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世界级生态岛居民生活指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世界级生态岛居民生活指南

从用水到生活垃圾,生态环保的理念已经烙入这座世界级生态岛居民生活的点滴细节。这座伴水而生的岛屿,正成为国际先进生态发展思路集中呈现地,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绿色发展提供先行先试案例和参考。

春意盎然的东滩湿地。图片来源:东滩湿地

记者:杨舒鸿吉

编辑:徐菲

家门口的陈北河已经在去年摆脱了劣V类水质,更清冽的河水少了蚊虫滋生;生活污水也不再直排河道,而是输送到村里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进行处理后,用于灌溉;家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要分得清清楚楚,才能投入家门口的干、湿两个垃圾桶内。

对于已经年逾半百的上海崇明区陈家镇花漂村村民黄胜东而言,“生态环保”的理念在近两年剧烈地改变着他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体验,同时影响着上海崇明三岛共计68万常住居民。

从用水到生活垃圾,生态环保已经烙入这座世界级生态岛居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并成为他们个人的自我修养。这座伴水而生的岛屿,正成为国际先进生态发展理念集中呈现地,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绿色发展提供先行先试案例和参考。

家庭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在陈家镇花漂村的公共绿地上,一座身披彩绘外衣、占地约10平方米的小型“集装箱”,静静伫立在花丛中,走近了闻不到异味,可听到轻微的设备运作声。几十米开外,黄胜东和邻居正在宅前屋后闲适散步。

这是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为崇明量身定制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花漂村附近100多户农家每天所排放的约30吨生活污水,经由这个“集装箱”的生物处理、吸附除磷等“动作”后,排放至附近明渠。智能化的运维管理系统,为无人值守的“集装箱”长期无故障稳定运行“保驾护航”,经受住冬季低温、春节负荷巨增的考验。同时覆盖全区的智能监管平台,则对这些“集装箱”进行数据自动集成、在线监控和水质实时监测。

摄影:方卓然

水是崇明发展的血脉和根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则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内容。

按照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标准,崇明率先在全市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出水水质从“二级”提升至“一级A”。陈家镇花漂村党支部书记张锴敏告诉界面新闻,像黄胜东家门口的这座污水处理“集装箱”,是在2017年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虽还不能直接饮用,但已稳定达到“一级A”的标准,可以像普通自来水一样灌溉农田。

“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无法像城市污水那样通过管网集中收集后进行处理,我们才想出以村镇为处理单元,将镇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就近处理、达标排放的办法,”张锴敏说道,“以花漂村为例,1046户居民,类似的‘集装箱’有68个。黄胜东家门口的这个,就能同时满足98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村民与城市居民一样,缴纳排水费用,用于处理站的日常维护。”

崇明区水务部门透露,截止2018年底,崇明全区共建设完成19.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前两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已近2年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到来。但对于崇明区居民而言,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早已在2017年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日常。

2017年,崇明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崇明区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方案(2017-2018年)》,要求探索符合崇明实际生活的垃圾分类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工作,建立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此后,崇明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的管理模式,由垃圾收集员上门收集,分类集中存放;在城镇地区则全面实施“撤桶计划”,推行“定时定点”管理模式,同步覆盖外来人员居住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管理薄弱地区,并分别建立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农林废弃物等独立收运体系。

2018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系列规划正是基于“崇明经验”形成而来。

而作为东海一隅,崇明地广人稀的居民分布特点也预示着,其三岛的生活垃圾分类并无先例可循,需要结合本区实际开展。因湿垃圾在收集后,长距离的收运会增加处置成本,崇明在去年开始尝试以村镇为单位、建设湿垃圾处理点就地处置的办法。

在崇明区陈家镇裕安社区公建配套16期里,有一栋特殊的建筑,虽然从外表根本看不出其和周围环境有何不同,但这栋建筑内却大有天地——这就是崇明唯一一处建在居民区内的湿垃圾处理站。

摄影:杨舒鸿吉

踏进处理站大门,没有想象中的杂乱,也闻不到垃圾异味。在屋内一角,安置着一台大型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可将湿垃圾经过强力粉碎、压榨脱水、高温烘干、生物发酵等一系列工艺转换,变废为宝,尾料经生态处理后再利用,成为有机肥,用于林带绿化。

2018年9月,这座湿垃圾处理站投入试运行,一日可处理湿垃圾0.5吨。而裕安社区公建配套16期共有1148套房,入住约有500户,平均每天产生200公斤左右湿垃圾。这也就意味着,处理站可以将小区内湿垃圾就地消化,实现湿垃圾不过夜、不出小区、日产日清、循环利用。而湿垃圾通过生态处理变成的有机肥,也为陈家镇林带内的树木提供了足够养份。

经过两年在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实施不同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三岛68万常住居民已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时,在降低垃圾分类成本、智能处理湿垃圾变废为宝方面,崇明还在不断尝试和创新。目前,崇明已基本形成了“全域覆盖、全程闭环、全面处置、全民参与、全智管理、全力保障”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崇明实际、群众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生活新路。

