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书福研究(上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书福研究(上篇)

李书福如何排除万难、闯过了无数道险关,带领吉利走到了现在的辉煌?

文|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这个老哥大家应该听说过,可是要让你说清楚他的身份能说完整的也不会太多。

他就是吉利汽车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李书福。再有一个身份是沃尔沃全球董事长,今年又添了一个有很大含金量的身份:戴姆勒集团大股东,那可是著名的奔驰汽车的母公司啊。

如果还对不上号,就看央视每天早间新闻的广告。

李书福操着浓重的浙江台州口音说:我是台州人,我的汽车梦,台州再出发!

就是这位老哥了。

李书福在业内的绰号叫“汽车疯子”,显然是早期创业企业家们有点看不上他的贬义叫法。

2001年,在央视《对话》栏目上,三位企业家柳传志、刘永好、李书福同台受访,从知名度与公众亮眼度方面就是这个顺序,柳传志显然对这位照相馆出身的农民企业家没看上眼,也不觉得这位农民老弟能做好汽车这洋玩意儿。

也难怪老柳看不上李老弟,那时李书福刚刚拿到汽车“准生证”,前面代工电冰箱和踏板摩托车的经历确实不能证明他一定能做好汽车。殊不知那时的李书福已经暗自立志要做中国汽车业老大,甚至在世界汽车领域也要占有一席之地!

果然,2010年他收购了沃尔沃,2017年兼并了马来西亚汽车宝腾(英国著名跑车Lotus在宝腾旗下),2018年又成为著名品牌戴姆勒集团的大股东。

中间还包括收购了2-3家电动车公司,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据传,吉利曾经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集团洽谈收购事宜,那可是囊括克莱斯勒、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及玛莎拉蒂等名牌的汽车集团。

至此,谁也不能小看这位放牛娃出身的企业家了,柳传志在18年的“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公开承认,当年对李书福确实是看走眼了,没想到这老弟真做成了世界级汽车大王,为中国企业家登上世界舞台争了光!

对于李书福是如何排除万难、闯过了无数道险关,带领吉利走到了现在的辉煌,大家一定想知道几个关键问题:

  • 李书福是如何运用资本手段成为世界级汽车大王的?

  • 他是怎么以一介民营车企之力扭转中国车企落后局面的?

  • 网络汽车怼实体汽车?智能怼沙发?

  • 他为什么可以从放牛娃成长为世界级汽车大王?

李书福是如何运用资本手段成为世界级汽车大王的?

李书福的创业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开始的,19岁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以照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几年里从“野照相”到有了“照相馆”,一路走来还是挺顺的。

两年后,从冰箱配件再创业到直接生产冰箱,再次展现福哥的“手艺活”。

几年后,生产出非常畅销的“北极花”冰箱,可是民营企业身份拿不到政府认可的“准生证”。

无奈之下再度转行做摩托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

94年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李书福有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造汽车”。98年没有准生证的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

没有汽车生产牌照的吉利坚持了“8年抗战”,生产了各种类型汽车。终于在2001年年底盼来了“准生证”。

在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里,吉利终于获得了轿车生产资格。此时的吉利已经是个老资格的汽车厂商了。转过年一开春,不安分的福哥已经把眼睛瞄上了国际品牌。

吉利中高层都记得,这一年在浙江临海召开的一次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忽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

当时在座的与会人员全懵了。

那时距离真正买下沃尔沃又是一个“8年抗战”!

沃尔沃是谁呀?

这家于1927年成立的瑞典汽车公司是瑞典人最引以为傲的汽车公司,其背后的沃尔沃集团(AB Volvo)在欧洲更是广为人知,是世界领先的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发动机制造商。

在历史上,沃尔沃曾与ABB(奥迪奔驰宝马)在市场上分庭抗礼。

以销量计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奔驰、宝马和奥迪公司的发展均落后于沃尔沃汽车公司。

20世纪80年代,沃尔沃仍与奔驰、宝马并驾齐驱,并略胜于宝马公司。

以1986年为例,沃尔沃的年销量是50.4万辆,奔驰销量为59.2万辆,奥迪销量是35.3万辆,宝马的销量为43.2万辆。

李书福为什么盯上了沃尔沃呢?原因只有一个:沃尔沃的原创能力很强,安全基因举世无双,还有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及环保技术全球领先。

李书福在吉利才诞生不久已经在考虑如何成为世界级车企了!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四平八稳地发展肯定是没戏的,并购国际厂商才是唯一的赶超之路。

可是并购国际厂商谈何容易啊!?

