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界】童模妞妞被打事件:让孩子当童模,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界】童模妞妞被打事件:让孩子当童模,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童模妞妞被打事件及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的版权争议。

来源:Pexels

撰文 | 林子人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童模妞妞被打事件及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的版权争议。

童模妞妞被打事件:让孩子当童模,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4月9日,一则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一个小小的儿童模特不愿意完成摄影师指导的动作,一位成年女性飞快上前用脚踹了她一下。后经网友确认,这位童模名叫妞妞,踹她的女性就是童模的母亲。视频中母亲的行为令诸多网友气愤不满,与此同时,另外一则视频也被网友扒出:妞妞妈妈被拍到于3月在摄影基地拿着衣架教训孩子。据网友爆料说,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妞妞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工作已经很困了,但被妈妈用衣架打了以后,她又强作精神开始挥手、转圈圈。另外,妞妞妈妈自己的朋友圈状态显示,妞妞做童模的工作量巨大,四天时间里要拍摄400件衣服。

“虐童”舆情发酵后,妞妞妈妈在网络上澄清说自己绝对没有伤害、虐童之意,反复强调自己的女儿受到了最好的照顾与疼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解释了当时踢妞妞是一时情急,因为妞妞会往马路上乱跑,平时自己很少打孩子。她还表示,“全家靠妞妞一个人养”的说法并不属实,自己的丈夫还是在工作的。

让孩子去工作换取报酬,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梳理还原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儿童逐渐从家庭补充劳动力转变为“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时至今日,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阶段,儿童应该得到关爱、滋养的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共识。

自媒体人“萝贝贝”发布的一篇题为《把童真变现的人,不配做父母》的文章代表了社会主流观点:“所有孩子不谙世事时都是天真可爱的,拍照或者拍戏都能在没有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就受喜爱,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孩子有兴趣时走秀表演是丰富生活,但能激发大人的无限爱心和保护欲。但有手有脚的父母都靠孩子赚钱来养,实在令人无法接受。这是‘把童真迅速变现’。”

在文章中,萝贝贝援引了美国知名童星《小鬼当家》主角麦考利·卡尔金及秀兰·邓波儿的例子来说明在没有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将孩子推向市场成为赚钱机器的危害。卡尔金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童年时代密集的电影拍摄工作严重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令他厌倦不已。悲哀的是,他还经常遭受父母的精神折磨,被父母逼迫持续工作赚钱,这样的生活直到13岁父母离异才结束。秀兰·邓波儿在银屏中的“甜心天使”形象深入人心,但仔细审视她参演的作品,会发现许多令人不安的细节,如她的角色通常是被单身成年男性收养的孤女,她的打扮和举止是按照成年男性的趣味来设计的。另外,她本人也在采访中表示曾经在拍片时被制片人性骚扰过。

《小鬼当家》剧照

网络上,人们义愤填膺地谴责无良父母逼迫孩子去当童模赚钱;现实中,童装产业的工业链条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虐童事件”过后,界面新闻调查发现,事件发生地、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拥有童装企业5700多家,镇上近10万人专门从事童装生产、加工和销售。在这个名副其实的“童装王国”里,童模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童模拍摄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一家淘宝店的生意好坏。

因此,童装行业与童模市场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界面新闻发现,近两年织里的“童漂”越来越多,童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刚入行的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知名度,会免费让影楼拍摄,甚至让影楼随意报价,只为换一次上镜机会或搏得业内口碑。有镜头感的、乖巧聪明的、不轻易哭闹的孩子是香饽饽,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家长会将孩子送去童模培训班——这也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分支。

更重要的是,童模的的“市场生命力”很短。按照镇上“行家”的说法,一个三岁、身高在100厘米以下的童模是最吃香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速度最快,厂家对这种尺码的童装出货量最大。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感以及对孩子的无意识商品化。一位接受采访的童模爸爸反复提到“尺寸”一词,即为一例。

在童模市场中,家长与童模一道承受巨大的压力。由于孩子大多还处于对事物比较懵懂、活泼好动的阶段,童模家长可以说既是家长,也是经纪人。他们不仅要在片场安抚孩子的情绪,照顾孩子,还要绞尽脑汁推销孩子,以便获得更多的拍摄机会。有些妈妈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来到织里全职陪同。在界面新闻采访期间,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妞妞妈妈虐童”的说法是“以偏概全”“被媒体放大了”。受访者表示,培养一个童模,家长实际上也付出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这种孤立事件的曝光无法让童装市场的发展停下脚步。照顾孩子的感受、放慢拍摄进度甚至完全弃用童模,意味着童装销售商的损失,因此行业内部并没有自发改善的动力。

