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刊财经 张俊鸣
上周末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的演讲含金量很高,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释放的政策信号已经很明确,就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机制、引入中长期资金。包括股市在内的资本市场已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改革中发展是未来的长期方向。尽管从指数的角度看,A股目前仍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但既然政策已经释放出“高度重视、力推改革”的信号,那么方法总会比困难多。假以时日,A股一定会再展雄风,市场低迷的时间越久,未来厚积薄发的可能性就越大。所有A股投资者,一定要有“坚定信心、看好长线”的信念,才能坚持到胜利曙光到来的那一刻。
谈到长线,方星海在演讲中指出中外资金投资期限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投资行为取向。最典型的是,2018年A股下跌过程中,外资持续增持而境内投资者不敢买入。从笔者身边的投资朋友看,也普遍存在类似的现象,除了高位被套拒绝割肉的套牢者之外,敢于在市场低迷中主动布局的投资者寥寥无几。除了散户投资者之外,不少公募基金也存在短期化的投资行为,其中除了有基民赎回导致的被动卖出之外,过度关注年度排名也是波段操作、频繁交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A股市场上的长线投资者,大部分都是深度套牢状态下的“被动型长线投资者”。这些在牛市的顶峰争先恐后入市的套牢者,更多带有的是无奈和不甘。
相比之下,外资在2018年持续买入、长线投资的行为虽然同样大概率被套,但其买入的主要依据并非市场的短中期趋势,而是经济长期向好和低估值之间的落差,这和散户中的“被动型长线投资者”因为牛市趋势向好追高买入,而导致的亏损截然不同。这一差别,也正是价值投资者和趋势投资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前者是雪中送炭,后者则是火上浇油。A股的历史多次说明,只有敢于在市场低迷中布局、逆向投资的长期资金,才能真正受益于股市长期增长的果实。而那些执迷于追涨杀跌,甚至在泡沫破裂之后死捂绩差股不动的投资者,往往是股市中的买单者和输家。即使侥幸在下一轮牛市中解套,由于资金的时间成本和通货膨胀的因素,账面上的打平并不会改变货币购买力缩水的事实。因此,想要成为股市长期的赢家,也要主动向长线投资靠拢,尤其是在低迷市道中敢于布局。
做 “逆向投资的长期资金”,回顾过往股市的走势并不难领悟其中的道理,但却是知易行难。在笔者看来,起码有四大困难制约投资者向这一目标前进:
一、追求“过度精确”的心魔。“买在起涨点”是许多投资者的梦想,明知市场低迷为何不再等等,到正式启动的时候再上车?殊不知,市场何时启动的时间,一般人难以精确判断,而即使做出判断,是否会同步重仓买入,又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代“股神”巴菲特提出“宁要模糊的准确,不要精确的错误”之说。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尚且如此,普通投资者更不必过度追求所谓“精确的起涨点”。
二、外围“投资噪音”的影响。在股市投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噪音,有来自媒体舆论场的报道,也有来自身边其它投资者的影响。而不少投资者很容易受到周边其他投资者悲观看法的影响,在低迷市道中不自觉缩手。这种悲观情绪的传染,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影响,而真正科学的决策则建立在理性的分析之上。要克服“投资噪音”的影响,大家不妨看看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鸡尾酒理论”,在“人们都不谈论股市”的时候,却是长线建仓的最佳买点。反之,到人人都在推荐股票的时候,就是即将从高点下跌的转折时刻。
三、个股走势参差不齐。指数代表的是成分股的平均表现,而个股的表现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已经是常态,在市场已经扩容到3500多家上市公司的时候更是如此。即使分析指数处于相对低位,但仍无法排除个别公司的投资风险,去年以来不少业绩优秀的白马股也出现了“黑天鹅”事件而股价重挫,这也影响了投资者“逆向买入”的信心。
四、自身资金投资周期的制约。目前许多散户投资者缺乏稳定的长线资金,其中又以房地产的影响最大,不少人在买房首付并每月按揭之后,已经没有多少闲钱可用于投资,少量资金往往倾向短线投机、放手一搏。而这样的炒短线心态,又是影响股市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四大困难,前两项和投资者的心态有关,有赖于不断向专业投资者学习,用理性分析取代感性判断。而后面两项则和客观因素有关,我们无法改变客观条件,但能够选择合理的工具,以及更完善的财务规划来弥补不足。事实上,“逆向的长线投资”并不一定要直接投资股票,通过基金来参与股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被动型的指数基金具有投向明确、仓位饱满、定期调仓的特点,而主动管理型的基金则可能借由专业投资者之手获得超额利润。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定期买入、分批参与是比较好的选择,既可以回避个股走势差异的特点,也可以让小额资金聚沙成塔,追求长期胜利的果实。
效法外资逆向长期投资,首先关注的自然是MSCI指数相关的指数型基金。以通达信软件编制的MSCI成份指数为例,2017年6月22日至今下跌约5%,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13%多,上证指数下跌18%多。从以往新兴市场股市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的历史来看,至少都会有一波超过首次纳入时的行情。对投资者来说,跟随外资买A股,最省心省力的方式莫过于参与和MSCI挂钩的指数基金,如MSCI易基(512090)等;
其次,在主流指数已经处于低估值状态下,参与“指数优化版”的基金可进一步增加胜算。比如,指数增强型中的兴全300基金(163407),在以往7年的运作中基本上年年跑赢沪深300指数,长期下来累积了可观的超额收益;50AH基金(501050)在上证50成分股中,根据AH溢价情况重点配置溢价率较低的品种,2016年11月22日挂牌以来增长7%,超过同期上证50指数5个百分点。这些经过牛熊循环考验,具有“涨得更多、跌得更少”特点的“指数优化版”基金,未来仍有较大概率跑赢挂钩的基准指数;
第三,配置低估值、高股息个股的风格指数基金。这类基金虽然在大牛市中未必跑赢大盘,但在调整中抗跌性较好,也是投资者对抗熊市,拿稳仓位的利器,如挂钩上证红利指数的红利ETF (510880)、挂钩基本面50指数的嘉实50A(160716)等;
第四,具有较高折价率、封闭数年的场内基金。在交易所挂牌的基金中,有一批封闭期在2-5年的场内基金,普遍比基金净值折价。随着到期日的临近,折价率必定趋近于零,目前的折价相当于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垫。而由于封闭期不开放赎回,也让基金经理不必受制于基民赎回的压力,有利于进行长线投资。其中,中欧恒利(166024)的基金管理人大量买入跻身十大持有人之列,南方瑞合(501062)的管理层深度参与且承诺“不盈利不收管理费”等,将基金运营和自身收益深度捆绑,都是笔者比较关注的长线品种。
在目前政策信号明确的情况下,投资者用闲钱进行“逆向长线投资”,在未来股市财富分配中将处于有利位置。而定投潜力基金,则是资金量较小、研究能力有限的上班族投资人参与资本市场的最好方式。战胜自己的心魔,摒除外界的噪音,在“大道至简”的原则下通过基金买入一篮子股票,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而不是沉迷于股市中的追涨杀跌,才能真正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