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女儿的恋爱,父亲的综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女儿的恋爱,父亲的综艺

《儿子们的恋爱》和《儿子们的女朋友》似乎可以提上日程了。毕竟,“妈宝男”的战斗力一点不比“乖乖女”差。若论上热搜,《我家那小子》不是比《我家那闺女》更强劲吗?

文 | 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普拉斯在写她与父亲的关系时,用了脚和鞋的意象:“你是只黑皮鞋,我曾像只脚住在这里三十年”。

脚和鞋的关系犹如女儿同父亲的关系,一方面女儿们要挣脱,寻找自由;另一方面又渴望回归到小女儿状态,得到父亲们的保护。在2019年越来越多的“父女档”综艺里,硬糖君同样看到了女儿们对父亲的“矛盾”情感:

无论是《我家那闺女》,还是“撞车”的《女儿们的恋爱》和《女儿们的男朋友》。女儿们婚恋观的背后,是无法回避的父女关系。即便是《都挺好》中埋怨父亲几十年的苏明玉,最终也还是在苏大强的“习题集”回忆杀里,没忍住眼泪。

伤痕累累的苏明玉成熟后发现,一味纠缠于过去的是是非非,永远走不出梦魇,怨怼父亲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女儿反对的从来不是父亲,而是父亲对女儿的钳制,以及“以爱为名”的绑架与压迫。

尽管“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这话已经老掉牙,但它话糙理不糙。在女儿们的恋爱中,父亲们以观察者的视角切入,赋予节目笑点的同时也带来恒久的哲学命题——我们在女儿的择偶观里,能看见二十年前的那个父亲。或是在寻找父亲,或是在寻找父亲的反面。

陈染说,“我只是他(父亲)主体上的不同性别的延伸,我在他的性别停止的地方,开始继续思考”。因此当下“女儿们的婚恋”,不过是“父亲们的综艺”。

尽管如雨后春笋般的“女儿恋爱”观察类综艺,目前同质化严重。但当节目开始理性审视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处境时,或许标志国产综艺已告别“浅层刺激”的感官时代。

“在位”与“缺位”

尼金·马洛娜认为:“父亲常常作为女孩用来修正自己性别角色的一面镜子,影响其鉴别和对待异性的方式”。

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如果“高度在位”,他的女儿往往会柔软达观;父亲如果“高度缺位”,他的女儿则有可能形成相对强硬自闭的性格。这在《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女儿们的男朋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家那闺女》中,傅园慧的父亲“高度在位”。傅爸爸的一天完全是围着女儿转的:从早起做早餐,送傅园慧去训练,中午陪女儿吃饭,晚上接回家吃完饭,以及睡前的养生按摩,一刻无歇。

在宠溺和包容之下,我们看到了达观的傅园慧。她总是给人带去快乐,带队训练休息之余与学员嬉笑打闹。家庭聚会时能很迅速地从不适感中调整过来,活跃气氛。而“人生大部分都是逆境”这样的观点,更是让硬糖君感觉自己因为“洪荒之力”而误解了她。

同样是《我家那闺女》,何雯娜的父亲“高度缺位”。小时候,何雯娜被父亲送到学校里训练,她每次见到爸爸的第一句话是:把我带回家吧。然后,她死命地赖在地上哭。或许,她不是真的不想训练,只是太渴望陪伴。

应该说,何雯娜和傅园慧都是优秀的运动员,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她们的性格走的却是两个极端。傅园慧的身上散发着由内而外的自信和强大,而何雯娜是用防御来抵挡外界创伤的孤独女孩。

《女儿们的男朋友》中,秦沛“高度在位”,即便女儿已经长大,他还是会一天打十几个电话。从小在父爱包围中长大的姜丽文,一点小惊喜就可以幸福一整天。她对男朋友说“自己每大一岁就会变得更美一点”。

同一个节目,张潮“高度缺位”。女儿张晔子,回忆小时候父亲答应周末去接她,却始终不见人影。电话一遍遍地打,也因为父亲在片场没法接。所以,父亲不再是她心理“最重要的人”,没有大事绝不“麻烦父亲”。节目里,晔子的公司经营不善,张潮不知。晔子生病,张潮不知。她形成了“凡事自己扛”的性格,坚强之余让观察室的父亲神伤。