从07年中开始实际运作到10年中最终签约,这3年的艰苦谈判过程中至少过了4道“鬼门关”。

第一关是外方是否同意卖的问题?

吉利方在07年到08年分别致函福特汽车总部,表达希望收购沃尔沃,当时福特汽车总部的答复是:沃尔沃不卖!

08年的金融危机帮了大忙,美国汽车销量大幅下滑17%,而同期中国汽车市场上涨10%。此时沃尔沃的东家美国福特汽车才决定“认真考虑”出售沃尔沃。

第二关是吉利能否买的问题?

这里主要是指国家是否同意吉利买?国家这关至少要经过三大部门审批:发改委、商务部和外管局,如果是国企还有国资委的审批。

一般这种事肯定是优先实力雄厚的国企,幸好几大国企对这个案子没有兴趣,吉利“幸运”地拿到了审批。

第三关就是最艰难的谈判过程。

其中最复杂的是知识产权谈判,包含广泛授权、有限授权和排除性授权。

最终还是谈下来了。

价格方面最初福特报价35亿美元,吉利方面财务负责人在沃尔沃三年预测时发现了漏洞,成功地降低了17亿美元。

在主要商业条款基本谈妥时,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沃尔沃工会。工会关心未来对现有工人安排?待遇变化?是否搬迁等问题。如果他们不满意并购案是通过不了的。

在李书福和谈判团队努力下也化解了。

最后一关就是并购资金问题。

这关也是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大部分资金有着落时,就差10亿资金缺口,眼看没有任何办法了。

最后一颗稻草是上海一家企业,经过艰苦谈判终于以成立合资公司形式出资,但是要李书福个人终身反担保。

“我把身家性命都赌上了。”

李书福已经为此拼到底了!

2010年8月2日,在英国伦敦交割仪式后,助理对李书福说:“恭喜你啊,董事长,万里长征终于走下来了。”

李书福很沉静,没有欢呼,也没有喜形于色,只说了句:“我们才走出了第一步,现在如何把沃尔沃发展好才是更重、更长远的任务。”

如果说沃尔沃是李书福第一个对外并购大动作的话,那在完成后3年,他瞄准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英国伦敦出租车。

为此目标,2013年,吉利以1000万英镑收购了伦敦出租车公司。

随后吉利在考文垂的安斯蒂新工厂正式落成,首款车型是即将上市的TX5黑色出租车。

又过了两年,李书福喵上了第三个目标——马来西亚DRB集团。

这个集团作为马来西亚的民族汽车品牌非同小可,宝腾公司不仅具有非常强的历史基础,同时它也是一支正规军,具备非常强大的研发能力,在技术、人才各方面也拥有良好的储备的。著名的原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也在宝腾旗下。

在竞标并购宝腾时竞争异常激烈,从最开始的20多家全球汽车公司集团参与竞标,进入到第三轮的时候,吉利还面对了雪铁龙和雷诺两位强大的对手参与竞标。

吉利的投行顾问曾经建议吉利撤出竞争,可李书福那不服输劲头上来了谁也拦不住,经过请宝腾高层参观吉利研究院与造型中心后,最终让投行顾问和马来西亚方面看到了实力。

更重要的是吉利有盘活沃尔沃与收购伦敦出租车的经验,这些在决策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最终吉利拿下了宝腾49.9%的股份,李书福将这次收购定义为一场与宝腾汽车的合作。

此次收购的一个更重要意义是:

开启了中国汽车品牌“以技术换市场”的先例,也标志着吉利已经完成了由“技术输入—技术消化—技术输出”为主线的战略转变。

收购了沃尔沃、伦敦出租车、宝腾路特斯后,“疯子”李书福没有停歇,第四个目标又瞄向了戴姆勒。

这个家族企业可了不得,戴姆勒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旗下业务部门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戴姆勒卡车、梅赛德斯-奔驰轻型商务车、戴姆勒客车和戴姆勒金融服务。

为什么要吃下戴姆勒?李书福的预测是这样:

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谁能届时占领技术制高点,谁就是胜利者。

在李书福看来,戴姆勒是全球汽车领导者,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各领域都是引领者,从战略协同的角度,戴姆勒与吉利、沃尔沃产生协同效应,这是吉利入股戴姆勒的一大原因。

收购戴姆勒的资金从何而来?

