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辣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辣条

辣条的产值已经超过了500亿,接近于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

文|正解局

很多中小学生在下课之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小卖部买辣条,1毛1根的,5毛一包的,有粗有细。五毛的轻奢,几块的高端,似乎无论什么家境的孩子,都能一尝辣条的美味。

但,这样充满回忆的美食,却安全性存疑,屡曝丑闻。今年央视的3·15晚会点名了一包小小的“虾扯蛋”,就揭开了这条隐秘的产业链。

1.一场洪灾,意外生出500亿的产业链

对于很多人来说,辣条是童年记忆中神圣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人恐怕都不知道辣条的发明者是谁。

这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1998年,湖南爆发了特大洪水灾害,农产品损失严重,该省平江县的支柱性产业——酱干,也因为原料大豆供给不足,陷入瘫痪。

为了养家糊口,平江县的许多农民在一个叫邱平江的人带领下,改进生产工艺,用面粉代替豆粉,并创造性地在面筋中加入孜然、盐、味精、辣椒、花椒等调味料。

辣条就这样发明了,学名:湘式挤压糕点。很快,味道辣爽,价格便宜的辣条就在湖南流行开来,并逐步走向全中国。

到了1999年,另一个湖南人,21岁的刘卫平看到了辣条背后的巨大商机,他跑到了盛产面粉的河南卖起了辣条,并给自己的企业取了一个“卫龙辣条”的大名。

一时间,河南的辣条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卫龙辣条”也很快就覆盖到了全国。

至此,南“玉峰”(湖南知名辣条厂),北“卫龙”的旗号开始在全国打响,湖南和河南就成了辣条的两大生产基地。

据郑州平江商会的秘书长李长根介绍,仅在2000年,河南省以辣条为主要经营项目的调味面制品企业就高达4000家。

同时,仅河南的辣条的年产值就从2009年的80多亿元上升到了2017年的225亿元。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据初步推算,目前辣条的产值已经超过了500亿,这个数字接近于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

谁在消费这些辣条?从湖南食品科学院发布的数据来看,其主要受众是20 岁以下,以及 20 ~ 30 岁的人群。

图片来源:BBC

这类群体大多年轻且以学生为主,有较多的零碎时间,饮食上没有太多的忌讳。好吃又便宜的辣条成了他们零食的首选。

对于很多身体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尤其是生活水平欠佳、缺乏父母照顾的农村孩子,辣条不仅是他们最爱的零食,甚至,还可以成为主食!

不过,“吃着开心”并不意味着“吃着放心”。

2.质疑声里透露出的“危害”

辣条的问题(包装漏油、细菌超标、添加剂超标等),几乎在辣条流行的同时,也开始被揭露。

辣条的危害有多大?2005年,央视曝光了平江县一家食品厂使用违禁添加剂富马酸二甲酯(霉克星),人们才知道,原来美味的辣条背后,竟存在如此多的隐患。

很多人都记得,小时候辣条包装袋总是油油的,这是因为辣条是通过油浸的方式加工的,用油搭配的辣条,香味持久,可以强烈的刺激味蕾。

不过,这些辣条作坊使用的食用油品质却令人担忧。

一条辣条只有5毛钱,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小厂会使用劣质的过期油脂或反复使用过的地沟油,具有强致癌性。

当然,不仅是油,辣条美味的秘诀还在于各种食品添加剂: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为了追求口感和色泽,许多辣条厂,完全无视行业标准,过量添加不利于人体的食品添加剂。

这些过量的添加剂有什么危害?

医学研究表明:安赛蜜等甜味剂的超标会危害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同时诱发癌症。

更可怕的是,在央视的报道中,这些辣条的生产环境极不卫生。细菌总数超标也是一大问题,曾有媒体检测过一些品牌辣条的大肠杆菌数量,结论是:吃一包辣条=吃20g的屎。

然而,虽然贵为央视,其曝光的力量似乎还是敌不过辣条的诱惑力。短暂的危机过后,制作辣条的“游击队”就卷土重来。

为了躲避执法,一些企业或改名,或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非法生产。与此同时,辣条原材料是卫生纸、避孕套,尸油炮制等耸人听闻的说法也开始流传。

简单地查证,即可发现几乎每年都有辣条吃死人的报道出现。比如,2011,安徽省临泉县一位12岁的女孩,就因吃了邻居“四爷”家卖的辣条,中毒死亡。

2015年,新华社的记者走访了河南省一些生产辣条的食品公司,发现很多的厂房里都布满着黑色的油渍。多家辣条品牌上的厂址也不见人影,而包装上所留的联系电话,多半是空号或暂停服务。

在曝光的录像中,厂房的蹲式厕所里,遍地污水横流。刚上完厕所的女工连手都没洗就回到工作岗位上。几乎没有人佩戴口罩和手套,而是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

图片来源:新华网

而今年3·15晚会的“虾扯蛋”辣条,就被曝光,没有虾,也没有蛋,有的是三氯蔗糖,甜味剂、增味剂、保鲜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十几种添加剂。

这批辣条的危害有多大?就连生产工人也对暗访记者吐露心声,自己从来不敢吃这些辣条。

3.整治之难,该出手就得出手

生产不规范、细菌超标、食物中毒,舆论的压力从来就没停止过,难道国家有关部门就不管吗?

