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京文化张苗:中国科幻片到了该搏一次的时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京文化张苗:中国科幻片到了该搏一次的时候

“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新的类型片、科幻片到了该搏一次的时候了。使命感和对项目、市场、创作者的信任,给了我们参与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动力。”张苗说。

文 |三声 周琦

2016年,在电影《三体》停摆、科幻电影市场前景不明的环境下,北京文化决定强势进入陷入瓶颈期的《流浪地球》,并成为项目主出品方、承制方、主控宣发方。

“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新的类型片、科幻片到了该搏一次的时候了。”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说,使命感和对项目、市场、创作者的信任,成为北京文化加入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北京文化此前已经多次涉足新类型电影。《战狼2》创下56亿票房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我不是药神》斩获30.7亿票房,《无名之辈》票房近8亿,而在这些电影项目初期,“我们做的都是没人相信的事”,张苗感慨。

新的类型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加入《流浪地球》后,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首次尝试的科幻类型、尚不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给制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之项目资金上的不断超支,春节档宣发环节的激烈战争,让张苗感觉“每一刻都是至暗时刻”。

“很多时候投项目是投人”,张苗表示。将自身定位为创作者的服务平台,北京文化的电影操盘策略是“迷信创作,相信宣发”,一方面建立与创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另一方面,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制作、宣传、发行体系,作为影片重要的推动力。

在《流浪地球》中,北京文化除了参与制宣发全程之外,还在《流浪地球》项目中期,为了电影声量和商业价值的提升,促成了关键时刻吴京的参演与投资。吴京加入后,新的投资方陆续加盟,最终该片出品方达26家。

“这种信任是叠加的,就像阿甘在跑步一样。”张苗说。

在张苗看来,尽管目前国内电影工业化不成熟,但发展就需要瞄准更高的目标。“年轻的创作者正喷薄欲出,你要给他们一个系统,他们就全部运转起来了。”

北京文化也在新的创作者,新的类型片中看到了蕴藏其中的价值。“你在做每一部影片的时候,会感觉是在和中国电影工业一起走哪怕一小步。这么看的时候,就是把压力变成动力。”

以下是《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与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的部分对话整理:

三声:《流浪地球》项目,北京文化是怎么加入的?

张苗:我最早是2015年年底2016年初知道这个项目,因为导演是北京文化的导演郭帆。很快项目就到了瓶颈期,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力量加入。

北京文化当时2016年决定进入解决这个项目最严重的问题。第一个是承制问题,第二个是资金问题。最后各方达成了协议,第一是影片由北京文化承制,第二是超期超预算的所有负担,由北京文化来承担。第三,重要资源的整合,所有投融资,北京文化负责。第四,北京文化主控所有的宣传,北京文化和中影两家联合发行。基本达成了这种格局之后,这个项目开始迅速推进。

三声:做这个决策是基于怎样的判断?

张苗:我们了解了项目的情况,我就和宋歌总(北京文化董事长)说,这个项目,风险极大,但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但是这个项目是中影的。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是让这个项目之前做的完全废掉,要么我们只能以一个风险最大的承担方的角色进入,把项目的方向盘拿到自己的手中。

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性价比更高的项目。但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新的类型片、科幻片到了该博一次的时候了。当时做这个决定,使命感和对项目、市场、创作者的信任,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动力。宋歌总也做了决策。

2016年年中,我用三个月的时间,分别和中影的制片、中影的发行、中影的营销完成了所有的协议,因为北京文化作为承制方,主控的宣发方,联合出品方,得把所有的权力都拿到手里。

三声:你们进来之后,应该也遇到了困难。

张苗:我告诉你几大困难。第一,制作上的困难不断传来。你带着一个不算成熟的电影工业的团队,要面对很多没干过的事情,还要做一个起码达到行业一流标准的科幻作品,前期想的再周全,也会在现场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

第二就是资金压力问题,预算一直在变,这个没有办法,咬着牙也得解决。

第三就是宣发问题,所有人对这个不相信。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在春节的时候,怎么说服院线让他们排片。在大年初一,所有院线都愿意排最短的片子,但这个片子是最长的。因为科幻需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虽然我本人都和郭帆就哪些要保留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最后我选择尊重他。大家还是交换相互的信任。

三声:吴京的加入是怎么促成的?

