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伟大科学家的真实一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伟大科学家的真实一面

爱因斯坦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

文 | 见识城邦 方在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

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

今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真实的一面。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老师,是爱因斯坦的研究者,也是《我的世界观》的编译者,今天我们向伟大的爱因斯坦致敬,通过方在庆老师,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方在庆老师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一个以往大家可能不太常见的爱因斯坦,或者说,以往我们的宣传把爱因斯坦弄得过于高大正面,或者弄得过于猥琐。但其实这两种都不是真实的爱因斯坦形象。

大家平常看到的爱因斯坦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形象——白发苍苍,慈祥的目光,然后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怜悯。但实际上爱因斯坦跟我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像这张他小时候的照片,很萌,好像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这个世界背后究竟是什么样子,他很好奇。

爱因斯坦的小学毕业合照

当时犹太人的人口数量并不多,所以爱因斯坦只能去天主教的小学上学,跟一群信天主教的小孩在一起,大部分天主教的小孩都是被老师教导得要循规蹈矩,跟我们现在幼儿园小孩差不多,但是爱因斯坦来自另外一个背景,是犹太人,所以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因斯坦有一个妹妹,两个人感情非常好,老年的时候成为非常重要的相互安慰的心灵伙伴,但是年轻的时候他们个性不太一样。

爱因斯坦中学没有毕业,擅自违背父母的意愿逃到意大利,因为他们家当时做生意失败了以后,他跑到意大利去。但是他中学没有毕业,他又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就告诉父母说我肯定能上大学。

这个时候他到了意大利,他从德国南部一个氛围严肃的环境跑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这里是德国人最喜爱的地方。德国思想家最喜爱的地方就是意大利,歌德一遇到伤心事就到意大利去一趟,德国知识分子也是这样,一遇到伤心的时候就跑到意大利去疗伤。意大利跟德国在很多程度上不太一样,这种非常吸引人的自然环境,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吸引了爱因斯坦。

他在德国虽然没有中学毕业,但是他要上大学必须中学毕业,所以后来他去瑞士的一所中学上了一年的补习班,补习班完了以后才上了大学。

这个时候的爱因斯坦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那种阴霾的心情,学校对学生的友爱平等的态度让他一辈子终身难忘。爱因斯坦一辈子虽然主动或被动地换了几次国籍,但是爱因斯坦一直保持他的瑞士护照,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时照片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以后失业了两年,终于找到了一个在专利局的工作。平常专利局长在的时候,爱因斯坦做他的专利审查工作,但是局长不在时,他就把抽屉拉开做自己的演算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大部分理论物理学家,什么都不需要,有一张纸就行了,现在连纸都不需要,有一台计算机就可以。

但是实际上爱因斯坦跟这样的理论物理学家形象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实际上他的成长受到了通俗科学读物,也就是科学普及读物很深的影响。

第二,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一个动手能力非常强的人,实际上他生长在一个被技术环境包围的氛围下,因为他们家,他叔叔和他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开了一个很大的工厂,这个工厂里面就生产一些电器产品,照明灯、发电机等等。慕尼黑啤酒节(十月啤酒节)上用的第一盏电灯就是他们家生产的,甚至慕尼黑的很多街灯都是他们家生产的,但是后来他们家生意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后来有比他们家更大的一个企业,带有更多资本的一个企业来了,西门子公司从北方下来了,就把他们给挤走了,所以这样他父亲和他叔叔就只好搬到意大利去了。爱因斯坦在这样一个氛围下长大,他们家后面就是工厂,所以这个工厂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他的叔叔经常去找他来告诉工人该怎么做,这完全跟以前的爱因斯坦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第三,爱因斯坦申请了很多专利,比如电冰箱的专利,就是爱因斯坦和他的伙伴提出来的。

爱因斯坦在他成长过程当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些人有的是非常有名的人,但是绝大部分都是默默无闻的人。其中一位对他影响非常大的是他在发表的论文里面唯一感谢过的一个人,在科学史上可以说默默无闻。

爱因斯坦喜欢音乐,喜欢航行,这里面其实还有另外的一些故事。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人,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常常说一些非常难听的话,当然跟他的处境也有些关系。身为犹太人,在跨入学术界的时候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然后又挑战一些权威,而这些权威一开始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即使他们是错的,也不承认;另外就是他在找工作方面遇到的挫折。大学毕业以后就失业,所以他给当时的欧洲几乎所有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或者物理学家都写了信,但没有一个人回信。两年内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给别人代课为生。这些经历与他的愤世嫉俗的形成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爱因斯坦一方面愤世嫉俗,其实另外一方面他非常的幽默,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非常独特。

