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剧帮 何进之
编|妙脆角
正在热播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西京故事》即将迎来大结局,这部描摹生活百态,映射时代的“小正大”之作,展现了普通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入选了“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推荐剧目名单。
编剧吴戈直言自己机缘巧合,入行的第一部剧《身边的幸福》也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都市情感剧。这次和编剧李玺威共同创作的《西京故事》同样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都市励志剧。近日,笔者与编剧吴戈进行了对话,请她分享了她对这类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心得和感悟。
《西京故事》编剧吴戈
“生活剧要有细密的质感”
在谈话中,吴戈的语言都比较精简,她自称是个天蝎座的理性逻辑控。在她看来,现实题材的生活剧一个是要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二来是细节,除了故事的基本骨架之外,具有生活毛刺感的细节是丰满的血肉。具有生活质感的细节,会产生一种可靠叙述的效果,让观众能够亲切而感性地在其中穿行,让人觉得亲切、真实,提升了观众对作品的可信度。
记者:这部剧里的父母形象很深得人心,你对这对父母的设定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路?
吴戈:可能大家看剧比较心疼的人物就是老罗这个父亲,他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父亲的代表,一家之主,话不多又有些执拗,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拧着的,我看评论好多观众说这个爹就像自己的爹。的确是,我们在创作时将很多中国传统父亲的特质加在了这个人物身上,构建了一个比较丰满立体的形象。
我想特别说一下的其实是母亲淑惠这个人物,因为我发现很多观众说这个妈一点也不为孩子着急,又有点市井。其实当时设置的时候,是做了点反差,让淑惠和老罗的执拗、坚守原则相反,她是个适应能力特别强的女人,这样的夫妻在一起生活,从工作赚钱,到对孩子们的态度,都会不一样,自然而然就会有矛盾,但同时这对夫妻又十分相爱,两人一相处,就有戏。张国强老师和陈小艺老师的表演也非常好,这两个角色挺出彩的。
记者:有网友评价,说这部剧的剧情太戳心,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吴戈:现实题材的生活剧本身就是描摹真实生活的,而真实生活原本就是苦中带丝丝甜,笑中有滴滴泪的,一旦剧情爽了,人物开挂,这个生活剧的质感就丧失了,会显得不伦不类。
我觉得戳心不是个坏事,起码说明有触发到观众内心的某个点,如果说观众看完就过了,没感受也没走心,那对于现实题材的剧来说其实是比较失败的。
记者:这几年,现实题材风潮越刮越大,作为青年编剧,你如何去把握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生活质感和人物状态?
吴戈:现实题材电视剧看似离人很近,其实并不好写,它对细节精准度要求比较高。而作为青年编剧,人生经历和原生经验都是有限的。写的剧本可能挺多都不是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像市井人生、农民经验、官场经验等等,可能都没有切身体会。但这些又不可能单凭想象闭门造车来完成。所以我觉得增长生活的积储是很重要的,得有意识地通过采风采访等各种学习方式充实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文化经验。比方去了解市井街巷的方言俗语,城市街头的知识典故、风俗民情、世态百相等等。
也很巧,我毕业以后写的第一部电视剧《身边的幸福》也是部特别接地气的现实题材都市情感剧,是在带我入行的恩师刘彦武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当时他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就是要把人物摁到泥里,其实想想就是很形象的要接地气么。将人物摁到生活的泥潭里,再看他如何反击。生活从来都不轻松,要想让剧有质感,可能真得下到泥里,去真切感受生活的粗粝质感,飘在空中是不可能有真情实感的。
编剧因为要写稿,有时候生活会比较“宅”,而且科班出身的编剧,往往会欠缺生活经验。所以我外出的时候,会逮住一切机会跟人瞎聊,像开滴滴的司机,街边下棋的大爷,美容院的小妹等等,我都会去聊一聊,了解市井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些有意无意看见的,听来的东西,都能成为自己的写作储备。在对人的本质认识中激发我的想像,再通过想像去整合生活,重构故事和人物,有些细节和情节从想象的虚拟经验里是无法得到的,必须熟悉社会生活和人物,才可以随意自如地在剧本中“调动”他们,让形象自然地流到笔尖,也更容易将个人经验和生命知识成功地融入了写作。
“当代剧要让观众产生‘带入感’”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吴戈对于现在的流行话题,网络文化,社会热点都非常了解和感兴趣,她说这是她学传媒做电视留下来的习惯,她觉得中国社会变化太快了,一不小心就会跟时代脱轨,作为编剧,一定要有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度。
“写当代剧,需要直接把观众带到当下社会现场,一步步走近真正的现实的社会,一个处在现在时态的、正在进行时中的中国社会,不断地提供给他们新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常识。”
记者:你提到写当代剧要有“带入感”,这个“带入感”怎么理解?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把观众带入剧中?