张苗:刚开始只有中影和北京文化两个出品方,第三个进来的是京哥(吴京)。京哥在这个项目很关键的时候进来了,帮助了项目。

我们是2017年开的机,拍了三个月,中间阶段性停机,因为天上(空间站)这条重要的线找不到演员。很多人我们都找过,但没人答应。后来到了2018年初也有很著名的演员愿意演,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个情节,就是要一个适合演英雄的。

其实我2017年就和吴京沟通这个事情。但那个时候我们正在做《战狼2》。后来阶段性停机之后,我又去找了京哥,把前期所有准备全部串在一起给他看,他当时看哭了,事后又决定零片酬出演,还决定出资。这为所有未来的投资方节约了很多成本。

吴京和他的公司的参与,对这部影片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他作为出品人、出品公司,以投资人加主演的方式参与,为这部中国式科幻加入了一个英雄的标签。第二,他的参与也代表了行业最早对这个新类型影片的信心和判断。

三声:这个感觉就和阿甘在跑步一样。

张苗:我就在想同样的例子,就是阿甘在跑步。

三声:对于作品本身,你怎么判断?

张苗:我关注的第一点就是里面有没有中国式的情感,当时郭帆(《流浪地球》导演)说,我有。当然,现在这版的情感比我最早看第一版强很多。我们要突破,就要在情感上以中国人能理解的方式做破圈。如果没有这点,我们怎么都比不过老美。

其实要照顾的东西很多。既要有视觉奇观,又要有中国式情感,一个是英雄的情感,第二是亲情,这是很普世的。

三声:一两个月之前我们聊到了《流浪地球》出圈的问题。

张苗:出圈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首先,这个土壤是存在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自己本土的文化和内容产品的自信心是不断增强的。所以在类型方面,从以前最能够接受的浪漫爱情喜剧,逐渐向新类型拓宽的趋势是存在的。

第二,这个影片本身具备能破圈的基本三大元素,这也是北京文化做项目时定义一个项目含金量的很重要的元素:强刺激、强共鸣、强共情。

第三,就是尽我们一切宣发的努力,为电影保驾护航。比如在前期,通过世界观的渗透、从中国文化角度解读中国科幻,打通核心的科幻迷群体。中后期打人物和情感,人物主要以群像的方式,主打“燃”这个点,情感方面是从家和国两个方面让大家产生共鸣。

我们认为只要宣发得当,品质和IP有基础,是能够破圈的。

三声:盈利的问题怎么考虑?这部片子你最早测算的时候,票房最少要到15亿以上。

张苗:10多个亿吧。怀疑太多了,所以一直有人退出。我还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相信创作者,很多时候做项目是投人。

第二,我对团队特别有信心,北京文化整个制宣发的体系,非常有保障。从《战狼2》到《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到《流浪地球》,北京文化整个团队的体系,是在不断提高的。

第三,还是回到本质。在前两个基础上,获得一个好作品的几率就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头部效应越发明显的时代,好的永远比你想象的赚得更多,差的一定赔到骨头里。

作为一个新公司,我们也在不断挑战自己,才能持续前进。这是很现实的一个方式。

三声:整个项目中北京文化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苗:我们总的原则是,你缺什么,我给你补什么。在这个片子中,基本上制宣发全都参与。

除了制作部分,过去两个月的宣发是很重要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我们所有宣发的努力,我们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路演,第一是在学校,刘慈欣和学校有天然的联系。第二是给全国所有的院线同行。在最后的宣发冲刺期,我们认为比较完整的把这部影片的行业信心建立起来了。

历经千辛万苦,走到后期的时候。我始终还是很感谢中影一直和我们走在一起。起码中影作为一个老大哥,还是非常支持北京文化作为承制方、宣传营销、投融资的主控方的决策,中影都是第一时间支持和响应。

三声:吴京是2018年春节敲定的事情。原定这个片子是18年的暑假,如果那个时候吴京没答应你怎么办,还有钱的问题,想过怎么解决吗?

