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设计师的一生,是和丑陋战斗的一生:传奇平面设计师马西莫·维涅里生前专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设计师的一生,是和丑陋战斗的一生:传奇平面设计师马西莫·维涅里生前专访

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就越是喜欢难看的字体。

文|造就

在这场2006年的访谈中,已故设计师维涅里讲述了那份引发极大争议的纽约地铁线路图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什么优雅的字体排印终将盛行于世。

能否谈谈70年代您为纽约地铁系统设计的指示地图?

争议非常之大。说来好笑,最近有一天,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失误在什么地方。就地铁信息而言,它真是我见过最一目了然的指示图了。

很简单,一种颜色代表一条线路,而现实中,每条线路本身就有不同的颜色。一个点就是一个站,没有点就不停靠。这种表示方法再简单不过。清楚易读,没有任何阻断。

再看看今天的地图,简直一团糟,到处都显得支离破碎。这正是我们当初极力避免的。

75年前,伦敦首创了这种采用90度及45度线条的网格式线路图,至今还一直沿用。但纽约这座城市不太一样。我现在才意识到,可能我错就错在把曼哈顿、皇后区、布朗克斯这些区域标了出来,虽然是变形的标识方法,但就连这可能都不太必要。也许我应该像伦敦一样,完全不指示区域。背景就是一片空白,不做任何区域标识。

利用计算机,你能做出有史以来最好的字体排印,但也能做出有史以来最烂的字体排印。

纽约有一个问题,人们不知道怎么把区域和站点、区域和线路联系起来,看到线路图就蒙了。其实他们本来就不需要看明白。当时的地铁站就有片区地图,所以线路图根本没必要和现实一一对应,它大可以是完全抽象的。

但我想,如果当初大胆一点,什么都不加,只有线路和站点,也许会更好一点。除此之外它堪称完美。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乱麻整理。真了不起,那么清晰,让人难以置信。

但现实生活中,有一半人是视觉导向型的,一半人是话语导向型的。视觉导向型的人读懂任何类型的地图都没有问题。话语导向型的人就永远看不懂地图,但他们有一大优势:说话有人听。所以他们才能把这个线路图给改了!这些人开始抱怨,直到这份精美的线路图被撤掉,换成你们现在看到的垃圾版本。

现在的指示图里信息爆满,很难检索到你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指示图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说我犯了一个错误,那这个错误不是对地形地貌的抽象化表示——用米色表示水体,用灰色表示公园——而是多此一举地把这些东西标了出来。当初做成空白的就好了。

您是如何参与纽约地铁标识系统的设计的,您遇到了哪些难题?(除地图外,维涅里还为纽约地铁制定了一份标准手册。)

1966年,纽约市公共运输局发现当时的标识有点不堪重任,于是找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让他们推荐一个最好的设计师。因为那时我刚到纽约工作,博物馆的人就说,“真巧,维涅里很擅长这种工作,他就在纽约。”于是,他们就联系过来,到我们当时的公司Unimark International,把这个活交给了我们。

作为测试,他们要求我们先研究四个站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个是时代广场,一个是大中央车站,还有皇后区的一个站,外加百老汇-纳苏。我们在这四个站点做了研究,分析了客流量等各种因素,以确定决策点所在,因为制作标识的头号法则,就是在决策点上提供信息,早一步或晚一步都不行。

大多数时候,道路交通都没有遵循这一法则——提供信息的点要么太早,等你到岔路口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开过了;要么就是太晚,甚至于设在岔路口的后头,还没看见就开过了。设立标识时犯这种错误是很常见的。

所以,确定标志必须设在何处,是研究的第一步。然后就是使用Helvetica字体,这对我们来说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字体完美无缺,而且清晰可辨。不过要说明的是,当时还没有Helvetica,我们调研时用的还是标准字体,后来才换成了Helvetica。

在设计中,一致性极其重要。

第二步是要规范标识架设方式。在此之前,标识大小是因地制宜、逐一定制的。

为了把标识拓展到系统内485个站点,我们设计了一个标准化的标识与标识架设系统。指示牌分成三类,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尺寸,刚好是原先标识的两倍。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不会变来变去。

这种方法贯穿于整个系统,因为在设计中,一致性极其重要。人们在设计书籍、杂志、标牌、包装等各种东西的时候,往往都忘了这一点。字体种类越少越好,字号的样数也是越少越好。这一切自然都源自瑞士的优良传统(Helvetica字体源自瑞士),也许是因为出产手表的缘故,他们在字体上也是如此精确。

字体种类越少越好,字号也是越少越好。

您的地铁标识手册是被沿用至今的,对吗?

