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遇见你,没有跟你打招呼,不是我不尊重你,是我看不见你了。”
——邹市明
文 | 互联网体育 刘文
1995年,遵义桃溪寺武校拿到了4个去贵州省体校旁听一年的名额。
“学费3000元,可以跟着(省体校学生)一起训练。”在桃溪寺练了一年武术的邹市明,找家人要出了这笔“巨额”学费,他想改学拳击。但交完学费后被告知,省体校拳击队那年不招人。
“你可以考虑来摔跤队或者田径队,”打道回到桃溪寺武校后的邹市明翻了半个月跟头后,终于翻明白一个道理,“我喜欢拳击,我只练拳击。”
这是邹市明后来所有荣耀和成就的起点。
不怕挨揍
148公里是遵义到贵阳的距离。1995年,长途客车跑完这段路程至少需要3个小时,这意味着,14岁的邹市明,每隔一天就要花费近6个小时往返两地——他又想去省体校学习拳击,又不想放弃练了一年多的武术,摆在他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在两地间长途奔波。
虽然那年省体校拳击队不招人,但邹市明还是仗着自己交了3000块学费,混在了练拳击的课堂中。
比起武术队枯燥的站桩、压腿,他更喜欢拳击手闪转腾挪时的灵活身影,那让他感到了一种未被操控的自由。
一年的旁听很快结束,邹市明想成为拳击手的愿望却更加强烈,他决定报考贵州省体校,实现自己未竟的梦想。但命运多舛,体检时,由于他的臂长比身高短了一公分,省体校拳击队再一次将他拒之门外。
但15岁的邹市明没有轻言放弃:“我来都来了,好歹让我打一场。”他跟在招生老师身后死缠烂打。
招生老师拗不过邹市明,为了让他彻底死心,就随手招过来一个曾经拿过全国少年赛冠军的小队员,对邹市明说:“那就打一场。”
结局一点儿都不意外,邹市明被小拳手在只用一只拳头的情况下,打得满脸是血。当小队员停下手问他:“要不要擦一擦。”
倔强的邹市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大声说:“不擦,接着打。”
就是这五个字彻底改变了邹市明的人生航向。虽然他以惨败收场,但招生老师却被他身上那股不屈服的劲感动了,认定这是一个好苗子。于是,破例留下了这个身体条件不合格的学生,并且给他留下了一句话:“今年夏天,我带你去打省级比赛。”
多年后,当邹市明问起缘由时,招生老师告诉他,打拳最重要的是拳头来时,别往后躲。
“而你不怕挨揍。”老师说。
诱惑
1999年底,邹市明入选国家集训队,但彼时他只是一名陪练员,换句话说,他是“专业挨揍”的。
国家队等级森严,拥有冠军头衔的老队员们所享有的特权与地位令邹市明艳羡不已。
“抽调的陪练员、正式队员、重要赛事种子选手……不同的身份,享有不同的待遇,”邹市明说,“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教练员水平、工资、装备、住宿条件上,甚至连伙食也有所不同,高级别的总能吃得好一些。”
但比这更“暗黑”的是某些教练为了保住自己队员的优势地位,会故意让邹市明与级别高的队员对打。
“打跑一个是一个吧!”回忆起那段岁月时,邹市明只能摇头苦笑。
在那个讲究丛林法则的竞技体系里,队员与对手的身份边界在拳台上早已模糊不清。“即使带着头套,许多时候我也只能被打得满场乱蹿。”乱蹿归乱蹿,但邹市明从未有过离开的心思,反而激起了他争强好胜之心。他不想一辈子做陪练,而摆脱陪练身份的唯一机会就是参加比赛,取得成绩。
成名,对于19岁的邹市明不再是虚幻的荣誉感,而是改变命运必须要翻越的大山。他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在绳圈内证明自己的机会。
从2000年到2004年,邹市明先后参加了九运会、世锦赛、奥运会等一系列赛事,尽管曾在2003年世锦赛上为中国拳击实现了世锦赛奖牌零的突破、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为中国拳击实现奥运奖牌零的突破,但对他而言,手里还需要一个更有份量的冠军,否则距离真正成名始终隔着一层窗户纸。
2004年8月29日,雅典奥运会拳击比赛,邹市明获得48公斤级铜牌,这也是中国人首次登上奥运拳击领奖台
突破发生在2005年第10届全运会上,邹市明在48公斤级别决赛上击败了解放军队选手高亮,第一次收获了国家级拳击冠军。
这个冠军的现实意义是,邹市明的工资从之前70元涨到了300多元。而更令邹市明感到兴奋的是:他终于不再是籍籍无名的一员,10年前的憧憬终于要成为现实。
3年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邹市明在48公斤级决赛中以1比0击败蒙古选手赛尔丹巴,他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中国拳击的史册上——第一位问鼎奥运金牌的中国拳手。这面金牌意味着邹市明的业余拳击生涯达到了巅峰。
2008年奥运会男子拳击48公斤级决赛,中国选手邹市明获得冠军
“我那时就想转职业。”邹市明说,北京奥运会之前,他已经拿到了业余拳手生涯里所有能拿到的金牌,2008年最后一块金牌落袋后,他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留在业余拳手的拳台上。
