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编| 马蓉蓉
最新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三年后,随着待遇的提高,愿意继续留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乡村教师比例达到了83.46%
不过,尽管待遇提高,编制仍然紧张,“许多乡村教师都是临时合同,令这一工作对年轻人不那么有吸引力”
作为湖南省凤凰县阿拉学区的一名校长,尽管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教书生涯,蒋冰霖仍然忘不了当年毕业时的场景。
19年前,蒋冰霖从当时的吉首民族师范学院毕业,怀揣着教书育人的梦想想有一番作为,没想到车把他拉到了只有4个人的村校。
一毕业就两眼一抹黑地来到了农村,一个人每天7节课,“不要说教学条件,就是连基本的吃住都成问题。”蒋冰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那时候他的工资是一个月290元,而当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6987元。
不过,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有了改善,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蒋冰霖一样的乡村教师们待遇随之有了变化。
2019年1月13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指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实施后,对支持计划持满意态度的乡村教师达占84.85%,83.46%的乡村教师愿意继续留在乡村学校任教。
不过,如何“吸引人”“留住人”,仍然是偏远乡村支教面临的一大难题。
待遇决定去向
凤凰县阿拉学区新寨村小学的校长向红,在刚开始的几年里,也无数次想过放弃。
“考过公务员,想过自己创业,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下。”向红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向红刚工作时和同学去了一趟深圳,外面世界的诱惑和回农村当一名老师的艰苦,让他有些犹豫,“哪怕出去打工,也比当老师赚得多”。
“乡村教师待遇低,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政协委员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
关于教师的待遇,一位小学校长曾经调侃:“我们都对老师们好点吧!要不学校对面的大排档又招人了,起薪比老师高,还有提成。”
玩笑的背后,是对乡村教师待遇低的叹息。
虽然国家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现实中,薪资问题依然是困扰教师生活的难题。据统计,新入职教师的工资普遍在2000元至3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有的到手仅剩一千余元。
“收入待遇,跟打工的都比不了。”谈起乡村教师的待遇,凤凰县乡村教师吴艺伟说,“现在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农村搞种养,每年收入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都不难。这样一来,乡村教师的心理落差更大。”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曾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模型,对上万名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当月薪达到4000元时,会有79.4%的师范生愿意直接去农村任教;月薪达到5000元时,会有88.1%的师范生愿意直接到农村任教。
而在《计划》发布之前,由于乡村教育条件和工资待遇依然较差,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较弱。
在《计划》实施之后,据《报告》显示,县城、镇、乡、村屯中学一级教师每月实发工资分别为3248.3元、4344.2元、4097元、4155.2元;县城、镇、乡、村屯小学高级教师每月实发工资分别为3461.9元、4317.9元、4289.2元、4511.1元。
同时,2017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首次实现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的全覆盖,其中乡村学校和教师覆盖率分别为97.37%和96.41%。
2017年,中央投入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占91.67%,各地人均月补助标准为322元,比2016年增加38元,增幅为13.38%,其中,人均月补助标准超过400元的占27.27%。
正是这样的政策,让一批乡村教师安心地留在了乡村。
以湖南省凤凰县为例,凤凰县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制度,先后制定并下发了相关文件,按每人每月600元、400元、270元、120元和100元5个等次发放岗位津贴,越是偏远的地区,津贴越高。
编制仍紧
乡村教师,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各级政府采取补救措施,大量招收乡村教师。
然而,待遇过低,居住条件差,离家远,几乎是所有身处乡村的教师共同的困难,也是造成乡村教师普遍短缺的现状之一。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短短三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率达3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出台。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计划》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第一个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意味着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计划》列出了吸引并留住乡村教师的全面措施,并要求地方政府补贴毕业时承诺到乡村任教的师范院校学生。《计划》中提到,应提高乡村教师的薪酬并提供更多终身编制。
不过,尽管待遇提高,编制问题仍然是乡村教师的掣肘。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全国6省(区)15县的调查,15县都存在缺编问题,有的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高达2.6万人;中部某省调查3个县共缺编8500人,西部某县教师缺编率意高达43%。
例如,在甘肃省某县由于缺少外语、美术、音乐、体育等专科教师,有的地方只能两三个学校共用一名教师,上课如同演员“串场”,正常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与此同时,一些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年轻教师“进不来”,老龄教师“退不走”。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全国12个省份调查得知,有7个省份年龄超45岁的小学教师大于30%,部分地区超过45岁的小学教师达到甚至超过50%,有些地区已经超过10年没有招聘过新教师。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事实上乡村教师并没有很多终身编制,许多乡村教师都是临时合同,令这一工作对年轻人不那么有吸引力。”
杨东平说临时合同教师和志愿者都只是权宜之计。
在谈到乡村学校无法吸引人、留住人的时候,杨东平表示,乡村教师的流失,除了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工资待遇不高之外,主要还受“城市化”论调影响,认为乡村教师没有前途。
“而政府一旦给予乡村教师充分的激励,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提高这一群体的待遇和职业荣誉感,会有优秀教师选择留下。”杨东平说。
政策加持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方式为偏远地区持续输送优质的师资资源,并鼓励优秀的老师留在当地。
2017年12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在对口支援机制下,每年从内地学校选派一批优秀教师赴西藏、新疆支教,带动和培训当地教师,帮助当地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2018年,首批将援派教师4000人,每批老师服务时间在一年半左右。
2018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
受援学校为县镇和农村学校,2018~2020年计划招募1万名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教师连续讲学。
同时,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也成为向山区输送支教老师的一支主力军。
根据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于2016年发布的《民间支教报告》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上万名志愿者通过该类公益组织报名参加支教活动。
除了民间支教组织以外,国家官方开展的“支教”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
该项目由1999年开始派遣,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
此后,在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又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同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会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年至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即“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除此之外,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教师轮岗等项目也为偏远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教师资源。
支教老师的到来不仅为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保留了上学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的教学质量。
根据支教公益组织美丽中国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6-2017学年中,其项目老师带领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57%的班级在重大考试中的平均分获得提高;53%的班级在重大考试中的及格率获得提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