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自从见过非洲人用鼓交谈,我再也不想用舌头说话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自从见过非洲人用鼓交谈,我再也不想用舌头说话了

在非洲,手和鼓面就是语言,打鼓就是在刷“朋友圈”。

一位猎人正扛着刚刚猎获的麋鹿行走在丛林中。此时正值午饭时间,他的妻子使用一对弯曲的木槌敲打饭桌上的非洲木鼓,急促的鼓声召唤着男主人回家吃饭。

她用鼓声如此说道:

“灵魂属于森林的男人精灵啊,回来回来,

回到属于森林的男人精灵的高高的木瓦小屋。

女人和洋芋在等待着你。回来回来。”

因为鼓能发出的音调有限,所以他们必须敲击出很多限定词才能表达很简单的含义。非洲的各种语言没有字母表。 鼓语其实是口语的一种变形

在刚果人聚居的亚伦巴丛林,当地人就是使用这种匪夷所思的“鼓语”来为村落附近的族人广播消息。

把鼓作为“语言工具”,在非洲大陆是一种广泛流行的艺术,他们敲的鼓被统称为说话鼓。训练有素的鼓手,可以摸拟任何语言。不止可以让男人回家,或是发布简单的公告和警示。它还可以祈祷、朗诵诗篇,赞扬酋长,甚至对隔壁的寡妇讲一个荤笑话。

鼓手们并不是在发送信号,而是在说话:他们说的是一种特殊的、改造过的语言。葡萄牙在非洲殖民期间,为了保证黑人奴隶不会聚众暴乱,说话鼓一度是被严禁的乐器

刚果的波棱吉村(Bolenge),是一个游牧部落,以饲养牲畜和捕鱼为生。村里人崇尚生殖,尤其是当婴儿即将出生时,为了确保全村都能得到这个喜讯。即使是半夜负责传喜报的鼓手也要在产妇家待命。

一旦婴儿降生,向全村报喜的鼓语随即响起:

“Batoko fala fala, tokema bolo bolo, boseka woliana imaki tonkilingonda, ale nda bobila wa fole fole, asokoka l'isika koke koke.”

它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接生的衬垫已经卷起,我们感到浑身充满力量,从森林里走来一位女性,她属于这个开放的村庄,本次就说这么多吧。”

听起来多么像是拜伦的浪漫主义诗歌。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冗余的信息”反倒能让人脱离文字的禁锢,从另一个角度看看熟悉的世界在鼓语里变得优美、陌生

像很多非洲部落一样,这里依然存在依然过时的母系崇拜。象牙制品象征的女神是妇女的保护神。不少年轻女人喜欢追随她,这在当地已成为一种时尚行为。几位猎户妻子摆起小摊,她们用特制的小鼓吆喝起来:

“锐利金属,发出刺痛眼的光芒,皓洁的大象骨头,穿在一起。来吧来吧。”

出售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寻求心灵的寄托。

萨满是土著们与至高无上的神交流的唯一方式,他们是治疗师、心理学专家,会千里眼和神游太虚。他的存在是为了保证bolenge部族的猎人能够良好地狩猎,或是诊断和治愈病人并把他们的死亡过渡到精神世界。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巫师通常需要三样东西:召唤精神盟友的灵歌,象征世界树的图腾,和一个说话鼓。

拿着特制鼓棒,身着华丽但不俗气的服装,一切都证明了她是一位尊贵的萨满祭司

每一个萨满都使用不同的咒语、鼓来给村民洗脑,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试图使用一切优美而繁冗的鼓语,使村民就像抽了鸦片一样恍惚(有时候他们干脆直接抽)。部落的人们深信,这能使他们前往神圣空间深处,疾病将自愈。而斋月的日期、鱼获、农作物的收成都将依照特定的鼓声被制定和预言。

虽然只有一部分人知道怎样使用鼓声来“广播”,但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听懂。固定的短语会反复出现,几乎一成不变,但不同的鼓手会使用不同的“措辞”来传递相同的讯息。它表示的是一些传统的、高度诗歌化的习惯短语的音节的声调高低,带有很强的规律性,同时又十分灵活

