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本周关键词:布罗茨基、巴金、传说、曹操、香水、原始部落、无字图像小说、驯化……

撰文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布罗茨基谈话录》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 所罗门·沃尔科夫 著  马海甸、刘文飞、陈方 译
S码书房·作家出版社 2019-4

俄裔美国作家所罗门·沃尔科夫是《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一书的作者,《见证》虽然由于材料真伪的问题而引起了长达三十余年的质疑,但它始终是普通读者了解这位伟大作曲家的经典读物之一。在肖斯塔科维奇以外,沃尔科夫还与俄裔美国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进行了前后长达十四年的对话。沃尔科夫从他们的共同经历出发,对布罗茨基在政治背景之下的生活经历非常感兴趣,在全书的一开篇就邀请布罗茨基描述了列宁格勒被围困的经历。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在自己的祖国没有获得体面的工作,他前后担任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同时他也写诗译诗,被称作“街头诗人”,得到了阿赫玛托娃和其他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赏识。随后,他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送往边远的劳改营服苦役,在一些前苏联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之下,布罗茨基在服刑18个月后获准回到列宁格勒。从此,布罗茨基的作品开始陆续在国外出版。从1965年起,他的诗选陆续在美国、法国、西德和英国出版,主要诗集有《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诗集》《悼约翰·邓及其他》《荒野中的停留》等。

1972年,布罗茨基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他去寻找自己的偶像诗人奥登,奥登热情接待了他,他由此开启了自己在美国的教书和写作生涯。因此,《布罗茨基谈话录》的内容不仅包括他的青年时代、“布罗茨基案件”、流亡的经历,也包括他与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英国诗人奥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等人交往的回忆,以及他们思想中的碰撞与交流。在与沃尔科夫的对话中,布罗茨基还谈及了自己的诗学理念、诗人与生活、诗人与政治等话题,对20世纪50到80年代美苏的文化现象也有不少点评之语。

《出访日记》

巴金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1

巴金(1904-2005)一生走过的一百年,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制度替换,朝代更迭,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他以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走在这段鲜活的历史当中,以托尔斯泰为榜样,毕生追求一个讲真话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因此人们也称巴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2019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回望巴金”系列丛书,包括萧乾的《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黄裳的《记巴金》、姜德明的《与巴金闲谈》、纪申的《炽热的心——怀巴金》、李辉的《巨星巴金,光还亮着》、彭新琪的《巴金先生》、坂井洋史的《寻找巴金》、周立民的《闲话巴金》、李树德的《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以及巴金的《出访日记》。本系列的作者大都是巴金的亲友,他们试图以记忆中的故事和细节,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一个生活中的巴金的形象。其中《出访日记》是首次公开出版发行,内容是巴金在1950—1984年的出访日记,这些日记多作于他随身所带的日记本上,是他在出访期间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记录着他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公务活动。在日记的每一部分之后,编者还附录了巴金当时所写的文章,便于读者将之与日记原稿相互参证。

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亚洲作家印度会议、第四届德国作家大会、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亚非作家塔什干会议、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委员会东京紧急会议、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和阻止核战争世界大会……除了这些公务活动以外,本书还囊括了巴金访法、访日的日记等内容。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巴金对友谊的珍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也可以通过巴金参加社会活动的经历,理解在这个被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称为“极端的年代”的时期人类面临的重大议题和中国人在其中的角色。

《金叶:来自金枝的故事》

[英]J.G.弗雷泽 / 丽莉·弗雷泽 编  汪培基 译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2

《金枝》一书是英国人类学奠基人J.G.弗雷泽爵士的十二卷本巨著,堪称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书名“金枝”缘起于某个古老的地方习俗:神庙的祭司可以由逃奴担任,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如果杀死他即可取而代之。弗雷泽爵士认为,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有很多疑点,所以他收集了关于世界各民族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从中抽绎出了一套严整的体系,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做出了说明。

但是,本书作者弗雷泽死后获得的评价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他早已经落伍,但是后现代人类学尤其是文学人类学又打出回归弗雷泽的旗号,并且从他的文字当中寻找到了新的灵感源和学术生长点。虽然在马林诺夫斯基以后,弗雷泽的比较话语形式几乎没有人类学的追随者,但是它及其从中演化来的修辞形式对文学批评、古典文学艺术和神话学等实践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过,《金叶:来自金枝的故事》一书并不聚焦于这些学术争论。本书为弗雷泽爵士夫人丽莉·弗雷泽从十二卷本《金枝》中摘取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她说,本书旨在“从《金枝》上摘取片片金叶,编织成一簇闪闪发光的花环献给读者”,因此除了理论分析,《金叶》把故事分为“圣诞节与槲寄生”“神秘的怪物”“奇特有趣的习俗”“神话与传说”“故事”“自然风光”六个部分,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让普通读者也可以一窥这部人类学巨著的迷人之处。