对。它是1966年发布的,所以已经40多年了。其间由于涂鸦风气盛行,有人就想到把指示牌改成黑底白字,于是背景从白色变成了黑色。这倒没什么关系,差别不是很大。我更喜欢白色背景,但黑色也行。标识没有变,这让我很欣慰。路线图改起来很容易,不费时间,也不费钱。但改标识就贵多了,所以它们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计算机对字体排印的影响,您有什么看法?

60年代,我们一般采用标准字体,将字母两边的间距切掉,显得更加紧凑。一个好的字体排印师总是对字母间距格外敏感。间距就是一切。在我们的观念中,字体排印似乎是黑与白的艺术,但其实它是白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都没有黑色什么事。决定成败的是黑色与黑色之间的间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像音乐,成就音乐的不是音符,而是音符之间的停顿。字体排印也是如此。

纽约市公共运输局:图形标准手册

和字母间距一样重要的是行距。字体排印师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跟字距和行距打交道。那个年代的做法就是拿刀片去切割铅字,成天切到手指。谢天谢地,后来有了苹果电脑。苹果的电脑很适合传播领域。IBM的PC就不怎么适合了,它擅长的是数字,也许他们做过研究,发现跟数字打交道的人更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商户。但同时他们也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忽略了传播领域的规模。这是一个庞大的社群——报纸、电视,所有印刷物;以及广告、设计,不一而足。

设计师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与丑陋战斗的一生。

总之,谢天谢地,苹果知道要争取这个市场,于是在1990年推出了一款适合设计师使用的电脑。

坦白说,计算机的确伟大,但不过是种工具,就跟铅笔一样。当然,计算机有很强的记忆能力,铅笔没有记忆能力,我就更差劲了,但计算机的确是一种奇妙的工具,人们用它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字体排印,因为你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排出完美的字距。

不仅如此,效果也立竿见影;随时都能打印出来。你的想法随时能变成现实。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

利用计算机,你能做出有史以来最好的字体排印,但也能做出有史以来最烂的字体排印。

我们也都看到了,特别是在计算机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把字体排印玩得花样百出。每个人都成了设计师,挤压、拉伸,看得人一愣一愣的。突然之间,我们开始面临前所未见的庸俗排印,我称之为视觉污染。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些作品。但粗俗非常普遍,所以它无处不在。

对我们来说,这成了又一个激励因素。它给了我们另一个战斗的理由。设计师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与丑陋战斗的一生。就像医生跟疾病斗争一样。对我们来说,视觉上的疾病无处不在,我们所做的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治愈这些疾病,靠的就是设计。

用设计消灭那些制造视觉疾病的人——不是物理上的消灭,至少限制他们污染世界的可能性。

这是一项使命。嚣张吗?有点。自以为是吗?也许。但其他所有领域不也是如此吗?在音乐领域、文学领域、任何形式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领域,你都能找到同样的态度。这是一场针对丑陋、针对噪声的持久战。像电脑这样美妙的工具会引发这场视觉污染的大爆发,对此我并不吃惊。但放在有能力的人手里,它就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工具。

对于大众对字体排印的认识,您有何看法?您觉得普通纽约人能注意到其中的差别吗,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人们是不是真的关心字体?是不是真的在乎字体排印?他们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吗?他们不知道Helvetica、Bodoni、Garamond以及Cooper Black这些字体,或是类似的东西。

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对字体的反应比你想象中激烈多了,即使不知道字体名称,他们也会说,“我喜欢这种字体。”所以说,他们对某些字体存在偏好,会因为一些字体感到满足。

最近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部有意思的迷你纪录片。里面提到,25年来,美国广播公司(ABC)什么样的节目都做过。你能想象得到的任何东西,他们就都做过相关的纪录片。

但从来没有一部有关平面设计的纪录片,这简直不可思议。ABC的台标就是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的,他是本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平面设计师,但却没有人知道他!

