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体育产业资深人士强炜:好的职业体育人才应该出自学校和俱乐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体育产业资深人士强炜:好的职业体育人才应该出自学校和俱乐部

新华体育记者2018年底在北京、江苏、上海、福建做了中国体育产业深度调研,以下是记者在上海对体育产业资深人士强炜做的访谈实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华社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体育产业的资深人士,一直在一线工作,您如何看中国体育产业这些年的发展?

强炜(以下简称“强”):我认为2015年是真正的中国体育产业元年。在这之前,国内体育市场非常弱小,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帮助建立体育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我在奥美工作十年,做的是To B的产业,通过营销、赞助等方式,帮助企业参与体育发展,帮助体育事业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其实,中国体育从小到大的过程,首先解决的是赞助的问题,比如体育明星和代言合同等,也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基础。2014年之后我在乐视,可以说是经历了它摧枯拉朽的三年狂奔。当时乐视在产业战略上是有前瞻性的,看到了互联网潮流,互联网+体育是中国体育的未来。乐视从多方面进行推动,包括体育电商、体育游戏、体育版权等等,通过优质版权来挖掘和吸引用户,再进行转化。虽然乐视体育因各种因素倒下了,但是在体育产业创新方面着实留下很多遗产。

从体育产业来看,核心是基于国家的开放政策,包括赛事运营对于市场的开放、转播权对于市场的开放等等。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产业政策是发展的根本。在开放之前,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基本都是国有的,社会资本不敢进入,体育只能是事业而不是产业。这几年国家体育产业政策迅速开放、推动和落地,特别是46号文发布后,体育产业实现了多样化发展。

记:体育产业的核心是国家政策,那基础是什么?

强:基础是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进入大众化的时代。体育消费市场实际上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持续增长,大家参与消费的意识、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升。在2008年之前,体育装备每年都有40%左右的增长,现在体育消费市场超过三分之二仍旧是体育装备的消费。可以说,体育消费的增长是目前整个体育市场拉动和推进最重要的引擎。但体育消费又很复杂,存在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特征,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关的体育消费方式和路径。包括体育的社交因素也在不断加强,入门级的用户占了大部分。另一方面,体育消费可以是培训、社交、商品,也可以是赛事、旅游等等。因此对任何一个进入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挑战都非常大,众口如何调?

体育产业在消费端很难快速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这方面,垂直运动消费领域会有自己的机会,比如搞击剑培训的万国体育,再比如现在马拉松赛事快速增长,厦门马拉松就已经形成了全城、全年性的活动,实现全方位产业升级,产业之间的结构随着竞争不断优化,每一个垂直赛道和领域都有优秀者跑出来。体育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链,以点切入,但必须要有特质,形成链条才会有大发展。体育消费未来一定是不错的。

记:那现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困境在哪里?

强:困难有很多。第一,体育人口的基数还是偏少。跑步都会跑,但是跑出伤病来的不在少数,因为很多人上学的时候没有真正学习过科学地跑步。从运动人口来说,我们都是非专业的,真正的运动人口基数还是少。我们体育与教育还是有脱节的,这需要慢慢培养运动习惯和运动理念,是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二,体育的生产资料的问题。如今绝大部分的体育场馆、场地和专业器械,都是国有的,很多场馆场地并不适合老百姓使用,存在着结构性问题。那么增量资产在哪里?体育用地捉襟见肘,特别是一线城市,价格居高不落,城市的体育空间、体育土地的开发上有不少难点。另一方面,体育的承载力有限,回报周期又特别长,如果有更赚钱的投资项目,社会资源怎么会向体育产业集中,老板又为什么要做呢?

第三是投资和知识产权的问题。这两年体育产业放开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现在国内有1300多个体育投资基金,这导致体育产业出现了泡沫化的问题。体育市场泡沫化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背离价值轨道,导致盲目投资加剧。一些所谓明星企业,特别是有点收益率的,被各方追捧。因为各个地方都有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钱在那里,找不到好项目,有个稍微好些的,就推到了过高的价位。依靠政府和资本推动的体育公司,也许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另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也是我们未来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保护,就没有企业愿意创新;不好好开发,好的赛事资源就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记:从体育产业“内力”方面来看,有需要改变的因素吗?