观察嘉宾王子文,也袒露了那种等待父亲的失落。她和张晔子的处理模式一样,一年到头几乎不会主动跟父母联系。即便联系,也只是报喜不报忧。对比每顿吃了什么都要被父亲关心的姜丽文(秦沛女儿),可以说非常心疼了。

为什么同样优秀强大的女儿们,却给人完全相反的感觉?逼出来的女孩强硬,疼出来的女孩强大。因为被冷落,而不得不坚强,因为要不到疼爱,而不得不隐匿脆弱。日子久了,坚强就变成了强硬,脆弱就变成了见不得光的伤疤。

男朋友要不要像爸爸?

荣格曾提出:“父亲,是女儿的第一个情人和阿尼姆斯意象”。《女儿背后的爸爸》也分析:“父亲给予女儿的会影响生活中她对男人的期望;同样的,父亲没有给予女儿的也影响着她对其他男人的期望”。

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父母偶像理论”还是以进化心理学为基础的“性印刻理论”,都主张父亲在女儿择偶过程中的模板作用。简言之,女儿找男票到底要不要像自己的爸爸?

《女儿们的恋爱》中,傅园慧没有表态,可傅爸爸的态度很坚决:“我女儿的男朋友要是像我一样的男人”。还不忘自信的补一句“不过,像我这样的优秀男人已经很少了。”

《女儿们的男朋友》里,黄芷晴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父亲黄日华的仰慕。不管是他的细心和责任感,都被芷晴纳入理想男友的标准。身为乔帮主和靖哥哥的女儿,芷晴也面临“虽然很多人追,但追求者都怕被黄日华打”的困境。

黄日华对女儿说,你只管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其他什么事情都交给老爸。正因为父亲的宠溺,所以女儿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只要感觉到男朋友没有像爸爸那样宠自己,她就会提出分手。

而在女儿考虑对象要不要像爸爸的同时,爸爸也在考虑女婿要不要像自己。准确的说,父亲对女儿择偶观的影响,既有心理映射,也不乏现实干预。《女儿的恋爱》中的任氏父女,就很典型。

任父发自内心的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连女婿“耳骨不要太外翻”都有明确描述。或许任父精通相面之术,耳骨外翻暗示大概率是渣男?任爸本着帮女儿分析的态度,但最终却无形的左右了女儿的择偶观念,变成了无形的压力。

任容萱回忆起来自己的每段恋爱,父亲都曾有过各种方面的打压。格外在意父母意见的她潜移默化受了影响,越来越没有自信。任容萱还控诉爸爸太主观:那时候我们都年轻,爸爸却对我说,这个人的面相不好,你不会喜欢他太久的。

任爸爸说,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会去骂去责怪,不会去关怀。其实这也是很多父母的误区,以为孩子越打压才会越优秀。

打压式的教育,让任容萱饱受压抑,最终选择在节目里放飞自我。张潮鼓励式的教育,让张晔子和男朋友的相处方式像“兄弟”,特别畅快。男朋友不会做饭,鼓励之。男朋友花钱买玩具,引导之。好几次硬糖君感觉两人要吵起来了,都被张晔子的引导和鼓励化解了。

女性逻辑攻占综艺

无论是《我家那闺女》还是《女儿们的恋爱》和《女儿们的男朋友》,其叙事都呈现双层结构:

第一层叙事是在演播室内,有几位女艺人的爸爸以及主持人和观察员。他们在演播室里进行着关于四位女儿的谈话讨论,讲述着关于女儿的“往事”,这推动着整个节目的进程。第二层叙事则是在户外,是关于女艺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

为了确保双层叙事的客观并行,互不影响。《女儿们的男朋友》还让黄日华、秦沛等父亲做了“口头保证”:不会私下里去打探女儿们的恋爱细节。很多父亲讶异的表情,正是节目乐于所展现的“无剧本”状态。但某些刻意为之的表现,又着实让观众感到“失真”。比如《女儿们的恋爱》某期,沈父对于海涛和梦辰的亲密举动感到诧异,可这并非岳父和女婿的首次接触。

除了双层叙事结构,《我家那闺女》和《女儿们的男朋友》还具有类似小说的“章节”。第二层叙事以四位女嘉宾为主人公分为四部分,每位女嘉宾都拥有独立短片。第一叙事层主持人及嘉宾谈话讨论的插入,此时起帮观众理解节目内容的作用。

悬念设置,成为三档综艺的共同套路。画字提醒观众细节,并引领节奏,继而产生对后续场景的预测。“铺一次性桌布?”、“这么多的菜是有人来?”和“他的庐山真面目是?”

