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恋爱降级”: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恋爱降级”: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69%的人不能确定正在交往的某段关系算不算在约会。

有段时间我经常听朋友提起,现在很多人交往的原则是“三不”——“不主动,不负责,不拒绝”:善于制造暧昧,但不主动追求;可以有亲密的行为,但不承担责任;不拒绝他人的好感,但也不明确给出承诺。网络上把这种现状叫作“恋爱降级”。

虽然听起来很“渣”,但这似乎真的成了一种趋势:现代人的关系正在远离明确的、可被解释的情感状态。根据美国一项基于2647个样本(18-59岁)的在线调查,有69%的人对于他们正在交往的某个人的关系有所困惑,不能确定那是否能够算作在约会。另一项针对女性的调查则显示,73%的女性说她们“经常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在约会中”,19%的女性则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约会”(Jayson,2014; Stanley, 2010)。

曾经,确定关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很容易就认为自己已经和另外一个人成为了男/女朋友,在恋爱时也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布。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仅更少地对外公开自己的感情状况,在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正处于一段明确的关系中。关系的可解释性(Accountability)原本被认为是一种和信任同样重要的特质,但我们恋爱的状态,却正在离它越来越远,不明确的关系正大行其道。

这种关系缺乏解释(unaccountability)的状态,是如何变得普遍的?我们又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接受明确的、可解释的关系?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

可解释性(Accountability),在政治、道德、商业等语境中经常被翻译成“问责制”,指的是主体需要为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负责,并有义务对情况及时做出解释。亲密关系中的可解释性,则指的是双方对这段关系的定义是明确的、有共识的;双方有义务在关系中遵守承诺,也有权要求对方遵守承诺;如果关系存在问题则需要及时让对方知晓,并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之前我们往往认为,缺乏解释的状态大多出现在关系刚刚开始的时候,比如“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但事实上,这种状态在亲密关系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甚至会贯穿一段关系的始终(Degges-White,2017; Perel, 2014)。

1. 不确定的开始:

在很多时候,当两个人刚开始交往时,就缺乏对关系状态的互相确认。每个人对于“约会”、“恋爱”、“关系”的定义都不同,有的人认为一起吃晚餐、看电影是约会,有的人认为牵手、接吻才是约会,有的人则认为,哪怕发生了性关系也并不代表什么。因此,如果缺乏解释和说明的话,很有可能出现一方认为两个人已经进入了恋爱中,但另一方却完全不这么认为的情况。

2. 不清晰的结束:

有的关系在结束时也是缺乏解释的,没有具体的矛盾、触发事件,没有冲突,也没有明确的沟通和分手确认。有的人会选择突然消失,单方面地切断联系;有的则会减少联系频率、态度变得冷淡,但并未给出准确的说明,往往是另一半无法获得解释,不堪忍受而决定中止关系。

3. 在关系过程中保持长期不明确的状态:

有时候,我们在关系开始时的缺乏解释,会一直延续到关系的整个过程中,双方都保持着既不明确、也不公开的关系。有的人实质上处于非传统排他关系的状态里,但是并没有经过双方的知情同意。比如:

· 备胎:

有的人会同时拥有多个可以调情、提供支持的潜在伴侣,即我们俗称的“备胎”。即便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拥有一段稳定的关系,但仍然与其他人保持暧昧。有的人希望他们能够从不同的人身上达成不同的目的;有的人会把这个备胎群体看作是关系的“缓冲带”(Cushioning),当被视为主要的关系出现问题时,他们也可能会考虑在这个群体里寻找“转正”的选项。

· 藏匿:

你以为你和ta是恋爱关系或者互相认定的伴侣,但你可能会发现,虽然你们有一些情侣之间的举动和状态,但ta从来不在社交网络发布合影或者公开你们的关系,也不会把你介绍给ta的家人、朋友。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其实是被对方藏匿在某个角落,从来没有接触过ta的世界的其他部分。