渔夫的葬礼上,萨满们便鼓声大作:

“在东方既白的清晨,我们不愿动身前去劳作,我们要在河上举行聚会。波棱吉村的男人们,既没去砍柴,也没去打渔。我们要在河上举行聚会,在这东方既白的清晨。”

萨满祭司不会只说“尸首”,而会展开详述成“躺在土堆中的人”。而如果想表达“别再担忧”的意思,他们会说“把你的心从嗓子眼放回原处,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现在把它放回原处。”这些鼓声形成了修辞的源泉。

每一位村民,听见岸边传来的鼓声,他们不用探头出窗外,也无需走出村外看过究竟,因为鼓声已把那一份哀思传到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当一个猎人正扛着刚刚猎获的麋鹿行走在丛林中。此时正值午饭时间,他的妻子因为刚发生的哀愁忧心忡忡,于是她使用一对弯曲的木槌敲打饭桌上的非洲木鼓,急促的鼓声召唤着男主人回家吃饭。

除了狩猎和渔获,岗哨也是Bolenge村男丁们的一种职责。

雅各布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哨兵,他每天都会在日落之前站在村外的歪脖子树上瞭望远方。这就是他的工作。

他还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站岗时闹出的风波。他见到邻村的连两个拿着钢叉的渔民,误以为有危险,便用鼓点慌张地打出“战斗!战斗!战斗!”原本这部分声音应当缓慢而低沉。

他笑着说:“那只是个误会。”“自那以后的这些年里,我再没有打出过战斗的鼓语,但我一直每天站在这。”

更常见的情况是村中忽然有欧洲白人游客的到访,村边旋即响起了鼓声:“神啊。白色的人,白色的人。尊贵的酋长啊,有一份美妙的礼物,快来快来。”

酋长听闻,就会立即返回他会客的花园。

正在瞭望的来访者的鼓手

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鼓手,也无法使用鼓声直截了当地召唤猎人回家。他们不会说“回家吧”,而会说:

让你的脚沿它出发的路归来,

让你的腿沿它出发的路归来,

请把你的腿脚驻立于此,

在这属于我们自己的村庄。

其实非洲的鼓语不仅可以在一个村子中传播,甚至在整个非洲都是通用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最大的客轮“露齐泰尼亚”号被德国潜水艇击沉。这个消息马上就传到了非洲中部地区,其速度几乎与欧洲各报纸的报道同样的快。要知道,为报纸编辑部服务的可是无线电波。而这件惨祸,传入非洲中部的方式却是鼓声。

非洲的方言那么复杂,旅行家们几乎每走一百公里就要换一个翻译。可是鼓语言就如同中国的象形文字一样,可以为操着不同方言的各部落所理解。正是因为这样,利用鼓声就能把消息从大陆的一个角落传到另一个角落。

在非洲,手和鼓面就是语言,打鼓就是在刷“朋友圈”
大叔正在借着鼓声跟远方的儿子沟通

鼓语其实不是随便能用的。很多地区都预先规定了使用“鼓语言”的场合。

比如丈夫不能在家里用鼓和妻子谈话,但他可以在跳舞的台上用鼓来赞扬她。

打鼓的人不能对酋长提出异议说:“你这样做可不光明磊落呀!”更不能威胁说:“我不再为你敲鼓了”只有在节日或接见的时候,打鼓人才就有权利通过打鼓来表达他的这些看法。

理论上打鼓人不能为了向人要钱而到处敲鼓或者把别人奉承一番。但在公开的社交场合,他就是贵宾,他甚至可以向人要酒喝。

在公共场合,打鼓人就相当于主持人,有最高的话语权

在非洲各个民族之间都有鼓语,但是能说话的鼓的样式和名称却有各不相同。

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都是独特的,大者如水缸,小者如茶杯。鼓的形状有陀螺型,圆锥型,台柱型,正方型,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型,甚至还有人型的鼓。