《曹操》

[日]堀敏一 著  张恒怡 陈苏镇 译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3

去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澳大利亚汉学家张磊夫的儒莲奖作品《国之枭雄》,把注意力投向了这位历史上以最奸诈面目示人的三国枭雄。今年,中国读者又可以读到日本史学东京学派代表性学术大家堀敏一的晚年作品《曹操》。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的形象成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长于魏晋隋唐史的堀敏一指出,和中国一样,曹操在日本被人们熟知也是因为《三国演义》。在战后日本重要的三国研究书籍中,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以力求客观而闻名,可是此书对曹操依然加以鞭挞,以至于“我的朋友读过吉川的书后,对曹操恨之入骨”,堀敏一说。他的《曹操》一书结合文献和曹氏宗族墓的考古成果,以曹操生平事迹为主线,从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谈起,讲述了曹操早期的官僚生活、举兵成为群雄之一的过程,讲述了他在官渡之战后称霸华北到赤壁之战失败确立下三分天下的格局,以及赤壁之战以后通往魏王朝的道路。在介绍生平之外,作者还专辟两章,讨论了曹操的人才政策和建安文学的诞生。让人们从一味地批评曹操性格狡诈转而关注到他在内政、军事和文学上的成就,从而更加客观地理解曹操的历史意义。

《香水:一个世纪的气味》

[英]莉齐·奥斯特罗姆 著  刘若欣、顾晨曦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2

“风是看不见的。但是吹过树的风,就变成了绿色的风。吹过花的风,就变成有花香的风。那么现在吹过我的风,又会变成怎样的风呢?”就如同日本诗人星野富弘的这首小诗所言,说不清道不明、难以用白纸黑字描述的气味,可以成为人或者物的独特标示。在当今最著名的香水评论员之一莉齐·奥斯特罗姆那里,气味的印象也一旦产生便难以动摇:“那味道很年轻。这个闻起来像我奶奶的味道。那边的那个闻起来很香。这个瓶子很便宜。这个挺昂贵的。这瓶香水是为嬉皮士量身打造的。这个是一夜情香水。”她认为,如果能把这些廉价的、妖艳的、陈旧的气味都聚在一起,那我们几乎是在观看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电影。

香味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悄无声息、如影随形的伴侣。几十年前,香水是人们可望却不可即的奢侈品,代表着激情和危险,现在它却变得稀松平常,我们能从碰到的任何人身上嗅到香水的味道,不论是风华正茂的少年还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向上追溯这一变化,对于香水的发展来说,20世纪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香水:一个世纪的气味》当中,作者以十年为一阶段,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20世纪这一百年的历史里的一百种香水,探讨了每种香水出现的特定历史及其在社会和文化当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在作者笔下,气味——根据使用者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意味着权力、解放、美丽、堕落、归属或者逃避,也可以代表一项运动、一个部落、一种亚文化。

《在他们消失以前》

[英]吉米·纳尔逊 著  张卉 译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3

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在16岁时患上了秃头症,掉光了所有头发,觉得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他决定前往东方旅行以寻找生之意义。从1985年一次进藏旅行拍摄开始,他的脚步和拍下的照片已经遍及了世界各个角落。在旅行和摄影的过程当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一些古老的文明,记录那些强大的传统文化还在延续之地。

耗时三年完成的摄影集《在他们消失以前》关注的正是地球上正在逐渐消失的原始部落,纳尔逊在其中记录下了部落最后族人的影像。本书的三百多张高清照片不仅记录下了哈萨克人、瓦努阿图人、毛利人、高乔人等三十多个原始部落族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也附上了作者本人对每个部落起源、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介绍。他们的世界中没有工业时代的印记,没有达尔文、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过着像我们祖先一样的生活。纳尔逊尽力避免以看待“异国风情”的目光来看待这些原始种族。他意识到,当自己给他们拍下照片的时候,他们也在观察他。“我看上去一定像是一个奇怪的物种”,纳尔逊希望这本摄影集能够“驱使我们去看、理解和记住他们”。

《沙丁鱼罐头之味》

[法] 威尔弗里德·卢帕诺 编 / [意] 格雷戈里·帕纳乔内 绘  后浪漫 译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3