这次李书福是启用了海外融资平台。整个交易本身是在完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完成,是一场极具价值的入股行为。最终以90亿美元购得戴姆勒9.69%股份,成为戴姆勒单一大股东。

至此吉利汽车集团旗下已经包括沃尔沃、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伦敦电动汽车及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

成为了世界级汽车集团。

他是怎么以一介民营车企之力扭转中国车企落后局面的?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不得不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汽车发展史。

1949年以前中国基本没有汽车工业,建国后逐渐形成了一汽、二汽、上汽、北汽等一批国有骨干车企,生产的都是老款式的卡车、轿车、吉普车等。与国际车企的差距至少有30-40年。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WTO规则外国车企是要进入中国市场的。

记得当年谈判入世时最艰难的是两块“骨头”,一个是汽车市场一个是金融市场。

前者是以渐进与变相的形式开放,后者是拖到不能再拖时开放。

什么叫“渐进与变相的形式”?这就是当时主导汽车工业主管部门的奇葩想法:

他们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意思是汽车市场可以向外资企业打开,但是要换回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

这个策略听起来不错,可是执行起来不是那回事!

20年后回头看,我们的市场是让出去了,而我们所期盼的技术却没有换来。

具体从操作层面看,政府是以两种形式开放汽车市场的:

一是对一些国外高端品牌有限开放了市场,关税壁垒高,销售数量有限;二是在中低端品牌要求与国外品牌建立合资企业,中方51%外方49%。

由于这部分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有效的打开了中国市场。表面看中方控股,利润似乎可以拿到大头。实际上算清帐后完全不是那回事。

由于外方的汽车部件是以KD方式进口的,这里又分为:CKD全散件组装、SKD半散件组装、DKD直接组装三种模式。

无论哪种模式,主要零部件均为原厂商进口。如果把这部分成本算进去。外商实际拿到的利润是70%以上,中方拿到的利润是20%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关键零部件全是进口的,中方仍然没有参与这部分的研制与开发,这部分汽车核心技术永远也没机会学习与掌握,所以“换技术”就成了一句空话。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汽车市场上全面开放了,可是赚到大钱的是外资车企,核心技术仍然在外企手里,中国车企仍然是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没有什么明显的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30年时中国汽车工业就是那个状况,马路上什么品牌车都有了,可是中国自主品牌车要么是中低端合资车,要么是国产低端车。事实上还是被外国品牌主导着市场。

好在那时已经出现了几个国产汽车厂商,吉利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中国车企忙活了几十年,虽然规模是起来了,可是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汽车工业没有打成翻身仗。

这就是现实!

套用一句伟人的话: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事实证明:国有四大车企是没能担起这个担子,难道真要让力单势薄的民营车企来承担?

说到这,我们可以回到本文前面的部分了,2001年底,在李书福刚拿到汽车生产“准生证”,他就喊出了要做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车企的口号!

别怪柳传志说他“痴人说梦”,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认为这是“疯话”。

可是到了改革开放40年这个时间点,我们再看这位“汽车疯子”的话,所有人都认为他说的已经变成现实!

这个弯子是怎么转过来的?

按柳传志的话,这个“弯道超车”是怎么实现的?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思考的。

如果现在让我们总结李书福的成功经验,我觉得确实有几个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他有雄心有胆识;

第二,他有一整套具体的战略路线图;

第三,他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又有大胆细致的实施能力。

这几点加起来就可以把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真的实现了!