最有代表性的是这种梆鼓。他取自一段花梨木,掏成中空,再切出个长而狭的口子,就可以一端发高音而另一端发低音。

一般来说鼓高音的一边会更容易表达诸如“战斗”等简单的预警,但是训练有素的鼓手则更多地使用低音的部分,一方面更有利于他用丰富和准确的单词表达内容,另外一方面低音能让他的诗篇传播得更远。

有的鼓身上还画有各种几何图形,雕刻花草,还加上各种装饰性的或音响性的饰物,突出黑人文化的特色。鼓皮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常用的羊皮牛皮,还采用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甚至还有大象的耳朵。

有些鼓是用黑羚羊皮或豹皮做成的,奇怪有趣的是,用豹皮做的鼓竟会发出象豹子吼叫的声音
用整颗树干实心挖出来的,挷在手鼓外面的绳子不但是用来固定鼓皮,也用来调音的,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新手禁止松开绳子.
做说话鼓的工序,原始但必须谨遵传统,否则没准就会把“我爱你”敲成“我恨你”

非洲掌握鼓语的鼓手总是会为每个短词加上一个“小短语”。单词sange,月亮,被表示成sange li tange la manga——“那俯览大地的月亮”。单词koko,鸟类,被表示成koko olongo la bokiokio——“鸟儿,那啾啾叫的小东西”。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一句简短的短句会在鼓语中表达成那么冗余繁杂像诗句一样的语言呢?

因为用“鼓语”始于口语词汇,根植于没有经过文字思维污染的说话方式。而词汇不可避免会产生歧义:

例如克果语单词liala,升调的意思是未婚妻,降调的意思则是粪坑。

又例如下面这句鼓语音调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含义的语句。

alambaka boili [- _ - - _ _ _] = 他望着河岸

alambaka boili [- - - - _ - _] = 他把丈母娘给煮了

鼓声并不认为它们是一种思想,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或者需要别的声音来阐释自己,它没有时间深思熟虑,因为它忙于呈现自己的特征,在它消失前,它必须显示出自身的频率、音量的高低、声音的长短,它迫不及待又立刻消失

土著居民决意不会像现代人一样粗暴地去定义某个词,所以他们加上大量的准确的形容词,让人们可以用最客观的方式去获取消息。

如今,“鼓语”已经随着非洲的科技和教育进步被渐渐淘汰,孩子们都进入学校学习更规范的语言而不是这种口口相传的技法。村庄中的仅剩的鼓声也基本和钟楼的钟声是一样的功用。但非洲人在基因中根植的节奏感和对事物直白的思维依然随处可见。

说话鼓已经沦为一种音乐表演

用蕉叶垫住大鼓,防止滑动又不会影响震动
孩子们很少有人会继续非洲“鼓语”这一古老淳朴的语言

有时,老板在微信上批评我说:为什么微信还没写好。这时,忙于其他琐事的我,就特别想回他“孙子,没看老子正忙着呢吗?”但是最后我会在手机写到:“时间实在是太少了,你要理解我!”

一颗本心,被狗吃了。

任何运用文字以及现代语言表达的“我爱你”或者“我恨你”都带有强烈的主观偏见。有时他仅以一种无法察觉到的方式潜伏并欺骗着你,比如你常常提到的爱国主义又或者是金属不死,或者你正看到的这篇文章。

而非洲鼓语则颠覆了这种艳俗的假模假式,它只描绘真实存在的丛林,太阳,敌人或是酋长。他不屑于也不善于对听者表达任何谄媚的情绪,这和非洲人热情又略带耿直的性格如出一辙。

你可能知道非洲部落民族活在原始和纯真中,但从没想象过它像处女一样纯真。埃塞俄比亚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却始终用这种节奏缓慢的“俯览大地的月亮”来交流。

现代人每天在“有效”的信息爆炸中焦头烂额。

而这些用鼓交流的非洲人,甚至连系统文字都没有。

但他们已经满足了。

当然,以我这种上哪儿都要先学当地脏话的德性。学敲的第一段鼓一定是:

“我来了,我来了,那么大的东西,杵你的伟大的光辉的母亲。”

