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张爱玲站在大上海最浮华的一端说出“出名要趁早”几个字,可这早又要如何界定呢?是9岁的才女蒋方舟,是17岁的叛逆少年韩寒,还是18岁一战成名的郭敬明?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可来得太早,无端的争议与是非,痛快也许也会带着不快乐。
第一次读韩寒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男人,一个备受争议的80后作家,一个获得过两座冠军奖杯的职业赛车手。不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不是韩小野他爹,更不是现在的国民岳父。
那是他很多年前的文字,不过寥寥千字的随笔,讲一个为她煮饭的女人。他说,这个每天为他煮东西的女人,给了他想要组建一个家庭的冲动。
不是众人口中的叛逆少年,没有棱角,不显锋芒,字里行间单纯的只是一个男人对于幸福和家庭的渴望,让人看了之后还有些许的小感动。
直到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从好朋友那里搜刮来了韩寒当时的几本小说,《一座城池》、《他的国》、《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才惊觉自己竟被他片刻的温柔欺骗了这么久。
韩寒的骨子里、血脉中依旧是十年前那个思想犀利,言语辛辣,离经叛道,个性鲜明的韩寒。
韩寒的小说一开始都是以自己读书时代的故事为蓝本,回忆式与自传体,有对狗血的英雄和叛逆的少年,有对朋友和青春的纪念,以及对各种体制的挖苦与嘲讽,带着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少年老成和冷漠沧桑。
后来韩寒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公路、汽车、小宾馆、误入歧途的少女和灯红酒绿的夜晚。开始有被现实束缚的不顾一切叛逃的人们,他们永远在路上,永远有欲望,永远难割舍,永远要逃亡。他们反反复复的对自己说“自由自由自由”,好像说多了就真的能成真一样。
有的人说韩寒写作内容套路化,风格一成不变,总是在吃老本。可是作家写的本来就是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一个作家可以通过丰富自己的阅历和体验去拓宽自己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但言语间的风格一旦确定,有时就很难再改变。
就像是你20岁时突然想改变自己写字时的字体,30岁时想改变自己说话的声音,可还是会有人嫌弃你写字丑,说话难听,这又有多大必要呢?
韩寒之所以饱受争议,无非是因为他是80后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吃的太早,用的还是自己的八件套。而在他的那个年纪里,有很多人甚至都还不曾见过螃蟹的模样。
所以,有人不认可他的才华,不喜欢他的冷幽默,看不惯他的桀骜与张扬,甚至有的人会担心自己被他的咄咄逼人正中红心。
所以,就算有人和他“臭味相投”将他捧得高高在上,也永远有人视他如草芥,弃他如敝履。
就算他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也总会有人把他往枪口上推。以至于后来,韩寒就真的什么都不说了。
“说的越多,错的越多。”于是乎他和他的整个团队都开始沉默了起来。
无论韩寒是被佛化了的魔,还是被魔化了的佛,是粑粑味的巧克力,还是巧克力味的粑粑。既然总有人奉他如佛,也总有人憎他如魔。那不如还是将争议的重心回归到他的作品上,在乎口感的人就把它们当做是巧克力,而在乎味道的人就把他们当做是粑粑。是好还是坏,自己吃一次就好。
时代在变,韩寒在变,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变。当年的人们接受不了这个青葱的毛头小子跳出来对他们指手画脚,而现在的人则需要他作为意见领袖站出来给予大家一些指导。
所以,无论是退学、抄袭、出轨还是代笔,再大的事我们都当做是人家文化圈里自己的事就好了。
而那些开始了就难以停下来的争议和逼逼,这些人的烦恼在于什么?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平凡之路》应该是韩寒写给世人和自己的一封最好的告白信——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也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从我行我素,到我行我路,这才是真正的韩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