张苗:我当时也想过,必须4月份就要拍。当时我做了资金方面的预案的。最坏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己都出了。北京文化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资金是充沛的,只是都放在一个项目上的时候,要去审视怎么做是最好的。

但是从这个项目一开始做,我就抱定了,既然敢答应超期超预算都我们承担,而且我们和郭帆绑在一起承担很多的责任。我肯定要死扛到底。

我们2017年阶段性杀青后,我就知道2018年暑期档基本来不及了。除了制作的问题,还有我们精力分配的原因,那个时候我要做《我不是药神》了。还有一个,故事在不断演进中,有很多春节内容的气息越来越强。吴京参与了之后,档期和后期的计划越来越清楚,就是打2019年春节档。

三声:为什么你们总能押得准?

张苗:这个不是赌博,不是押宝。肯定是赔赔赚赚都有的,因为电影是高风险的。北京文化的优势第一就是和创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信任。第二就是制宣发形成的一整套体系。第三还是有这份使命感。北京文化成长的过程正好是中国从电影大国往电影强国转换的过程中。所以很多时候在新类型上的尝试,给了我们额外的回报。

三声:这部片子是典型的重工业电影,但是中国电影其实还没到这一步。我看到的时候,其实有点像中国50年代的工业化。你得找到一帮各个领域特别牛的人,你们得用手工化的方式做到工业化。

张苗:任何一次工业化的进步,都得是设定一个高一些的目标,你要打星星,你得瞄着月亮。虽然不具备工业体系化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大量的人才具备这样的天分,你要给他们一个系统,他们就全部运转起来了。

北京文化的产品线也是有规划的,有特别难的顶天的,比如《封神》、《流浪地球》。也有不那么难的,赚钱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拍完了,看到现在这个状态,起码从行业的评价,我觉得还是比较欣慰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京文化张苗:中国科幻片到了该搏一次的时候

“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新的类型片、科幻片到了该搏一次的时候了。使命感和对项目、市场、创作者的信任,给了我们参与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动力。”张苗说。

文 |三声 周琦

2016年,在电影《三体》停摆、科幻电影市场前景不明的环境下,北京文化决定强势进入陷入瓶颈期的《流浪地球》,并成为项目主出品方、承制方、主控宣发方。

“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新的类型片、科幻片到了该搏一次的时候了。”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说,使命感和对项目、市场、创作者的信任,成为北京文化加入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北京文化此前已经多次涉足新类型电影。《战狼2》创下56亿票房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我不是药神》斩获30.7亿票房,《无名之辈》票房近8亿,而在这些电影项目初期,“我们做的都是没人相信的事”,张苗感慨。

新的类型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加入《流浪地球》后,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首次尝试的科幻类型、尚不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给制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加之项目资金上的不断超支,春节档宣发环节的激烈战争,让张苗感觉“每一刻都是至暗时刻”。

“很多时候投项目是投人”,张苗表示。将自身定位为创作者的服务平台,北京文化的电影操盘策略是“迷信创作,相信宣发”,一方面建立与创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另一方面,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制作、宣传、发行体系,作为影片重要的推动力。

在《流浪地球》中,北京文化除了参与制宣发全程之外,还在《流浪地球》项目中期,为了电影声量和商业价值的提升,促成了关键时刻吴京的参演与投资。吴京加入后,新的投资方陆续加盟,最终该片出品方达26家。

“这种信任是叠加的,就像阿甘在跑步一样。”张苗说。

在张苗看来,尽管目前国内电影工业化不成熟,但发展就需要瞄准更高的目标。“年轻的创作者正喷薄欲出,你要给他们一个系统,他们就全部运转起来了。”

北京文化也在新的创作者,新的类型片中看到了蕴藏其中的价值。“你在做每一部影片的时候,会感觉是在和中国电影工业一起走哪怕一小步。这么看的时候,就是把压力变成动力。”

以下是《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与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的部分对话整理:

三声:《流浪地球》项目,北京文化是怎么加入的?