早在2014年,李书福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我们未来的汽车生活”的精彩演讲。在演讲中,他这样回顾自己的过去:

“我们总觉得技术和世界上最顶尖的汽车同行相比,差距还是明摆着的。中国所有自主品牌汽车公司都面临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吉利也一样。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

自己这么一点一点地成长,可以,但仍然面临能不能赶上全球同行,我们的品牌附加值能不能赶上竞争同行,我们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企业管制能力能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和同行形成竞争而且取得成功的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自身发展与外部并购,我们认为要分两条腿走路,两个方面都要齐步走。

一方面,自己要开展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培训,要招聘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汽车行业精英分子,会聚到吉利汽车的旗下,为吉利汽车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去并购海外的成熟技术、成熟零部件、成熟汽车公司。

我们在2002年基本上已经形成这样一种战略思考,就是既要把自己的基础做扎实,把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做好,同时我们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为自己理想实现提供支持”。

李书福有个预测绝对是全球格局的、战略性的:

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谁能届时占领技术制高点,谁就是胜利者。

实际上,这点已经让我们看出了端倪。

全球汽车产业除了日韩系,欧美系基本上聚焦到了两大汽车集团——大众与福特集团。

大众旗下汇集了:大众、CC、迈腾、捷达、宝来、高尔夫、奥迪、斯柯达、布加迪、宾利、兰博基尼、保时捷等著名品牌;

福特旗下汇集了:福特、林肯、水星、阿斯顿.马丁、捷豹、马自达、雪弗莱、卡迪拉克等著名品牌。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大众还是福特都是中低端汽车厂商,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他们销量大市场份额大。

以至于他们的资产盘子大,在市场上得以稳固地发展与生存。

而那些高端品牌也是由于销量小市场份额小,则难以在市场上生存,最终往往被那些“大体量”厂商所并购。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难道第三个此等体量的厂商会来自于中国吗?如果是这样,难道这个位子非吉利莫属吗?

至少目前来看趋势是如此,李书福的雄心与出手动作在不断证明这个趋势!

果真如此,吉利将超越所有国有车企和其他民营车企,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这个“悬案”在几年后就会有答案,我们先预祝李书福早日达到这个战略目标!

(未完待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书福

  • 小米发布会,少了李书福?
  • 唐山市委书记武卫东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行座谈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书福研究(上篇)

李书福如何排除万难、闯过了无数道险关,带领吉利走到了现在的辉煌?

文|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这个老哥大家应该听说过,可是要让你说清楚他的身份能说完整的也不会太多。

他就是吉利汽车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李书福。再有一个身份是沃尔沃全球董事长,今年又添了一个有很大含金量的身份:戴姆勒集团大股东,那可是著名的奔驰汽车的母公司啊。

如果还对不上号,就看央视每天早间新闻的广告。

李书福操着浓重的浙江台州口音说:我是台州人,我的汽车梦,台州再出发!

就是这位老哥了。

李书福在业内的绰号叫“汽车疯子”,显然是早期创业企业家们有点看不上他的贬义叫法。

2001年,在央视《对话》栏目上,三位企业家柳传志、刘永好、李书福同台受访,从知名度与公众亮眼度方面就是这个顺序,柳传志显然对这位照相馆出身的农民企业家没看上眼,也不觉得这位农民老弟能做好汽车这洋玩意儿。

也难怪老柳看不上李老弟,那时李书福刚刚拿到汽车“准生证”,前面代工电冰箱和踏板摩托车的经历确实不能证明他一定能做好汽车。殊不知那时的李书福已经暗自立志要做中国汽车业老大,甚至在世界汽车领域也要占有一席之地!

果然,2010年他收购了沃尔沃,2017年兼并了马来西亚汽车宝腾(英国著名跑车Lotus在宝腾旗下),2018年又成为著名品牌戴姆勒集团的大股东。

中间还包括收购了2-3家电动车公司,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据传,吉利曾经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集团洽谈收购事宜,那可是囊括克莱斯勒、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及玛莎拉蒂等名牌的汽车集团。

至此,谁也不能小看这位放牛娃出身的企业家了,柳传志在18年的“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公开承认,当年对李书福确实是看走眼了,没想到这老弟真做成了世界级汽车大王,为中国企业家登上世界舞台争了光!