我们现在看科普著作对他的影响。我们现在在科普方面的工作,其实做的也相当好,但是读了以后让小孩忘不掉的著作还是太少了,这种著作不光是忘不掉,而且还让你更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著作太少了。爱因斯坦非常幸运,在他小的时候,正好是在德国处于国力上升的时候,有一些人投身于这种科学普及的活动,其中有一套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这套书,是非常通俗的科学读本,作者为阿龙·伯恩斯坦。在这本书的这一册上,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一个人随着光速行进会怎么样?”

《自然科学通俗读本》

在科普读物里面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实际上是导致了爱因斯坦后来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方说他还读过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自学的不是别人教的,他的叔叔送给他一本这样的书,他自己看完了以后发现一个让他非常震惊的东西。我们以前的真理通过实践得到,比方说,火会烫手,你不信,你伸手触一下,你肯定烫伤了,这样你下次就不敢去玩火了!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实践得来,比如水到一百度就能烧开,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地方的水烧到一百度都开了,但是可能经验会反驳这一点,到了西藏,水不到一百度就开了,所以很多你从实践得到的东西不一定完全能够证明永远有效。

可是欧几里德能让你通过证明就能得到结论,比如说,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和等于180度,你把三角形画成任何一个形状都是这样,而且这是通过证明得来的,而不是实践测出来的。这对他影响非常大,他认为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整个物理学和我们科学的基础。我们科学一定要建立在一个体系上面,实际上这也影响了他后面的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原理,比如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后来他还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著作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很难读的,德国人都觉得难,对我们来讲可能难度就更大,但是爱因斯坦在十几岁时就读了康德。康德也是想给我们的整个知识寻找一种稳固的根基,我们的经验也好,理性也好,作为根基都不够,所以他提出来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所以他提出来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他们家生产的电灯照片

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后来他工作是在专利局,专利局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审查实际的专利,如果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话,是做不到的。

螺旋装置照片

这是一个螺旋装置,实际上后来用到军事上,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保持平衡的一种装置,是爱因斯坦发明的。

这个是爱因斯坦和其中的一个朋友申请的电冰箱的专利,很可惜,现在我们用的是不是他们发明的这种类型,但是他当时申请这项专利时也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考虑,最早的电冰箱噪音很大,他和别人的专利把噪音降低了。

爱因斯坦有很多朋友,绝不是像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孤军奋战。

奥林比亚学院的照片

爱因斯坦的这些朋友不是科学上特别有名的,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以后,两年没有固定工作,后来他的同学的父亲帮他找了一份工作,可是在那份工作生效之前,还有一段时间他没有钱用,所以他就在伯尔尼的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说我实际上是可以给大家辅导数学物理,谁要在这方面有困难可以来,第一次来可以免费听,结果就来了两个人。

免费听了第一次后,大家也觉得挺好了,就不要钱了听下去了,最后他们三个人之间号称成立了一个奥林比亚学院。在这里无所不读,读哲学的书,读科学的书,读文学的书,甚至常常忘了自己吃了什么东西。有一次爱因斯坦的朋友想犒劳他一下,给他买了很好的食品。其实也不是很好,但对当时他们的收入来讲,是很不错的。放在他面前,结果他稀里糊涂的给吃了,朋友问他刚才尝的东西是什么滋味?他说不知道,因为他关注于他们的讨论了。

贝索(Michele Besso )与新娘 安娜(Anna)

朋友里面还有一个对他影响很大的人叫贝索。 这个人实际上是整个狭义相对论的助产婆,也可以说是接生婆。这个人本身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但是他兴趣广泛,什么都想了解,他本来是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比爱因斯坦高几届,可是由于兴趣太广泛,毕业以后也找不到工作,爱因斯坦到了专利局以后,给局长推荐,说其实专利局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然后把他弄来了,然后爱因斯坦就跟他一起天天上下班,什么都讨论。

爱因斯坦需要的东西,想找的问题,他都能够去寻找相关的材料。爱因斯坦所有的发表论文里面,只感谢了一个人,就是他,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格罗斯曼

再有一个人,就是大学同学格罗斯曼。格罗斯曼是一个非常循规蹈矩的人,所有的课都认认真真听!

