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优步当年输给滴滴,很可能只是因为这个细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优步当年输给滴滴,很可能只是因为这个细节

大部分入华的跨国企业,都没有本土的企业会“念经”。

编|单仁行 范炜典

1

趁着元旦假期出去旅游,本该是一件惬意的事,只不过呢,我有一个同事旅游回来就说自己被某个旅游平台跟房东联手"碰瓷"了。

我就问他是怎么一回事,他说,他在爱彼迎上订了一晚民宿,那家民宿主页看上去文艺范十足,结果去到了才发现,整个房间就在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面积没有描述的大,隔音还很差。

▲爱彼迎APP

最气人的事,他上厕所扔了两张纸巾在马桶里,居然还冲不下去,房东还找他要管道疏通费。

他想说这不合理,就打了爱彼迎的客服电话,结果倒好,等了快3分钟,中英文的爱彼迎客服都没人接听,而且他一下机,就接到了所谓的费用仲裁结果,完全就是偏向于房东,他只能气愤地掏钱,然后删掉手机的爱彼迎,改用别的APP。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惨,但也反映了一个十几年来一直存在的现象。

那就是,大部分入华的跨国企业,都没有本土的企业会“念经”。

2

比如上面提到的爱彼迎,在国外凭借共享房屋声名鹊起,但到了国内,却被自己的“学生”,像是小猪短租、途家等围剿,占领不到国内的市场。

实际上, 自千禧年以来,跨国企业在跟本土企业的对抗中,吃的败仗远多过胜仗,比如滴滴战胜优步,bat三巨头对抗国外三巨头,更别提像是格力、海尔、TCL这些个老牌制造业企业,都在"对外"作战中,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跨国企业的体量跟资本,是本土企业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怎么还会输呢?

问题还是出在了这三个地方。

3

第一,在开拓国内市场的过程里,走过的弯路远比正确的多。

就拿爱彼迎来说,在刚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国内已经有很多对手了,这时候把资源、权益向房东倾斜没有错,但在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之后,用户价值跟用户体验,才是稳住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的关键,而爱彼迎还是把重心放在了房源上,忽略了用户的作用。

没有用户,你再多的房源,是要租给谁住呢?

第二,没有根据本土需求,做出相应的本土化创新。

简单来说,就是不接地气。

比如优步,不管是产品界面还是叫车流程,都比当时的滴滴要好,但滴滴有一个开发票的功能,是优步所没有的,这对于需要报销车费的用户群体来说,自然会首选滴滴。

▲滴滴的开发票功能,让滴滴成为商旅人士的首选

第三,决策反馈流程慢,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场商战里,效率,往往是胜败的关键所在。

但很多跨国企业,当他们想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做出本地化调整的时候,汇报给总部的时候,就经常会因为耗时太久而无法实施,当反馈下来的时候,本土企业已经把它们甩开了不止一点点。

比如阿里的老对手易趣,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简单的文字描述错误,九个月没有得到解决,导致ebay的总裁拍桌子怒斥硅谷的总负责人。

4

当然,跨过企业败走国内的原因可能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其中最重要的,还得是我们的本土企业,它们是怎么能做到在体量跟实力远不如对方的情况下,战胜对手的呢?

在大量的总结之后,我发现这些企业身上,都有近乎相同的三个基本素质。

第一,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尤其是制造型企业。

在我们看来,传统制造业都有点老派,但是海尔的官微就做得很有意思,它会收集用户的评论、反馈,来对自家产品做出调整,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

比如它的冰箱可以做到在生产线上给每一个用户做定制工作,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海尔会告诉用户,你的冰箱什么时候定制完成,什么时候能送到你的家里,是要选择节假日送,还是工作日送等等。

第二,为了设计出更符合国人需求的好产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

我们有一家做电力设备的学员企业叫赫兹曼,在国内的电力设备行业里,它的产品算得上数一数二。

它跟其他同行不同的是,别人家去外国工厂学习,是直接把产品拿过来,而他们则是把整套的制造工艺、制造流程,都拿了过来,并且做出持续优化,通过不断的深度学习、改良创新,来让自己的产品符合国家的各项标准,甚至是成为行业标准。

比如业界常规的断电恢复一般是2秒,它做到了0.2秒,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电就自动恢复了。

第三,管理上不拘于形,重在反应迅捷、灵活应变。

比如海尔就推出过一种“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而且在内部推行了13年之久。

而要做到“人单合一”,需要有两个主要要素的变化。第一个要素是组织,第二个要素是薪酬。

▲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

为此,海尔把1.2万名中层管理者全部去掉,要么在海尔平台自主创业,要么离开。

在薪酬方面,海尔把薪酬机制从企业定好薪水按月发放这种传统的形式,变成用户付薪,创造出用户价值,就可以分享价值,如果不能,那这个小组织就必须解散。

也就是说,在“人单合一”的机制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每个人都是创客,每个人都需要为了用户价值,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企业能够立足于任何时代。

5

总的来说,本土企业要想扛住跨国企业的"入侵",就要做到:

用户需求,要靠产品满足;产品虽好,要靠管理实现。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迎潮而立,敢为天下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Uber

