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跨国药企大裁员,中国本土难幸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跨国药企大裁员,中国本土难幸免?

跨国药企裁员消息不断,中国本土药企也面临类似情境。带量采购挤压药企销售费用,营销人员岌岌可危,裁员恐成为部分药企2019年的关键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经杂志 赵天宇
编辑 | 王小

新年伊始,几个跨国药企接连发布关闭工厂及裁员计划;而国内医药政策正在调整,也使得药企从事营销领域的雇员对自己的职位前景忧心忡忡。

据外媒报道,辉瑞将关闭印度的两间工厂,涉及约1700 多名员工,同时印度的一间研发实验室也将关闭。礼来正在削减法国一家工厂的250个岗位,阿斯利康正在美国两地裁员200多名。

辉瑞中国企业沟通部总监席庆对《财经》记者说,辉瑞在印度的裁员事件与中国市场无关。该公司近年在中国新建了生物制剂生产厂并招募技术人员,目前有关产品在审批。

2017年以来,跨国药企进入新一轮整合,葛兰素史克、武田、诺和诺德等多家跨国药企调整业务并裁员。这不仅涵盖一些海外工厂及研发团队,中国区也未能幸免。礼来在2017年宣布全球裁员3500人,在中国关闭了位于上海张江的研发中心;葛兰素史克调整了在张江的研发中心的在研项目。2018年9月,诺和诺德在中国和丹麦裁撤研发人员400人。

中国本土药企的雇员,对自己职位的担忧日益加深,很多雇员对自己2019年的前程并不乐观。甚至在1月19日以展望新年中国医药产业为议题的行业会议上,也有来自市场一线的人问,自己的岗位会不会被裁掉?

随着带量采购等新政的推进,以及药企营销的“去贿赂化”,药企带金销售的价格水分正在受到挤压,仿制药企的医药代表将在2019年面临规模缩减,一部分人可能会丢掉饭碗。

跨国药企裁员消息不减

药物缺少创新、市场竞争加剧,是很多药企关停工厂的主因。

据1月9日路透社,辉瑞宣布将关闭印度的两间生产厂房,主要生产青霉素等非专利注射药,涉及约 1700 多名员工,约占辉瑞全球生产线人手 6%。同时,辉瑞在印度的一间研发实验室也将关闭,150 名员工面临裁员或岗位调整。

辉瑞声明称,已经过全面评估得出结论,由于产品需求的严重下滑,这些工厂继续运营已经没多大意义,会立即停产,并有意在2019年尽快退出这两个厂。

而礼来正在削减的法国Fegersheim工厂的250个职位,涉及领域是胰岛素及肿瘤药物的生产,以及注射笔。不过,在减少雇员的同时,礼来计划为该工厂做新科技产品投资超过1亿欧元,例如数字互联产品。

礼来的发言人说,转型计划来自市场定价的压力,企业需要更严格的制造成本管理,同时压力也来自其他糖尿病产品的日益激烈的竞争。

药企在法国缩减规模的还有赛诺菲,据2018年12月5日路透社消息,赛诺菲计划到2020年裁员670人,减少人力资源、IT和财务方面的职位,其他地区有可能出现缩减。

美联社1月10日,阿斯利康正在美国博尔德和朗蒙特裁员200多名员工。阿斯利康发言人Michele L. Meixell表示,两地业务的关闭是为了提高该公司全球生物制剂供应链的效率。

从2017年至今,十余家跨国药企陆续宣布裁员,新的一年仍未停止。裁员的原因,一是多个原研药专利即将到期,面临大幅降价,裁撤部分销售及管理部门人员来减少成本,维持盈利水平;二是新药研发进展不佳,例如2018年年初辉瑞宣布放弃研发治疗阿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的新药,为节约研发开支,裁撤涉及神经科学研究及早期项目的约300个职位。

