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包宝宝》可能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奥斯卡获奖影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包宝宝》可能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奥斯卡获奖影片

把母子冲突的高潮设计为“一口吞”,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

文|刺猬公社 铁林

北京时间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尘埃落定,热度并没有预期中来得猛,当日晚间,与奥斯卡有关的微博热搜已经被挤到前十以下。

复习一下昨天的几个大奖:拉米·马雷克(Rami Malek)凭借《波西米亚狂想曲》拿下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则颁给了影片《宠儿》的女主角奥利维亚·科尔曼(Olivia Colman)。

《绿皮书》收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凭借《罗马》获得最佳导演奖。

按照国人解读奥斯卡的惯例,与中国或者华语圈有关的电影会获得额外的关注,这次也不例外。作为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的联合出品方,阿里影业已经在昨日进行了几轮的庆祝,相关报道比较多。

另一部是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包宝宝》,获得了最佳动画短片。消息传回国内,女导演的祖籍四川等信息也被快速扒了出来。

《包宝宝》的故事里,一位加拿大华裔女性在儿子离开后陷入了焦虑,某天,她蒸好的包子突然有了生命,这位女性就把自己能够给予的全部关爱都转移到了“包子”身上,“包子”在接受照顾的同时也失去了一部分自由,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激化,在一次争吵和出走中,难过至极的她,把长大的“包子”抓了回来,一口放进了肚子里。

右为石之予

正式获奖前,获得提名的《包宝宝》在社交媒体上就已经火过一轮。对中式亲子关系的呈现和处理,引发了一部分网友的共鸣,并且触动颇深。

但和另外一群人一样,刺猬君在看这部最佳动画的时候,却感受到了“不适”。非常理解导演在处理中式亲子关系时,强调的过分照顾、保护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掌控,从短片来看,导演认为这类关系的本质最疯狂的体现是父母对子女的占有欲,为了避免孩子离开,就设计了让“母亲”一口吞掉了“孩子”的情节。

吞掉“孩子”后,母亲以泪洗面。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孩子很少被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他们被父母视为生命的延续。因此,父母会对孩子的生活加以干预。总结起来,就是两种情况:以“爱”为名的束缚和以“付出”换取回报。

去年有两部电影都很好的展示了这种特殊的亲子关系。一个是《狗十三》,一个是《谁先爱上他的》。

《狗十三》通篇都在讲述,在关系文化影响之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少女李玩的父亲,其实就是在这类教育之下培养起来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成年人。他适应了社会的一切潜规则与硬规则,符合父母对“儿子”的期待,同样的,当他开始教育小孩时,他也同样希望培养出另外一个自己,当然最好是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上比自己做得更好。

这部电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反感,有人带着孩子进了电影院,没看多久,就带着孩子出了影院。并且认为电影本身传递的价值观,不具有“实用性”,是看对社会时的“幼稚”。

还有一个是《谁先爱上他的》,这本身是一部反应同妻问题的电影。电影里有一条辅线,女主角刘三莲和儿子宋呈希之间的母子关系。宋正处于青春期,对母亲的说教非常反感,刘三莲也确实是一个很让人有负担的母亲,她在电影里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是:宋呈希,我省吃俭用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你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你给我考这种成绩,你怎么对得起我,是我不够努力吗。

这两个片子,在剧情、台词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复杂性。

反观《包宝宝》,从过度保护到“一口吃掉”,中间的逻辑线并不是很清楚。看完动画的人会知道,片子还有一个大转折,前面不合常理的情节是母亲的一场梦,离家出走的儿子回来了,他不知道为何就明白了母亲的表达方式,主动向母亲示好,三口之家迎来happy ending。

获奖后,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石之予提到:“我成长过程中,关于妈妈做包子这件事也是觉得理所当然的。她很快就搞定,很快就做好端出来了。但是这次在拍摄和研究她的技术之后,我才发现,天哪,做这个需要太多工作和努力,需要爱、汗水,甚至泪水。

我也因此多去了唐人街好多次。到那时我才从妈妈的视角来了解了很多东西。我就是那个被超级保护的包子,但还总觉得很挫败,苦恼为什么她要让我窒息,想叫她停下来。通过做这个短片,我更了解妈妈了。”