2.4k
  • Uber向澳大利亚出租车司机支付1.78亿美元和解金
  • Uber首席执行官呼吁加快电动汽车推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优步当年输给滴滴,很可能只是因为这个细节

大部分入华的跨国企业,都没有本土的企业会“念经”。

编|单仁行 范炜典

1

趁着元旦假期出去旅游,本该是一件惬意的事,只不过呢,我有一个同事旅游回来就说自己被某个旅游平台跟房东联手"碰瓷"了。

我就问他是怎么一回事,他说,他在爱彼迎上订了一晚民宿,那家民宿主页看上去文艺范十足,结果去到了才发现,整个房间就在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面积没有描述的大,隔音还很差。

▲爱彼迎APP

最气人的事,他上厕所扔了两张纸巾在马桶里,居然还冲不下去,房东还找他要管道疏通费。

他想说这不合理,就打了爱彼迎的客服电话,结果倒好,等了快3分钟,中英文的爱彼迎客服都没人接听,而且他一下机,就接到了所谓的费用仲裁结果,完全就是偏向于房东,他只能气愤地掏钱,然后删掉手机的爱彼迎,改用别的APP。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惨,但也反映了一个十几年来一直存在的现象。

那就是,大部分入华的跨国企业,都没有本土的企业会“念经”。

2

比如上面提到的爱彼迎,在国外凭借共享房屋声名鹊起,但到了国内,却被自己的“学生”,像是小猪短租、途家等围剿,占领不到国内的市场。

实际上, 自千禧年以来,跨国企业在跟本土企业的对抗中,吃的败仗远多过胜仗,比如滴滴战胜优步,bat三巨头对抗国外三巨头,更别提像是格力、海尔、TCL这些个老牌制造业企业,都在"对外"作战中,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跨国企业的体量跟资本,是本土企业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怎么还会输呢?

问题还是出在了这三个地方。

3

第一,在开拓国内市场的过程里,走过的弯路远比正确的多。

就拿爱彼迎来说,在刚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国内已经有很多对手了,这时候把资源、权益向房东倾斜没有错,但在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之后,用户价值跟用户体验,才是稳住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的关键,而爱彼迎还是把重心放在了房源上,忽略了用户的作用。

没有用户,你再多的房源,是要租给谁住呢?

第二,没有根据本土需求,做出相应的本土化创新。

简单来说,就是不接地气。

比如优步,不管是产品界面还是叫车流程,都比当时的滴滴要好,但滴滴有一个开发票的功能,是优步所没有的,这对于需要报销车费的用户群体来说,自然会首选滴滴。

▲滴滴的开发票功能,让滴滴成为商旅人士的首选

第三,决策反馈流程慢,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场商战里,效率,往往是胜败的关键所在。

但很多跨国企业,当他们想根据中国市场情况做出本地化调整的时候,汇报给总部的时候,就经常会因为耗时太久而无法实施,当反馈下来的时候,本土企业已经把它们甩开了不止一点点。

比如阿里的老对手易趣,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简单的文字描述错误,九个月没有得到解决,导致ebay的总裁拍桌子怒斥硅谷的总负责人。

4

当然,跨过企业败走国内的原因可能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其中最重要的,还得是我们的本土企业,它们是怎么能做到在体量跟实力远不如对方的情况下,战胜对手的呢?

在大量的总结之后,我发现这些企业身上,都有近乎相同的三个基本素质。

第一,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尤其是制造型企业。

在我们看来,传统制造业都有点老派,但是海尔的官微就做得很有意思,它会收集用户的评论、反馈,来对自家产品做出调整,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

比如它的冰箱可以做到在生产线上给每一个用户做定制工作,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海尔会告诉用户,你的冰箱什么时候定制完成,什么时候能送到你的家里,是要选择节假日送,还是工作日送等等。

第二,为了设计出更符合国人需求的好产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

我们有一家做电力设备的学员企业叫赫兹曼,在国内的电力设备行业里,它的产品算得上数一数二。

它跟其他同行不同的是,别人家去外国工厂学习,是直接把产品拿过来,而他们则是把整套的制造工艺、制造流程,都拿了过来,并且做出持续优化,通过不断的深度学习、改良创新,来让自己的产品符合国家的各项标准,甚至是成为行业标准。

比如业界常规的断电恢复一般是2秒,它做到了0.2秒,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电就自动恢复了。

第三,管理上不拘于形,重在反应迅捷、灵活应变。

比如海尔就推出过一种“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而且在内部推行了13年之久。

而要做到“人单合一”,需要有两个主要要素的变化。第一个要素是组织,第二个要素是薪酬。

▲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

为此,海尔把1.2万名中层管理者全部去掉,要么在海尔平台自主创业,要么离开。

在薪酬方面,海尔把薪酬机制从企业定好薪水按月发放这种传统的形式,变成用户付薪,创造出用户价值,就可以分享价值,如果不能,那这个小组织就必须解散。

也就是说,在“人单合一”的机制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每个人都是创客,每个人都需要为了用户价值,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企业能够立足于任何时代。

5

总的来说,本土企业要想扛住跨国企业的"入侵",就要做到:

用户需求,要靠产品满足;产品虽好,要靠管理实现。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迎潮而立,敢为天下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