但是爱因斯坦恰恰相反,因为他很早他就把老师讲的一些内容都看过了,所以老师讲课对他来文章毫无兴吸引力,基本上不去听,但是到考试的时候就发愁了。格罗斯曼的笔记记得非常规整,所以他就把他的笔记借过来,看完了就通过考试,甚至有有些的课比格罗斯曼考得还好。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工作,就是这个同学的父亲跟专利局讲了以后找到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帮助,也来自于他。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在他提出狭义相对论两年后,他觉得狭义相对论有问题了,然后他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他在数学上碰到了难题,而这个难题是这个人帮他解决了。

这是埃伦费斯特,他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帮助爱因斯坦解决了很多问题。

爱因斯坦很喜欢音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简直棒极了,但也有个别专业人说他根本就五音不全。这里可能我们得把这两种评价打一个折中。这跟他的经历有关,他母亲的音乐素养非常不错,钢琴弹得非常好,来自一个很富有的家庭,所以在爱因斯坦五岁左右的时候就教他弹钢琴,让他拉小提琴,但是他最初学小提琴的时候和老师之间发生冲突了,把老师给轰走了。

后来他自己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尤其读康德著作,以及其他方面的著作后,发现音乐的重要性,他开始自学,实际上他的小提琴是自己学的,当然有前面的铺垫,也不能是完全自学的,所以说他弹得好,弹得不好都有可能。

爱因斯坦到美国后,纽约的朱丽叶学院有一个非常有名乐队,专门去找爱因斯坦排练过。另外一个就是常常在工作之余,他会被邀请去教授家里面演奏四人重奏。

爱因斯坦喜欢航行这件事也很有意思,这个爱好其实大家可能不了解。事实上,爱因斯坦完全不会游泳。在驾船出去的时候,如果不会游泳的话,万一来了风以后船就翻掉了。所以一般会选择一个是风平浪静的地方,在柏林的时候大部分是这样,在柏林有很多湖,没问题。等他去了美国以后,他还这样,所以有时候他就常常又被别人救起来,但他不管,他认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能够非常放松,这里面有他自己的哲学。

爱因斯坦非常风趣幽默,这跟他从小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是在德国南部慕尼黑长大的,德国南部,尤其是慕尼黑的人,带有一种天生的乐观态度,这点实际上是影响了他终生,他讲的德语带着很强烈的南德口音,慕尼黑口音,而且他的英语也带着很强的德语口音。其实他的外语里面真正能用的是法语,可是法语也有不少语法错误,可是能交谈能发表演讲,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也不容易了!

他的英语不是很好,这是他的最著名的,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要求美国加快进行原子弹研究。实际上这封信不是他写的,是别人写好了,他只是签了名而已。从这个能发现我们现在整个教育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先要自己小孩一定要学伦敦腔,或者是什么标准的美语等等。这当然非常好,如果你讲一口非常好的英语。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语言是用来沟通的。爱因斯坦的写的外文,里面是有很多语法错误,但这没有关系。

能明白,能沟通,没有发生误会。他的意大利语还可以,但不像法语那么好,唯一真正能用的外语就是法语。英语可以沟通,能够写信,能够翻译能够,但是发表出来的大部分英文文章,要么是他的夫人帮忙,要么是他的秘书帮忙从德文原文翻译的。爱因斯坦百分之九十九,我不敢说百分之百的文章和书,都是用德语写。但是发表出来倒不一定。尤其是到了美国以后,第一次发表出来的往往是英语,因为他的受众完全变了。

我们现在面临很多困难,有时候你发现同样的文章有好几个版本。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辨别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德文版本的话,可以肯定的是他第一次发表出来是英文,而且他的原稿丢失了或暂时找不到或根本没保存下来。假如有两个以上的英文版本,而只有一个德文版本,那么原文就是德文。

我们现在还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德文英文都没有了,只有日文。爱因斯坦到日本京都大学去演讲,发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演说——我是如何发明相对论的——目前就只有日文! 这篇这么重要的文章,现在只有日文。因为当时德文的翻译用日文记载下来,我们现在找不到爱因斯坦的德文原稿了。

《我的世界观》,方在庆编译,中信出版社

爱因斯坦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这一版《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这一本书,与伟大的灵魂深度对话。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方在庆,《我的世界观》编译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爱因斯坦研究者。本文整理自2019年2月24日方在庆老师北京SKP 活动现场演讲内容,有删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伟大科学家的真实一面