张苗:我最早是2015年年底2016年初知道这个项目,因为导演是北京文化的导演郭帆。很快项目就到了瓶颈期,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力量加入。

北京文化当时2016年决定进入解决这个项目最严重的问题。第一个是承制问题,第二个是资金问题。最后各方达成了协议,第一是影片由北京文化承制,第二是超期超预算的所有负担,由北京文化来承担。第三,重要资源的整合,所有投融资,北京文化负责。第四,北京文化主控所有的宣传,北京文化和中影两家联合发行。基本达成了这种格局之后,这个项目开始迅速推进。

三声:做这个决策是基于怎样的判断?

张苗:我们了解了项目的情况,我就和宋歌总(北京文化董事长)说,这个项目,风险极大,但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但是这个项目是中影的。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是让这个项目之前做的完全废掉,要么我们只能以一个风险最大的承担方的角色进入,把项目的方向盘拿到自己的手中。

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性价比更高的项目。但我当时的判断是中国新的类型片、科幻片到了该博一次的时候了。当时做这个决定,使命感和对项目、市场、创作者的信任,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动力。宋歌总也做了决策。

2016年年中,我用三个月的时间,分别和中影的制片、中影的发行、中影的营销完成了所有的协议,因为北京文化作为承制方,主控的宣发方,联合出品方,得把所有的权力都拿到手里。

三声:你们进来之后,应该也遇到了困难。

张苗:我告诉你几大困难。第一,制作上的困难不断传来。你带着一个不算成熟的电影工业的团队,要面对很多没干过的事情,还要做一个起码达到行业一流标准的科幻作品,前期想的再周全,也会在现场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

第二就是资金压力问题,预算一直在变,这个没有办法,咬着牙也得解决。

第三就是宣发问题,所有人对这个不相信。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在春节的时候,怎么说服院线让他们排片。在大年初一,所有院线都愿意排最短的片子,但这个片子是最长的。因为科幻需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虽然我本人都和郭帆就哪些要保留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最后我选择尊重他。大家还是交换相互的信任。

三声:吴京的加入是怎么促成的?

张苗:刚开始只有中影和北京文化两个出品方,第三个进来的是京哥(吴京)。京哥在这个项目很关键的时候进来了,帮助了项目。

我们是2017年开的机,拍了三个月,中间阶段性停机,因为天上(空间站)这条重要的线找不到演员。很多人我们都找过,但没人答应。后来到了2018年初也有很著名的演员愿意演,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个情节,就是要一个适合演英雄的。

其实我2017年就和吴京沟通这个事情。但那个时候我们正在做《战狼2》。后来阶段性停机之后,我又去找了京哥,把前期所有准备全部串在一起给他看,他当时看哭了,事后又决定零片酬出演,还决定出资。这为所有未来的投资方节约了很多成本。

吴京和他的公司的参与,对这部影片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他作为出品人、出品公司,以投资人加主演的方式参与,为这部中国式科幻加入了一个英雄的标签。第二,他的参与也代表了行业最早对这个新类型影片的信心和判断。

三声:这个感觉就和阿甘在跑步一样。

张苗:我就在想同样的例子,就是阿甘在跑步。

三声:对于作品本身,你怎么判断?

张苗:我关注的第一点就是里面有没有中国式的情感,当时郭帆(《流浪地球》导演)说,我有。当然,现在这版的情感比我最早看第一版强很多。我们要突破,就要在情感上以中国人能理解的方式做破圈。如果没有这点,我们怎么都比不过老美。

其实要照顾的东西很多。既要有视觉奇观,又要有中国式情感,一个是英雄的情感,第二是亲情,这是很普世的。

三声:一两个月之前我们聊到了《流浪地球》出圈的问题。

张苗:出圈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首先,这个土壤是存在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自己本土的文化和内容产品的自信心是不断增强的。所以在类型方面,从以前最能够接受的浪漫爱情喜剧,逐渐向新类型拓宽的趋势是存在的。