此外,大型并购完成后的人员结构调整,也造成裁员隐患。例如此次辉瑞计划关闭的工厂,就是2015年并购进来的。企业策略调整及转型也在逐渐抛弃一些员工,阿斯利康就明确表示,此番裁员及关闭业务,也是全球架构调整的一部分。

国内药企裁员潮将启

变动的市场环境下,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药企的裁员逻辑实则相通。不过,与海外裁员环境有差异的是,中国本土企业以仿制药为主,几百个厂家生产同一药品不在少数。随着医药新政的推进,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交易成本减少,营销部门将重新考虑销售人员的职责和定位。

仿制药“带量采购”靴子落地,2018年11月15日开始,上海等11个试点地区的部分仿制药,按本地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由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试点,企业中标即可获得试点城市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中标企业不用再为进医院发愁,并且医院需要按上报的量采购。

2018年12月6日,带量采购药品预中标结果出炉,31个预中标品种脱颖而出。中标者虽然可以获得市场份额,但近乎腰斩的价格直指药企利润空间。

“我们都知道在制药企业的终端销售价格中,有大量的中间公关费用和’带金销售’费用。按行业内的初步估算,中间费用占了药品价格相当大的比例。”1月17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说,这次能够降价52%,就是因为企业认定了药品直接进医院,中间费用可以不要了,所以原则上不影响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合理利润,而是减少流通中寻租、交易成本、占款等费用。

高企的销售费用是医药行业的沉疴旧疾。各行各业都有销售费用,但制药行业尤其高。通过wind查询,显示制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177家,2017年销售费用总计1281.94亿元。

A股制药企业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到2017年,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达到22.89%。同样是消费者买单的行业,零售业的这一数据仅是8.67%。

仿制药作为成熟产品,已经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目前行业总体营销费用在40%左右。上述带量采购31个预中标品种的平均降价幅度52%,远超于市场之前30%-40%的预期,降价幅度最高的超过90%。

生产企业若无利润空间去支撑,即失去了贿赂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在“两票制”、医药代表备案制之后,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监管已经趋严。带量采购政策下,量价挂钩如能保证入围仿制药企的销量,则销售环节逐渐简化,交易成本更会减少。

交易成本对应的正是药企营销人员。随着国家带量采购质量可靠、价格压低的仿制药,如果更多省市主动效仿,企业营销部门将会重新考虑销售人员的职责和定位,赞助医生开会、带金销售等传统做法或逐步被摒弃。

不论中标还是流标,亦或是局外者,或多或少都受到此次事件的波及。北京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对《财经》记者说,目前已有至少十几家本土药企在考虑裁员,针对的岗位多是营销类,其中既有仿制药企,也有中药企业,后者受制于医疗机构限制辅助药、限制中药注射剂等政策。但创新药,以及院外渠道销售的药物则未见影响。

“2019年医药代表就业趋势,我们会失业吗?” 1月22日晚间,行业公众号“医药代表”的文章以此为题。该文称,从一些企业的了解来看,虽然目前企业利润和医药代表奖金没变化,但都在等带量采购执行,预计今年上半年会有一部分医药代表受影响。

不过,带量采购挤压药品销售环节水分,对药企来说,并不意味着裁员就是最好的变通方式。史立臣建议,药企可以借政策调整的因素进行人才结构的优化,例如淘汰吃老本的、专业度不足的、营销管理思维陈旧的人员;但由于目前带量采购仍有不完善之处,如果眼下就盲目裁员,以后一旦需要营销,团队搭建就会成为大问题。

“躺着赚钱”的快增长时代正在过去,这是国内外药企面临的共同外部环境。创新药研发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生物药,国内外新药研发的差距慢慢缩小,大家竞相抢占新药上市的市场红利期;专利期将过的外企传统大品种优势不再,加之国内仿制药质量提升,部分原研药降价压力陡增,随之而来的就是压缩成本、关闭工厂及裁员。

来源:财经杂志

原标题:跨国药企大裁员,中国本土难幸免?