本质上,这种套路还是《致富经》式的。但移植到方兴未艾的“观察类综艺”里,还是让人欲罢不能。《女儿的男朋友》第二期,陈铭还在感叹“我相信节目组不会这么残忍”。话音刚落,姜丽文的短片就戛然而止。预知后事,且守下期。

无论是“送命题”大师沈梦辰,还是“高分选手”秦沛,观察类综艺中的“女性逻辑”已占主体。从题材角度来讲,以婚姻情感、家庭生活、社交约会等贴近观众生活的小切口入手,容易取得广泛共情和共鸣;从技术手段而言,该类综艺还停留在演播室的观察片段剪辑,缺乏技术层面的革新。

日本的观察类综艺节目问世早,韩国的观察类综艺也战绩斐然。《我们家的熊孩子》、《同床异梦2》等节目数登微博热搜。而本土观察类综艺节目受韩国影响大,《心动的信号》便是由韩国引进。

2018年开始,本土观察类综艺节目迎来了红利期,《我家那闺女》打响第一炮。今年的《女儿们的恋爱》和《女儿们的男朋友》扎堆出现,预示着红利的消退。其实目前“女儿类综艺”大行其道的最大启示,或许就在性别的反面。

《儿子们的恋爱》和《儿子们的女朋友》似乎可以提上日程了。毕竟,“妈宝男”的战斗力一点不比“乖乖女”差。若论上热搜,《我家那小子》不是比《我家那闺女》更强劲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女儿的恋爱,父亲的综艺

《儿子们的恋爱》和《儿子们的女朋友》似乎可以提上日程了。毕竟,“妈宝男”的战斗力一点不比“乖乖女”差。若论上热搜,《我家那小子》不是比《我家那闺女》更强劲吗?

文 | 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普拉斯在写她与父亲的关系时,用了脚和鞋的意象:“你是只黑皮鞋,我曾像只脚住在这里三十年”。

脚和鞋的关系犹如女儿同父亲的关系,一方面女儿们要挣脱,寻找自由;另一方面又渴望回归到小女儿状态,得到父亲们的保护。在2019年越来越多的“父女档”综艺里,硬糖君同样看到了女儿们对父亲的“矛盾”情感:

无论是《我家那闺女》,还是“撞车”的《女儿们的恋爱》和《女儿们的男朋友》。女儿们婚恋观的背后,是无法回避的父女关系。即便是《都挺好》中埋怨父亲几十年的苏明玉,最终也还是在苏大强的“习题集”回忆杀里,没忍住眼泪。

伤痕累累的苏明玉成熟后发现,一味纠缠于过去的是是非非,永远走不出梦魇,怨怼父亲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女儿反对的从来不是父亲,而是父亲对女儿的钳制,以及“以爱为名”的绑架与压迫。

尽管“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这话已经老掉牙,但它话糙理不糙。在女儿们的恋爱中,父亲们以观察者的视角切入,赋予节目笑点的同时也带来恒久的哲学命题——我们在女儿的择偶观里,能看见二十年前的那个父亲。或是在寻找父亲,或是在寻找父亲的反面。

陈染说,“我只是他(父亲)主体上的不同性别的延伸,我在他的性别停止的地方,开始继续思考”。因此当下“女儿们的婚恋”,不过是“父亲们的综艺”。

尽管如雨后春笋般的“女儿恋爱”观察类综艺,目前同质化严重。但当节目开始理性审视女性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处境时,或许标志国产综艺已告别“浅层刺激”的感官时代。

“在位”与“缺位”