对于李书福是如何排除万难、闯过了无数道险关,带领吉利走到了现在的辉煌,大家一定想知道几个关键问题:

  • 李书福是如何运用资本手段成为世界级汽车大王的?

  • 他是怎么以一介民营车企之力扭转中国车企落后局面的?

  • 网络汽车怼实体汽车?智能怼沙发?

  • 他为什么可以从放牛娃成长为世界级汽车大王?

李书福是如何运用资本手段成为世界级汽车大王的?

李书福的创业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开始的,19岁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以照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几年里从“野照相”到有了“照相馆”,一路走来还是挺顺的。

两年后,从冰箱配件再创业到直接生产冰箱,再次展现福哥的“手艺活”。

几年后,生产出非常畅销的“北极花”冰箱,可是民营企业身份拿不到政府认可的“准生证”。

无奈之下再度转行做摩托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

94年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李书福有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造汽车”。98年没有准生证的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

没有汽车生产牌照的吉利坚持了“8年抗战”,生产了各种类型汽车。终于在2001年年底盼来了“准生证”。

在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里,吉利终于获得了轿车生产资格。此时的吉利已经是个老资格的汽车厂商了。转过年一开春,不安分的福哥已经把眼睛瞄上了国际品牌。

吉利中高层都记得,这一年在浙江临海召开的一次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忽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

当时在座的与会人员全懵了。

那时距离真正买下沃尔沃又是一个“8年抗战”!

沃尔沃是谁呀?

这家于1927年成立的瑞典汽车公司是瑞典人最引以为傲的汽车公司,其背后的沃尔沃集团(AB Volvo)在欧洲更是广为人知,是世界领先的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发动机制造商。

在历史上,沃尔沃曾与ABB(奥迪奔驰宝马)在市场上分庭抗礼。

以销量计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奔驰、宝马和奥迪公司的发展均落后于沃尔沃汽车公司。

20世纪80年代,沃尔沃仍与奔驰、宝马并驾齐驱,并略胜于宝马公司。

以1986年为例,沃尔沃的年销量是50.4万辆,奔驰销量为59.2万辆,奥迪销量是35.3万辆,宝马的销量为43.2万辆。

李书福为什么盯上了沃尔沃呢?原因只有一个:沃尔沃的原创能力很强,安全基因举世无双,还有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及环保技术全球领先。

李书福在吉利才诞生不久已经在考虑如何成为世界级车企了!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四平八稳地发展肯定是没戏的,并购国际厂商才是唯一的赶超之路。

可是并购国际厂商谈何容易啊!?

从07年中开始实际运作到10年中最终签约,这3年的艰苦谈判过程中至少过了4道“鬼门关”。

第一关是外方是否同意卖的问题?

吉利方在07年到08年分别致函福特汽车总部,表达希望收购沃尔沃,当时福特汽车总部的答复是:沃尔沃不卖!

08年的金融危机帮了大忙,美国汽车销量大幅下滑17%,而同期中国汽车市场上涨10%。此时沃尔沃的东家美国福特汽车才决定“认真考虑”出售沃尔沃。

第二关是吉利能否买的问题?

这里主要是指国家是否同意吉利买?国家这关至少要经过三大部门审批:发改委、商务部和外管局,如果是国企还有国资委的审批。

一般这种事肯定是优先实力雄厚的国企,幸好几大国企对这个案子没有兴趣,吉利“幸运”地拿到了审批。

第三关就是最艰难的谈判过程。

其中最复杂的是知识产权谈判,包含广泛授权、有限授权和排除性授权。

最终还是谈下来了。

价格方面最初福特报价35亿美元,吉利方面财务负责人在沃尔沃三年预测时发现了漏洞,成功地降低了17亿美元。

在主要商业条款基本谈妥时,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沃尔沃工会。工会关心未来对现有工人安排?待遇变化?是否搬迁等问题。如果他们不满意并购案是通过不了的。

在李书福和谈判团队努力下也化解了。

最后一关就是并购资金问题。

这关也是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大部分资金有着落时,就差10亿资金缺口,眼看没有任何办法了。

最后一颗稻草是上海一家企业,经过艰苦谈判终于以成立合资公司形式出资,但是要李书福个人终身反担保。

“我把身家性命都赌上了。”

李书福已经为此拼到底了!