Esther Perel说,是现代人的需要与恐惧,使得亲密关系越来越告别可以被明确解释的状态,进入“稳定的不确定”(stable ambiguity)状态。我们都害怕孤独,渴望与他人的关系和联结,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我们又不愿意完全投入稳定的亲密关系,享受着这种模糊界限的自由(Perel, 2014)。

亲密关系的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关系的本质可以用奖赏和代价来衡量。我们都希望能够付出更小的代价来获得更大的奖赏,代价是需要付出的牺牲、可能承担的风险等等,而奖赏则是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庇护或者其他。如果我们评估认为,明确关系所需要的代价更多,奖赏更少,就会减弱我们进入一段确定关系的动力(as cited in,Miller, 2014)。

一、 确定关系可能付出更多代价,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替代性选择。

当我们衡量取舍时,决定我们是否待在一段关系中的关键因素是替代性选择。这个替代性选择不仅仅是其他可供选择的对象,也可能是其他生活方式。我们选择和另一个人维持一段关系,是因为自己在关系中的状态,会比没有这段关系的状态更好,也就是说,没有更好的替代性选择出现(as cited in,Miller, 2014)。

而如今,我们的替代性选择远比过去更多,也更容易获取。

1. 明确关系意味着放弃更多的潜在交往对象。

现代人能够获得的潜在交往对象更多,方式也更便捷。根据美国的数据,在20世纪50年代,两个人平均要经过6个月的交往/追求才会发生初次性关系,在80年代,这个时间间隔大约是3次约会,而如今,则只需要在约会软件上问一句“约吗”(Abad-Santos,2014)。网络的进步、在线约会工具的发展使得我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人,通过简单的左滑和右滑,几分钟的时间你就能匹配到和你地域相近、彼此看得顺眼的人。

我们也更有可能通过便利的通讯手段来同时维持更多的约会。比如,你完全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一边和约会对象吃饭,一边和另一个暧昧对象发微信。

如果要明确一段关系,特别是允许双方公开关系,我们就可能会失去和其他替代对象交往的机会。

2. 明确关系可能会失去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相对于长辈们较为稳定的生活,我们生活的变动性也随之提高。交通的发达使我们更容易迁徙,信息的便利使得我们在一生中可能接触和尝试更多的生活方式。如果和另一个人明确关系,意味着你们需要将两个人的未来放在一起考虑,你也将随之失去人生的其他一些可能性。

3. 与进入关系相比,单身也更快乐了。

恋爱的功效之一就是给我们增加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过,随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我们不太容易让自己闲着,在恋爱以外,令自己得到刺激、拥有满足感的渠道也在变多。如果明确关系,就需要放弃单身时所特有的愉悦。

二、投入一段明确的关系,可能的代价更高。

1. 共同的“财产”提高了可能的风险。

在信息不那么公开和流动的过去,当我们考虑一段关系的风险性时,可能会更多地考虑经济上的财产,或者共同的孩子及人脉。但是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小,隐私变得更少,我们曾经公布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记录。明确地定义一段关系,公开这段关系,也意味着相应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的重合,这样的“共同财产”越多,就越有可能带来隐患。当面临关系结束时,我们需要处理的成本也可能会更高。

2. 女性权利意识的提升,可能导致男性更不愿意进入明确的关系。

随着女性权利意识的提升,也使得约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女性变得更加独立,开始愿意负担起更多的责任,但也要求更多的平等,并认为自己拥有结束关系的权利。

但这也使得男权社会中男强女弱的“稳定”关系变得难以维持,它影响了一些男性对关系的决定。他们认为,由于女性对权利的声张,她们可能对关系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不仅满足于依附和服务的角色,因此,进入一段明确的关系可能会更“麻烦”,也需要男性付出更多。而且,当女性不再是依附和从属的地位时,她们也可能随时结束这段关系,这也提高了一段关系的风险性。

尽管整体来说,给予一段关系以明确的解释变得越来越难,但也有一些人总是更加害怕给予一段关系清楚的解释(Degges-White,2017)。

· 自我中心的人:解释和承诺通常意味着互利和责任。但自我中心的人通常只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一段关系,对他们来说是沉重的束缚。

