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刘强东的兄弟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刘强东的兄弟们

他们都在深水区游过泳。

文丨接招 方浩

今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京东商城CEO徐雷、京东物流CEO王振辉、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三大高管首次同台亮相。去年刘强东亲赴达沃斯并组2万亿美金的饭局,当时是陈生强作陪。

今年刘强东没去,徐雷、王振辉则是上演达沃斯首秀。此外,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京东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兼法律总顾问隆雨、京东集团副总裁兼京东数字科技智能大数据部总经理裴健等核心高管悉数亮相。

可以说,今年参加达沃斯论坛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京东高管的规模最大、也最齐整。这是一次没有创始人的business trip。

过去一年京东很难。首先是刘强东很难。不仅要面对宏观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震荡,还有各种意外事件,公事、私事全都赶在了一起,用“流年不利”形容京东和强东,一点也不为过。

据说当年刘强东为了融资曾一夜白头。如今来看,创业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炼狱,跟钱多钱少真没必然关系。

去年刘强东在风口浪尖的时候,媒体一度热衷讨论京东到底有没有团队。因为京东没有co-founder,过去几年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接班人计划”,所以各种事一出来,感觉全是刘强东一个人在扛雷。

其实这里面有个误解。不是刘强东愿意独当一面,而是有些事情只能自己解决,公事可以接班,但私事没人能代替。公司再大,私事只能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然,从公司层面看,这些年京东的代言人就是刘强东。一家明星公司由一个强势的创始人带节奏,这在中国互联网圈并不少见。

但在创始人之外的高管团队建设上,京东与腾讯、阿里这些公司很不一样。

提到腾讯就会想到马化腾,提到阿里就会想到马云。但腾讯在马化腾之外,还有以刘炽平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和以张小龙为代表的产品经理体系;阿里在马云之外,还有合伙人制度以及从彭蕾到陆兆禧再到张勇的接班人计划。

京东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如果分析这三家公司的公司基因,就会明白区别在哪里。

腾讯是一家产品驱动型公司,至少过去20年是这样。腾讯著名的内部赛马机制就是源于互联网产品的本质特性:不停试错,小步快跑,成本极低。所以可以允许多个团队同时做一类相同的产品,最后剩者为王。张小龙的崛起,代表了腾讯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

而阿里则是战略驱动,这就需要极为准确的趋势判断和重金投入,淘宝、支付宝以及目前的新零售等核心业务,都是先立Flag,然后无数革命先烈再把这个Flag染红,迎风飘扬。以最核心的电商业务为例,先后历经孙彤宇、彭蕾、陆兆禧、张勇四朝元老,才算稳固江山。

简单来说,腾讯是对产品赛马,从一开始也不知道哪一个产品会长成一条赛道;阿里是对赛道赛马,从一开始就认准一个方向,不停换车手,但不会轻易换赛道;腾讯是横向上多个团队同时做一件事,阿里是纵向上多个团队先后做一件事。

各自强大的基因,保证了过去20年这两种打法都很奏效。AT之所以会成为AT,就是基因催生的团队淘汰机制。

京东与AT的不同基因在于,首先没有正式的创始合伙人团队,早期基本就靠刘强东带着一批又一批兄弟们往前冲。其次是业务模式不同。腾讯和阿里从一开始就是互联网公司,即使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现在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京东则是从线下转战线上:左手零售右手互联网、一边打仗一边建制,人才梯队的搭建与市场竞争的节奏几乎总是共振。这是个极大的挑战。

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互联网大厂的第二梯队或者接班人?如果只是把联合创始人作为标准衡量,京东肯定没有二号人物,但如今的BAT有吗?看看其它巨头就知道了:

刘炽平和张小龙都是腾讯上市之后入职的;阿里集团CEO张勇和蚂蚁金服CEO井贤栋都是马云创业八年之后才入伙的;百度七剑客目前只剩下两人,其中一位还是离职多年后再次归队(崔珊珊);柳青不是滴滴的联合创始人;从时间上来说,王川是小米创始合伙人中最晚加入的……

但谁又能说上面这些人不是创始人目前必须倚重的兄弟呢?所以说,二号人物是个伪命题。革命没有先来后到,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此次奔赴达沃斯的三位京东核心业务的高管,最早2007年入职,最晚是2010年。其中徐雷虽然是2009年正式入职,但其实早在2007年就是京东顾问了。

