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启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正当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启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正当时

只要内需保持强劲,经济仍能实现中高速增长。而内需仍具有中高速增长潜力,首推就是持续城镇化。

2019年1月18日,上海,返乡的人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廖群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农民工,即离开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大特殊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城镇化,即农民外出打工,是当代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程,但过去4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之快,外出打工农民数量之多,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整报告》,2017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2.87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2亿,本地农民工1.15亿。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7亿。

特殊性还在于,虽然农民工绝大部分在城市都有工作,因而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这点大大好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出现农民进城后没工作而住在贫民窟的现象,但他们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他们没有城市户籍,更重要的,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医疗、教育、就业、购房、社会保障等待遇。

所以,在谈到城镇化时,会区分按常住人口的城镇化,还是按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大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2.4%,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更低于发达国家了。差异主要就在于农民工的数量。可见农民工对于整个国家社会与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影响之大。

为何会造成这种差别待遇呢?是因为,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勤奋但相对低成本的农民工劳动力,而农民也愿意外出打工赚取更高的收入;但另一方面,国家财政,从而城市的各项建设尚难以向这些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市民待遇。当然,近来众多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农民工虽然喜欢在城市打工,却不愿转为城市户籍。

那今后如何呢?

笔者认为,这种差别待遇应是一种历史性现象。随着国家的进一步现代化与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应将强调社会公平与减少贫富差距放在更高的位置,削除这种差别性待遇势在必然。

至于调查研究说农民工不愿转为城市户籍,应该是事实,但不能成为保留这种差别待遇的借口。他们不愿转,除了希望保留农村的承包土地这一实际利益之外,主要是觉得难以承担城市的高房价以及现有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本能性地排斥,即使转了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如果这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补偿或解决,笔者相信,大多数的农民工还是希望最终能够成为城市居民的。

《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整报告》表明,2017年,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且初中、高中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总数的60.2%、17.2%与10.3%,三者加起来占87.7%。笔者感觉,这些人应该已经适应了城市的工作与生活,不会愿意再回到农村。也许他们从来也没有在农村长期生活过。即使不为他们自己,也为他们的后代,继续在城市生活,应该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心愿。

的确,该报告显示,进城农民工中,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的占80.4%,一般的占18.3%,不太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的仅占1.3%。其中,38%认为自己已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

所以,绝大部分的进城农民工及他们的后代是会继续在城市生活下去的。既然如此,他们的差别待遇就必须消除,这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环节。至于他们不愿转为城市户籍,主要的两大因素应该是农村承包土地与城市的高房价。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当然不是易事,但两者可否联系起来统筹解决呢?即以农民工放弃农村承包土地换取城市的廉价住房呢?值得有关政府部门思考与解决。相信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绝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转为城市户籍。

以上是从社会公平与减少贫富悬殊差距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其实,在目前的时点上启动这一进程也将开发出一个内需,进而经济的新增长点。

笔者最近撰文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今后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看内需。只要内需保持强劲,经济仍能实现中高速增长。而内需仍具有中高速增长潜力,首推就是持续城镇化。持续城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更多的农民继续进城,二就是农民工市民化,使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看齐。

农民工市民化,将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创造内需的新增长点。从消费角度,目前农民工由于不是城市居民,他们在城市生活仍是临时观点,所以省吃俭用,赚了钱寄回老家,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当地城市居民。但如果成为了城市居民,他们,特别是他们的子女的消费水平就会逐渐地向城市居民看齐,出现跃升,不但在商品消费方面,而且在服务消费方面。要知道,1.37亿的进城农民工占目前全国城市居民数量的23%。这么一个庞大群体的消费水平出现跃升,所形成的消费增量,进而新的内需或经济增点,将是非常可观的,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从投资角度,同样也将催生异常庞大的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光就住房而论,2017年1.37亿农民工的人均住房面积19.8平方米,仅为城市居民的一半不到。如果将他们的人均住房面积也提升至40平方米以上,可想而知将需要新建,或消化现有多少的住房。其他公用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网络,环境保护等,也都是如此。

所以,只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一启动,内需与经济将出现一个新且闪光的增长点;只要此进程能够得到切实推进,内需进而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就将得到一个新的保障。是时候真正地启动这一进程了。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原标题:廖群:启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启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正当时