爱因斯坦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

文 | 见识城邦 方在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

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

今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真实的一面。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老师,是爱因斯坦的研究者,也是《我的世界观》的编译者,今天我们向伟大的爱因斯坦致敬,通过方在庆老师,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方在庆老师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一个以往大家可能不太常见的爱因斯坦,或者说,以往我们的宣传把爱因斯坦弄得过于高大正面,或者弄得过于猥琐。但其实这两种都不是真实的爱因斯坦形象。

大家平常看到的爱因斯坦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形象——白发苍苍,慈祥的目光,然后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怜悯。但实际上爱因斯坦跟我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像这张他小时候的照片,很萌,好像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这个世界背后究竟是什么样子,他很好奇。

爱因斯坦的小学毕业合照

当时犹太人的人口数量并不多,所以爱因斯坦只能去天主教的小学上学,跟一群信天主教的小孩在一起,大部分天主教的小孩都是被老师教导得要循规蹈矩,跟我们现在幼儿园小孩差不多,但是爱因斯坦来自另外一个背景,是犹太人,所以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因斯坦有一个妹妹,两个人感情非常好,老年的时候成为非常重要的相互安慰的心灵伙伴,但是年轻的时候他们个性不太一样。

爱因斯坦中学没有毕业,擅自违背父母的意愿逃到意大利,因为他们家当时做生意失败了以后,他跑到意大利去。但是他中学没有毕业,他又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就告诉父母说我肯定能上大学。

这个时候他到了意大利,他从德国南部一个氛围严肃的环境跑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这里是德国人最喜爱的地方。德国思想家最喜爱的地方就是意大利,歌德一遇到伤心事就到意大利去一趟,德国知识分子也是这样,一遇到伤心的时候就跑到意大利去疗伤。意大利跟德国在很多程度上不太一样,这种非常吸引人的自然环境,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吸引了爱因斯坦。

他在德国虽然没有中学毕业,但是他要上大学必须中学毕业,所以后来他去瑞士的一所中学上了一年的补习班,补习班完了以后才上了大学。

这个时候的爱因斯坦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那种阴霾的心情,学校对学生的友爱平等的态度让他一辈子终身难忘。爱因斯坦一辈子虽然主动或被动地换了几次国籍,但是爱因斯坦一直保持他的瑞士护照,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时照片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以后失业了两年,终于找到了一个在专利局的工作。平常专利局长在的时候,爱因斯坦做他的专利审查工作,但是局长不在时,他就把抽屉拉开做自己的演算了。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大部分理论物理学家,什么都不需要,有一张纸就行了,现在连纸都不需要,有一台计算机就可以。

但是实际上爱因斯坦跟这样的理论物理学家形象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实际上他的成长受到了通俗科学读物,也就是科学普及读物很深的影响。

第二,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一个动手能力非常强的人,实际上他生长在一个被技术环境包围的氛围下,因为他们家,他叔叔和他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开了一个很大的工厂,这个工厂里面就生产一些电器产品,照明灯、发电机等等。慕尼黑啤酒节(十月啤酒节)上用的第一盏电灯就是他们家生产的,甚至慕尼黑的很多街灯都是他们家生产的,但是后来他们家生意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后来有比他们家更大的一个企业,带有更多资本的一个企业来了,西门子公司从北方下来了,就把他们给挤走了,所以这样他父亲和他叔叔就只好搬到意大利去了。爱因斯坦在这样一个氛围下长大,他们家后面就是工厂,所以这个工厂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他的叔叔经常去找他来告诉工人该怎么做,这完全跟以前的爱因斯坦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第三,爱因斯坦申请了很多专利,比如电冰箱的专利,就是爱因斯坦和他的伙伴提出来的。

爱因斯坦在他成长过程当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些人有的是非常有名的人,但是绝大部分都是默默无闻的人。其中一位对他影响非常大的是他在发表的论文里面唯一感谢过的一个人,在科学史上可以说默默无闻。

爱因斯坦喜欢音乐,喜欢航行,这里面其实还有另外的一些故事。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人,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常常说一些非常难听的话,当然跟他的处境也有些关系。身为犹太人,在跨入学术界的时候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然后又挑战一些权威,而这些权威一开始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即使他们是错的,也不承认;另外就是他在找工作方面遇到的挫折。大学毕业以后就失业,所以他给当时的欧洲几乎所有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或者物理学家都写了信,但没有一个人回信。两年内没有固定的工作,靠给别人代课为生。这些经历与他的愤世嫉俗的形成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爱因斯坦一方面愤世嫉俗,其实另外一方面他非常的幽默,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非常独特。