尼金·马洛娜认为:“父亲常常作为女孩用来修正自己性别角色的一面镜子,影响其鉴别和对待异性的方式”。

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如果“高度在位”,他的女儿往往会柔软达观;父亲如果“高度缺位”,他的女儿则有可能形成相对强硬自闭的性格。这在《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女儿们的男朋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家那闺女》中,傅园慧的父亲“高度在位”。傅爸爸的一天完全是围着女儿转的:从早起做早餐,送傅园慧去训练,中午陪女儿吃饭,晚上接回家吃完饭,以及睡前的养生按摩,一刻无歇。

在宠溺和包容之下,我们看到了达观的傅园慧。她总是给人带去快乐,带队训练休息之余与学员嬉笑打闹。家庭聚会时能很迅速地从不适感中调整过来,活跃气氛。而“人生大部分都是逆境”这样的观点,更是让硬糖君感觉自己因为“洪荒之力”而误解了她。

同样是《我家那闺女》,何雯娜的父亲“高度缺位”。小时候,何雯娜被父亲送到学校里训练,她每次见到爸爸的第一句话是:把我带回家吧。然后,她死命地赖在地上哭。或许,她不是真的不想训练,只是太渴望陪伴。

应该说,何雯娜和傅园慧都是优秀的运动员,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她们的性格走的却是两个极端。傅园慧的身上散发着由内而外的自信和强大,而何雯娜是用防御来抵挡外界创伤的孤独女孩。

《女儿们的男朋友》中,秦沛“高度在位”,即便女儿已经长大,他还是会一天打十几个电话。从小在父爱包围中长大的姜丽文,一点小惊喜就可以幸福一整天。她对男朋友说“自己每大一岁就会变得更美一点”。

同一个节目,张潮“高度缺位”。女儿张晔子,回忆小时候父亲答应周末去接她,却始终不见人影。电话一遍遍地打,也因为父亲在片场没法接。所以,父亲不再是她心理“最重要的人”,没有大事绝不“麻烦父亲”。节目里,晔子的公司经营不善,张潮不知。晔子生病,张潮不知。她形成了“凡事自己扛”的性格,坚强之余让观察室的父亲神伤。

观察嘉宾王子文,也袒露了那种等待父亲的失落。她和张晔子的处理模式一样,一年到头几乎不会主动跟父母联系。即便联系,也只是报喜不报忧。对比每顿吃了什么都要被父亲关心的姜丽文(秦沛女儿),可以说非常心疼了。

为什么同样优秀强大的女儿们,却给人完全相反的感觉?逼出来的女孩强硬,疼出来的女孩强大。因为被冷落,而不得不坚强,因为要不到疼爱,而不得不隐匿脆弱。日子久了,坚强就变成了强硬,脆弱就变成了见不得光的伤疤。

男朋友要不要像爸爸?

荣格曾提出:“父亲,是女儿的第一个情人和阿尼姆斯意象”。《女儿背后的爸爸》也分析:“父亲给予女儿的会影响生活中她对男人的期望;同样的,父亲没有给予女儿的也影响着她对其他男人的期望”。

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父母偶像理论”还是以进化心理学为基础的“性印刻理论”,都主张父亲在女儿择偶过程中的模板作用。简言之,女儿找男票到底要不要像自己的爸爸?

《女儿们的恋爱》中,傅园慧没有表态,可傅爸爸的态度很坚决:“我女儿的男朋友要是像我一样的男人”。还不忘自信的补一句“不过,像我这样的优秀男人已经很少了。”

《女儿们的男朋友》里,黄芷晴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父亲黄日华的仰慕。不管是他的细心和责任感,都被芷晴纳入理想男友的标准。身为乔帮主和靖哥哥的女儿,芷晴也面临“虽然很多人追,但追求者都怕被黄日华打”的困境。

黄日华对女儿说,你只管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其他什么事情都交给老爸。正因为父亲的宠溺,所以女儿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只要感觉到男朋友没有像爸爸那样宠自己,她就会提出分手。