2010年8月2日,在英国伦敦交割仪式后,助理对李书福说:“恭喜你啊,董事长,万里长征终于走下来了。”

李书福很沉静,没有欢呼,也没有喜形于色,只说了句:“我们才走出了第一步,现在如何把沃尔沃发展好才是更重、更长远的任务。”

如果说沃尔沃是李书福第一个对外并购大动作的话,那在完成后3年,他瞄准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英国伦敦出租车。

为此目标,2013年,吉利以1000万英镑收购了伦敦出租车公司。

随后吉利在考文垂的安斯蒂新工厂正式落成,首款车型是即将上市的TX5黑色出租车。

又过了两年,李书福喵上了第三个目标——马来西亚DRB集团。

这个集团作为马来西亚的民族汽车品牌非同小可,宝腾公司不仅具有非常强的历史基础,同时它也是一支正规军,具备非常强大的研发能力,在技术、人才各方面也拥有良好的储备的。著名的原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也在宝腾旗下。

在竞标并购宝腾时竞争异常激烈,从最开始的20多家全球汽车公司集团参与竞标,进入到第三轮的时候,吉利还面对了雪铁龙和雷诺两位强大的对手参与竞标。

吉利的投行顾问曾经建议吉利撤出竞争,可李书福那不服输劲头上来了谁也拦不住,经过请宝腾高层参观吉利研究院与造型中心后,最终让投行顾问和马来西亚方面看到了实力。

更重要的是吉利有盘活沃尔沃与收购伦敦出租车的经验,这些在决策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最终吉利拿下了宝腾49.9%的股份,李书福将这次收购定义为一场与宝腾汽车的合作。

此次收购的一个更重要意义是:

开启了中国汽车品牌“以技术换市场”的先例,也标志着吉利已经完成了由“技术输入—技术消化—技术输出”为主线的战略转变。

收购了沃尔沃、伦敦出租车、宝腾路特斯后,“疯子”李书福没有停歇,第四个目标又瞄向了戴姆勒。

这个家族企业可了不得,戴姆勒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旗下业务部门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戴姆勒卡车、梅赛德斯-奔驰轻型商务车、戴姆勒客车和戴姆勒金融服务。

为什么要吃下戴姆勒?李书福的预测是这样:

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谁能届时占领技术制高点,谁就是胜利者。

在李书福看来,戴姆勒是全球汽车领导者,在电动化、智能化、无人驾驶与共享出行各领域都是引领者,从战略协同的角度,戴姆勒与吉利、沃尔沃产生协同效应,这是吉利入股戴姆勒的一大原因。

收购戴姆勒的资金从何而来?

这次李书福是启用了海外融资平台。整个交易本身是在完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完成,是一场极具价值的入股行为。最终以90亿美元购得戴姆勒9.69%股份,成为戴姆勒单一大股东。

至此吉利汽车集团旗下已经包括沃尔沃、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伦敦电动汽车及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

成为了世界级汽车集团。

他是怎么以一介民营车企之力扭转中国车企落后局面的?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不得不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汽车发展史。

1949年以前中国基本没有汽车工业,建国后逐渐形成了一汽、二汽、上汽、北汽等一批国有骨干车企,生产的都是老款式的卡车、轿车、吉普车等。与国际车企的差距至少有30-40年。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WTO规则外国车企是要进入中国市场的。

记得当年谈判入世时最艰难的是两块“骨头”,一个是汽车市场一个是金融市场。

前者是以渐进与变相的形式开放,后者是拖到不能再拖时开放。

什么叫“渐进与变相的形式”?这就是当时主导汽车工业主管部门的奇葩想法:

他们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意思是汽车市场可以向外资企业打开,但是要换回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

这个策略听起来不错,可是执行起来不是那回事!