本书是获得漫画文学大奖的法国编剧威尔弗里德·卢帕诺和擅长创作无字故事的意大利画家格雷戈里·帕纳乔内创作的无字图像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老夫老妻的爱情故事。当两个人都年老体衰、身材走样,过去的激情逐渐消失,被平淡琐碎的生活取代,生活中只剩下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这时候,一场意外突如其来,大海将这对从没有分开过的夫妻分离了。

全书没有一个对话框,没有一个拟声词,就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夫妇之间的爱。老先生和妻子都踏上了各自的“奥德赛”,丈夫与大海和自然进行对抗,开始归乡的旅程。漂流海上使得他成为了海洋生态破坏的目击者,他亲眼目击的被金属卡住脑袋的海鸥、大片大片的人类垃圾,都曝光了常常不为都市人所知的、当代消费社会的另一面。而从未出门的妻子也第一次离开故土,寻找走失的丈夫,却意外引领了时尚潮流……在轻松幽默的同时,这本《沙丁鱼罐头之味》也会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魅力何在的思考。

《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英]艾丽丝·罗伯茨 著  李文涛 译
新经典文化·读者出版社 2019-3

还记得《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著名问题吗——到底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过去,小麦不过是野草中的一种,但是在短短一千年时间中,小麦忽然传遍了整个世界,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为成功的植物,但人类却为适应小麦和小麦农业,付出了无数的劳动和代价。

“野生和驯化之间、驯化与被驯化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无论如何,最终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和《枪炮、病菌和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和《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一样,作为一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及公共事务教授,艾莉丝·罗伯茨也在人类历史研究领域进行写作。虽然如今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变的生活,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创新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驯服动物、植物和相关制品,而这些物种又极大地改变了历史。罗伯茨在《驯化》一书中提到的十个物种,分别是狗、小麦、牛、玉米、土豆、鸡、水稻、马、苹果和人类。她指出,进化并没有随着文明的发展而结束,而基因会随着文化发展而共同进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成年以后依然可以喝奶,尤其是牛奶。此外,被人类驯服的一些植物也经历过了简单的基因突变,例如,我们选择能够让种子保留在茎部的自然基因突变,来实现驯服小麦的目的。此外,罗伯茨还写到了我们的自我驯化:人类改变了自然环境,因而必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她认为,了解人类的过去也是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方法。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本周关键词:布罗茨基、巴金、传说、曹操、香水、原始部落、无字图像小说、驯化……

撰文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布罗茨基谈话录》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 所罗门·沃尔科夫 著  马海甸、刘文飞、陈方 译
S码书房·作家出版社 2019-4

俄裔美国作家所罗门·沃尔科夫是《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一书的作者,《见证》虽然由于材料真伪的问题而引起了长达三十余年的质疑,但它始终是普通读者了解这位伟大作曲家的经典读物之一。在肖斯塔科维奇以外,沃尔科夫还与俄裔美国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进行了前后长达十四年的对话。沃尔科夫从他们的共同经历出发,对布罗茨基在政治背景之下的生活经历非常感兴趣,在全书的一开篇就邀请布罗茨基描述了列宁格勒被围困的经历。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在自己的祖国没有获得体面的工作,他前后担任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同时他也写诗译诗,被称作“街头诗人”,得到了阿赫玛托娃和其他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赏识。随后,他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送往边远的劳改营服苦役,在一些前苏联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之下,布罗茨基在服刑18个月后获准回到列宁格勒。从此,布罗茨基的作品开始陆续在国外出版。从1965年起,他的诗选陆续在美国、法国、西德和英国出版,主要诗集有《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诗集》《悼约翰·邓及其他》《荒野中的停留》等。

1972年,布罗茨基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他去寻找自己的偶像诗人奥登,奥登热情接待了他,他由此开启了自己在美国的教书和写作生涯。因此,《布罗茨基谈话录》的内容不仅包括他的青年时代、“布罗茨基案件”、流亡的经历,也包括他与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英国诗人奥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等人交往的回忆,以及他们思想中的碰撞与交流。在与沃尔科夫的对话中,布罗茨基还谈及了自己的诗学理念、诗人与生活、诗人与政治等话题,对20世纪50到80年代美苏的文化现象也有不少点评之语。

