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中网-偏见实验室 李国琦
你看过线下脱口秀表演吗?
脱口秀近两年在国内突然火了。这种表演形式凭借线上网综,迅速收到大众和资本的关注。但是线下的表演似乎依然鲜有问津。为什么站在台上讲段子能够被这么多人欢迎?脱口秀演员到底是怎样一个物种?在国外早已出现的表演形式,在今天火爆起来有什么深层原因?
这些问题,我们邀请来了张海洋给大家回答。他在国内脱口秀方兴未艾的时候出现,与这个行业一起走到了今天。他是一位亲历者,也是一位观察者,今天他想讲讲自己的经历与思考。
他是心智图谱栏目邀请的第2位讲述人。
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是什么?42。——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
一
我是张海洋。一个说脱口秀的家伙,这是我的故事。
故事是关于我和喜剧的。
我从小在美国长大,三年级回国,先在沈阳,初高中在北京。本科在父亲的建议下,我去学了经济。
转折点出现在大学第二份实习。当时在IDG的媒体基金,老板是个大文青,他看出了我对喜剧的热情,说:
“张海洋,你要是喜欢喜剧呀,就去干。”
这句话,鼓励我走上了喜剧这条“不归路”。之后,我去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了两年电影。
2014年毕业后,我去了好莱坞,在万达洛杉矶分部工作。一年后,我跟几个朋友一起出来,回国开始创业,在影视行业做商务对接。
也许是市场行情不好,也许是自己本就不是这块料,一年下来,成单率并不高。最后的收获是,从商务角度切入影视行业,我可能走不通了。
尝试做脱口秀,是我2016年9月冒出来的想法。
那是一次酒后,朋友问我:“如果不做现在的生意了,你还想干什么?”
“试试讲讲Stand-Up”,我说。
Stand-Up Comedy(站立式喜剧)是老美的叫法,一个人,一支麦,一个舞台,一把段子。国内喜欢直接叫它“脱口秀”。
黑白时代的喜剧演员Lenny Bruce算是站立式喜剧的鼻祖,他半说半唱的表演形式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模仿。
商务不行,就试试内容。就我个人而言,脱口秀更容易切入。
二
第一次讲脱口秀,是在2016年10月。
我去纽约参加朋友的婚礼。有伴郎发言环节,让我上。我想,别讲得太煽情了,“洋人”也不喜欢这一套。不如讲点好笑的东西吧。
我写了一个大概十分钟的发言稿,调侃新郎。结果,我在台上说了十分钟,大家在台下笑了十分钟。新郎是大家熟悉的人,听众很容易产生共情。
这给了我做脱口秀增加了点信心。回国之后,11月份,我开始在北京演。
那时候在国内,脱口秀才刚刚有点火星子,但是是有一批爱好者的。
平时大家聚在一起,在小咖啡厅、小酒吧里讲开放麦,小剧场都很少去。有名一点的地方更不用说,经常演出排得很满,不需要我们。观众最多的时候,一场也不过60个人。
开放麦的形式好在谁都可以上台演,每个人三五分钟。有人为这几分钟,专程从外地赶来。那时候条件艰苦,大家就是单纯的喜欢,走街串巷,乐此不疲。
我们每次演出之前都会拉群,比如开放麦报名群,按顺序报,演出名额满了,下次请早。不演出的也会来看,大家借演出聚在一起,切磋交流。时间久了,这个圈子里的彼此也都熟了,平日私下也会常聚。
2017年五六月份,北京脱口秀圈子有次聚会。现在讲的比较好的,像周奇墨、Tony、石老板、令狐冲、还珠、博士,都来了。二三十人聚在ROCK家,吃饭喝酒。几轮推杯换盏,酒到酣时,一群人倒在客厅里,开始轮流讲其他人的段子。聚会变成一场小型开放麦演出。谈笑间,恍惚看到了一年前,那个站在婚礼上的自己。
但是聚会并不能缓解脱口秀演出的尴尬处境。以前常去的场地,还在陆续倒闭,这让本就狭窄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
我们需要一个根据地。
三
2017年年底,我们创办了42Play。
这是一家餐厅,是一个剧场,这种业态在北京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这里孕育着的,也许就是中国喜剧的未来。
Play,有戏剧的意思,也有玩的意思。我希望在这个地方,大家能够玩起来,不仅仅玩脱口秀,还有即兴短剧、音乐或者魔术。年轻喜剧人,能够在这里聚集、碰撞和交流,尝试做出更新鲜的东西来。
坐落在华贸购物中心的42Play,乍一看是一家餐厅,幕布拉开就是一间剧场。
脱口秀不像相声话剧,门槛没那么高。
来这里的人,也许白天是公司白领、老师、广告文案、律师、老板,不管什么,晚上出来就能讲段子,脱口秀要的是一种态度。毛冬就是这些人之一。
他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脱口秀艺人,我们都叫他“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公司的老板。
29岁,河南人,在美国读的本科,教育极其良好。人家不愁营生,一年流水2000万,干的很开心。但上了台,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脱口秀演员。段子讲的极妙,能唱能RAP。他不是科班出身,就是有自己的态度,说的东西能戳人心坎。
这就是未来我希望加入到我们群体中的。喜剧我不需要科班。表达本就是很多人的内在诉求。
就像我们在的华贸购物中心,三栋楼,里面一定有很多人,有这个天赋能力,想法很棒,能写,能去表达。他们肯定也可以上台讲,把自己的态度通过段子分享出来,表达了你想表达的东西,让你觉得“没错我同意”。这就是非常棒的东西。
我要做的两件事,提供这样一个舞台,让这些人变得更好。
于是就是这样一个新人。他来这里讲了一年多,比很多讲了四五年的讲的都好。他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怎么就算是一个好的脱口秀演员?”