从左至右:陈生强、徐雷、王振辉

刘强东说:“从2008年到2011年,基本是在河水最深的地方。”显然,三位核心高管先后在这里游过。

京东发展历程中,最为关键的一年是2010年,当年春天高瓴资本投资2.6亿美金,才把京东送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此前刘强东一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雄心壮志但无奈口袋里没钱。徐雷、陈生强、王振辉都是这笔融资之前到位的。此其一。

其次,这三位高管经历了京东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五年,即从2010年到2014年上市。这五年既是中国互联网变天的五年(从PC到手机),也是中国电商江湖群魔乱舞的五年。连马云都一度闻到了末日的气息。

但阿里挺过来的,京东也闯过来了。张勇最后之所以能成为马云的接班人,战绩卓著,其中分量最重的那个,可能就是守住了阿里移动端的盘子,让阿里完成了救命一跳。

其实徐雷在京东做了同样一件事,就是把京东商城的App做成了。移动端没拿下,京东就不可能上市,甚至会像其它电商玩家一样迅速从牌桌上消失。虽然阿里与京东的体量不一样,但关键人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一击,不仅救了公司,也救了创始人。成事儿最重要,是不是空降兵不重要。

有意思的是,京东数科CEO陈生强与张勇、井贤栋有着极为类似的从业背景:都是CFO出身,都是2007年入伙,最后都成了封疆大吏。

王振辉则与徐雷先后在联想做过,不同之处在于,王振辉后来去怡亚通做供应链,徐雷去做互联网。而今天二人的主要工作,基本与加入京东之前的经历相吻合。

在去达沃斯论坛上之前,徐雷、王振辉、陈生强在各自的公司年会上分别作了演讲。徐雷多次提到“以客户为中心”,王振辉强调“体验为本,效率制胜”,陈生强说“长期价值、互惠共生”,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归宿:客户最大、用户最大。

这是当年刘强东在中关村做生意的信条,也是京东成立和崛起的信条。没有刘强东的达沃斯之旅,依然很刘强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刘强东

  • 黄峥逆袭,马云、刘强东如何反思?
  • 京东的枪口“歪”了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刘强东的兄弟们

他们都在深水区游过泳。

文丨接招 方浩

今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京东商城CEO徐雷、京东物流CEO王振辉、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三大高管首次同台亮相。去年刘强东亲赴达沃斯并组2万亿美金的饭局,当时是陈生强作陪。

今年刘强东没去,徐雷、王振辉则是上演达沃斯首秀。此外,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京东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兼法律总顾问隆雨、京东集团副总裁兼京东数字科技智能大数据部总经理裴健等核心高管悉数亮相。

可以说,今年参加达沃斯论坛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京东高管的规模最大、也最齐整。这是一次没有创始人的business trip。

过去一年京东很难。首先是刘强东很难。不仅要面对宏观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震荡,还有各种意外事件,公事、私事全都赶在了一起,用“流年不利”形容京东和强东,一点也不为过。

据说当年刘强东为了融资曾一夜白头。如今来看,创业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炼狱,跟钱多钱少真没必然关系。

去年刘强东在风口浪尖的时候,媒体一度热衷讨论京东到底有没有团队。因为京东没有co-founder,过去几年也没有大张旗鼓的“接班人计划”,所以各种事一出来,感觉全是刘强东一个人在扛雷。

其实这里面有个误解。不是刘强东愿意独当一面,而是有些事情只能自己解决,公事可以接班,但私事没人能代替。公司再大,私事只能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然,从公司层面看,这些年京东的代言人就是刘强东。一家明星公司由一个强势的创始人带节奏,这在中国互联网圈并不少见。

但在创始人之外的高管团队建设上,京东与腾讯、阿里这些公司很不一样。

提到腾讯就会想到马化腾,提到阿里就会想到马云。但腾讯在马化腾之外,还有以刘炽平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和以张小龙为代表的产品经理体系;阿里在马云之外,还有合伙人制度以及从彭蕾到陆兆禧再到张勇的接班人计划。

京东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如果分析这三家公司的公司基因,就会明白区别在哪里。

腾讯是一家产品驱动型公司,至少过去20年是这样。腾讯著名的内部赛马机制就是源于互联网产品的本质特性:不停试错,小步快跑,成本极低。所以可以允许多个团队同时做一类相同的产品,最后剩者为王。张小龙的崛起,代表了腾讯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