受西式教育长大的石之予很难理解父母的东方逻辑,甚至需要花费很多年,才能了解到,“照顾”和“约束”是母亲爱的表现方式。但或许也是因为个人经验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演本身已经脱离了中国的本土环境太久,距离中式亲子关系的复杂性太远。

导演说自己从母亲的照顾和体贴中感受到了中国式的母爱,片子里的逻辑同样,儿子单向意识到母爱,选择妥协。但片子上半段所讲述的,过度保护和过度照顾带来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没有解决的,只是感觉一个美好的结局是被需要的。

把母子冲突的高潮设计为“一口吞”,也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母亲吞下“儿子”的设计,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都非常大。表现冲突的方式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

在竞争相对激烈的提名中,《包宝宝》最终获奖确实有些意外。今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的共有5部,除了《包宝宝》外,还包括《冲破天际》《周末》《午后时光》《动物行为》。太崆动漫(武汉)有限公司出品《冲破天际》比较特殊,带着强烈的中国元素,讲述了一个女孩的追逐航天梦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奥斯卡有一些执念,公布结果前,国内对这部获得提名的动画短片报以厚望。

哪怕奥斯卡在国内的流量与关注度已经不及从前,但对国内用户来说,奥斯卡仍然具有强烈的品牌识别度,这次连“中国力量”重回奥斯卡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欧洲三大电影节对亚洲以及东南亚等艺术电影的照顾,反而比奥斯卡要多很多。一些用东方逻辑讲述东方故事的电影,通常有机会获得评委的青睐。比如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捧回了金棕榈奖;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在2010年,凭借影片《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了金棕榈奖。

尤其是后者,完全是热带式的价值观和节奏。

中国人对奥斯卡仍然没有脱敏。不论是中国元素、中国资本还是中国电影,凡事能和奥斯卡沾边,似乎都会成为一种肯定。

本届奥斯卡呈现出了一定的欧洲电影节的气质,比如《罗马》的优异表现。《包宝宝》也属于来自神秘东方的表达,或许,这也为影片获奖,增加了一定的筹码。

今年的奥斯卡获奖名单在你的预料之内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包宝宝》可能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奥斯卡获奖影片

把母子冲突的高潮设计为“一口吞”,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

文|刺猬公社 铁林

北京时间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尘埃落定,热度并没有预期中来得猛,当日晚间,与奥斯卡有关的微博热搜已经被挤到前十以下。

复习一下昨天的几个大奖:拉米·马雷克(Rami Malek)凭借《波西米亚狂想曲》拿下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则颁给了影片《宠儿》的女主角奥利维亚·科尔曼(Olivia Colman)。

《绿皮书》收获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凭借《罗马》获得最佳导演奖。

按照国人解读奥斯卡的惯例,与中国或者华语圈有关的电影会获得额外的关注,这次也不例外。作为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的联合出品方,阿里影业已经在昨日进行了几轮的庆祝,相关报道比较多。

另一部是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包宝宝》,获得了最佳动画短片。消息传回国内,女导演的祖籍四川等信息也被快速扒了出来。

《包宝宝》的故事里,一位加拿大华裔女性在儿子离开后陷入了焦虑,某天,她蒸好的包子突然有了生命,这位女性就把自己能够给予的全部关爱都转移到了“包子”身上,“包子”在接受照顾的同时也失去了一部分自由,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激化,在一次争吵和出走中,难过至极的她,把长大的“包子”抓了回来,一口放进了肚子里。

右为石之予

正式获奖前,获得提名的《包宝宝》在社交媒体上就已经火过一轮。对中式亲子关系的呈现和处理,引发了一部分网友的共鸣,并且触动颇深。

但和另外一群人一样,刺猬君在看这部最佳动画的时候,却感受到了“不适”。非常理解导演在处理中式亲子关系时,强调的过分照顾、保护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掌控,从短片来看,导演认为这类关系的本质最疯狂的体现是父母对子女的占有欲,为了避免孩子离开,就设计了让“母亲”一口吞掉了“孩子”的情节。

吞掉“孩子”后,母亲以泪洗面。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孩子很少被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他们被父母视为生命的延续。因此,父母会对孩子的生活加以干预。总结起来,就是两种情况:以“爱”为名的束缚和以“付出”换取回报。