“你先讲好100场开放麦”,勤练是基本的法则。
之前脱口秀演员有个习惯,就是录音,事后反复听,帮助自己改进。但脱口秀表演是一个视听体验,除了段子,还有动作、表情、节奏,我会建议他们别录音了,录视频。回头再看,往往会发现,舞台上的自己和当时脑海的想象完全不一样。这样练习一段时间,新人进步更快。
新人在台上表演,正在试图与台下观众互动。
如今我做了两年多的脱口秀,我们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一场场演出不单证明了我能写,也让我更加清楚,在这个行业里,什么表演好,什么样的演员好。
未来,我再花时间让这帮人更好,让新人更好,培养出更多内容制作团队。如果我们自己有好内容,大家可能就不看美剧了。没人做,没人做好,我来。我常鼓励自己:“Somebody's gonna do it(总得有人做)”
我曾憧憬,我们能有一个自己的“Comedy Central(喜剧中心)”,人们来这里看喜剧,就像现在在B站看二次元一样自然。这姑且算自己的一个野心吧。
四
经济不好是喜剧的大年。现在的经济环境遇冷,大家有情绪,有的人想表达,也有的人想逃离。
逃离、陪伴、刺激、信息,这是做喜剧的四大核心,也是娱乐的本质。
我坚信,25-35岁以成年男性为主的市场,始终存在。这批人,前面这个是刚刚步入社会,理想被现实击碎,有一个落差;到了35岁,之后要么游刃有余了,要么放弃了。这十年之间的人,是焦虑感、压抑、抑郁情绪最严重的一批人。他们最需要一种逃离。
观众坐在台下看表演,听段子,离舞台很近。
当你坐在这里,看着台上的表演,听着段子,忘了没交房租,忘了没还房贷,忘了跟男女朋友吵架……能从现实生活中逃离出来,享受一个短暂的纯粹欢乐的时光,那我们就没白折腾。也许几千块的娱乐消费不起,出国旅游也不是常态,但二三百的线下演出还是看得起的。
路易CK是我曾经很欣赏的一位美国脱口秀艺人,抛去他前段时间的丑闻不谈,他对脱口秀的理解是很棒的。在舞台上,他永远扮演着一个有点痛苦的中年男人,调侃着这个岁数该有的压抑,比如:婚姻、孩子、羞涩的钱袋或者尴尬的性生活。他的主力客群是就那些30多岁结了婚的人,他试图用幽默去化解这些我们生活中可能都在遇到的悲伤和落差。
过去大家总是说,90后的市场,95后的市场,女性为主,这市场是他们的,我不信这个。
我有一个判断,像脱口秀这种新的喜剧,未来一两年,在中国会有一个契机。和十年前不同,今天,我们的信息渠道更广了,参与者也更多了,我们能够很快找到并培养出合格的演员,能够做出更成熟的脚本。所以我们正迎来一个好时候。
影视行业现在的规律是:四五十岁的人,找三四十岁的人当导演,二十岁的人拍。能决定这个东西成不成的,是那些老人。到五年后十年后,我们这帮三十多岁的有机会说话了,市场就变了。《奇葩说》、笑果里面的制片,都已经很年轻了,可能用不了那么久。
我今年30不到,经常劝身边感到焦虑的编剧们,摆正心态。靠脑子吃饭的人,黄金期能到50岁。20年,我们有的是机会。没有做好几十年都做这一件事的准备的话,一开始就不要做了。
至于20年之后?
谁知道呢?
(讲述人:张海洋(喜剧演员、制作人);召集人:李国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