而阿里则是战略驱动,这就需要极为准确的趋势判断和重金投入,淘宝、支付宝以及目前的新零售等核心业务,都是先立Flag,然后无数革命先烈再把这个Flag染红,迎风飘扬。以最核心的电商业务为例,先后历经孙彤宇、彭蕾、陆兆禧、张勇四朝元老,才算稳固江山。

简单来说,腾讯是对产品赛马,从一开始也不知道哪一个产品会长成一条赛道;阿里是对赛道赛马,从一开始就认准一个方向,不停换车手,但不会轻易换赛道;腾讯是横向上多个团队同时做一件事,阿里是纵向上多个团队先后做一件事。

各自强大的基因,保证了过去20年这两种打法都很奏效。AT之所以会成为AT,就是基因催生的团队淘汰机制。

京东与AT的不同基因在于,首先没有正式的创始合伙人团队,早期基本就靠刘强东带着一批又一批兄弟们往前冲。其次是业务模式不同。腾讯和阿里从一开始就是互联网公司,即使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现在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京东则是从线下转战线上:左手零售右手互联网、一边打仗一边建制,人才梯队的搭建与市场竞争的节奏几乎总是共振。这是个极大的挑战。

那么,应该如何定义互联网大厂的第二梯队或者接班人?如果只是把联合创始人作为标准衡量,京东肯定没有二号人物,但如今的BAT有吗?看看其它巨头就知道了:

刘炽平和张小龙都是腾讯上市之后入职的;阿里集团CEO张勇和蚂蚁金服CEO井贤栋都是马云创业八年之后才入伙的;百度七剑客目前只剩下两人,其中一位还是离职多年后再次归队(崔珊珊);柳青不是滴滴的联合创始人;从时间上来说,王川是小米创始合伙人中最晚加入的……

但谁又能说上面这些人不是创始人目前必须倚重的兄弟呢?所以说,二号人物是个伪命题。革命没有先来后到,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此次奔赴达沃斯的三位京东核心业务的高管,最早2007年入职,最晚是2010年。其中徐雷虽然是2009年正式入职,但其实早在2007年就是京东顾问了。

从左至右:陈生强、徐雷、王振辉

刘强东说:“从2008年到2011年,基本是在河水最深的地方。”显然,三位核心高管先后在这里游过。

京东发展历程中,最为关键的一年是2010年,当年春天高瓴资本投资2.6亿美金,才把京东送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此前刘强东一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雄心壮志但无奈口袋里没钱。徐雷、陈生强、王振辉都是这笔融资之前到位的。此其一。

其次,这三位高管经历了京东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五年,即从2010年到2014年上市。这五年既是中国互联网变天的五年(从PC到手机),也是中国电商江湖群魔乱舞的五年。连马云都一度闻到了末日的气息。

但阿里挺过来的,京东也闯过来了。张勇最后之所以能成为马云的接班人,战绩卓著,其中分量最重的那个,可能就是守住了阿里移动端的盘子,让阿里完成了救命一跳。

其实徐雷在京东做了同样一件事,就是把京东商城的App做成了。移动端没拿下,京东就不可能上市,甚至会像其它电商玩家一样迅速从牌桌上消失。虽然阿里与京东的体量不一样,但关键人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一击,不仅救了公司,也救了创始人。成事儿最重要,是不是空降兵不重要。

有意思的是,京东数科CEO陈生强与张勇、井贤栋有着极为类似的从业背景:都是CFO出身,都是2007年入伙,最后都成了封疆大吏。

王振辉则与徐雷先后在联想做过,不同之处在于,王振辉后来去怡亚通做供应链,徐雷去做互联网。而今天二人的主要工作,基本与加入京东之前的经历相吻合。

在去达沃斯论坛上之前,徐雷、王振辉、陈生强在各自的公司年会上分别作了演讲。徐雷多次提到“以客户为中心”,王振辉强调“体验为本,效率制胜”,陈生强说“长期价值、互惠共生”,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归宿:客户最大、用户最大。

这是当年刘强东在中关村做生意的信条,也是京东成立和崛起的信条。没有刘强东的达沃斯之旅,依然很刘强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