非也!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质监总局就将湖南的辣条生产基地平江,列为全国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县。

但是,辣条企业生产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菌落总数超标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后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严格加强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监管工作的通知》,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许可,并严格了熟食食品的QS认证,这才推动辣条行业进行整体整改。

同年,河南食药监局就取缔了无证经营户21家,责令整改110家企业,并将70吨不合格的辣条,焚烧销毁,用来发电。

重拳之下,仅2015年至2017年中旬,全国就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黑名单”。

到了2017年,河南全省仅剩236家辣条厂,全国的辣条厂也缩减到了1000多家。

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新华社再度曝出了一条新闻:10岁男孩两次突发肝衰竭入院。医生发现,致病元凶就是他最爱吃的辣条。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辣条归于方便米制品一类,对于辣条中营养成分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可是,就在意见公布后,辣条大佬“卫龙”再度被曝出抽检不合格的新闻,不过一次,卫龙却表示产品完全合法合规,原因是卫龙一直执行的是地方标准。

食品企业“叫板”省级食药监局,罕见的发声背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长期以来,辣条的添加剂标准一直没有统一规范。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谁都不能断言,今年的“3·15”晚会,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曝光的“虾扯蛋”辣条背后,生产厂商平江县钧力食品有限公司,其实已遭到过四次行政处罚,其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辣条问题不仅需要辣条经营者们给自己划下一根“红线”,更需要市场监督部门的重拳出击。

只有对食品安全建立更高的标准,政府、媒体、公众进行的多方面监督,才能将“辣条”纳入安全轨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卫龙

307
  • 卫龙的生命力:从发明辣条、开创魔芋休闲零食赛道,到多品类快速生长
  • 南向资金连续净卖出卫龙美味(09985.HK)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辣条

辣条的产值已经超过了500亿,接近于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

文|正解局

很多中小学生在下课之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小卖部买辣条,1毛1根的,5毛一包的,有粗有细。五毛的轻奢,几块的高端,似乎无论什么家境的孩子,都能一尝辣条的美味。

但,这样充满回忆的美食,却安全性存疑,屡曝丑闻。今年央视的3·15晚会点名了一包小小的“虾扯蛋”,就揭开了这条隐秘的产业链。

1.一场洪灾,意外生出500亿的产业链

对于很多人来说,辣条是童年记忆中神圣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人恐怕都不知道辣条的发明者是谁。

这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1998年,湖南爆发了特大洪水灾害,农产品损失严重,该省平江县的支柱性产业——酱干,也因为原料大豆供给不足,陷入瘫痪。

为了养家糊口,平江县的许多农民在一个叫邱平江的人带领下,改进生产工艺,用面粉代替豆粉,并创造性地在面筋中加入孜然、盐、味精、辣椒、花椒等调味料。

辣条就这样发明了,学名:湘式挤压糕点。很快,味道辣爽,价格便宜的辣条就在湖南流行开来,并逐步走向全中国。

到了1999年,另一个湖南人,21岁的刘卫平看到了辣条背后的巨大商机,他跑到了盛产面粉的河南卖起了辣条,并给自己的企业取了一个“卫龙辣条”的大名。

一时间,河南的辣条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卫龙辣条”也很快就覆盖到了全国。

至此,南“玉峰”(湖南知名辣条厂),北“卫龙”的旗号开始在全国打响,湖南和河南就成了辣条的两大生产基地。

据郑州平江商会的秘书长李长根介绍,仅在2000年,河南省以辣条为主要经营项目的调味面制品企业就高达4000家。

同时,仅河南的辣条的年产值就从2009年的80多亿元上升到了2017年的225亿元。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据初步推算,目前辣条的产值已经超过了500亿,这个数字接近于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

谁在消费这些辣条?从湖南食品科学院发布的数据来看,其主要受众是20 岁以下,以及 20 ~ 30 岁的人群。

图片来源:BBC

这类群体大多年轻且以学生为主,有较多的零碎时间,饮食上没有太多的忌讳。好吃又便宜的辣条成了他们零食的首选。

对于很多身体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尤其是生活水平欠佳、缺乏父母照顾的农村孩子,辣条不仅是他们最爱的零食,甚至,还可以成为主食!