最新更新时间:01/23 17:2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跨国药企大裁员,中国本土难幸免?

跨国药企裁员消息不断,中国本土药企也面临类似情境。带量采购挤压药企销售费用,营销人员岌岌可危,裁员恐成为部分药企2019年的关键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财经杂志 赵天宇
编辑 | 王小

新年伊始,几个跨国药企接连发布关闭工厂及裁员计划;而国内医药政策正在调整,也使得药企从事营销领域的雇员对自己的职位前景忧心忡忡。

据外媒报道,辉瑞将关闭印度的两间工厂,涉及约1700 多名员工,同时印度的一间研发实验室也将关闭。礼来正在削减法国一家工厂的250个岗位,阿斯利康正在美国两地裁员200多名。

辉瑞中国企业沟通部总监席庆对《财经》记者说,辉瑞在印度的裁员事件与中国市场无关。该公司近年在中国新建了生物制剂生产厂并招募技术人员,目前有关产品在审批。

2017年以来,跨国药企进入新一轮整合,葛兰素史克、武田、诺和诺德等多家跨国药企调整业务并裁员。这不仅涵盖一些海外工厂及研发团队,中国区也未能幸免。礼来在2017年宣布全球裁员3500人,在中国关闭了位于上海张江的研发中心;葛兰素史克调整了在张江的研发中心的在研项目。2018年9月,诺和诺德在中国和丹麦裁撤研发人员400人。

中国本土药企的雇员,对自己职位的担忧日益加深,很多雇员对自己2019年的前程并不乐观。甚至在1月19日以展望新年中国医药产业为议题的行业会议上,也有来自市场一线的人问,自己的岗位会不会被裁掉?

随着带量采购等新政的推进,以及药企营销的“去贿赂化”,药企带金销售的价格水分正在受到挤压,仿制药企的医药代表将在2019年面临规模缩减,一部分人可能会丢掉饭碗。

跨国药企裁员消息不减

药物缺少创新、市场竞争加剧,是很多药企关停工厂的主因。

据1月9日路透社,辉瑞宣布将关闭印度的两间生产厂房,主要生产青霉素等非专利注射药,涉及约 1700 多名员工,约占辉瑞全球生产线人手 6%。同时,辉瑞在印度的一间研发实验室也将关闭,150 名员工面临裁员或岗位调整。

辉瑞声明称,已经过全面评估得出结论,由于产品需求的严重下滑,这些工厂继续运营已经没多大意义,会立即停产,并有意在2019年尽快退出这两个厂。

而礼来正在削减的法国Fegersheim工厂的250个职位,涉及领域是胰岛素及肿瘤药物的生产,以及注射笔。不过,在减少雇员的同时,礼来计划为该工厂做新科技产品投资超过1亿欧元,例如数字互联产品。

礼来的发言人说,转型计划来自市场定价的压力,企业需要更严格的制造成本管理,同时压力也来自其他糖尿病产品的日益激烈的竞争。

药企在法国缩减规模的还有赛诺菲,据2018年12月5日路透社消息,赛诺菲计划到2020年裁员670人,减少人力资源、IT和财务方面的职位,其他地区有可能出现缩减。

美联社1月10日,阿斯利康正在美国博尔德和朗蒙特裁员200多名员工。阿斯利康发言人Michele L. Meixell表示,两地业务的关闭是为了提高该公司全球生物制剂供应链的效率。

从2017年至今,十余家跨国药企陆续宣布裁员,新的一年仍未停止。裁员的原因,一是多个原研药专利即将到期,面临大幅降价,裁撤部分销售及管理部门人员来减少成本,维持盈利水平;二是新药研发进展不佳,例如2018年年初辉瑞宣布放弃研发治疗阿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的新药,为节约研发开支,裁撤涉及神经科学研究及早期项目的约300个职位。

