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医药研发新动态|收入下降与死亡风险有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医药研发新动态|收入下降与死亡风险有关?

最新的医药研发动态。

记者 | 界面医药

编辑 | 任悠悠

收入和死亡风险有关?AI能“看脸”识别罕见病? 导致中国居民过早死亡的疾病中排行第一的是什么?以下是本周的科研动态。

Circulation称收入下降死亡风险升高

2019年1月出版的Circulation杂志刊登的一篇关于1990-2015年美国收入波动与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的报告显示,在年轻二五年中,收入突然减少会导致心梗和死亡风险增加。

该研究追踪了3937名居住在美国四个不同城市的人:伯明翰市、芝加哥市、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参与者在1990年研究开始时年龄为23-35岁。收入下降被定义为在1990年至2005年5项评估中,比上一次访视减少了≥25%,低于1990年至2005年参与者的平均收入。研究旨在探讨1990年至2005年收入波动率和收入下降频率与随后10年内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2005年-2015年期间共发生106起脑血管疾病事件和164例死亡,收入波动性较高,收入下降次数较多,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发生率较高(趋势P<0.01),与较低的收入波动率相比,较高的收入波动率的患者的死亡率高出2倍以上。

报告指出,收入降低最多的人死亡风险增加2倍,而且心梗、中风心力衰竭或死亡风险增加也超过2倍。

人工智能看脸识别遗传疾病,准确率达91%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近日文章称,总部位于波士顿的人工智能公司 FDNA 发布一项最新研究,研究人员利用 17000 多张含 200 多种罕见疾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全前脑畸形等)的患者真实面部图像,训练了一种名为 DeepGestalt 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以较高的精度从人脸照片中识别出罕见遗传综合征。

约 8% 世界人口受到遗传综合征的困扰,此类患者往往具有可识别的面部特征。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诊断遗传综合征仍依赖医生手工测量面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实验结果显示,在确定502张所选面部图像中遗传综合征的两组不同测试中,这项AI技术明显胜过临床医生。在每次测试中,通过这项AI生成的潜在的综合症列表,其前10项建议中标出了正确的遗传综合征的概率为91%。

另一项测试旨在确定Noonan综合征的不同遗传亚型,该综合症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和健康问题,如心脏缺陷。在这项测试中,AI技术深度学习算法的成功率为64%,在先前的研究中,观察Noonan综合征患者图像的临床医生仅能确定20%的病例。

运动产生的一种激素或能有效减缓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

生物谷报道称,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皇后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运动相关的激素,该激素或能帮助有效减缓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

研究者表示,鸢尾素(irisin)是一种因运动/锻炼而产生的机体激素,其在大脑功能上扮演着关键角色,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机体中携带的鸢尾素水平较低。

在过去很多年里,来自全球多地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锻炼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其能帮助有效抑制诸如阿尔兹海默病等多种形式的痴呆症;鸢尾素能帮助拯救破坏的突触,从而促进大脑细胞之间的交流以及记忆产生,因此其或许有望作为一种药物来帮助抵御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记忆缺失。

治疗痴呆症是目前科学家们面临的一项非常严峻的挑战,尽管研究人员花费了30年时间来寻找药物疗法,但目前并未找到或开发出一种能有效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药物,而且绝大多数痴呆症患者可能会因为其它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而致残,此外,让患者进行有规律的体力活动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氟喹酮类药物再添风险警告

华山感染公众号报道,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于2018年12月20日发布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增加主动脉瘤或夹层破裂风险的警告。FDA要求避免氟喹诺酮药物在已知合并有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及其高危人群中使用,包括周围血管硬化相关疾病、高血压、马凡综合征等。

这一举措是基于既往病例报道和四项已发表的观察性研究。几篇报道分别显示正在使用或既往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都有可能增加主动脉瘤和夹层发生风险。

氟喹诺酮属于喹诺酮类,又称吡啶酮酸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临床用于治疗尿路、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腹腔、骨关节等感染,取得良好疗效。同时价格较便宜,用药方便,一直受到临床重视。通常将喹诺酮类药物按开发年代和结构特点分为四代,即萘啶酸为一代,其抗菌谱窄,主要用于大肠杆菌和某些变形杆菌所致尿路感染,现已少用;吡哌酸为二代;80~90年代开发的氟喹诺酮为三代,其结构特点是 C 6上有氟原子, C 7上有哌嗪环取代基,因此称之为氟喹诺酮;近年开发的为四代。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5年年底,FDA收到了超过6万名患者的报告,其中详细描述了与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数十万例“严重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肌腱断裂,以及神经系统和精神病学症状,其中包括6575例死亡报告。

中国居民因冠心病过早死亡增幅排第一

近日在《中国循环杂志》发表的《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对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过早死亡所致寿命年损失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居民过早死亡导致的人群寿命年损失达20821.1万人年,相当于让2亿人少活了一岁。

中国居民过早死亡的前三位原因是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道路交通伤害。 因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相当于使中国3268万人少活一年,占过早死亡人数的15.7%。其次是冠心病,占13.7%;交通事故占6.2%。

 与2005年相比,因冠心病、肺癌、阿尔兹海默病等过早死亡增幅较大,分别增长25.9%、17.2%和49.8%。而道路交通伤害和慢阻肺等过早死亡数减少。

 就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天津、广东因冠心病过早死亡数位列第一。而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在内2/3省级行政区中,脑血管疾病的早死所致人群寿命年损失数位列第一。

在各行政区中,香港和澳门显得很不一样。交通事故死亡在香港和澳门仅仅分别排到了25位和14位,脑血管病死亡也只排到了第五位和第四位,而肺癌占到了第二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医药研发新动态|收入下降与死亡风险有关?