我们现在看科普著作对他的影响。我们现在在科普方面的工作,其实做的也相当好,但是读了以后让小孩忘不掉的著作还是太少了,这种著作不光是忘不掉,而且还让你更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著作太少了。爱因斯坦非常幸运,在他小的时候,正好是在德国处于国力上升的时候,有一些人投身于这种科学普及的活动,其中有一套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这套书,是非常通俗的科学读本,作者为阿龙·伯恩斯坦。在这本书的这一册上,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一个人随着光速行进会怎么样?”

《自然科学通俗读本》

在科普读物里面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实际上是导致了爱因斯坦后来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方说他还读过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自学的不是别人教的,他的叔叔送给他一本这样的书,他自己看完了以后发现一个让他非常震惊的东西。我们以前的真理通过实践得到,比方说,火会烫手,你不信,你伸手触一下,你肯定烫伤了,这样你下次就不敢去玩火了!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实践得来,比如水到一百度就能烧开,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地方的水烧到一百度都开了,但是可能经验会反驳这一点,到了西藏,水不到一百度就开了,所以很多你从实践得到的东西不一定完全能够证明永远有效。

可是欧几里德能让你通过证明就能得到结论,比如说,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和等于180度,你把三角形画成任何一个形状都是这样,而且这是通过证明得来的,而不是实践测出来的。这对他影响非常大,他认为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整个物理学和我们科学的基础。我们科学一定要建立在一个体系上面,实际上这也影响了他后面的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原理,比如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后来他还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著作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很难读的,德国人都觉得难,对我们来讲可能难度就更大,但是爱因斯坦在十几岁时就读了康德。康德也是想给我们的整个知识寻找一种稳固的根基,我们的经验也好,理性也好,作为根基都不够,所以他提出来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所以他提出来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他们家生产的电灯照片

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后来他工作是在专利局,专利局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审查实际的专利,如果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话,是做不到的。

螺旋装置照片

这是一个螺旋装置,实际上后来用到军事上,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保持平衡的一种装置,是爱因斯坦发明的。

这个是爱因斯坦和其中的一个朋友申请的电冰箱的专利,很可惜,现在我们用的是不是他们发明的这种类型,但是他当时申请这项专利时也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考虑,最早的电冰箱噪音很大,他和别人的专利把噪音降低了。

爱因斯坦有很多朋友,绝不是像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孤军奋战。

奥林比亚学院的照片

爱因斯坦的这些朋友不是科学上特别有名的,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以后,两年没有固定工作,后来他的同学的父亲帮他找了一份工作,可是在那份工作生效之前,还有一段时间他没有钱用,所以他就在伯尔尼的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说我实际上是可以给大家辅导数学物理,谁要在这方面有困难可以来,第一次来可以免费听,结果就来了两个人。

免费听了第一次后,大家也觉得挺好了,就不要钱了听下去了,最后他们三个人之间号称成立了一个奥林比亚学院。在这里无所不读,读哲学的书,读科学的书,读文学的书,甚至常常忘了自己吃了什么东西。有一次爱因斯坦的朋友想犒劳他一下,给他买了很好的食品。其实也不是很好,但对当时他们的收入来讲,是很不错的。放在他面前,结果他稀里糊涂的给吃了,朋友问他刚才尝的东西是什么滋味?他说不知道,因为他关注于他们的讨论了。

贝索(Michele Besso )与新娘 安娜(Anna)

朋友里面还有一个对他影响很大的人叫贝索。 这个人实际上是整个狭义相对论的助产婆,也可以说是接生婆。这个人本身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但是他兴趣广泛,什么都想了解,他本来是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比爱因斯坦高几届,可是由于兴趣太广泛,毕业以后也找不到工作,爱因斯坦到了专利局以后,给局长推荐,说其实专利局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然后把他弄来了,然后爱因斯坦就跟他一起天天上下班,什么都讨论。

爱因斯坦需要的东西,想找的问题,他都能够去寻找相关的材料。爱因斯坦所有的发表论文里面,只感谢了一个人,就是他,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格罗斯曼

再有一个人,就是大学同学格罗斯曼。格罗斯曼是一个非常循规蹈矩的人,所有的课都认认真真听!