***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路商店网站:www.ontheroadstore.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自从见过非洲人用鼓交谈,我再也不想用舌头说话了

在非洲,手和鼓面就是语言,打鼓就是在刷“朋友圈”。

一位猎人正扛着刚刚猎获的麋鹿行走在丛林中。此时正值午饭时间,他的妻子使用一对弯曲的木槌敲打饭桌上的非洲木鼓,急促的鼓声召唤着男主人回家吃饭。

她用鼓声如此说道:

“灵魂属于森林的男人精灵啊,回来回来,

回到属于森林的男人精灵的高高的木瓦小屋。

女人和洋芋在等待着你。回来回来。”

因为鼓能发出的音调有限,所以他们必须敲击出很多限定词才能表达很简单的含义。非洲的各种语言没有字母表。 鼓语其实是口语的一种变形

在刚果人聚居的亚伦巴丛林,当地人就是使用这种匪夷所思的“鼓语”来为村落附近的族人广播消息。

把鼓作为“语言工具”,在非洲大陆是一种广泛流行的艺术,他们敲的鼓被统称为说话鼓。训练有素的鼓手,可以摸拟任何语言。不止可以让男人回家,或是发布简单的公告和警示。它还可以祈祷、朗诵诗篇,赞扬酋长,甚至对隔壁的寡妇讲一个荤笑话。

鼓手们并不是在发送信号,而是在说话:他们说的是一种特殊的、改造过的语言。葡萄牙在非洲殖民期间,为了保证黑人奴隶不会聚众暴乱,说话鼓一度是被严禁的乐器

刚果的波棱吉村(Bolenge),是一个游牧部落,以饲养牲畜和捕鱼为生。村里人崇尚生殖,尤其是当婴儿即将出生时,为了确保全村都能得到这个喜讯。即使是半夜负责传喜报的鼓手也要在产妇家待命。

一旦婴儿降生,向全村报喜的鼓语随即响起:

“Batoko fala fala, tokema bolo bolo, boseka woliana imaki tonkilingonda, ale nda bobila wa fole fole, asokoka l'isika koke koke.”

它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接生的衬垫已经卷起,我们感到浑身充满力量,从森林里走来一位女性,她属于这个开放的村庄,本次就说这么多吧。”

听起来多么像是拜伦的浪漫主义诗歌。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冗余的信息”反倒能让人脱离文字的禁锢,从另一个角度看看熟悉的世界在鼓语里变得优美、陌生

像很多非洲部落一样,这里依然存在依然过时的母系崇拜。象牙制品象征的女神是妇女的保护神。不少年轻女人喜欢追随她,这在当地已成为一种时尚行为。几位猎户妻子摆起小摊,她们用特制的小鼓吆喝起来:

“锐利金属,发出刺痛眼的光芒,皓洁的大象骨头,穿在一起。来吧来吧。”

出售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寻求心灵的寄托。

萨满是土著们与至高无上的神交流的唯一方式,他们是治疗师、心理学专家,会千里眼和神游太虚。他的存在是为了保证bolenge部族的猎人能够良好地狩猎,或是诊断和治愈病人并把他们的死亡过渡到精神世界。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巫师通常需要三样东西:召唤精神盟友的灵歌,象征世界树的图腾,和一个说话鼓。

拿着特制鼓棒,身着华丽但不俗气的服装,一切都证明了她是一位尊贵的萨满祭司

每一个萨满都使用不同的咒语、鼓来给村民洗脑,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试图使用一切优美而繁冗的鼓语,使村民就像抽了鸦片一样恍惚(有时候他们干脆直接抽)。部落的人们深信,这能使他们前往神圣空间深处,疾病将自愈。而斋月的日期、鱼获、农作物的收成都将依照特定的鼓声被制定和预言。

虽然只有一部分人知道怎样使用鼓声来“广播”,但几乎所有人都能够听懂。固定的短语会反复出现,几乎一成不变,但不同的鼓手会使用不同的“措辞”来传递相同的讯息。它表示的是一些传统的、高度诗歌化的习惯短语的音节的声调高低,带有很强的规律性,同时又十分灵活