· 现实感低的人:如果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主动去选择模糊的、缺乏解释的关系,那么现实感低的人就是被动地进行了这样的选择。由于他们缺乏现实检验的能力,因此难以真正地感受他人的感受。他们以为自己的想法能够被对方知道,自己拥有的感受别人也同样拥有。这样的人通常也会存在自恋的问题,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和对方的交往模式是不明确的、不公平的。

· 对能力缺乏自信的人:有的人选择不去解释一段关系,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负担一段明确关系、履行一对一承诺的能力。比如,回避型依恋的人恐惧亲密和相互依赖,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不容易给出承诺,因而会待在模糊的关系里,如果另一半提出明确沟通和定义的请求,反而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压力。

· 被动型的人:对于被动的人来说,不做解释对他们而言是更安全的方式。在交往的一开始,他们难以主动地沟通和确认关系,经常是处在“顺水推舟”的状态;在关系过程中,他们很难就应该被处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关系结束时,也许他们早已有了不满或者分开的打算,但认为自己无法正面地解决问题,害怕可能会引起的冲突,所以可能会选择不做解释就消失。

有时候,当我们分析利弊时,可能会陷入一种错觉,认为不明确的、缺乏解释的关系是完美的。它使我们能够享受亲密的奖赏,却不必全情投入,也没有义务去更多地为对方考虑,去满足对方的期待。

1. 但是,这种缺乏解释的关系状态,是对双方都有害的。

缺乏解释的关系背后,是我们对于权力的渴望,和对代价和风险的恐惧。每段关系中都存在权力的角逐,往往,拥有更多权力的,是那个对关系更少依赖、有更多独立和自主权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更加容易地离开关系。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明确的方式来规避掉可能的风险,获得更多的权力。

但是,权力严重不对等的关系是很难平稳运行的。当关系是不明确的时候,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一方将关系视为一对一的、正式的恋爱关系,但另一方则不这么认为,虽然ta既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做出否认。诚然,后者似乎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但这样的情感交换并不平衡,也很难持久,因为前者会产生痛苦,也并不会满足于长久保持这样的关系状态。一段稳定的、健康的关系,一定是建立在付出与回报基本对等,权力的斗争基本制衡的基础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关系里的两个人都不愿做出确定关系的决定,于是共同维持着心照不宣的暧昧状态。这种状态也许能够保持一段时间,但它是虚假的,并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所包含的信任、真诚和共情,也无法给人以归属感,我们虽然身处其中、有人陪伴,但依然会感到孤独。这样的关系也是相当脆弱的,因为只要一方有所不满、想要离开的话,关系就会迅速瓦解。

2. 非一对一的关系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明确的解释和约定是必要的。

缺乏解释的关系的危害,经常来源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如果两个人对于关系的理解完全不同,又没有进行明确的沟通的话,它就很难以健康的方式长久运作下去。无论大家的接受程度如何,价值观和偏好有着怎样的差异,唯有清晰的解释和承诺才可能让对方免于误解。

很多人都误解了“承诺”的含义,认为承诺就意味着承诺一对一的关系,或者承诺绝对长久的忠诚。但实际上,承诺只是对关系做一个明确的约定,你可以选择自己承诺的范围和程度。无论你想要选择什么样的关系状态,都要保证这个关系中的每一方都清楚了解你的想法,并达成对关系的共识。我们在之前“非一对一关系”的文章中介绍过,如果一段关系是非一对一的,同时也是知情同意的,关系中的双方(或多方)也完全有获得幸福的可能,但我们必须要对“非排他”也进行承诺。

1. 更多地着眼于奖赏,而不是代价。

进入亲密关系,代价是一定会产生的,比如,我们会难免有争吵,需要照顾对方的情绪,以及忍受更少的自由,等等。但亲密关系的基石不是付出代价,而是互相奖赏。如果我们希望关系更稳定和持久,那么就需要更多地着眼于奖赏。

有时候,并不是奖赏变得更少,而是我们会更多地放大可能的危险,而忽视这些奖赏。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介绍过,对伴侣保持“积极错觉”(即主动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彼此)是保护亲密关系的方法。当我们更多地看到奖赏,看到亲密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积极的改变,比如拥有情感的满足、安全感、共同面对困难等等,进入一段明确可解释的关系就会变得不那么难。