《出访日记》

巴金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1

巴金(1904-2005)一生走过的一百年,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制度替换,朝代更迭,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他以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走在这段鲜活的历史当中,以托尔斯泰为榜样,毕生追求一个讲真话的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因此人们也称巴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2019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回望巴金”系列丛书,包括萧乾的《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黄裳的《记巴金》、姜德明的《与巴金闲谈》、纪申的《炽热的心——怀巴金》、李辉的《巨星巴金,光还亮着》、彭新琪的《巴金先生》、坂井洋史的《寻找巴金》、周立民的《闲话巴金》、李树德的《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以及巴金的《出访日记》。本系列的作者大都是巴金的亲友,他们试图以记忆中的故事和细节,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一个生活中的巴金的形象。其中《出访日记》是首次公开出版发行,内容是巴金在1950—1984年的出访日记,这些日记多作于他随身所带的日记本上,是他在出访期间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记录着他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公务活动。在日记的每一部分之后,编者还附录了巴金当时所写的文章,便于读者将之与日记原稿相互参证。

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亚洲作家印度会议、第四届德国作家大会、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亚非作家塔什干会议、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委员会东京紧急会议、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和阻止核战争世界大会……除了这些公务活动以外,本书还囊括了巴金访法、访日的日记等内容。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巴金对友谊的珍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也可以通过巴金参加社会活动的经历,理解在这个被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称为“极端的年代”的时期人类面临的重大议题和中国人在其中的角色。

《金叶:来自金枝的故事》

[英]J.G.弗雷泽 / 丽莉·弗雷泽 编  汪培基 译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2

《金枝》一书是英国人类学奠基人J.G.弗雷泽爵士的十二卷本巨著,堪称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书名“金枝”缘起于某个古老的地方习俗:神庙的祭司可以由逃奴担任,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如果杀死他即可取而代之。弗雷泽爵士认为,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有很多疑点,所以他收集了关于世界各民族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从中抽绎出了一套严整的体系,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做出了说明。

但是,本书作者弗雷泽死后获得的评价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他早已经落伍,但是后现代人类学尤其是文学人类学又打出回归弗雷泽的旗号,并且从他的文字当中寻找到了新的灵感源和学术生长点。虽然在马林诺夫斯基以后,弗雷泽的比较话语形式几乎没有人类学的追随者,但是它及其从中演化来的修辞形式对文学批评、古典文学艺术和神话学等实践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过,《金叶:来自金枝的故事》一书并不聚焦于这些学术争论。本书为弗雷泽爵士夫人丽莉·弗雷泽从十二卷本《金枝》中摘取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她说,本书旨在“从《金枝》上摘取片片金叶,编织成一簇闪闪发光的花环献给读者”,因此除了理论分析,《金叶》把故事分为“圣诞节与槲寄生”“神秘的怪物”“奇特有趣的习俗”“神话与传说”“故事”“自然风光”六个部分,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让普通读者也可以一窥这部人类学巨著的迷人之处。

《曹操》

[日]堀敏一 著  张恒怡 陈苏镇 译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3

去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澳大利亚汉学家张磊夫的儒莲奖作品《国之枭雄》,把注意力投向了这位历史上以最奸诈面目示人的三国枭雄。今年,中国读者又可以读到日本史学东京学派代表性学术大家堀敏一的晚年作品《曹操》。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的形象成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长于魏晋隋唐史的堀敏一指出,和中国一样,曹操在日本被人们熟知也是因为《三国演义》。在战后日本重要的三国研究书籍中,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以力求客观而闻名,可是此书对曹操依然加以鞭挞,以至于“我的朋友读过吉川的书后,对曹操恨之入骨”,堀敏一说。他的《曹操》一书结合文献和曹氏宗族墓的考古成果,以曹操生平事迹为主线,从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谈起,讲述了曹操早期的官僚生活、举兵成为群雄之一的过程,讲述了他在官渡之战后称霸华北到赤壁之战失败确立下三分天下的格局,以及赤壁之战以后通往魏王朝的道路。在介绍生平之外,作者还专辟两章,讨论了曹操的人才政策和建安文学的诞生。让人们从一味地批评曹操性格狡诈转而关注到他在内政、军事和文学上的成就,从而更加客观地理解曹操的历史意义。

《香水:一个世纪的气味》

[英]莉齐·奥斯特罗姆 著  刘若欣、顾晨曦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2

“风是看不见的。但是吹过树的风,就变成了绿色的风。吹过花的风,就变成有花香的风。那么现在吹过我的风,又会变成怎样的风呢?”就如同日本诗人星野富弘的这首小诗所言,说不清道不明、难以用白纸黑字描述的气味,可以成为人或者物的独特标示。在当今最著名的香水评论员之一莉齐·奥斯特罗姆那里,气味的印象也一旦产生便难以动摇:“那味道很年轻。这个闻起来像我奶奶的味道。那边的那个闻起来很香。这个瓶子很便宜。这个挺昂贵的。这瓶香水是为嬉皮士量身打造的。这个是一夜情香水。”她认为,如果能把这些廉价的、妖艳的、陈旧的气味都聚在一起,那我们几乎是在观看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电影。