渔夫的葬礼上,萨满们便鼓声大作:

“在东方既白的清晨,我们不愿动身前去劳作,我们要在河上举行聚会。波棱吉村的男人们,既没去砍柴,也没去打渔。我们要在河上举行聚会,在这东方既白的清晨。”

萨满祭司不会只说“尸首”,而会展开详述成“躺在土堆中的人”。而如果想表达“别再担忧”的意思,他们会说“把你的心从嗓子眼放回原处,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现在把它放回原处。”这些鼓声形成了修辞的源泉。

每一位村民,听见岸边传来的鼓声,他们不用探头出窗外,也无需走出村外看过究竟,因为鼓声已把那一份哀思传到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当一个猎人正扛着刚刚猎获的麋鹿行走在丛林中。此时正值午饭时间,他的妻子因为刚发生的哀愁忧心忡忡,于是她使用一对弯曲的木槌敲打饭桌上的非洲木鼓,急促的鼓声召唤着男主人回家吃饭。

除了狩猎和渔获,岗哨也是Bolenge村男丁们的一种职责。

雅各布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哨兵,他每天都会在日落之前站在村外的歪脖子树上瞭望远方。这就是他的工作。

他还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站岗时闹出的风波。他见到邻村的连两个拿着钢叉的渔民,误以为有危险,便用鼓点慌张地打出“战斗!战斗!战斗!”原本这部分声音应当缓慢而低沉。

他笑着说:“那只是个误会。”“自那以后的这些年里,我再没有打出过战斗的鼓语,但我一直每天站在这。”

更常见的情况是村中忽然有欧洲白人游客的到访,村边旋即响起了鼓声:“神啊。白色的人,白色的人。尊贵的酋长啊,有一份美妙的礼物,快来快来。”

酋长听闻,就会立即返回他会客的花园。

正在瞭望的来访者的鼓手

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鼓手,也无法使用鼓声直截了当地召唤猎人回家。他们不会说“回家吧”,而会说:

让你的脚沿它出发的路归来,

让你的腿沿它出发的路归来,

请把你的腿脚驻立于此,

在这属于我们自己的村庄。

其实非洲的鼓语不仅可以在一个村子中传播,甚至在整个非洲都是通用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最大的客轮“露齐泰尼亚”号被德国潜水艇击沉。这个消息马上就传到了非洲中部地区,其速度几乎与欧洲各报纸的报道同样的快。要知道,为报纸编辑部服务的可是无线电波。而这件惨祸,传入非洲中部的方式却是鼓声。

非洲的方言那么复杂,旅行家们几乎每走一百公里就要换一个翻译。可是鼓语言就如同中国的象形文字一样,可以为操着不同方言的各部落所理解。正是因为这样,利用鼓声就能把消息从大陆的一个角落传到另一个角落。

在非洲,手和鼓面就是语言,打鼓就是在刷“朋友圈”
大叔正在借着鼓声跟远方的儿子沟通

鼓语其实不是随便能用的。很多地区都预先规定了使用“鼓语言”的场合。

比如丈夫不能在家里用鼓和妻子谈话,但他可以在跳舞的台上用鼓来赞扬她。

打鼓的人不能对酋长提出异议说:“你这样做可不光明磊落呀!”更不能威胁说:“我不再为你敲鼓了”只有在节日或接见的时候,打鼓人才就有权利通过打鼓来表达他的这些看法。

理论上打鼓人不能为了向人要钱而到处敲鼓或者把别人奉承一番。但在公开的社交场合,他就是贵宾,他甚至可以向人要酒喝。

在公共场合,打鼓人就相当于主持人,有最高的话语权

在非洲各个民族之间都有鼓语,但是能说话的鼓的样式和名称却有各不相同。

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都是独特的,大者如水缸,小者如茶杯。鼓的形状有陀螺型,圆锥型,台柱型,正方型,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型,甚至还有人型的鼓。