人们很少关注平面设计和平面设计师,哪怕是客户。

大家都知道歌手,知道建筑设计师,知道画家,知道作家,知道好的医生,却很少有人知道平面设计师。

所以,平面设计也许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曝光。有时候,人们可能会知道海报设计师;比如不少人都知道米尔顿·格拉泽(Milton Glaser),因为他是一名了不起的设计师,一名艺术家,做了很多精彩的海报。30年前,人们都知道彼得·马克斯(Peter Max)。

但总体来说,人们很少关注平面设计和平面设计师,哪怕是客户。他们在乎字体、在乎我们用什么样的字体吗?有时候在乎,有时候不在乎,也许不在乎更好。

字体排印和平面设计的未来是什么?

这很难说。我觉得只要印刷文字还存在,就不会发生什么剧烈的变化——印刷文字离不开字体。特定审美来了又走;新技术来了又走;计算机让某些字体流行起来,因为它们更适用于计算机,诸如此类。所以,也许字体排印和平面设计会被新技术所改变。

有的人认为,字体应该具有表现力——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字体根本不需要表现力。我可以用任何字体书写“狗”,它没必要看上去像条狗。。但是你知道吗,也有人觉得他们写下“狗”这个字,它就应该汪汪叫起来。反正什么人都有,所以,总有人会找到设计时髦字体的工作。一种时髦字体突然席卷全球,这样的事也不是不可能,但我是不大相信的。我信仰智能与智识,信仰知性优雅,我认为,它将防止庸俗进一步接管世界。

我觉得一定的防御还是有必要的,文化传播越广、教育越精深,有关字体的审美就越高尚。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就越是喜欢难看的字体。

看看《绿巨人》这样的漫画,那连字体都算不上。再看看任何文雅精致的东西;你都能找到文雅精致的字体。未来,文化越有品味,优美的字体排印就越多见。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教育终将战胜愚昧。对此我深信不疑。

翻译 | 雁行;校对 | 其奇;来源 |FASTCODESIG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设计师的一生,是和丑陋战斗的一生:传奇平面设计师马西莫·维涅里生前专访

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就越是喜欢难看的字体。

文|造就

在这场2006年的访谈中,已故设计师维涅里讲述了那份引发极大争议的纽约地铁线路图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什么优雅的字体排印终将盛行于世。

能否谈谈70年代您为纽约地铁系统设计的指示地图?

争议非常之大。说来好笑,最近有一天,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失误在什么地方。就地铁信息而言,它真是我见过最一目了然的指示图了。

很简单,一种颜色代表一条线路,而现实中,每条线路本身就有不同的颜色。一个点就是一个站,没有点就不停靠。这种表示方法再简单不过。清楚易读,没有任何阻断。

再看看今天的地图,简直一团糟,到处都显得支离破碎。这正是我们当初极力避免的。

75年前,伦敦首创了这种采用90度及45度线条的网格式线路图,至今还一直沿用。但纽约这座城市不太一样。我现在才意识到,可能我错就错在把曼哈顿、皇后区、布朗克斯这些区域标了出来,虽然是变形的标识方法,但就连这可能都不太必要。也许我应该像伦敦一样,完全不指示区域。背景就是一片空白,不做任何区域标识。

利用计算机,你能做出有史以来最好的字体排印,但也能做出有史以来最烂的字体排印。

纽约有一个问题,人们不知道怎么把区域和站点、区域和线路联系起来,看到线路图就蒙了。其实他们本来就不需要看明白。当时的地铁站就有片区地图,所以线路图根本没必要和现实一一对应,它大可以是完全抽象的。

但我想,如果当初大胆一点,什么都不加,只有线路和站点,也许会更好一点。除此之外它堪称完美。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美的乱麻整理。真了不起,那么清晰,让人难以置信。

但现实生活中,有一半人是视觉导向型的,一半人是话语导向型的。视觉导向型的人读懂任何类型的地图都没有问题。话语导向型的人就永远看不懂地图,但他们有一大优势:说话有人听。所以他们才能把这个线路图给改了!这些人开始抱怨,直到这份精美的线路图被撤掉,换成你们现在看到的垃圾版本。