不过,“吃着开心”并不意味着“吃着放心”。

2.质疑声里透露出的“危害”

辣条的问题(包装漏油、细菌超标、添加剂超标等),几乎在辣条流行的同时,也开始被揭露。

辣条的危害有多大?2005年,央视曝光了平江县一家食品厂使用违禁添加剂富马酸二甲酯(霉克星),人们才知道,原来美味的辣条背后,竟存在如此多的隐患。

很多人都记得,小时候辣条包装袋总是油油的,这是因为辣条是通过油浸的方式加工的,用油搭配的辣条,香味持久,可以强烈的刺激味蕾。

不过,这些辣条作坊使用的食用油品质却令人担忧。

一条辣条只有5毛钱,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小厂会使用劣质的过期油脂或反复使用过的地沟油,具有强致癌性。

当然,不仅是油,辣条美味的秘诀还在于各种食品添加剂: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为了追求口感和色泽,许多辣条厂,完全无视行业标准,过量添加不利于人体的食品添加剂。

这些过量的添加剂有什么危害?

医学研究表明:安赛蜜等甜味剂的超标会危害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同时诱发癌症。

更可怕的是,在央视的报道中,这些辣条的生产环境极不卫生。细菌总数超标也是一大问题,曾有媒体检测过一些品牌辣条的大肠杆菌数量,结论是:吃一包辣条=吃20g的屎。

然而,虽然贵为央视,其曝光的力量似乎还是敌不过辣条的诱惑力。短暂的危机过后,制作辣条的“游击队”就卷土重来。

为了躲避执法,一些企业或改名,或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非法生产。与此同时,辣条原材料是卫生纸、避孕套,尸油炮制等耸人听闻的说法也开始流传。

简单地查证,即可发现几乎每年都有辣条吃死人的报道出现。比如,2011,安徽省临泉县一位12岁的女孩,就因吃了邻居“四爷”家卖的辣条,中毒死亡。

2015年,新华社的记者走访了河南省一些生产辣条的食品公司,发现很多的厂房里都布满着黑色的油渍。多家辣条品牌上的厂址也不见人影,而包装上所留的联系电话,多半是空号或暂停服务。

在曝光的录像中,厂房的蹲式厕所里,遍地污水横流。刚上完厕所的女工连手都没洗就回到工作岗位上。几乎没有人佩戴口罩和手套,而是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

图片来源:新华网

而今年3·15晚会的“虾扯蛋”辣条,就被曝光,没有虾,也没有蛋,有的是三氯蔗糖,甜味剂、增味剂、保鲜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十几种添加剂。

这批辣条的危害有多大?就连生产工人也对暗访记者吐露心声,自己从来不敢吃这些辣条。

3.整治之难,该出手就得出手

生产不规范、细菌超标、食物中毒,舆论的压力从来就没停止过,难道国家有关部门就不管吗?

非也!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质监总局就将湖南的辣条生产基地平江,列为全国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县。

但是,辣条企业生产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菌落总数超标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后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严格加强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监管工作的通知》,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许可,并严格了熟食食品的QS认证,这才推动辣条行业进行整体整改。

同年,河南食药监局就取缔了无证经营户21家,责令整改110家企业,并将70吨不合格的辣条,焚烧销毁,用来发电。

重拳之下,仅2015年至2017年中旬,全国就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黑名单”。

到了2017年,河南全省仅剩236家辣条厂,全国的辣条厂也缩减到了1000多家。

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新华社再度曝出了一条新闻:10岁男孩两次突发肝衰竭入院。医生发现,致病元凶就是他最爱吃的辣条。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辣条归于方便米制品一类,对于辣条中营养成分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可是,就在意见公布后,辣条大佬“卫龙”再度被曝出抽检不合格的新闻,不过一次,卫龙却表示产品完全合法合规,原因是卫龙一直执行的是地方标准。

食品企业“叫板”省级食药监局,罕见的发声背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长期以来,辣条的添加剂标准一直没有统一规范。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谁都不能断言,今年的“3·15”晚会,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曝光的“虾扯蛋”辣条背后,生产厂商平江县钧力食品有限公司,其实已遭到过四次行政处罚,其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辣条问题不仅需要辣条经营者们给自己划下一根“红线”,更需要市场监督部门的重拳出击。

只有对食品安全建立更高的标准,政府、媒体、公众进行的多方面监督,才能将“辣条”纳入安全轨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