跑步者跑出非常理想的状态,创造自己的最好成绩”。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现场感受一下F1赛事。

比如:比赛的起跑不是传统的发令枪,而是F1比赛时的起跑信号灯;参赛选手在冲出跑道时,有F1比赛专用引导车和计时车;终点,也不是一条简单的丝带,而是不断挥舞的格子旗……这完全可以媲美一场F1赛事,只是方程式赛车替换成了参赛选手。

据了解,它的赛程是21.6公里(单圈5.4公里,跑四圈),并且在半程马拉松的21.0975公里处设置了计时点。在单圈5.4公里跑道上,赛事主办方安排了近200名赛事志愿者为整场比赛保驾护航。

医务人员、救护车和医疗服务点也非常密集,相较上海马拉松而言,其标准过犹不及。

作为上海马拉松曾经的裁判长,吴玮如此评价这场迎新跑:“它能受到全世界跑者欢迎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在F1赛道上跑步有意义,更是它的体验好。”

中国少年明星车手曹卓作为赛事特邀“领航员”,驾驶赛事引导车与1万名跑友一同点燃迎新跑。

可以说,这场全球唯一在F1赛道上举行的马拉松比赛,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赛事IP,也成就了F1的另一种可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