此外,大型并购完成后的人员结构调整,也造成裁员隐患。例如此次辉瑞计划关闭的工厂,就是2015年并购进来的。企业策略调整及转型也在逐渐抛弃一些员工,阿斯利康就明确表示,此番裁员及关闭业务,也是全球架构调整的一部分。

国内药企裁员潮将启

变动的市场环境下,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药企的裁员逻辑实则相通。不过,与海外裁员环境有差异的是,中国本土企业以仿制药为主,几百个厂家生产同一药品不在少数。随着医药新政的推进,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交易成本减少,营销部门将重新考虑销售人员的职责和定位。

仿制药“带量采购”靴子落地,2018年11月15日开始,上海等11个试点地区的部分仿制药,按本地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由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试点,企业中标即可获得试点城市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中标企业不用再为进医院发愁,并且医院需要按上报的量采购。

2018年12月6日,带量采购药品预中标结果出炉,31个预中标品种脱颖而出。中标者虽然可以获得市场份额,但近乎腰斩的价格直指药企利润空间。

“我们都知道在制药企业的终端销售价格中,有大量的中间公关费用和’带金销售’费用。按行业内的初步估算,中间费用占了药品价格相当大的比例。”1月17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说,这次能够降价52%,就是因为企业认定了药品直接进医院,中间费用可以不要了,所以原则上不影响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合理利润,而是减少流通中寻租、交易成本、占款等费用。

高企的销售费用是医药行业的沉疴旧疾。各行各业都有销售费用,但制药行业尤其高。通过wind查询,显示制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177家,2017年销售费用总计1281.94亿元。

A股制药企业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到2017年,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达到22.89%。同样是消费者买单的行业,零售业的这一数据仅是8.67%。

仿制药作为成熟产品,已经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目前行业总体营销费用在40%左右。上述带量采购31个预中标品种的平均降价幅度52%,远超于市场之前30%-40%的预期,降价幅度最高的超过90%。

生产企业若无利润空间去支撑,即失去了贿赂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在“两票制”、医药代表备案制之后,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监管已经趋严。带量采购政策下,量价挂钩如能保证入围仿制药企的销量,则销售环节逐渐简化,交易成本更会减少。

交易成本对应的正是药企营销人员。随着国家带量采购质量可靠、价格压低的仿制药,如果更多省市主动效仿,企业营销部门将会重新考虑销售人员的职责和定位,赞助医生开会、带金销售等传统做法或逐步被摒弃。

不论中标还是流标,亦或是局外者,或多或少都受到此次事件的波及。北京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对《财经》记者说,目前已有至少十几家本土药企在考虑裁员,针对的岗位多是营销类,其中既有仿制药企,也有中药企业,后者受制于医疗机构限制辅助药、限制中药注射剂等政策。但创新药,以及院外渠道销售的药物则未见影响。

“2019年医药代表就业趋势,我们会失业吗?” 1月22日晚间,行业公众号“医药代表”的文章以此为题。该文称,从一些企业的了解来看,虽然目前企业利润和医药代表奖金没变化,但都在等带量采购执行,预计今年上半年会有一部分医药代表受影响。

不过,带量采购挤压药品销售环节水分,对药企来说,并不意味着裁员就是最好的变通方式。史立臣建议,药企可以借政策调整的因素进行人才结构的优化,例如淘汰吃老本的、专业度不足的、营销管理思维陈旧的人员;但由于目前带量采购仍有不完善之处,如果眼下就盲目裁员,以后一旦需要营销,团队搭建就会成为大问题。

“躺着赚钱”的快增长时代正在过去,这是国内外药企面临的共同外部环境。创新药研发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生物药,国内外新药研发的差距慢慢缩小,大家竞相抢占新药上市的市场红利期;专利期将过的外企传统大品种优势不再,加之国内仿制药质量提升,部分原研药降价压力陡增,随之而来的就是压缩成本、关闭工厂及裁员。

来源:财经杂志

原标题:跨国药企大裁员,中国本土难幸免?

最新更新时间:01/23 17:2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