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发改委首提“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发改委首提“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发改委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闫桂花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发改委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跟四十年高速发展过程中民众对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的普遍感知不同,在产业转型、老龄化、区域政策等多方因素作用下,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学界和舆论界的关注。

“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Häußermann H.and W.Siebel于1988年提出,用来指代受去工业化、郊区化、老龄化以及政治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区空心化的现象。2004年,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沿用这一术语,并将城市收缩定义为“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两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的现象”。

在中国,学者就衡量收缩的人口基数、收缩的时间年限和人口规模等问题并未达成一致,因为测算方式不同,也得出了不一样的收缩城市数据。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利用两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2010年)数据,对2865个县市(区)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调整后分析发现,中国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市(区)发生收缩。其中,以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收缩最为严重,且集中出现了“市区—市辖区”双收缩的现象。

清华大学教授龙瀛则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座中表示,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是说有10000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间流失。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利用2007-2016年十年数据,经过调整后,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2016年人口数据少于2007年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的城市。

在660个建制市中,总计80个城市(见下图及表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占比12.1%,其中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收缩幅度不大,仅有9个城市的收缩幅度超过5%。总计476个城市仍然处于人口持续增长,占比72.1%,其中地级市248个,县级市277个。总计45个城市相对稳定,占比6.5%,其中地级市18个,县级市37个。

注:收缩城市名单由吴康教授提供

吴康指出,有些收缩城市属于结构性危机收缩,比较典型的如东北的阜新、伊春以及广东东莞、义乌;另外还有大城市周边的收缩,比如三河、高碑店;欠发达县级市收缩,比如天长、龙泉;边境偏远型城市收缩,比如根河、额尔古纳等。

吴康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收缩城市”不是个负面概念,这是伴随着城市化和产业转型阶段出现的,传统上执迷于“增长”和“扩张”的规划理念和管理政策需要向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以及精明收缩的范式转变。

张学良认为,面对城市收缩,要在跨区域方面加强合作,关注区域的、整体的利益,实现总体效率的提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发改委首提“收缩型城市”,哪些城市在收缩?

发改委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闫桂花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发改委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跟四十年高速发展过程中民众对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的普遍感知不同,在产业转型、老龄化、区域政策等多方因素作用下,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学界和舆论界的关注。

“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Häußermann H.and W.Siebel于1988年提出,用来指代受去工业化、郊区化、老龄化以及政治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区空心化的现象。2004年,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沿用这一术语,并将城市收缩定义为“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两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的现象”。

在中国,学者就衡量收缩的人口基数、收缩的时间年限和人口规模等问题并未达成一致,因为测算方式不同,也得出了不一样的收缩城市数据。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利用两次人口普查(2000年和2010年)数据,对2865个县市(区)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调整后分析发现,中国26.71%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的县市(区)发生收缩。其中,以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收缩最为严重,且集中出现了“市区—市辖区”双收缩的现象。

清华大学教授龙瀛则在2016年的一次公开讲座中表示,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是说有10000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间流失。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利用2007-2016年十年数据,经过调整后,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2016年人口数据少于2007年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的城市。

在660个建制市中,总计80个城市(见下图及表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占比12.1%,其中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收缩幅度不大,仅有9个城市的收缩幅度超过5%。总计476个城市仍然处于人口持续增长,占比72.1%,其中地级市248个,县级市277个。总计45个城市相对稳定,占比6.5%,其中地级市18个,县级市37个。

注:收缩城市名单由吴康教授提供

吴康指出,有些收缩城市属于结构性危机收缩,比较典型的如东北的阜新、伊春以及广东东莞、义乌;另外还有大城市周边的收缩,比如三河、高碑店;欠发达县级市收缩,比如天长、龙泉;边境偏远型城市收缩,比如根河、额尔古纳等。

吴康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收缩城市”不是个负面概念,这是伴随着城市化和产业转型阶段出现的,传统上执迷于“增长”和“扩张”的规划理念和管理政策需要向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以及精明收缩的范式转变。

张学良认为,面对城市收缩,要在跨区域方面加强合作,关注区域的、整体的利益,实现总体效率的提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