此次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法律明令禁止的“童工”也许在以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公众号“日刻”刊文指出,童模相关保护法律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缺失的状态,因为演艺、模特事业与孩子自身的发展历程有关,童模并不能被界定为真正的童工。直到2015年,美国第一部有关儿童表演者的联邦保护法才在纽约通过。在很多情况下,童模都面临着糟糕的生存环境,或者被厂家奴役,或者被中介骗钱,或者被父母逼迫。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送孩子去当童模的动机是多重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学习上没有竞争力,大学毕业即是螺丝钉,做模特是向上攀登的有效渠道;有的父母看重知识的力量,但在教育精英化的时代已经负担不起足够让孩子实现阶级跨越的教育费用,于是靠(让孩子当)模特先赚一笔学费;有的父母本身就是中产阶级,对通识教育不信任或不感兴趣,愿意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同的发展路线。”

所以,送孩子去当童模,究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为他(她)的美好未来打下基础,还是为了榨取孩子的价值,实现父母的梦想,弥补父母经济实力的不足呢?这之间的界限恐怕难以界定。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的自主性都面临着被无视、被利用、被扭曲的危险。

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版权争议:图片版权的边界在哪里?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多地同步发布。“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EHT)宣布已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这张不甚清晰的照片来之不易,据介绍,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历时两年才得到了这张黑洞照片。但它也标志着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即人类终于确认了黑洞的存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终于得到了验证。

然而这一科技界的大新闻却在中国国内意外地引起了另外一股舆论风暴:4月11日,这张版权属于EHT的照片出现在了视觉中国的官网上,它的使用说明中写道“该图片被用作商业用途需要致电咨询”,即如果个人或机构使用这张照片,需要向视觉中国支付版权费用。很快,“视觉中国准备靠黑洞照片大捞一笔”的消息就在中文互联网流传开来,视觉中国常年来利用图片版权“挖坑维权”的种种争议遂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视觉中国网站的黑洞照片(截屏)

11日,天津网信办发布公告称已约谈网站负责人,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13日下午,视觉中国创始人、董事柴继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应近日的“版权”风波。柴继军承认,视觉中国对签约摄影师上传图片把关审核存在问题,目前正在仔细分析,整改。针对整改细节、视觉中国网站何时重开等问题,柴继军表示,会根据交易所要求,统一披露。

视觉中国的版权规章为何被指责被抵制?公众号“南风窗”刊文《比黑洞更不能直视的,是视觉中国》,指出视觉中国将黑洞照片,乃至国旗、国徽照片收入囊中,打上版权所有者的标签,实际上是对图像版权的滥用。黑洞照片的版权属于EHT,而隶属于EHT的欧洲天文台在多次回应中强调,这些照片可以免费使用,且只要正确地写明图片来源,这些图片也可以用作商业用途。因此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使用这张图片,无需提出授权要求。因此,视觉中国将该图收入图库,并打上自己的版权使用说明,就是一种侵权行为。

“南风窗”援引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律师的观点认为,视觉中国等图片服务商被责难主要有三个原因:对于一些没有版权的图片,却以权利人的名义去售卖甚至维权;对于图片使用方漫天要价、天价索赔,远远超过了正常合理标准及司法实践中的判决标准;针对图片使用方,常常以天价索赔为要挟逼迫其签订年度框架合同,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

另外,在过往的版权纠纷中,还出现了视觉中国找到真正的版权所有者“维权”,发现错误后又将摄影师(图片上传者)推出“顶锅”,自己却撇清责任的情况。根据赵占领的分析,视觉中国不能以此为由寻求免责,因为其对摄影师上传的图片通常会有审核,且从图片售卖和维权收入中直接受益,“如果摄影师上传的图片中包含违法内容,则视觉中国需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接受相关部门的处罚,如果摄影师上传的是他人享有版权的图片,上传并销售的行为侵犯了真正的权利人的权利,摄影师及视觉中国需要对此承担侵权责任,向权利人赔偿损失。”

必须承认的是,视觉中国在推动中国重视图片版权问题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幸亏有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服务商,能够保障摄影师的版权权益。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微博大V“万方中”梳理了多篇报道指出,不仅是图片使用方,摄影师也往往成为视觉中国的“压榨”对象。根据视觉中国2017年年报公布的数据,签约供稿人所占的版权服务费用成本为2.08亿元,按照视觉中国有30万名签约摄影师计算,平均每人拿到的版权费不足700元。与此同时,视觉中国单张照片的售价通常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其年利润高达2.908亿元。这不禁令人思索,图像版权,到底保护的是创作者的利益,还是仅仅只是鼓了“中介商”的腰包?