而在女儿考虑对象要不要像爸爸的同时,爸爸也在考虑女婿要不要像自己。准确的说,父亲对女儿择偶观的影响,既有心理映射,也不乏现实干预。《女儿的恋爱》中的任氏父女,就很典型。

任父发自内心的认为“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连女婿“耳骨不要太外翻”都有明确描述。或许任父精通相面之术,耳骨外翻暗示大概率是渣男?任爸本着帮女儿分析的态度,但最终却无形的左右了女儿的择偶观念,变成了无形的压力。

任容萱回忆起来自己的每段恋爱,父亲都曾有过各种方面的打压。格外在意父母意见的她潜移默化受了影响,越来越没有自信。任容萱还控诉爸爸太主观:那时候我们都年轻,爸爸却对我说,这个人的面相不好,你不会喜欢他太久的。

任爸爸说,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会去骂去责怪,不会去关怀。其实这也是很多父母的误区,以为孩子越打压才会越优秀。

打压式的教育,让任容萱饱受压抑,最终选择在节目里放飞自我。张潮鼓励式的教育,让张晔子和男朋友的相处方式像“兄弟”,特别畅快。男朋友不会做饭,鼓励之。男朋友花钱买玩具,引导之。好几次硬糖君感觉两人要吵起来了,都被张晔子的引导和鼓励化解了。

女性逻辑攻占综艺

无论是《我家那闺女》还是《女儿们的恋爱》和《女儿们的男朋友》,其叙事都呈现双层结构:

第一层叙事是在演播室内,有几位女艺人的爸爸以及主持人和观察员。他们在演播室里进行着关于四位女儿的谈话讨论,讲述着关于女儿的“往事”,这推动着整个节目的进程。第二层叙事则是在户外,是关于女艺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

为了确保双层叙事的客观并行,互不影响。《女儿们的男朋友》还让黄日华、秦沛等父亲做了“口头保证”:不会私下里去打探女儿们的恋爱细节。很多父亲讶异的表情,正是节目乐于所展现的“无剧本”状态。但某些刻意为之的表现,又着实让观众感到“失真”。比如《女儿们的恋爱》某期,沈父对于海涛和梦辰的亲密举动感到诧异,可这并非岳父和女婿的首次接触。

除了双层叙事结构,《我家那闺女》和《女儿们的男朋友》还具有类似小说的“章节”。第二层叙事以四位女嘉宾为主人公分为四部分,每位女嘉宾都拥有独立短片。第一叙事层主持人及嘉宾谈话讨论的插入,此时起帮观众理解节目内容的作用。

悬念设置,成为三档综艺的共同套路。画字提醒观众细节,并引领节奏,继而产生对后续场景的预测。“铺一次性桌布?”、“这么多的菜是有人来?”和“他的庐山真面目是?”

本质上,这种套路还是《致富经》式的。但移植到方兴未艾的“观察类综艺”里,还是让人欲罢不能。《女儿的男朋友》第二期,陈铭还在感叹“我相信节目组不会这么残忍”。话音刚落,姜丽文的短片就戛然而止。预知后事,且守下期。

无论是“送命题”大师沈梦辰,还是“高分选手”秦沛,观察类综艺中的“女性逻辑”已占主体。从题材角度来讲,以婚姻情感、家庭生活、社交约会等贴近观众生活的小切口入手,容易取得广泛共情和共鸣;从技术手段而言,该类综艺还停留在演播室的观察片段剪辑,缺乏技术层面的革新。

日本的观察类综艺节目问世早,韩国的观察类综艺也战绩斐然。《我们家的熊孩子》、《同床异梦2》等节目数登微博热搜。而本土观察类综艺节目受韩国影响大,《心动的信号》便是由韩国引进。

2018年开始,本土观察类综艺节目迎来了红利期,《我家那闺女》打响第一炮。今年的《女儿们的恋爱》和《女儿们的男朋友》扎堆出现,预示着红利的消退。其实目前“女儿类综艺”大行其道的最大启示,或许就在性别的反面。

《儿子们的恋爱》和《儿子们的女朋友》似乎可以提上日程了。毕竟,“妈宝男”的战斗力一点不比“乖乖女”差。若论上热搜,《我家那小子》不是比《我家那闺女》更强劲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