吴戈:对于有些剧来说,完成“代入感”就可以了,你像偶像剧,玛丽苏剧,它的关键是要让观众将自己代入角色中,追求一种爽感愉悦感,所以它在人物设置上,人是普通人,但经历的事是开挂的事。但对于描摹当下的现实题材的剧,可能更关键的是“带入感”,得让观众相信剧中的那个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当下的社会现场。这个其实是比较容易被观众挑毛病的,因为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故事,每个观众都有想法,都有发言权,一旦人物情节稍有失真,就会让观众觉得不舒服,觉得狗血,所以我觉得当代剧对精准度的把握是蛮关键的。
将观众带入的话,两方面吧,一个是让观众得到足够新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即使并没有设置复杂的故事,但传达出来的有关当下生活的讯息应该是丰富的,是经过精炼浓缩的。另外一个比较关键的就是得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不一定是完全的“代入”,但在某些时候得让观众产生“我就像这个XXX”,有加入到剧情中的冲动,引发他们的种种联想和思考,还有情感上的沉入。能够超越他们原有的生活期待,超越自己的日常经验和记忆。
记者:像描摹当下的这些现实题材电视剧,经常会提及一个话题度,对于“话题性”这个概念,你怎么理解?你觉得要如何把握这种话题性?
吴戈:我觉得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提升受众的接受效果,把握时代趋势,在剧本中打造一个让受众能够有宣泄情感和参与公共意见的特殊空间吧。
话题性其实对都市情感剧生活剧还挺重要的,之前跟非影视行业的朋友们吃饭聊天,发现能让他们感兴趣和聊起来的,往往是剧里的一些带话题的事件和争议人物。一个剧里能有一些点让观众看完还能讨论起来,其实就挺成功。所以我现在写当代剧的话,都会有意融入一些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投射一下现实,给观众留一个讨论和情感宣泄的口。像这个剧里,我们就加入了食品安全,大学生心理问题,非法集资等社会话题,我从视频弹幕和观众评论里,也发现观众对这些问题的确有很多讨论,是能击中大家的痛点的。
要把握话题性,肯定平时是要多看新闻多留意社会热点的,再就是有一定敏感度吧,紧跟上时代。这个对我来说不太难,毕竟在传媒大学读了七年书,之前也在电视台干过,平时会下意识地关注社会话题,媒介热点,舆论走向,这些其实都是剧本素材。
做编剧是因为想体验别人的生活
谈起成为编剧的历程,吴戈连说了两次机缘巧合,对于未来的规划,她说她还是会继续在现实题材领域深耕,正如她喜欢看纪录片一样,她觉得真实有种打动人心,令人着迷的力量。
记者:你是本硕学了七年的编剧,那你觉得这个学习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吴戈:其实当年报考戏文,并不知道具体是干什么的,就是因为作文写得不错就考了。学了几年开始真正写剧本,觉得写剧本挺有意思,写东西还能体验下别人的生活,所以就坚定了做编剧的心。写着写着发现其实干这行挺苦的,最早写《身边的幸福》的时候,赶着开机要稿,三天就睡了四五个小时,咖啡红牛喝了半箱,现在都记忆犹新,实在太崩溃了。所以现在基本养成分配好时间定量写稿的习惯,拖稿再熬夜赶稿太恐怖了。不过我觉得编剧这行能干下来的人,都是心里对这行有热爱吧,如果没有热爱应该早坚持不下来了。
编剧帮:你现在的编剧创作是合作模式还是个人模式?你对这两种创作方式有什么看法?
吴戈:电视剧体量比较大,所以更多情况下合作模式会比较高效一点,当然也要看跟合作对象的契合度,如果合作对象戏路想法不同,之前又没磨合过的话,那合作可能会拉低效率。像这次写《西京故事》,我跟李玺威编剧是硕士同窗好友,之前也磨合过几部戏,所以合作起来很有默契,我的思维比较理性,她的思维比较感性化,刚好是互补的,合作很顺利,也从心里非常感谢她还有我们的导演姚远,姚导对剧本的质感把控非常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