香味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悄无声息、如影随形的伴侣。几十年前,香水是人们可望却不可即的奢侈品,代表着激情和危险,现在它却变得稀松平常,我们能从碰到的任何人身上嗅到香水的味道,不论是风华正茂的少年还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向上追溯这一变化,对于香水的发展来说,20世纪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香水:一个世纪的气味》当中,作者以十年为一阶段,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20世纪这一百年的历史里的一百种香水,探讨了每种香水出现的特定历史及其在社会和文化当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在作者笔下,气味——根据使用者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意味着权力、解放、美丽、堕落、归属或者逃避,也可以代表一项运动、一个部落、一种亚文化。

《在他们消失以前》

[英]吉米·纳尔逊 著  张卉 译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3

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在16岁时患上了秃头症,掉光了所有头发,觉得和世界格格不入的他决定前往东方旅行以寻找生之意义。从1985年一次进藏旅行拍摄开始,他的脚步和拍下的照片已经遍及了世界各个角落。在旅行和摄影的过程当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一些古老的文明,记录那些强大的传统文化还在延续之地。

耗时三年完成的摄影集《在他们消失以前》关注的正是地球上正在逐渐消失的原始部落,纳尔逊在其中记录下了部落最后族人的影像。本书的三百多张高清照片不仅记录下了哈萨克人、瓦努阿图人、毛利人、高乔人等三十多个原始部落族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也附上了作者本人对每个部落起源、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介绍。他们的世界中没有工业时代的印记,没有达尔文、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过着像我们祖先一样的生活。纳尔逊尽力避免以看待“异国风情”的目光来看待这些原始种族。他意识到,当自己给他们拍下照片的时候,他们也在观察他。“我看上去一定像是一个奇怪的物种”,纳尔逊希望这本摄影集能够“驱使我们去看、理解和记住他们”。

《沙丁鱼罐头之味》

[法] 威尔弗里德·卢帕诺 编 / [意] 格雷戈里·帕纳乔内 绘  后浪漫 译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3

本书是获得漫画文学大奖的法国编剧威尔弗里德·卢帕诺和擅长创作无字故事的意大利画家格雷戈里·帕纳乔内创作的无字图像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老夫老妻的爱情故事。当两个人都年老体衰、身材走样,过去的激情逐渐消失,被平淡琐碎的生活取代,生活中只剩下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这时候,一场意外突如其来,大海将这对从没有分开过的夫妻分离了。

全书没有一个对话框,没有一个拟声词,就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夫妇之间的爱。老先生和妻子都踏上了各自的“奥德赛”,丈夫与大海和自然进行对抗,开始归乡的旅程。漂流海上使得他成为了海洋生态破坏的目击者,他亲眼目击的被金属卡住脑袋的海鸥、大片大片的人类垃圾,都曝光了常常不为都市人所知的、当代消费社会的另一面。而从未出门的妻子也第一次离开故土,寻找走失的丈夫,却意外引领了时尚潮流……在轻松幽默的同时,这本《沙丁鱼罐头之味》也会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魅力何在的思考。

《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英]艾丽丝·罗伯茨 著  李文涛 译
新经典文化·读者出版社 2019-3

还记得《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著名问题吗——到底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过去,小麦不过是野草中的一种,但是在短短一千年时间中,小麦忽然传遍了整个世界,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为成功的植物,但人类却为适应小麦和小麦农业,付出了无数的劳动和代价。

“野生和驯化之间、驯化与被驯化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无论如何,最终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和《枪炮、病菌和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和《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一样,作为一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及公共事务教授,艾莉丝·罗伯茨也在人类历史研究领域进行写作。虽然如今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变的生活,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创新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驯服动物、植物和相关制品,而这些物种又极大地改变了历史。罗伯茨在《驯化》一书中提到的十个物种,分别是狗、小麦、牛、玉米、土豆、鸡、水稻、马、苹果和人类。她指出,进化并没有随着文明的发展而结束,而基因会随着文化发展而共同进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成年以后依然可以喝奶,尤其是牛奶。此外,被人类驯服的一些植物也经历过了简单的基因突变,例如,我们选择能够让种子保留在茎部的自然基因突变,来实现驯服小麦的目的。此外,罗伯茨还写到了我们的自我驯化:人类改变了自然环境,因而必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她认为,了解人类的过去也是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方法。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