2. 更多地着眼于“共有”的关系,而不是“交换”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我们总是习惯用奖赏和代价来衡量亲密关系。不过,过于精确的计算和衡量并不是亲密关系好的状态。MargaretClark等人认为,亲密关系分为“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其中“交换”关系注重公平的交换,认为付出的代价都应该被奖赏所抵消;而“共有”关系则重视的是“对彼此需要的相互应答”。

整体来说,“共有”的关系状态更健康,更容易维持,关系双方更关注彼此的幸福,而不会过于追求付出立刻能够得到报答,也愿意做出一些牺牲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我们虽然也追求整体上的公平和平等,但如果能够更多地从“共有”的角度出发,不过多地计较关系中的得失,在关系中能够获得的满足感也更多(as cited in,Miller, 2014)。

其实,在年龄渐长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在被迫应对更复杂的社会和情境,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关系都掺杂了利益的交换、输赢的博弈。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精于计算,但我也常常感到自己越来越不自由。正因为如此,我反而更加期待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明确地感受和确认对彼此的感觉,享受关系中那些宝贵的单纯和坦诚。

爱情应该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充满真挚和珍重的事。

以上。

 

 

Refenrences:

Jayson, S. (2014). Is it a date? Or hanging out? Survey reflects confusion. USA Today.

Degges-White. (2017). Ever Been "Stashed" By anEx? Psychology Today.

Miller, R. (2014).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Perel, E. (2014). Relationship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of Ghosting. Esther perel.com.

Abad-Santos, A. (2014). How dates got so complicated. Vox.

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Whitton, S. W. (2010).Commitment: Functions, formation, and the securing of romantic attachment.Journalof family theory & review,2(4), 243-257.

Stanley, S. M.(2010). Is it a date? Psychology Today.

来源:KnowYourself

原标题:“恋爱降级”: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 为什么我们需要可解释的关系状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恋爱降级”: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69%的人不能确定正在交往的某段关系算不算在约会。

有段时间我经常听朋友提起,现在很多人交往的原则是“三不”——“不主动,不负责,不拒绝”:善于制造暧昧,但不主动追求;可以有亲密的行为,但不承担责任;不拒绝他人的好感,但也不明确给出承诺。网络上把这种现状叫作“恋爱降级”。

虽然听起来很“渣”,但这似乎真的成了一种趋势:现代人的关系正在远离明确的、可被解释的情感状态。根据美国一项基于2647个样本(18-59岁)的在线调查,有69%的人对于他们正在交往的某个人的关系有所困惑,不能确定那是否能够算作在约会。另一项针对女性的调查则显示,73%的女性说她们“经常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在约会中”,19%的女性则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约会”(Jayson,2014; Stanley, 2010)。

曾经,确定关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很容易就认为自己已经和另外一个人成为了男/女朋友,在恋爱时也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布。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仅更少地对外公开自己的感情状况,在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正处于一段明确的关系中。关系的可解释性(Accountability)原本被认为是一种和信任同样重要的特质,但我们恋爱的状态,却正在离它越来越远,不明确的关系正大行其道。

这种关系缺乏解释(unaccountability)的状态,是如何变得普遍的?我们又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接受明确的、可解释的关系?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

可解释性(Accountability),在政治、道德、商业等语境中经常被翻译成“问责制”,指的是主体需要为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负责,并有义务对情况及时做出解释。亲密关系中的可解释性,则指的是双方对这段关系的定义是明确的、有共识的;双方有义务在关系中遵守承诺,也有权要求对方遵守承诺;如果关系存在问题则需要及时让对方知晓,并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之前我们往往认为,缺乏解释的状态大多出现在关系刚刚开始的时候,比如“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暧昧。但事实上,这种状态在亲密关系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甚至会贯穿一段关系的始终(Degges-White,2017; Perel, 2014)。

1. 不确定的开始:

在很多时候,当两个人刚开始交往时,就缺乏对关系状态的互相确认。每个人对于“约会”、“恋爱”、“关系”的定义都不同,有的人认为一起吃晚餐、看电影是约会,有的人认为牵手、接吻才是约会,有的人则认为,哪怕发生了性关系也并不代表什么。因此,如果缺乏解释和说明的话,很有可能出现一方认为两个人已经进入了恋爱中,但另一方却完全不这么认为的情况。

2. 不清晰的结束:

有的关系在结束时也是缺乏解释的,没有具体的矛盾、触发事件,没有冲突,也没有明确的沟通和分手确认。有的人会选择突然消失,单方面地切断联系;有的则会减少联系频率、态度变得冷淡,但并未给出准确的说明,往往是另一半无法获得解释,不堪忍受而决定中止关系。

3. 在关系过程中保持长期不明确的状态:

有时候,我们在关系开始时的缺乏解释,会一直延续到关系的整个过程中,双方都保持着既不明确、也不公开的关系。有的人实质上处于非传统排他关系的状态里,但是并没有经过双方的知情同意。比如:

· 备胎:

有的人会同时拥有多个可以调情、提供支持的潜在伴侣,即我们俗称的“备胎”。即便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拥有一段稳定的关系,但仍然与其他人保持暧昧。有的人希望他们能够从不同的人身上达成不同的目的;有的人会把这个备胎群体看作是关系的“缓冲带”(Cushioning),当被视为主要的关系出现问题时,他们也可能会考虑在这个群体里寻找“转正”的选项。

· 藏匿:

你以为你和ta是恋爱关系或者互相认定的伴侣,但你可能会发现,虽然你们有一些情侣之间的举动和状态,但ta从来不在社交网络发布合影或者公开你们的关系,也不会把你介绍给ta的家人、朋友。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其实是被对方藏匿在某个角落,从来没有接触过ta的世界的其他部分。

Esther Perel说,是现代人的需要与恐惧,使得亲密关系越来越告别可以被明确解释的状态,进入“稳定的不确定”(stable ambiguity)状态。我们都害怕孤独,渴望与他人的关系和联结,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我们又不愿意完全投入稳定的亲密关系,享受着这种模糊界限的自由(Perel, 2014)。

亲密关系的相互依赖理论认为,关系的本质可以用奖赏和代价来衡量。我们都希望能够付出更小的代价来获得更大的奖赏,代价是需要付出的牺牲、可能承担的风险等等,而奖赏则是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庇护或者其他。如果我们评估认为,明确关系所需要的代价更多,奖赏更少,就会减弱我们进入一段确定关系的动力(as cited in,Miller, 2014)。

一、 确定关系可能付出更多代价,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替代性选择。

当我们衡量取舍时,决定我们是否待在一段关系中的关键因素是替代性选择。这个替代性选择不仅仅是其他可供选择的对象,也可能是其他生活方式。我们选择和另一个人维持一段关系,是因为自己在关系中的状态,会比没有这段关系的状态更好,也就是说,没有更好的替代性选择出现(as cited in,Miller, 2014)。

而如今,我们的替代性选择远比过去更多,也更容易获取。

1. 明确关系意味着放弃更多的潜在交往对象。

现代人能够获得的潜在交往对象更多,方式也更便捷。根据美国的数据,在20世纪50年代,两个人平均要经过6个月的交往/追求才会发生初次性关系,在80年代,这个时间间隔大约是3次约会,而如今,则只需要在约会软件上问一句“约吗”(Abad-Santos,2014)。网络的进步、在线约会工具的发展使得我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人,通过简单的左滑和右滑,几分钟的时间你就能匹配到和你地域相近、彼此看得顺眼的人。

我们也更有可能通过便利的通讯手段来同时维持更多的约会。比如,你完全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一边和约会对象吃饭,一边和另一个暧昧对象发微信。

如果要明确一段关系,特别是允许双方公开关系,我们就可能会失去和其他替代对象交往的机会。

2. 明确关系可能会失去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相对于长辈们较为稳定的生活,我们生活的变动性也随之提高。交通的发达使我们更容易迁徙,信息的便利使得我们在一生中可能接触和尝试更多的生活方式。如果和另一个人明确关系,意味着你们需要将两个人的未来放在一起考虑,你也将随之失去人生的其他一些可能性。