20年后回头看,我们的市场是让出去了,而我们所期盼的技术却没有换来。

具体从操作层面看,政府是以两种形式开放汽车市场的:

一是对一些国外高端品牌有限开放了市场,关税壁垒高,销售数量有限;二是在中低端品牌要求与国外品牌建立合资企业,中方51%外方49%。

由于这部分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有效的打开了中国市场。表面看中方控股,利润似乎可以拿到大头。实际上算清帐后完全不是那回事。

由于外方的汽车部件是以KD方式进口的,这里又分为:CKD全散件组装、SKD半散件组装、DKD直接组装三种模式。

无论哪种模式,主要零部件均为原厂商进口。如果把这部分成本算进去。外商实际拿到的利润是70%以上,中方拿到的利润是20%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关键零部件全是进口的,中方仍然没有参与这部分的研制与开发,这部分汽车核心技术永远也没机会学习与掌握,所以“换技术”就成了一句空话。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汽车市场上全面开放了,可是赚到大钱的是外资车企,核心技术仍然在外企手里,中国车企仍然是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没有什么明显的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30年时中国汽车工业就是那个状况,马路上什么品牌车都有了,可是中国自主品牌车要么是中低端合资车,要么是国产低端车。事实上还是被外国品牌主导着市场。

好在那时已经出现了几个国产汽车厂商,吉利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中国车企忙活了几十年,虽然规模是起来了,可是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汽车工业没有打成翻身仗。

这就是现实!

套用一句伟人的话: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事实证明:国有四大车企是没能担起这个担子,难道真要让力单势薄的民营车企来承担?

说到这,我们可以回到本文前面的部分了,2001年底,在李书福刚拿到汽车生产“准生证”,他就喊出了要做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车企的口号!

别怪柳传志说他“痴人说梦”,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认为这是“疯话”。

可是到了改革开放40年这个时间点,我们再看这位“汽车疯子”的话,所有人都认为他说的已经变成现实!

这个弯子是怎么转过来的?

按柳传志的话,这个“弯道超车”是怎么实现的?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思考的。

如果现在让我们总结李书福的成功经验,我觉得确实有几个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他有雄心有胆识;

第二,他有一整套具体的战略路线图;

第三,他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又有大胆细致的实施能力。

这几点加起来就可以把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真的实现了!

早在2014年,李书福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我们未来的汽车生活”的精彩演讲。在演讲中,他这样回顾自己的过去:

“我们总觉得技术和世界上最顶尖的汽车同行相比,差距还是明摆着的。中国所有自主品牌汽车公司都面临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吉利也一样。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

自己这么一点一点地成长,可以,但仍然面临能不能赶上全球同行,我们的品牌附加值能不能赶上竞争同行,我们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企业管制能力能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和同行形成竞争而且取得成功的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自身发展与外部并购,我们认为要分两条腿走路,两个方面都要齐步走。

一方面,自己要开展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培训,要招聘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汽车行业精英分子,会聚到吉利汽车的旗下,为吉利汽车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去并购海外的成熟技术、成熟零部件、成熟汽车公司。

我们在2002年基本上已经形成这样一种战略思考,就是既要把自己的基础做扎实,把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做好,同时我们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为自己理想实现提供支持”。

李书福有个预测绝对是全球格局的、战略性的:

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2-3家企业能活下来,谁能届时占领技术制高点,谁就是胜利者。

实际上,这点已经让我们看出了端倪。

全球汽车产业除了日韩系,欧美系基本上聚焦到了两大汽车集团——大众与福特集团。

大众旗下汇集了:大众、CC、迈腾、捷达、宝来、高尔夫、奥迪、斯柯达、布加迪、宾利、兰博基尼、保时捷等著名品牌;

福特旗下汇集了:福特、林肯、水星、阿斯顿.马丁、捷豹、马自达、雪弗莱、卡迪拉克等著名品牌。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大众还是福特都是中低端汽车厂商,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他们销量大市场份额大。

以至于他们的资产盘子大,在市场上得以稳固地发展与生存。

而那些高端品牌也是由于销量小市场份额小,则难以在市场上生存,最终往往被那些“大体量”厂商所并购。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难道第三个此等体量的厂商会来自于中国吗?如果是这样,难道这个位子非吉利莫属吗?

至少目前来看趋势是如此,李书福的雄心与出手动作在不断证明这个趋势!

果真如此,吉利将超越所有国有车企和其他民营车企,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这个“悬案”在几年后就会有答案,我们先预祝李书福早日达到这个战略目标!

(未完待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