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别了,林清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别了,林清玄

大师已乘黄鹤去,锦心绣口化作过眼云烟。

文|华商韬略 张津京

“生命对于华年,是一种无常的展露,芒花处山林之间,则是一则无常的演出。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们曾与某人站立于芒花遍野的山岭,有过某种指天的誓言,往往在下山的时候,一阵风来,芒花就与誓言同时凋落。”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散文诗,出自号称当代散文八大家的林清玄大师的《芒花季节》。刚读这句散文的时候,还在大学青葱年华。

那时候觉得,林大师的每个遣词用句,都如惊鸿一瞥,不带一分烟火气。常常在需要静心的时候,泡一杯茶读两页林氏散文,似乎那意境可以溢出书本。

年过不惑,重读林清玄的散文,感想格外不同。他潜入在字里行间的对生的理解与对死的豁然,变成大师心中“禅”意最大的部分。

今日,大师辞世消息传来,再次重读此文,别样感怀。正如他文末一句所说:“因为‘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每一寸时光都有开谢,只要珍惜,纵使在芒花盛开的季节,也能见出美来。”

少年英才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因其才气逼人。

少时的林青玄,喜欢的是绘画,出身世家的他,还曾认真跟父亲学画。但他后来走上写作之路,受到这段经历影响颇深。毕竟,写作与绘画的相通之处颇多,但更加自由。

而他本人也是个大才子,几乎可以过目不忘。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小时候,在父亲的朋友圈子里,林清玄一直都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转行写作以来,他用清丽的文风,和朴实的语言,迅速博得了行业的认可。1972年,他考取了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学习编剧。在学校期间非常活跃,他开始认真写稿,而绘画则暂时抛开了。

他自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拿奖专业户

在世新的时候,他还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过《奔流杂志》的编辑,还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林清玄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包括台湾的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

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林清玄被誉为得奖专业户,而且,他不光作品能得奖,还很畅销,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

同时,他的作品还很丰富。

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总共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他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

大师之路

林清玄32岁因婚姻不顺,遇见佛法入山修行,诵读经藏。估计也就是这时候的境遇,让他生出来禅意,从而把文章从红尘变成出尘。

35岁出山,他入世修行,以红尘练情是,写成“身心安顿系列”,这部书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散文作品。

40岁他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集之一。这这部书中,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

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可惜,大师已乘黄鹤去,锦心绣口化作过眼云烟。

在他文中,很多视角都是从我们熟悉不能再熟悉、简单不能再简单的事物入手的。从我们日常忽视的细节中找寻“真善美”,从我们不关注的角落,播种禅意禅心。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这句来自诗经的诗句,大师曾引用过三次,分别表达初生的喜悦,爱情的美好和分别的珍惜。在我看来,那个眺望凤凰的男孩,其实也已与大师的背影重合。但是现在,也只剩伤心。

愿梧桐树下,魂兮归来。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别了,林清玄

大师已乘黄鹤去,锦心绣口化作过眼云烟。

文|华商韬略 张津京

“生命对于华年,是一种无常的展露,芒花处山林之间,则是一则无常的演出。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们曾与某人站立于芒花遍野的山岭,有过某种指天的誓言,往往在下山的时候,一阵风来,芒花就与誓言同时凋落。”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散文诗,出自号称当代散文八大家的林清玄大师的《芒花季节》。刚读这句散文的时候,还在大学青葱年华。

那时候觉得,林大师的每个遣词用句,都如惊鸿一瞥,不带一分烟火气。常常在需要静心的时候,泡一杯茶读两页林氏散文,似乎那意境可以溢出书本。

年过不惑,重读林清玄的散文,感想格外不同。他潜入在字里行间的对生的理解与对死的豁然,变成大师心中“禅”意最大的部分。

今日,大师辞世消息传来,再次重读此文,别样感怀。正如他文末一句所说:“因为‘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每一寸时光都有开谢,只要珍惜,纵使在芒花盛开的季节,也能见出美来。”

少年英才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因其才气逼人。

少时的林青玄,喜欢的是绘画,出身世家的他,还曾认真跟父亲学画。但他后来走上写作之路,受到这段经历影响颇深。毕竟,写作与绘画的相通之处颇多,但更加自由。

而他本人也是个大才子,几乎可以过目不忘。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小时候,在父亲的朋友圈子里,林清玄一直都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转行写作以来,他用清丽的文风,和朴实的语言,迅速博得了行业的认可。1972年,他考取了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学习编剧。在学校期间非常活跃,他开始认真写稿,而绘画则暂时抛开了。

他自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拿奖专业户

在世新的时候,他还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过《奔流杂志》的编辑,还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林清玄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包括台湾的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

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林清玄被誉为得奖专业户,而且,他不光作品能得奖,还很畅销,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

同时,他的作品还很丰富。

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总共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他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

大师之路

林清玄32岁因婚姻不顺,遇见佛法入山修行,诵读经藏。估计也就是这时候的境遇,让他生出来禅意,从而把文章从红尘变成出尘。

35岁出山,他入世修行,以红尘练情是,写成“身心安顿系列”,这部书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散文作品。

40岁他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集之一。这这部书中,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

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可惜,大师已乘黄鹤去,锦心绣口化作过眼云烟。

在他文中,很多视角都是从我们熟悉不能再熟悉、简单不能再简单的事物入手的。从我们日常忽视的细节中找寻“真善美”,从我们不关注的角落,播种禅意禅心。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这句来自诗经的诗句,大师曾引用过三次,分别表达初生的喜悦,爱情的美好和分别的珍惜。在我看来,那个眺望凤凰的男孩,其实也已与大师的背影重合。但是现在,也只剩伤心。

愿梧桐树下,魂兮归来。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