3. 与进入关系相比,单身也更快乐了。

恋爱的功效之一就是给我们增加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过,随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我们不太容易让自己闲着,在恋爱以外,令自己得到刺激、拥有满足感的渠道也在变多。如果明确关系,就需要放弃单身时所特有的愉悦。

二、投入一段明确的关系,可能的代价更高。

1. 共同的“财产”提高了可能的风险。

在信息不那么公开和流动的过去,当我们考虑一段关系的风险性时,可能会更多地考虑经济上的财产,或者共同的孩子及人脉。但是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小,隐私变得更少,我们曾经公布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记录。明确地定义一段关系,公开这段关系,也意味着相应的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的重合,这样的“共同财产”越多,就越有可能带来隐患。当面临关系结束时,我们需要处理的成本也可能会更高。

2. 女性权利意识的提升,可能导致男性更不愿意进入明确的关系。

随着女性权利意识的提升,也使得约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女性变得更加独立,开始愿意负担起更多的责任,但也要求更多的平等,并认为自己拥有结束关系的权利。

但这也使得男权社会中男强女弱的“稳定”关系变得难以维持,它影响了一些男性对关系的决定。他们认为,由于女性对权利的声张,她们可能对关系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不仅满足于依附和服务的角色,因此,进入一段明确的关系可能会更“麻烦”,也需要男性付出更多。而且,当女性不再是依附和从属的地位时,她们也可能随时结束这段关系,这也提高了一段关系的风险性。

尽管整体来说,给予一段关系以明确的解释变得越来越难,但也有一些人总是更加害怕给予一段关系清楚的解释(Degges-White,2017)。

· 自我中心的人:解释和承诺通常意味着互利和责任。但自我中心的人通常只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不太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一段关系,对他们来说是沉重的束缚。

· 现实感低的人:如果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主动去选择模糊的、缺乏解释的关系,那么现实感低的人就是被动地进行了这样的选择。由于他们缺乏现实检验的能力,因此难以真正地感受他人的感受。他们以为自己的想法能够被对方知道,自己拥有的感受别人也同样拥有。这样的人通常也会存在自恋的问题,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和对方的交往模式是不明确的、不公平的。

· 对能力缺乏自信的人:有的人选择不去解释一段关系,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负担一段明确关系、履行一对一承诺的能力。比如,回避型依恋的人恐惧亲密和相互依赖,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不容易给出承诺,因而会待在模糊的关系里,如果另一半提出明确沟通和定义的请求,反而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压力。

· 被动型的人:对于被动的人来说,不做解释对他们而言是更安全的方式。在交往的一开始,他们难以主动地沟通和确认关系,经常是处在“顺水推舟”的状态;在关系过程中,他们很难就应该被处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关系结束时,也许他们早已有了不满或者分开的打算,但认为自己无法正面地解决问题,害怕可能会引起的冲突,所以可能会选择不做解释就消失。

有时候,当我们分析利弊时,可能会陷入一种错觉,认为不明确的、缺乏解释的关系是完美的。它使我们能够享受亲密的奖赏,却不必全情投入,也没有义务去更多地为对方考虑,去满足对方的期待。

1. 但是,这种缺乏解释的关系状态,是对双方都有害的。

缺乏解释的关系背后,是我们对于权力的渴望,和对代价和风险的恐惧。每段关系中都存在权力的角逐,往往,拥有更多权力的,是那个对关系更少依赖、有更多独立和自主权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更加容易地离开关系。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明确的方式来规避掉可能的风险,获得更多的权力。