第二,这个影片本身具备能破圈的基本三大元素,这也是北京文化做项目时定义一个项目含金量的很重要的元素:强刺激、强共鸣、强共情。

第三,就是尽我们一切宣发的努力,为电影保驾护航。比如在前期,通过世界观的渗透、从中国文化角度解读中国科幻,打通核心的科幻迷群体。中后期打人物和情感,人物主要以群像的方式,主打“燃”这个点,情感方面是从家和国两个方面让大家产生共鸣。

我们认为只要宣发得当,品质和IP有基础,是能够破圈的。

三声:盈利的问题怎么考虑?这部片子你最早测算的时候,票房最少要到15亿以上。

张苗:10多个亿吧。怀疑太多了,所以一直有人退出。我还是一个基本的原则,相信创作者,很多时候做项目是投人。

第二,我对团队特别有信心,北京文化整个制宣发的体系,非常有保障。从《战狼2》到《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到《流浪地球》,北京文化整个团队的体系,是在不断提高的。

第三,还是回到本质。在前两个基础上,获得一个好作品的几率就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头部效应越发明显的时代,好的永远比你想象的赚得更多,差的一定赔到骨头里。

作为一个新公司,我们也在不断挑战自己,才能持续前进。这是很现实的一个方式。

三声:整个项目中北京文化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苗:我们总的原则是,你缺什么,我给你补什么。在这个片子中,基本上制宣发全都参与。

除了制作部分,过去两个月的宣发是很重要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我们所有宣发的努力,我们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路演,第一是在学校,刘慈欣和学校有天然的联系。第二是给全国所有的院线同行。在最后的宣发冲刺期,我们认为比较完整的把这部影片的行业信心建立起来了。

历经千辛万苦,走到后期的时候。我始终还是很感谢中影一直和我们走在一起。起码中影作为一个老大哥,还是非常支持北京文化作为承制方、宣传营销、投融资的主控方的决策,中影都是第一时间支持和响应。

三声:吴京是2018年春节敲定的事情。原定这个片子是18年的暑假,如果那个时候吴京没答应你怎么办,还有钱的问题,想过怎么解决吗?

张苗:我当时也想过,必须4月份就要拍。当时我做了资金方面的预案的。最坏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己都出了。北京文化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资金是充沛的,只是都放在一个项目上的时候,要去审视怎么做是最好的。

但是从这个项目一开始做,我就抱定了,既然敢答应超期超预算都我们承担,而且我们和郭帆绑在一起承担很多的责任。我肯定要死扛到底。

我们2017年阶段性杀青后,我就知道2018年暑期档基本来不及了。除了制作的问题,还有我们精力分配的原因,那个时候我要做《我不是药神》了。还有一个,故事在不断演进中,有很多春节内容的气息越来越强。吴京参与了之后,档期和后期的计划越来越清楚,就是打2019年春节档。

三声:为什么你们总能押得准?

张苗:这个不是赌博,不是押宝。肯定是赔赔赚赚都有的,因为电影是高风险的。北京文化的优势第一就是和创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信任。第二就是制宣发形成的一整套体系。第三还是有这份使命感。北京文化成长的过程正好是中国从电影大国往电影强国转换的过程中。所以很多时候在新类型上的尝试,给了我们额外的回报。

三声:这部片子是典型的重工业电影,但是中国电影其实还没到这一步。我看到的时候,其实有点像中国50年代的工业化。你得找到一帮各个领域特别牛的人,你们得用手工化的方式做到工业化。

张苗:任何一次工业化的进步,都得是设定一个高一些的目标,你要打星星,你得瞄着月亮。虽然不具备工业体系化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大量的人才具备这样的天分,你要给他们一个系统,他们就全部运转起来了。

北京文化的产品线也是有规划的,有特别难的顶天的,比如《封神》、《流浪地球》。也有不那么难的,赚钱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拍完了,看到现在这个状态,起码从行业的评价,我觉得还是比较欣慰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