现在的指示图里信息爆满,很难检索到你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指示图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说我犯了一个错误,那这个错误不是对地形地貌的抽象化表示——用米色表示水体,用灰色表示公园——而是多此一举地把这些东西标了出来。当初做成空白的就好了。

您是如何参与纽约地铁标识系统的设计的,您遇到了哪些难题?(除地图外,维涅里还为纽约地铁制定了一份标准手册。)

1966年,纽约市公共运输局发现当时的标识有点不堪重任,于是找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让他们推荐一个最好的设计师。因为那时我刚到纽约工作,博物馆的人就说,“真巧,维涅里很擅长这种工作,他就在纽约。”于是,他们就联系过来,到我们当时的公司Unimark International,把这个活交给了我们。

作为测试,他们要求我们先研究四个站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个是时代广场,一个是大中央车站,还有皇后区的一个站,外加百老汇-纳苏。我们在这四个站点做了研究,分析了客流量等各种因素,以确定决策点所在,因为制作标识的头号法则,就是在决策点上提供信息,早一步或晚一步都不行。

大多数时候,道路交通都没有遵循这一法则——提供信息的点要么太早,等你到岔路口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开过了;要么就是太晚,甚至于设在岔路口的后头,还没看见就开过了。设立标识时犯这种错误是很常见的。

所以,确定标志必须设在何处,是研究的第一步。然后就是使用Helvetica字体,这对我们来说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字体完美无缺,而且清晰可辨。不过要说明的是,当时还没有Helvetica,我们调研时用的还是标准字体,后来才换成了Helvetica。

在设计中,一致性极其重要。

第二步是要规范标识架设方式。在此之前,标识大小是因地制宜、逐一定制的。

为了把标识拓展到系统内485个站点,我们设计了一个标准化的标识与标识架设系统。指示牌分成三类,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尺寸,刚好是原先标识的两倍。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不会变来变去。

这种方法贯穿于整个系统,因为在设计中,一致性极其重要。人们在设计书籍、杂志、标牌、包装等各种东西的时候,往往都忘了这一点。字体种类越少越好,字号的样数也是越少越好。这一切自然都源自瑞士的优良传统(Helvetica字体源自瑞士),也许是因为出产手表的缘故,他们在字体上也是如此精确。

字体种类越少越好,字号也是越少越好。

您的地铁标识手册是被沿用至今的,对吗?

对。它是1966年发布的,所以已经40多年了。其间由于涂鸦风气盛行,有人就想到把指示牌改成黑底白字,于是背景从白色变成了黑色。这倒没什么关系,差别不是很大。我更喜欢白色背景,但黑色也行。标识没有变,这让我很欣慰。路线图改起来很容易,不费时间,也不费钱。但改标识就贵多了,所以它们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计算机对字体排印的影响,您有什么看法?

60年代,我们一般采用标准字体,将字母两边的间距切掉,显得更加紧凑。一个好的字体排印师总是对字母间距格外敏感。间距就是一切。在我们的观念中,字体排印似乎是黑与白的艺术,但其实它是白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都没有黑色什么事。决定成败的是黑色与黑色之间的间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像音乐,成就音乐的不是音符,而是音符之间的停顿。字体排印也是如此。

纽约市公共运输局:图形标准手册

和字母间距一样重要的是行距。字体排印师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跟字距和行距打交道。那个年代的做法就是拿刀片去切割铅字,成天切到手指。谢天谢地,后来有了苹果电脑。苹果的电脑很适合传播领域。IBM的PC就不怎么适合了,它擅长的是数字,也许他们做过研究,发现跟数字打交道的人更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商户。但同时他们也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忽略了传播领域的规模。这是一个庞大的社群——报纸、电视,所有印刷物;以及广告、设计,不一而足。

设计师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与丑陋战斗的一生。

总之,谢天谢地,苹果知道要争取这个市场,于是在1990年推出了一款适合设计师使用的电脑。

坦白说,计算机的确伟大,但不过是种工具,就跟铅笔一样。当然,计算机有很强的记忆能力,铅笔没有记忆能力,我就更差劲了,但计算机的确是一种奇妙的工具,人们用它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字体排印,因为你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排出完美的字距。