但是爱因斯坦恰恰相反,因为他很早他就把老师讲的一些内容都看过了,所以老师讲课对他来文章毫无兴吸引力,基本上不去听,但是到考试的时候就发愁了。格罗斯曼的笔记记得非常规整,所以他就把他的笔记借过来,看完了就通过考试,甚至有有些的课比格罗斯曼考得还好。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工作,就是这个同学的父亲跟专利局讲了以后找到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帮助,也来自于他。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在他提出狭义相对论两年后,他觉得狭义相对论有问题了,然后他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他在数学上碰到了难题,而这个难题是这个人帮他解决了。

这是埃伦费斯特,他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帮助爱因斯坦解决了很多问题。

爱因斯坦很喜欢音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简直棒极了,但也有个别专业人说他根本就五音不全。这里可能我们得把这两种评价打一个折中。这跟他的经历有关,他母亲的音乐素养非常不错,钢琴弹得非常好,来自一个很富有的家庭,所以在爱因斯坦五岁左右的时候就教他弹钢琴,让他拉小提琴,但是他最初学小提琴的时候和老师之间发生冲突了,把老师给轰走了。

后来他自己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尤其读康德著作,以及其他方面的著作后,发现音乐的重要性,他开始自学,实际上他的小提琴是自己学的,当然有前面的铺垫,也不能是完全自学的,所以说他弹得好,弹得不好都有可能。

爱因斯坦到美国后,纽约的朱丽叶学院有一个非常有名乐队,专门去找爱因斯坦排练过。另外一个就是常常在工作之余,他会被邀请去教授家里面演奏四人重奏。

爱因斯坦喜欢航行这件事也很有意思,这个爱好其实大家可能不了解。事实上,爱因斯坦完全不会游泳。在驾船出去的时候,如果不会游泳的话,万一来了风以后船就翻掉了。所以一般会选择一个是风平浪静的地方,在柏林的时候大部分是这样,在柏林有很多湖,没问题。等他去了美国以后,他还这样,所以有时候他就常常又被别人救起来,但他不管,他认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能够非常放松,这里面有他自己的哲学。

爱因斯坦非常风趣幽默,这跟他从小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是在德国南部慕尼黑长大的,德国南部,尤其是慕尼黑的人,带有一种天生的乐观态度,这点实际上是影响了他终生,他讲的德语带着很强烈的南德口音,慕尼黑口音,而且他的英语也带着很强的德语口音。其实他的外语里面真正能用的是法语,可是法语也有不少语法错误,可是能交谈能发表演讲,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也不容易了!

他的英语不是很好,这是他的最著名的,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要求美国加快进行原子弹研究。实际上这封信不是他写的,是别人写好了,他只是签了名而已。从这个能发现我们现在整个教育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先要自己小孩一定要学伦敦腔,或者是什么标准的美语等等。这当然非常好,如果你讲一口非常好的英语。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语言是用来沟通的。爱因斯坦的写的外文,里面是有很多语法错误,但这没有关系。

能明白,能沟通,没有发生误会。他的意大利语还可以,但不像法语那么好,唯一真正能用的外语就是法语。英语可以沟通,能够写信,能够翻译能够,但是发表出来的大部分英文文章,要么是他的夫人帮忙,要么是他的秘书帮忙从德文原文翻译的。爱因斯坦百分之九十九,我不敢说百分之百的文章和书,都是用德语写。但是发表出来倒不一定。尤其是到了美国以后,第一次发表出来的往往是英语,因为他的受众完全变了。

我们现在面临很多困难,有时候你发现同样的文章有好几个版本。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辨别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德文版本的话,可以肯定的是他第一次发表出来是英文,而且他的原稿丢失了或暂时找不到或根本没保存下来。假如有两个以上的英文版本,而只有一个德文版本,那么原文就是德文。

我们现在还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德文英文都没有了,只有日文。爱因斯坦到日本京都大学去演讲,发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演说——我是如何发明相对论的——目前就只有日文! 这篇这么重要的文章,现在只有日文。因为当时德文的翻译用日文记载下来,我们现在找不到爱因斯坦的德文原稿了。

《我的世界观》,方在庆编译,中信出版社

爱因斯坦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这一版《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这一本书,与伟大的灵魂深度对话。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方在庆,《我的世界观》编译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爱因斯坦研究者。本文整理自2019年2月24日方在庆老师北京SKP 活动现场演讲内容,有删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