去年有两部电影都很好的展示了这种特殊的亲子关系。一个是《狗十三》,一个是《谁先爱上他的》。

《狗十三》通篇都在讲述,在关系文化影响之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少女李玩的父亲,其实就是在这类教育之下培养起来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成年人。他适应了社会的一切潜规则与硬规则,符合父母对“儿子”的期待,同样的,当他开始教育小孩时,他也同样希望培养出另外一个自己,当然最好是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上比自己做得更好。

这部电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反感,有人带着孩子进了电影院,没看多久,就带着孩子出了影院。并且认为电影本身传递的价值观,不具有“实用性”,是看对社会时的“幼稚”。

还有一个是《谁先爱上他的》,这本身是一部反应同妻问题的电影。电影里有一条辅线,女主角刘三莲和儿子宋呈希之间的母子关系。宋正处于青春期,对母亲的说教非常反感,刘三莲也确实是一个很让人有负担的母亲,她在电影里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是:宋呈希,我省吃俭用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你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你给我考这种成绩,你怎么对得起我,是我不够努力吗。

这两个片子,在剧情、台词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复杂性。

反观《包宝宝》,从过度保护到“一口吃掉”,中间的逻辑线并不是很清楚。看完动画的人会知道,片子还有一个大转折,前面不合常理的情节是母亲的一场梦,离家出走的儿子回来了,他不知道为何就明白了母亲的表达方式,主动向母亲示好,三口之家迎来happy ending。

获奖后,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石之予提到:“我成长过程中,关于妈妈做包子这件事也是觉得理所当然的。她很快就搞定,很快就做好端出来了。但是这次在拍摄和研究她的技术之后,我才发现,天哪,做这个需要太多工作和努力,需要爱、汗水,甚至泪水。

我也因此多去了唐人街好多次。到那时我才从妈妈的视角来了解了很多东西。我就是那个被超级保护的包子,但还总觉得很挫败,苦恼为什么她要让我窒息,想叫她停下来。通过做这个短片,我更了解妈妈了。”

受西式教育长大的石之予很难理解父母的东方逻辑,甚至需要花费很多年,才能了解到,“照顾”和“约束”是母亲爱的表现方式。但或许也是因为个人经验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演本身已经脱离了中国的本土环境太久,距离中式亲子关系的复杂性太远。

导演说自己从母亲的照顾和体贴中感受到了中国式的母爱,片子里的逻辑同样,儿子单向意识到母爱,选择妥协。但片子上半段所讲述的,过度保护和过度照顾带来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没有解决的,只是感觉一个美好的结局是被需要的。

把母子冲突的高潮设计为“一口吞”,也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母亲吞下“儿子”的设计,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都非常大。表现冲突的方式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

在竞争相对激烈的提名中,《包宝宝》最终获奖确实有些意外。今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的共有5部,除了《包宝宝》外,还包括《冲破天际》《周末》《午后时光》《动物行为》。太崆动漫(武汉)有限公司出品《冲破天际》比较特殊,带着强烈的中国元素,讲述了一个女孩的追逐航天梦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奥斯卡有一些执念,公布结果前,国内对这部获得提名的动画短片报以厚望。

哪怕奥斯卡在国内的流量与关注度已经不及从前,但对国内用户来说,奥斯卡仍然具有强烈的品牌识别度,这次连“中国力量”重回奥斯卡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欧洲三大电影节对亚洲以及东南亚等艺术电影的照顾,反而比奥斯卡要多很多。一些用东方逻辑讲述东方故事的电影,通常有机会获得评委的青睐。比如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捧回了金棕榈奖;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在2010年,凭借影片《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了金棕榈奖。

尤其是后者,完全是热带式的价值观和节奏。

中国人对奥斯卡仍然没有脱敏。不论是中国元素、中国资本还是中国电影,凡事能和奥斯卡沾边,似乎都会成为一种肯定。

本届奥斯卡呈现出了一定的欧洲电影节的气质,比如《罗马》的优异表现。《包宝宝》也属于来自神秘东方的表达,或许,这也为影片获奖,增加了一定的筹码。

今年的奥斯卡获奖名单在你的预料之内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