最有代表性的是这种梆鼓。他取自一段花梨木,掏成中空,再切出个长而狭的口子,就可以一端发高音而另一端发低音。

一般来说鼓高音的一边会更容易表达诸如“战斗”等简单的预警,但是训练有素的鼓手则更多地使用低音的部分,一方面更有利于他用丰富和准确的单词表达内容,另外一方面低音能让他的诗篇传播得更远。

有的鼓身上还画有各种几何图形,雕刻花草,还加上各种装饰性的或音响性的饰物,突出黑人文化的特色。鼓皮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常用的羊皮牛皮,还采用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甚至还有大象的耳朵。

有些鼓是用黑羚羊皮或豹皮做成的,奇怪有趣的是,用豹皮做的鼓竟会发出象豹子吼叫的声音
用整颗树干实心挖出来的,挷在手鼓外面的绳子不但是用来固定鼓皮,也用来调音的,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新手禁止松开绳子.
做说话鼓的工序,原始但必须谨遵传统,否则没准就会把“我爱你”敲成“我恨你”

非洲掌握鼓语的鼓手总是会为每个短词加上一个“小短语”。单词sange,月亮,被表示成sange li tange la manga——“那俯览大地的月亮”。单词koko,鸟类,被表示成koko olongo la bokiokio——“鸟儿,那啾啾叫的小东西”。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一句简短的短句会在鼓语中表达成那么冗余繁杂像诗句一样的语言呢?

因为用“鼓语”始于口语词汇,根植于没有经过文字思维污染的说话方式。而词汇不可避免会产生歧义:

例如克果语单词liala,升调的意思是未婚妻,降调的意思则是粪坑。

又例如下面这句鼓语音调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含义的语句。

alambaka boili [- _ - - _ _ _] = 他望着河岸

alambaka boili [- - - - _ - _] = 他把丈母娘给煮了

鼓声并不认为它们是一种思想,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或者需要别的声音来阐释自己,它没有时间深思熟虑,因为它忙于呈现自己的特征,在它消失前,它必须显示出自身的频率、音量的高低、声音的长短,它迫不及待又立刻消失

土著居民决意不会像现代人一样粗暴地去定义某个词,所以他们加上大量的准确的形容词,让人们可以用最客观的方式去获取消息。

如今,“鼓语”已经随着非洲的科技和教育进步被渐渐淘汰,孩子们都进入学校学习更规范的语言而不是这种口口相传的技法。村庄中的仅剩的鼓声也基本和钟楼的钟声是一样的功用。但非洲人在基因中根植的节奏感和对事物直白的思维依然随处可见。

说话鼓已经沦为一种音乐表演

用蕉叶垫住大鼓,防止滑动又不会影响震动
孩子们很少有人会继续非洲“鼓语”这一古老淳朴的语言

有时,老板在微信上批评我说:为什么微信还没写好。这时,忙于其他琐事的我,就特别想回他“孙子,没看老子正忙着呢吗?”但是最后我会在手机写到:“时间实在是太少了,你要理解我!”

一颗本心,被狗吃了。

任何运用文字以及现代语言表达的“我爱你”或者“我恨你”都带有强烈的主观偏见。有时他仅以一种无法察觉到的方式潜伏并欺骗着你,比如你常常提到的爱国主义又或者是金属不死,或者你正看到的这篇文章。

而非洲鼓语则颠覆了这种艳俗的假模假式,它只描绘真实存在的丛林,太阳,敌人或是酋长。他不屑于也不善于对听者表达任何谄媚的情绪,这和非洲人热情又略带耿直的性格如出一辙。

你可能知道非洲部落民族活在原始和纯真中,但从没想象过它像处女一样纯真。埃塞俄比亚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却始终用这种节奏缓慢的“俯览大地的月亮”来交流。

现代人每天在“有效”的信息爆炸中焦头烂额。

而这些用鼓交流的非洲人,甚至连系统文字都没有。

但他们已经满足了。

当然,以我这种上哪儿都要先学当地脏话的德性。学敲的第一段鼓一定是:

“我来了,我来了,那么大的东西,杵你的伟大的光辉的母亲。”

***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路商店网站:www.ontheroadstore.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