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剧帮 李亦树
作为韩寒的第三部电影,《飞驰人生》整体表现和前两部作品口碑接近,豆瓣评分稳定在七分上下。对于国产电影导演来说已经是很难得的创作成绩。整部电影在故事上特点、亮点和缺点都有体现,在这里随便写几笔,过年解闷。
《飞驰人生》没选择容易的路,自然也躲过了媚俗
体育竞技类电影佳片很多,拍砸的也不少,把运动项目特征和故事写作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拳击这种刺激而直观的运动,故事不需复杂,站着永不认输的《洛奇》以简单取胜;而规则复杂的运动如橄榄球,从个人情感出发的《追梦赤子心》讲述坚持就是胜利。
所以大多数的体育竞技电影,都着力反映普世的“更高、更快、更强“。而《飞驰人生》表现的汽车拉力赛运动,却有点特殊。对普通观众来说基础薄弱,单独发车的对抗方式,驾驶员的固定姿态也让视觉表现变得更难。
按照常理来说,《飞驰人生》应该把拉力赛的技术门槛降低,并且”平民化“,讲一个更有大众基础的“穷”赛车故事。同样是表现重拾信心,《阳光小美女》全家的破车还不值五千块钱;《钢的琴》不争论钢琴应该30万国产或100万进口,而是感动于下岗工人的老工业情怀;如果是按照阿米尔汗的路子,那一定是沈腾开着卖炒饭三轮或主题乐园雪糕车,死皮赖脸报名参赛,——“破车出奇迹”
但《飞驰人生》没选择容易的道路,自然也躲过了媚俗,而这也是观众认可韩寒电影的态度基准。正因韩寒本人对于赛车的技术痴迷和专业认知,让现在版本的《飞驰人生》在赛车部分特色鲜明。
单论台词和桥段写作,《飞驰人生》是一流的
剧本是韩寒自己写的,同时展现了剧作能力的优缺点。
我们先说最大的优势,也是风格招牌,“金句”和俏皮话打脸。《飞驰人生》的故事里,韩寒的俏皮话和沈腾的表演特征结合得很棒,段子和台词的写作显然要好过一般行活,观众看“打脸”乐此不疲。从专业角度,实际上是把“情绪+-”麦基曲线应用到了每一场戏内,笑料密集,节奏起伏不断。
单论台词和桥段写作,《飞驰人生》是一流的。
但是,电影的时长有限,俏皮话多了,其他地方就自然薄弱。
《飞驰人生》开片密集的俏皮话,挤占的都是铺垫情节,搭建线索,调整大结构的故事空间。也许从赛制上,安排一个从初选到决赛的阶梯过渡,哪怕只是赶时间送报名表,在节奏上会显得张弛有度;在配角上,每个人各自的故事和肖像可以做得更加充分。
而最重要的,《飞驰人生》的片名父子各取一个字,最后的结尾部分又依靠父子情点睛,那么儿子在故事中掉线就太可惜了。儿子作为沈腾的动力、支持和希望,理应在借钱,想办法,绝地逢生的部分有实质的参与和贡献,比如去电视节目抢麦或者去求富二代给爸爸一个机会。关于父亲和孩子以及他们车的故事先例,再看《偷自行车的人》父子俩吃西餐的那场戏。
把这个故事改成标准结构,技术手段虽然容易,但确实太媚俗了,要尊重创作。既然韩寒不愿意舍掉赛车的专业性,写单场戏的能力很强,而整体结构篇弱。也可以假设另一种非标准结构的“做减法”。
把看似贯穿但没什么实质贡献的儿子、哥们、对手做减法。放弃小队抱团逆袭模式。整个电影只讲一个人,变成“沈腾”为了重新回到赛场,要面临儿子的支持、找昔日同伴的协助、考驾照被陌生人刁难、拉赞助遭遇挫折、修车得到意外帮助、关键时刻对手主动合作。一个有趣的人物带一个目标专注十几分钟,反而能把现在挖得不够深的角色提上来。主角带着孩子问前女友的段落,让我想起了《破碎之花》,往小了说是更“独立”,往大了说是按照传记片的结构去写。当然,这样做难度也更大。
赛车的部分激荡人心,视听语言值得肯定
评价《飞驰人生》确实有点难,故事太割裂,前半段问题不少,故事的最后三十分钟又非常棒。且不说赛车的部分时拍的激荡人心,视听语言值得肯定。
电影结尾沈腾的信仰一跃,确实跨过了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让电影摆脱了平凡,在审美品位上把故事提高了很多很多。电影从一个正常水平的段子拼盘最终构成了一个符合预期的作者电影。
毕竟是贺岁档主打,大年初一给观众看一个“折腾到死”的主人公,用生命献给所热爱的一切,彩蛋还是二度砸实,韩寒确实有勇气,也确实给观众带来了心灵震撼,符合观众对于韩寒电影的整体期待——有态度,不那么主流。
韩寒为沈腾细致讲解赛车操作
对韩寒个人来说,我想他确实爱电影,也体现出极强的电影天赋和对很多点的真正热爱,比如天马流星拳、守望先锋和一贯不错的电影配乐。但《飞驰人生》作为第三部电影,也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还有下一部,韩寒如何从“成功玩票”导演彻底展现“专业水准”。
责编 | 马天舒
主编 | 刘江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