强:就拿体育培训来说吧,场地和教练员的费用基本占到了培训企业成本的三分之二。其他的推广、营销和衍生服务,相对就非常少了。场地少,优秀的教练少,因此成本走高。另一方面,我们还缺乏完整的教练培训体系。但我们在基础培训这一块还是有很大缺口的。

国外大部分的青训是免费的、公益的。国外有职业体育,所以形成了很好的人才成长通道。在中学联赛下面,有一套成长培养体系,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投入者都会成为受益方,所以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反哺市场青训体系。国外的俱乐部、企业组织都有责任做这个事情,所以国外的青训体系是公益事业。反观中国,学校教育有种种问题,青训成为奢侈品。

记:那您认为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是否真的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强:46号文发布以来,体育产业进入了快车道,体育资本市场也开始繁荣起来。这是阶段性的,但是不少体育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还没有真正完善,没有真正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缺乏持续性消费,因此进入调整阶段也会是必然的。我认为短期会有调整,但长期来看是利好。体育消费一旦形成规模,将会有快速的增量,民众通过体育来获得社交、身心、家庭健康等多种快乐,这些需求正在显现。从发展规律来说,体育产业一定是在产业政策相对优化、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产品服务不断精细的前提下,迎来产业的大发展。

美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也是在二战以后,通过大量场馆建设、职业体育立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建立起来的。以职业体育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中流砥柱,人才有了成长通道,民众逐渐形成金字塔型的体育消费结构,各取所需,然后才迎来了春天。

对比来看,目前中国的体育消费在底层是蓬勃兴起,在中高层还比较匮乏,因此需要时间积累和基础工作的积累。比如只有在校园体育充分培育后,职业体育才会快速发展,才能形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才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繁荣。好的职业体育人才应该出自学校和俱乐部,而不应该来自体制内的专业院校。

记:您对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强:一是要增加体育人口,体育人口的增量代表着体育消费的基础。从校园体育着手,扩大青少年群体对体育的热爱。二是体育场馆的建设。在投资的产品结构上要更多偏向民众消费需要的场馆,特别是在体育用地的建设和规划上,要让更多的企业愿意投资体育。三是产业运营人才的培养。体育产业运营和体育运动人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业运营能力强的人,不见得运动细胞发达,能够复合当然最好,但是还是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体育产业高端访谈

最新更新时间:02/10 15:1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体育产业资深人士强炜:好的职业体育人才应该出自学校和俱乐部

新华体育记者2018年底在北京、江苏、上海、福建做了中国体育产业深度调研,以下是记者在上海对体育产业资深人士强炜做的访谈实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华社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体育产业的资深人士,一直在一线工作,您如何看中国体育产业这些年的发展?

强炜(以下简称“强”):我认为2015年是真正的中国体育产业元年。在这之前,国内体育市场非常弱小,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帮助建立体育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我在奥美工作十年,做的是To B的产业,通过营销、赞助等方式,帮助企业参与体育发展,帮助体育事业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其实,中国体育从小到大的过程,首先解决的是赞助的问题,比如体育明星和代言合同等,也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基础。2014年之后我在乐视,可以说是经历了它摧枯拉朽的三年狂奔。当时乐视在产业战略上是有前瞻性的,看到了互联网潮流,互联网+体育是中国体育的未来。乐视从多方面进行推动,包括体育电商、体育游戏、体育版权等等,通过优质版权来挖掘和吸引用户,再进行转化。虽然乐视体育因各种因素倒下了,但是在体育产业创新方面着实留下很多遗产。

从体育产业来看,核心是基于国家的开放政策,包括赛事运营对于市场的开放、转播权对于市场的开放等等。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产业政策是发展的根本。在开放之前,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基本都是国有的,社会资本不敢进入,体育只能是事业而不是产业。这几年国家体育产业政策迅速开放、推动和落地,特别是46号文发布后,体育产业实现了多样化发展。

记:体育产业的核心是国家政策,那基础是什么?

强:基础是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进入大众化的时代。体育消费市场实际上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持续增长,大家参与消费的意识、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升。在2008年之前,体育装备每年都有40%左右的增长,现在体育消费市场超过三分之二仍旧是体育装备的消费。可以说,体育消费的增长是目前整个体育市场拉动和推进最重要的引擎。但体育消费又很复杂,存在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特征,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关的体育消费方式和路径。包括体育的社交因素也在不断加强,入门级的用户占了大部分。另一方面,体育消费可以是培训、社交、商品,也可以是赛事、旅游等等。因此对任何一个进入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挑战都非常大,众口如何调?