最新的医药研发动态。

记者 | 界面医药

编辑 | 任悠悠

收入和死亡风险有关?AI能“看脸”识别罕见病? 导致中国居民过早死亡的疾病中排行第一的是什么?以下是本周的科研动态。

Circulation称收入下降死亡风险升高

2019年1月出版的Circulation杂志刊登的一篇关于1990-2015年美国收入波动与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的报告显示,在年轻二五年中,收入突然减少会导致心梗和死亡风险增加。

该研究追踪了3937名居住在美国四个不同城市的人:伯明翰市、芝加哥市、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参与者在1990年研究开始时年龄为23-35岁。收入下降被定义为在1990年至2005年5项评估中,比上一次访视减少了≥25%,低于1990年至2005年参与者的平均收入。研究旨在探讨1990年至2005年收入波动率和收入下降频率与随后10年内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2005年-2015年期间共发生106起脑血管疾病事件和164例死亡,收入波动性较高,收入下降次数较多,脑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发生率较高(趋势P<0.01),与较低的收入波动率相比,较高的收入波动率的患者的死亡率高出2倍以上。

报告指出,收入降低最多的人死亡风险增加2倍,而且心梗、中风心力衰竭或死亡风险增加也超过2倍。

人工智能看脸识别遗传疾病,准确率达91%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近日文章称,总部位于波士顿的人工智能公司 FDNA 发布一项最新研究,研究人员利用 17000 多张含 200 多种罕见疾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全前脑畸形等)的患者真实面部图像,训练了一种名为 DeepGestalt 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以较高的精度从人脸照片中识别出罕见遗传综合征。

约 8% 世界人口受到遗传综合征的困扰,此类患者往往具有可识别的面部特征。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诊断遗传综合征仍依赖医生手工测量面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实验结果显示,在确定502张所选面部图像中遗传综合征的两组不同测试中,这项AI技术明显胜过临床医生。在每次测试中,通过这项AI生成的潜在的综合症列表,其前10项建议中标出了正确的遗传综合征的概率为91%。

另一项测试旨在确定Noonan综合征的不同遗传亚型,该综合症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和健康问题,如心脏缺陷。在这项测试中,AI技术深度学习算法的成功率为64%,在先前的研究中,观察Noonan综合征患者图像的临床医生仅能确定20%的病例。

运动产生的一种激素或能有效减缓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

生物谷报道称,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皇后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运动相关的激素,该激素或能帮助有效减缓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

研究者表示,鸢尾素(irisin)是一种因运动/锻炼而产生的机体激素,其在大脑功能上扮演着关键角色,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机体中携带的鸢尾素水平较低。

在过去很多年里,来自全球多地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锻炼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其能帮助有效抑制诸如阿尔兹海默病等多种形式的痴呆症;鸢尾素能帮助拯救破坏的突触,从而促进大脑细胞之间的交流以及记忆产生,因此其或许有望作为一种药物来帮助抵御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记忆缺失。

治疗痴呆症是目前科学家们面临的一项非常严峻的挑战,尽管研究人员花费了30年时间来寻找药物疗法,但目前并未找到或开发出一种能有效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药物,而且绝大多数痴呆症患者可能会因为其它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而致残,此外,让患者进行有规律的体力活动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氟喹酮类药物再添风险警告

华山感染公众号报道,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于2018年12月20日发布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增加主动脉瘤或夹层破裂风险的警告。FDA要求避免氟喹诺酮药物在已知合并有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及其高危人群中使用,包括周围血管硬化相关疾病、高血压、马凡综合征等。

这一举措是基于既往病例报道和四项已发表的观察性研究。几篇报道分别显示正在使用或既往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都有可能增加主动脉瘤和夹层发生风险。

氟喹诺酮属于喹诺酮类,又称吡啶酮酸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临床用于治疗尿路、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腹腔、骨关节等感染,取得良好疗效。同时价格较便宜,用药方便,一直受到临床重视。通常将喹诺酮类药物按开发年代和结构特点分为四代,即萘啶酸为一代,其抗菌谱窄,主要用于大肠杆菌和某些变形杆菌所致尿路感染,现已少用;吡哌酸为二代;80~90年代开发的氟喹诺酮为三代,其结构特点是 C 6上有氟原子, C 7上有哌嗪环取代基,因此称之为氟喹诺酮;近年开发的为四代。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5年年底,FDA收到了超过6万名患者的报告,其中详细描述了与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数十万例“严重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肌腱断裂,以及神经系统和精神病学症状,其中包括6575例死亡报告。

中国居民因冠心病过早死亡增幅排第一

近日在《中国循环杂志》发表的《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对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过早死亡所致寿命年损失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居民过早死亡导致的人群寿命年损失达20821.1万人年,相当于让2亿人少活了一岁。

中国居民过早死亡的前三位原因是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道路交通伤害。 因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相当于使中国3268万人少活一年,占过早死亡人数的15.7%。其次是冠心病,占13.7%;交通事故占6.2%。

 与2005年相比,因冠心病、肺癌、阿尔兹海默病等过早死亡增幅较大,分别增长25.9%、17.2%和49.8%。而道路交通伤害和慢阻肺等过早死亡数减少。

 就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天津、广东因冠心病过早死亡数位列第一。而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在内2/3省级行政区中,脑血管疾病的早死所致人群寿命年损失数位列第一。

在各行政区中,香港和澳门显得很不一样。交通事故死亡在香港和澳门仅仅分别排到了25位和14位,脑血管病死亡也只排到了第五位和第四位,而肺癌占到了第二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