但是,权力严重不对等的关系是很难平稳运行的。当关系是不明确的时候,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一方将关系视为一对一的、正式的恋爱关系,但另一方则不这么认为,虽然ta既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做出否认。诚然,后者似乎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但这样的情感交换并不平衡,也很难持久,因为前者会产生痛苦,也并不会满足于长久保持这样的关系状态。一段稳定的、健康的关系,一定是建立在付出与回报基本对等,权力的斗争基本制衡的基础上。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关系里的两个人都不愿做出确定关系的决定,于是共同维持着心照不宣的暧昧状态。这种状态也许能够保持一段时间,但它是虚假的,并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所包含的信任、真诚和共情,也无法给人以归属感,我们虽然身处其中、有人陪伴,但依然会感到孤独。这样的关系也是相当脆弱的,因为只要一方有所不满、想要离开的话,关系就会迅速瓦解。

2. 非一对一的关系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明确的解释和约定是必要的。

缺乏解释的关系的危害,经常来源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如果两个人对于关系的理解完全不同,又没有进行明确的沟通的话,它就很难以健康的方式长久运作下去。无论大家的接受程度如何,价值观和偏好有着怎样的差异,唯有清晰的解释和承诺才可能让对方免于误解。

很多人都误解了“承诺”的含义,认为承诺就意味着承诺一对一的关系,或者承诺绝对长久的忠诚。但实际上,承诺只是对关系做一个明确的约定,你可以选择自己承诺的范围和程度。无论你想要选择什么样的关系状态,都要保证这个关系中的每一方都清楚了解你的想法,并达成对关系的共识。我们在之前“非一对一关系”的文章中介绍过,如果一段关系是非一对一的,同时也是知情同意的,关系中的双方(或多方)也完全有获得幸福的可能,但我们必须要对“非排他”也进行承诺。

1. 更多地着眼于奖赏,而不是代价。

进入亲密关系,代价是一定会产生的,比如,我们会难免有争吵,需要照顾对方的情绪,以及忍受更少的自由,等等。但亲密关系的基石不是付出代价,而是互相奖赏。如果我们希望关系更稳定和持久,那么就需要更多地着眼于奖赏。

有时候,并不是奖赏变得更少,而是我们会更多地放大可能的危险,而忽视这些奖赏。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介绍过,对伴侣保持“积极错觉”(即主动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彼此)是保护亲密关系的方法。当我们更多地看到奖赏,看到亲密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积极的改变,比如拥有情感的满足、安全感、共同面对困难等等,进入一段明确可解释的关系就会变得不那么难。

2. 更多地着眼于“共有”的关系,而不是“交换”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我们总是习惯用奖赏和代价来衡量亲密关系。不过,过于精确的计算和衡量并不是亲密关系好的状态。MargaretClark等人认为,亲密关系分为“交换”关系和“共有”关系,其中“交换”关系注重公平的交换,认为付出的代价都应该被奖赏所抵消;而“共有”关系则重视的是“对彼此需要的相互应答”。

整体来说,“共有”的关系状态更健康,更容易维持,关系双方更关注彼此的幸福,而不会过于追求付出立刻能够得到报答,也愿意做出一些牺牲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我们虽然也追求整体上的公平和平等,但如果能够更多地从“共有”的角度出发,不过多地计较关系中的得失,在关系中能够获得的满足感也更多(as cited in,Miller, 2014)。

其实,在年龄渐长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在被迫应对更复杂的社会和情境,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关系都掺杂了利益的交换、输赢的博弈。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精于计算,但我也常常感到自己越来越不自由。正因为如此,我反而更加期待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明确地感受和确认对彼此的感觉,享受关系中那些宝贵的单纯和坦诚。

爱情应该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充满真挚和珍重的事。

以上。

 

 

Refenrences:

Jayson, S. (2014). Is it a date? Or hanging out? Survey reflects confusion. USA Today.

Degges-White. (2017). Ever Been "Stashed" By anEx? Psychology Today.

Miller, R. (2014).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Perel, E. (2014). Relationship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of Ghosting. Esther perel.com.

Abad-Santos, A. (2014). How dates got so complicated. Vox.

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Whitton, S. W. (2010).Commitment: Functions, formation, and the securing of romantic attachment.Journalof family theory & review,2(4), 243-257.

Stanley, S. M.(2010). Is it a date? Psychology Today.

来源:KnowYourself

原标题:“恋爱降级”: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 为什么我们需要可解释的关系状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