守护候鸟家园

崇明三岛的广博土地之上,除了68万常住人口之外,每年还会有近百万只“候鸟”经此迁徙,它们同样是崇明的居民。

这些居民当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每年在东滩越冬时间是10月中旬到次年3月。在东滩湿地内,它们获取食物、补充体重、恢复体力,然后再次启程,飞向遥远的西伯利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整个亚太地区候鸟迁徙的关键驿站,崇明东滩在2002年之后曾面临一场巨大的生态危机。几年之中,来此的鸟类数量急剧减少。科学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该植物繁殖后,会取代当地一种名为海三棱藨草的植物,从而危及鸟类食物来源。

2010年至2015年,东滩保护区争取到中央湿地补助资金、市级城维资金,在捕鱼港区域内形成12000亩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水鸟栖息地,开展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示范项目共四期,采取“围、割、淹、晒、种、调”等方式治理互花米草,灭除率达95%以上。

同时,东滩生态修复项目自2013年9月底开工建设,于2018年底全部完成,实施面积24.2平方公里,总投资11.6亿元。完工当年修复区内外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观测到的鸟类数量达83149只次,较2016年翻了两番,种类多达72种,东方白鹳、白头鹤、小天鹅、黑脸琵鹭等23种国家珍稀保护鸟类回归东滩越冬栖息;修复区外侧滩涂发育良好,土著植物恢复远远好于预期。修复区内外呈现出苇荡摇曳、水清鱼跃、万鸟齐飞的自然美景。

对于外来物种的防范,还只是崇明东滩生态保护的内容之一。

2016年11月21日,崇明政府发布通告,决定将崇明县域范围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2018年5月15日,《上海市崇明禁猎区管理规定》正式实施。2018年上半年共组织水域执法8次,出动执法人员、特勤人员和协管人员约80人次,清理非法捕捞打桩竹竿4排约14公里,合计5000多根。

如今崇明三岛纵使有海洋阻隔,岛上居民的生活也不孤单。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候鸟,也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2018年,崇明全区全年接待游客635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3.3亿元。自行车、马拉松、铁人三项赛等国际性赛事和一系列休闲活动在崇明举行。绿华镇、陈家镇成为2个首批全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产业小镇、科创空间等一批产业平台也相继建立。

2018年4月,上海市崇明区获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承办资格,主题为“花开·中国梦”。据悉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形成花博园地区专项规划和花博园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方案,花博园地区专项规划已完成公示。2021年,崇明将向世界完整展示国际生态岛的“花样”真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世界级生态岛居民生活指南

从用水到生活垃圾,生态环保的理念已经烙入这座世界级生态岛居民生活的点滴细节。这座伴水而生的岛屿,正成为国际先进生态发展思路集中呈现地,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绿色发展提供先行先试案例和参考。

春意盎然的东滩湿地。图片来源:东滩湿地

记者:杨舒鸿吉

编辑:徐菲

家门口的陈北河已经在去年摆脱了劣V类水质,更清冽的河水少了蚊虫滋生;生活污水也不再直排河道,而是输送到村里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进行处理后,用于灌溉;家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要分得清清楚楚,才能投入家门口的干、湿两个垃圾桶内。

对于已经年逾半百的上海崇明区陈家镇花漂村村民黄胜东而言,“生态环保”的理念在近两年剧烈地改变着他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体验,同时影响着上海崇明三岛共计68万常住居民。

从用水到生活垃圾,生态环保已经烙入这座世界级生态岛居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并成为他们个人的自我修养。这座伴水而生的岛屿,正成为国际先进生态发展理念集中呈现地,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绿色发展提供先行先试案例和参考。

家庭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在陈家镇花漂村的公共绿地上,一座身披彩绘外衣、占地约10平方米的小型“集装箱”,静静伫立在花丛中,走近了闻不到异味,可听到轻微的设备运作声。几十米开外,黄胜东和邻居正在宅前屋后闲适散步。

这是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为崇明量身定制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站,花漂村附近100多户农家每天所排放的约30吨生活污水,经由这个“集装箱”的生物处理、吸附除磷等“动作”后,排放至附近明渠。智能化的运维管理系统,为无人值守的“集装箱”长期无故障稳定运行“保驾护航”,经受住冬季低温、春节负荷巨增的考验。同时覆盖全区的智能监管平台,则对这些“集装箱”进行数据自动集成、在线监控和水质实时监测。

摄影:方卓然

水是崇明发展的血脉和根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则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内容。

按照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标准,崇明率先在全市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出水水质从“二级”提升至“一级A”。陈家镇花漂村党支部书记张锴敏告诉界面新闻,像黄胜东家门口的这座污水处理“集装箱”,是在2017年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虽还不能直接饮用,但已稳定达到“一级A”的标准,可以像普通自来水一样灌溉农田。

“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无法像城市污水那样通过管网集中收集后进行处理,我们才想出以村镇为处理单元,将镇内产生的生活污水就近处理、达标排放的办法,”张锴敏说道,“以花漂村为例,1046户居民,类似的‘集装箱’有68个。黄胜东家门口的这个,就能同时满足98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村民与城市居民一样,缴纳排水费用,用于处理站的日常维护。”