但事与愿违,2009年3月,国家队领导找到邹市明,想让他再干一届。
“领导和我说,如果你走了,中国拳击就等于是昙花一现,我们不希望下一届就没有金牌了。”当时邹市明的内心其实不愿意再干一届,因为4年后他就31岁了,以这个年龄去打职业拳击,并不是明智之举。
两难之间,他的情绪有了起伏。国家队教练张传良敏锐地觉察出弟子情绪上的变化,开解他说:“你不干也是这样,还不如干好。”
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张传良告诫弟子:“成功越多,你受的委屈就越多。”
邹市明也终于意识到,成为奥运冠军也意味着自己的命运已经和许多人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2012年,伦敦奥运会,邹市明为中国奥运军团拿下了最后一面金牌。转身,他义无反顾地将辞呈放在了队长办公桌上。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羁绊可以阻挡他成为职业拳手了。
超越自我
2013年,邹市明携妻子飞往美国,为自己的职业拳击梦想出征。在那里,有一位传奇教练在等着他。
费雷迪·罗奇,WBC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培养出过数十位职业拳王,这其中,就包括名震江湖的帕奎奥。
“我觉得你经过5场比赛后,就能获得金腰带。”在见到邹市明的第一眼,罗奇就毫不怀疑面前的这个男人日后必能扬名江湖。但罗奇没有告诉邹市明的是职业拳击与业余拳击之间的区别。
费雷迪·罗奇
2013年4月7日,邹市明职业生涯首战获胜;3个月后,他赢下了职业生涯第二场比赛。
但让邹市明感到疑惑的是,这两场比赛并没有为他赢得罗奇的信任,反而连当地报纸也一起嘲讽他:一个在职业赛场上打业余赛的拳手。
赛后,罗奇用咆哮的声音表达了对邹市明的不满:“观众花钱买票是来看KO的,是更娱乐的重拳,不是打完就跑,一个坚不可摧的拳手,本身就是一头能把对手撕成碎片的狮子。”
邹市明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赢得了比赛,却输了喝彩。11月,他在第三场职业比赛中一反常态,勾拳、刺拳、重击频频出手,墨西哥人被打得皮开肉绽,六个回合后,三位裁判一致判定邹市明获胜。
3个月后,邹市明在澳门金光综艺馆完成了职业生涯的首个KO。
2014年11月23日,中国澳门威尼斯人金光综艺馆,2014澳门金光决战拳赛,邹市明Vs坤比七
2014年11月,邹市明以打满12个回合,眉骨被对手撞得鲜血直流为代价,赢得了世界拳王金腰带的挑战权。但次年与泰国人阿泰·伦龙的金腰带争夺战中,他败下阵来。
邹市明选择了罗奇为他制定的进攻策略,力争KO对手,而阿泰·伦龙却打起了邹市明最擅长的游击拳法,一击不中,便立刻全身而退。最终,12个回合过后,邹市明点数惜败。
“你不用改变自己的拳法。”当罗奇无法为邹市明解开夺下金腰带的谜题时,张传良的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
“进攻型拳手诠释的是拳击品质,防守反击则诠释了拳击的艺术,”张传良告诉邹市明,“你需要在进攻上有所加强,但这不意味着需要改变自己防守反击的策略。”
2016年6月,35岁的邹市明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迎战比他小16岁的匈牙利拳手阿伊塔伊。经过10个回合的激烈对决,他凭借绝对点数优势,夺得了WBO国际蝇量级拳王金腰带。11月,他又以120比107击败坤比七,收获WBO蝇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成为继熊朝忠后中国第二位职业拳王。
“21年之后,我实现了我的梦想,”邹市明说,“成为了一名职业拳王。”
21年前,当邹市明亲手推开拳击大门时,他心中所想的,仅仅只是为了获得一份不受约束的自由。
21年后,当他成为中国第一位集全运会冠军、亚运会冠军、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职业拳王于一身的大满贯拳手后,他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为拳击运动在国内的普及和推广,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
没有永远的冠军,只有永远的英雄。当2017年邹市明在与木村翔的对决中憾负对手后,他知道自己告别拳台的时间已经到了。
年龄与伤病是每位拳手都无法战胜的对手,但邹市明却依然渴望有朝一日能重返绳圈,这或许是他至今仍未宣布退役的唯一原因。
很多人都曾问邹市明,在拳击生涯中哪一场比赛最重要?他的回答是:每一场比赛都很重要。
“因为拳击比赛是单败制,输掉一场,就意味着归零,”邹市明说,“没有人不想赢,但现在我已不再逼迫自己去赢,在自己选择的舞台上,输赢,都心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