只要内需保持强劲,经济仍能实现中高速增长。而内需仍具有中高速增长潜力,首推就是持续城镇化。

2019年1月18日,上海,返乡的人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廖群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农民工,即离开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大特殊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城镇化,即农民外出打工,是当代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程,但过去4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之快,外出打工农民数量之多,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整报告》,2017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2.87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2亿,本地农民工1.15亿。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7亿。

特殊性还在于,虽然农民工绝大部分在城市都有工作,因而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这点大大好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出现农民进城后没工作而住在贫民窟的现象,但他们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他们没有城市户籍,更重要的,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医疗、教育、就业、购房、社会保障等待遇。

所以,在谈到城镇化时,会区分按常住人口的城镇化,还是按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大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2.4%,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更低于发达国家了。差异主要就在于农民工的数量。可见农民工对于整个国家社会与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影响之大。

为何会造成这种差别待遇呢?是因为,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勤奋但相对低成本的农民工劳动力,而农民也愿意外出打工赚取更高的收入;但另一方面,国家财政,从而城市的各项建设尚难以向这些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市民待遇。当然,近来众多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农民工虽然喜欢在城市打工,却不愿转为城市户籍。

那今后如何呢?

笔者认为,这种差别待遇应是一种历史性现象。随着国家的进一步现代化与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应将强调社会公平与减少贫富差距放在更高的位置,削除这种差别性待遇势在必然。

至于调查研究说农民工不愿转为城市户籍,应该是事实,但不能成为保留这种差别待遇的借口。他们不愿转,除了希望保留农村的承包土地这一实际利益之外,主要是觉得难以承担城市的高房价以及现有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本能性地排斥,即使转了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如果这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补偿或解决,笔者相信,大多数的农民工还是希望最终能够成为城市居民的。

《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整报告》表明,2017年,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且初中、高中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总数的60.2%、17.2%与10.3%,三者加起来占87.7%。笔者感觉,这些人应该已经适应了城市的工作与生活,不会愿意再回到农村。也许他们从来也没有在农村长期生活过。即使不为他们自己,也为他们的后代,继续在城市生活,应该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心愿。

的确,该报告显示,进城农民工中,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的占80.4%,一般的占18.3%,不太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的仅占1.3%。其中,38%认为自己已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

所以,绝大部分的进城农民工及他们的后代是会继续在城市生活下去的。既然如此,他们的差别待遇就必须消除,这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环节。至于他们不愿转为城市户籍,主要的两大因素应该是农村承包土地与城市的高房价。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当然不是易事,但两者可否联系起来统筹解决呢?即以农民工放弃农村承包土地换取城市的廉价住房呢?值得有关政府部门思考与解决。相信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绝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转为城市户籍。

以上是从社会公平与减少贫富悬殊差距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其实,在目前的时点上启动这一进程也将开发出一个内需,进而经济的新增长点。

笔者最近撰文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今后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看内需。只要内需保持强劲,经济仍能实现中高速增长。而内需仍具有中高速增长潜力,首推就是持续城镇化。持续城镇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更多的农民继续进城,二就是农民工市民化,使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看齐。

农民工市民化,将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创造内需的新增长点。从消费角度,目前农民工由于不是城市居民,他们在城市生活仍是临时观点,所以省吃俭用,赚了钱寄回老家,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当地城市居民。但如果成为了城市居民,他们,特别是他们的子女的消费水平就会逐渐地向城市居民看齐,出现跃升,不但在商品消费方面,而且在服务消费方面。要知道,1.37亿的进城农民工占目前全国城市居民数量的23%。这么一个庞大群体的消费水平出现跃升,所形成的消费增量,进而新的内需或经济增点,将是非常可观的,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从投资角度,同样也将催生异常庞大的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光就住房而论,2017年1.37亿农民工的人均住房面积19.8平方米,仅为城市居民的一半不到。如果将他们的人均住房面积也提升至40平方米以上,可想而知将需要新建,或消化现有多少的住房。其他公用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网络,环境保护等,也都是如此。

所以,只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一启动,内需与经济将出现一个新且闪光的增长点;只要此进程能够得到切实推进,内需进而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就将得到一个新的保障。是时候真正地启动这一进程了。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原标题:廖群:启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