崇明区水务部门透露,截止2018年底,崇明全区共建设完成19.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前两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已近2年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到来。但对于崇明区居民而言,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早已在2017年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日常。

2017年,崇明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崇明区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方案(2017-2018年)》,要求探索符合崇明实际生活的垃圾分类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工作,建立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此后,崇明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的管理模式,由垃圾收集员上门收集,分类集中存放;在城镇地区则全面实施“撤桶计划”,推行“定时定点”管理模式,同步覆盖外来人员居住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管理薄弱地区,并分别建立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农林废弃物等独立收运体系。

2018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系列规划正是基于“崇明经验”形成而来。

而作为东海一隅,崇明地广人稀的居民分布特点也预示着,其三岛的生活垃圾分类并无先例可循,需要结合本区实际开展。因湿垃圾在收集后,长距离的收运会增加处置成本,崇明在去年开始尝试以村镇为单位、建设湿垃圾处理点就地处置的办法。

在崇明区陈家镇裕安社区公建配套16期里,有一栋特殊的建筑,虽然从外表根本看不出其和周围环境有何不同,但这栋建筑内却大有天地——这就是崇明唯一一处建在居民区内的湿垃圾处理站。

摄影:杨舒鸿吉

踏进处理站大门,没有想象中的杂乱,也闻不到垃圾异味。在屋内一角,安置着一台大型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可将湿垃圾经过强力粉碎、压榨脱水、高温烘干、生物发酵等一系列工艺转换,变废为宝,尾料经生态处理后再利用,成为有机肥,用于林带绿化。

2018年9月,这座湿垃圾处理站投入试运行,一日可处理湿垃圾0.5吨。而裕安社区公建配套16期共有1148套房,入住约有500户,平均每天产生200公斤左右湿垃圾。这也就意味着,处理站可以将小区内湿垃圾就地消化,实现湿垃圾不过夜、不出小区、日产日清、循环利用。而湿垃圾通过生态处理变成的有机肥,也为陈家镇林带内的树木提供了足够养份。

经过两年在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实施不同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三岛68万常住居民已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时,在降低垃圾分类成本、智能处理湿垃圾变废为宝方面,崇明还在不断尝试和创新。目前,崇明已基本形成了“全域覆盖、全程闭环、全面处置、全民参与、全智管理、全力保障”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崇明实际、群众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生活新路。

守护候鸟家园

崇明三岛的广博土地之上,除了68万常住人口之外,每年还会有近百万只“候鸟”经此迁徙,它们同样是崇明的居民。

这些居民当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每年在东滩越冬时间是10月中旬到次年3月。在东滩湿地内,它们获取食物、补充体重、恢复体力,然后再次启程,飞向遥远的西伯利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整个亚太地区候鸟迁徙的关键驿站,崇明东滩在2002年之后曾面临一场巨大的生态危机。几年之中,来此的鸟类数量急剧减少。科学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种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该植物繁殖后,会取代当地一种名为海三棱藨草的植物,从而危及鸟类食物来源。

2010年至2015年,东滩保护区争取到中央湿地补助资金、市级城维资金,在捕鱼港区域内形成12000亩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水鸟栖息地,开展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示范项目共四期,采取“围、割、淹、晒、种、调”等方式治理互花米草,灭除率达95%以上。

同时,东滩生态修复项目自2013年9月底开工建设,于2018年底全部完成,实施面积24.2平方公里,总投资11.6亿元。完工当年修复区内外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观测到的鸟类数量达83149只次,较2016年翻了两番,种类多达72种,东方白鹳、白头鹤、小天鹅、黑脸琵鹭等23种国家珍稀保护鸟类回归东滩越冬栖息;修复区外侧滩涂发育良好,土著植物恢复远远好于预期。修复区内外呈现出苇荡摇曳、水清鱼跃、万鸟齐飞的自然美景。

对于外来物种的防范,还只是崇明东滩生态保护的内容之一。

2016年11月21日,崇明政府发布通告,决定将崇明县域范围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2018年5月15日,《上海市崇明禁猎区管理规定》正式实施。2018年上半年共组织水域执法8次,出动执法人员、特勤人员和协管人员约80人次,清理非法捕捞打桩竹竿4排约14公里,合计5000多根。

如今崇明三岛纵使有海洋阻隔,岛上居民的生活也不孤单。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候鸟,也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2018年,崇明全区全年接待游客635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3.3亿元。自行车、马拉松、铁人三项赛等国际性赛事和一系列休闲活动在崇明举行。绿华镇、陈家镇成为2个首批全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产业小镇、科创空间等一批产业平台也相继建立。

2018年4月,上海市崇明区获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承办资格,主题为“花开·中国梦”。据悉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形成花博园地区专项规划和花博园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方案,花博园地区专项规划已完成公示。2021年,崇明将向世界完整展示国际生态岛的“花样”真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