不仅如此,效果也立竿见影;随时都能打印出来。你的想法随时能变成现实。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

利用计算机,你能做出有史以来最好的字体排印,但也能做出有史以来最烂的字体排印。

我们也都看到了,特别是在计算机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把字体排印玩得花样百出。每个人都成了设计师,挤压、拉伸,看得人一愣一愣的。突然之间,我们开始面临前所未见的庸俗排印,我称之为视觉污染。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些作品。但粗俗非常普遍,所以它无处不在。

对我们来说,这成了又一个激励因素。它给了我们另一个战斗的理由。设计师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与丑陋战斗的一生。就像医生跟疾病斗争一样。对我们来说,视觉上的疾病无处不在,我们所做的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治愈这些疾病,靠的就是设计。

用设计消灭那些制造视觉疾病的人——不是物理上的消灭,至少限制他们污染世界的可能性。

这是一项使命。嚣张吗?有点。自以为是吗?也许。但其他所有领域不也是如此吗?在音乐领域、文学领域、任何形式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领域,你都能找到同样的态度。这是一场针对丑陋、针对噪声的持久战。像电脑这样美妙的工具会引发这场视觉污染的大爆发,对此我并不吃惊。但放在有能力的人手里,它就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工具。

对于大众对字体排印的认识,您有何看法?您觉得普通纽约人能注意到其中的差别吗,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人们是不是真的关心字体?是不是真的在乎字体排印?他们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吗?他们不知道Helvetica、Bodoni、Garamond以及Cooper Black这些字体,或是类似的东西。

但有意思的是,人们对字体的反应比你想象中激烈多了,即使不知道字体名称,他们也会说,“我喜欢这种字体。”所以说,他们对某些字体存在偏好,会因为一些字体感到满足。

最近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部有意思的迷你纪录片。里面提到,25年来,美国广播公司(ABC)什么样的节目都做过。你能想象得到的任何东西,他们就都做过相关的纪录片。

但从来没有一部有关平面设计的纪录片,这简直不可思议。ABC的台标就是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的,他是本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平面设计师,但却没有人知道他!

人们很少关注平面设计和平面设计师,哪怕是客户。

大家都知道歌手,知道建筑设计师,知道画家,知道作家,知道好的医生,却很少有人知道平面设计师。

所以,平面设计也许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曝光。有时候,人们可能会知道海报设计师;比如不少人都知道米尔顿·格拉泽(Milton Glaser),因为他是一名了不起的设计师,一名艺术家,做了很多精彩的海报。30年前,人们都知道彼得·马克斯(Peter Max)。

但总体来说,人们很少关注平面设计和平面设计师,哪怕是客户。他们在乎字体、在乎我们用什么样的字体吗?有时候在乎,有时候不在乎,也许不在乎更好。

字体排印和平面设计的未来是什么?

这很难说。我觉得只要印刷文字还存在,就不会发生什么剧烈的变化——印刷文字离不开字体。特定审美来了又走;新技术来了又走;计算机让某些字体流行起来,因为它们更适用于计算机,诸如此类。所以,也许字体排印和平面设计会被新技术所改变。

有的人认为,字体应该具有表现力——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字体根本不需要表现力。我可以用任何字体书写“狗”,它没必要看上去像条狗。。但是你知道吗,也有人觉得他们写下“狗”这个字,它就应该汪汪叫起来。反正什么人都有,所以,总有人会找到设计时髦字体的工作。一种时髦字体突然席卷全球,这样的事也不是不可能,但我是不大相信的。我信仰智能与智识,信仰知性优雅,我认为,它将防止庸俗进一步接管世界。

我觉得一定的防御还是有必要的,文化传播越广、教育越精深,有关字体的审美就越高尚。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就越是喜欢难看的字体。

看看《绿巨人》这样的漫画,那连字体都算不上。再看看任何文雅精致的东西;你都能找到文雅精致的字体。未来,文化越有品味,优美的字体排印就越多见。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教育终将战胜愚昧。对此我深信不疑。

翻译 | 雁行;校对 | 其奇;来源 |FASTCODESIG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