体育产业在消费端很难快速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这方面,垂直运动消费领域会有自己的机会,比如搞击剑培训的万国体育,再比如现在马拉松赛事快速增长,厦门马拉松就已经形成了全城、全年性的活动,实现全方位产业升级,产业之间的结构随着竞争不断优化,每一个垂直赛道和领域都有优秀者跑出来。体育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链,以点切入,但必须要有特质,形成链条才会有大发展。体育消费未来一定是不错的。

记:那现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困境在哪里?

强:困难有很多。第一,体育人口的基数还是偏少。跑步都会跑,但是跑出伤病来的不在少数,因为很多人上学的时候没有真正学习过科学地跑步。从运动人口来说,我们都是非专业的,真正的运动人口基数还是少。我们体育与教育还是有脱节的,这需要慢慢培养运动习惯和运动理念,是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二,体育的生产资料的问题。如今绝大部分的体育场馆、场地和专业器械,都是国有的,很多场馆场地并不适合老百姓使用,存在着结构性问题。那么增量资产在哪里?体育用地捉襟见肘,特别是一线城市,价格居高不落,城市的体育空间、体育土地的开发上有不少难点。另一方面,体育的承载力有限,回报周期又特别长,如果有更赚钱的投资项目,社会资源怎么会向体育产业集中,老板又为什么要做呢?

第三是投资和知识产权的问题。这两年体育产业放开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现在国内有1300多个体育投资基金,这导致体育产业出现了泡沫化的问题。体育市场泡沫化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背离价值轨道,导致盲目投资加剧。一些所谓明星企业,特别是有点收益率的,被各方追捧。因为各个地方都有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钱在那里,找不到好项目,有个稍微好些的,就推到了过高的价位。依靠政府和资本推动的体育公司,也许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另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也是我们未来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保护,就没有企业愿意创新;不好好开发,好的赛事资源就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记:从体育产业“内力”方面来看,有需要改变的因素吗?

强:就拿体育培训来说吧,场地和教练员的费用基本占到了培训企业成本的三分之二。其他的推广、营销和衍生服务,相对就非常少了。场地少,优秀的教练少,因此成本走高。另一方面,我们还缺乏完整的教练培训体系。但我们在基础培训这一块还是有很大缺口的。

国外大部分的青训是免费的、公益的。国外有职业体育,所以形成了很好的人才成长通道。在中学联赛下面,有一套成长培养体系,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投入者都会成为受益方,所以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反哺市场青训体系。国外的俱乐部、企业组织都有责任做这个事情,所以国外的青训体系是公益事业。反观中国,学校教育有种种问题,青训成为奢侈品。

记:那您认为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是否真的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强:46号文发布以来,体育产业进入了快车道,体育资本市场也开始繁荣起来。这是阶段性的,但是不少体育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还没有真正完善,没有真正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缺乏持续性消费,因此进入调整阶段也会是必然的。我认为短期会有调整,但长期来看是利好。体育消费一旦形成规模,将会有快速的增量,民众通过体育来获得社交、身心、家庭健康等多种快乐,这些需求正在显现。从发展规律来说,体育产业一定是在产业政策相对优化、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产品服务不断精细的前提下,迎来产业的大发展。

美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也是在二战以后,通过大量场馆建设、职业体育立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建立起来的。以职业体育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中流砥柱,人才有了成长通道,民众逐渐形成金字塔型的体育消费结构,各取所需,然后才迎来了春天。

对比来看,目前中国的体育消费在底层是蓬勃兴起,在中高层还比较匮乏,因此需要时间积累和基础工作的积累。比如只有在校园体育充分培育后,职业体育才会快速发展,才能形成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才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繁荣。好的职业体育人才应该出自学校和俱乐部,而不应该来自体制内的专业院校。

记:您对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强:一是要增加体育人口,体育人口的增量代表着体育消费的基础。从校园体育着手,扩大青少年群体对体育的热爱。二是体育场馆的建设。在投资的产品结构上要更多偏向民众消费需要的场馆,特别是在体育用地的建设和规划上,要让更多的企业愿意投资体育。三是产业运营人才的培养。体育产业运营和体育运动人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业运营能力强的人,不见得运动细胞发达,能够复合当然最好,但是还是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体育产业高端访谈

最新更新时间:02/10 15:1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