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想住成都
当我们还沉浸在“春节”假期综合症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一些反应快的城市已经打响了新一轮的“抢人大战”。
从初七上班到现在,已经有常州、西安、南京三座城市放宽了落户的条件,而如果从2019年1月1日算起,截止目前已经有6个城市加入了这一战役。
这些城市分别是海口、广州、大连、常州、西安和南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城市加大了对本地人口租住及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比如成都高新区提出2019年将新建200万㎡人才公寓,给予3年内每个团队500㎡创业空间支持及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等。
但无论是放松落户限制,加大对保障房、人才公寓的投入还是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扶持政策,无一例外,都是在为抢人助力。
但我想说,“抢人大战”远不止于此,这场战役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或许是你无法想象的。
“抢人大战”进化史深圳领衔,2年抗战,一触即发
关于<抢人大战>,可以追溯到2016年12月份的深圳。
2016年12月,深圳市政府率先大幅放宽了落户的门槛,规定年龄在 35 岁以下,学历在专科以上的人员可以申请人才落户,率先打响“抢人大战”的第一枪。
随后,经过两年多时间,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参与“抢人”的城市已经超过了50+。
以下为2017-2018年部分重点城市人才新政情况。
(数据来源于:猎聘网)
即使是根本“不缺人”的北上广深也深陷其中,同时,国内的七个强二线城市,天津、重庆、成都、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无一例外全部参战,另外还有部分省会城市在持续不断加码。
比如西安,在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一年时间中,共调整了6次落户政策,通过放宽年龄限制、升级办理流程、扩大落户范围(一人落户直系亲属可举家随迁),简化办理程序等方式不断吸引人才落户。
这些城市究竟在恐慌什么?它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为什么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城市都在抢人?
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适龄劳动人口(14-59岁)在减少;二是人口流动减缓,总结起来,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失。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如果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就是挣钱的人比不挣钱的人多,一个挣钱的人抚养的不挣钱的人越少,那么人口红利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图片来自知乎用户)
备注:人口红利期通常发生在人口过渡时期晚期,此时因为生育率下降,使得受抚养的青幼年人口减少。当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此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现在,来看第一个原因。
今年1月23日统计局发布了《李希如: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的文章。其中提到,自2012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
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
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在减少,而随着老龄化加剧及中国新生儿出生率的持续下滑,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最终将消耗殆尽,并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人口红利”。丰富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人力成本,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前期促进了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后期又以同样的方式,让中国中西部城市获益。
总结起来,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单个城市,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来了,资源、企业、钱才会来,如果没有人,这些东西不仅不会来,原有的东西也会消失。
第二个原因,流动人口减少
这里又要提一个概念,流动人口。
所谓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也就是说,人的居住地不在户籍所在的市辖区内,就叫流动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2015年起中国流动人口出现净减少。
流动人口减少的路径有两种,一是流动人口回老家了,目前大多数的人都能在家附近的城市找到工作,不再需要到沿海城市打工;二是流动人口在居住地落户了。比如到成都打工的人,在成都买了房,落了户。
流动人口的减少,使得大多数城市等“人”上门的策略失效,需要给出一定的利好措施才能把人引过来。
除此之外,受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及居住环境等的不同,中国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成为了人口净流出城市,“不进反出”的局面甚是尴尬。
而吸附力强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虽然不愁没有人,但受制于城市承载力及居住环境,需要对人进行筛选。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如果只是依靠人口的自然增长来改变人口现状,是舍近求远的办法。
而“抢人”则是最快速、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方式,更何况,你不抢,你原有的也可能会被其他城市抢走。
城市间的 “抢人大战”就像春熙路上各大店铺推出的促销活动一样精彩纷呈,如此一来,犯难的反而是人才了。
面对眼花缭乱的城市“促销”,作为“人才”你该为什么买单?
选城市就好比选商品一样,需要有火眼金睛对比产品,更需要结合你自己的定位与需求。
因此,怎么选城市?我有以下三点核心建议,希望大家用的上。
1)结合自身条件分析城市与之匹配的职业机会与发展前景
首先,一线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但与之相匹配的必然是各行各业的“人才高周转”,换言之,就是更为彻底与残酷的商业竞争体系。
二线城市或许就业机会更少,发展前景和通道相较一线城市也差了一个量级,但工作压力和竞争也相应更小。
职业选择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再生转折点”,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机会,怎么选?还要看自己的喜好。
因此,选择城市需要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一并考虑。
2)考虑生活方式偏好
每座城市都有性格,有的热情似火,有的冷静睿智,有的自由奔放;
每座城市也有它的价值观,体现在本地人的品格与生活态度上。北京大气威严,上海精明能干,深圳新锐敏捷,成都平静闲适,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没有错,关键哪个更适合你。
3)考虑生活成本
在一线城市获取巨大优势资源的同时,代价也必然华丽而昂贵,就像奢侈品一样,需要付出难以言说的艰辛。
同样5000元的月薪,在北上深,或许只能住地下室,生活也会过得非常的拮据,但在成都、西安这些城市,至少能保证住在一个独立的单间或套一里,偶尔还能出去吃个大餐或旅游一趟。
除了以上几点,你还需考虑到,一线城市的优势资源,是否能被你有效获取,或者与你自己的目标能否匹配,再去评估你的成本付出是否值得。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我的小建议,落户的理由千千万,每个人都不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好的“归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