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当所有图像都有版权、都需要付费使用时,对于知识传播、信息共享乃至创作是否会带来负面效应?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国外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而黑洞照片之所以能够无授权使用,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撰文指出,黑洞照片的发布者,欧洲南方天文台将该照片加入了CC-BY(知识共享-署名)协议,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非独家地免费使用它,只要在使用图片时以清晰可见的方式把图片的贡献者(EHT)标注出来。所谓CC,是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的简称,这是一个2001年成立的非盈利组织,也是这一组织推行的许可证名称。CC协议的宗旨与开源软件类似,即鼓励知识传播,激励共同创作。经过十余年的推广,CC协议在全球已颇具影响力,在谷歌或必应的搜索引擎中,搜索图片时可以专门加入CC的筛选项,更容易找到开放授权的图片。

“除了开源社区的程序员之外,学术界是最容易接受这种理念的。自近代以来,科学研究的爆发式增长,除了归功于科学内部的理论革命之外,也必须归功于滥觞于印刷时代的无数廉价和开放的著作、期刊所构建起来的‘学术圈’的兴起。正是有赖于跨越学派、跨越地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出现,学术研究不再像古代那样只是少数天才或大师的零星火花,而是变成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共同事业。一个最普通的大学生,就有可能获得相关专业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并且有可能加入最新的研究工作,站在同行的肩膀上为人类知识添砖加瓦。学术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永远不能‘完成’的、随时向任何人的学习和修订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我们能够给黑洞拍照片也是这个道理,它本身就是全球各地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协同合作的产物,如果每个学者都像古代的工匠那样守着自己的‘祖传秘方’,对自己的实验数据秘而不宣,那怎么可能做出这些惊人的成就呢?”胡翌霖写道。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视觉中国

3.1k
  • 视觉中国旗下500px摄影社区运营公司增资至2.58亿元
  • 龙虎榜 | 视觉中国今日涨停,机构净卖出256.61万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界】童模妞妞被打事件:让孩子当童模,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童模妞妞被打事件及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的版权争议。

来源:Pexels

撰文 | 林子人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童模妞妞被打事件及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的版权争议。

童模妞妞被打事件:让孩子当童模,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4月9日,一则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一个小小的儿童模特不愿意完成摄影师指导的动作,一位成年女性飞快上前用脚踹了她一下。后经网友确认,这位童模名叫妞妞,踹她的女性就是童模的母亲。视频中母亲的行为令诸多网友气愤不满,与此同时,另外一则视频也被网友扒出:妞妞妈妈被拍到于3月在摄影基地拿着衣架教训孩子。据网友爆料说,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妞妞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工作已经很困了,但被妈妈用衣架打了以后,她又强作精神开始挥手、转圈圈。另外,妞妞妈妈自己的朋友圈状态显示,妞妞做童模的工作量巨大,四天时间里要拍摄400件衣服。

“虐童”舆情发酵后,妞妞妈妈在网络上澄清说自己绝对没有伤害、虐童之意,反复强调自己的女儿受到了最好的照顾与疼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解释了当时踢妞妞是一时情急,因为妞妞会往马路上乱跑,平时自己很少打孩子。她还表示,“全家靠妞妞一个人养”的说法并不属实,自己的丈夫还是在工作的。

让孩子去工作换取报酬,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在《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梳理还原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儿童逐渐从家庭补充劳动力转变为“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时至今日,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阶段,儿童应该得到关爱、滋养的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共识。

自媒体人“萝贝贝”发布的一篇题为《把童真变现的人,不配做父母》的文章代表了社会主流观点:“所有孩子不谙世事时都是天真可爱的,拍照或者拍戏都能在没有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就受喜爱,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孩子有兴趣时走秀表演是丰富生活,但能激发大人的无限爱心和保护欲。但有手有脚的父母都靠孩子赚钱来养,实在令人无法接受。这是‘把童真迅速变现’。”

在文章中,萝贝贝援引了美国知名童星《小鬼当家》主角麦考利·卡尔金及秀兰·邓波儿的例子来说明在没有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将孩子推向市场成为赚钱机器的危害。卡尔金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童年时代密集的电影拍摄工作严重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令他厌倦不已。悲哀的是,他还经常遭受父母的精神折磨,被父母逼迫持续工作赚钱,这样的生活直到13岁父母离异才结束。秀兰·邓波儿在银屏中的“甜心天使”形象深入人心,但仔细审视她参演的作品,会发现许多令人不安的细节,如她的角色通常是被单身成年男性收养的孤女,她的打扮和举止是按照成年男性的趣味来设计的。另外,她本人也在采访中表示曾经在拍片时被制片人性骚扰过。

《小鬼当家》剧照

网络上,人们义愤填膺地谴责无良父母逼迫孩子去当童模赚钱;现实中,童装产业的工业链条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虐童事件”过后,界面新闻调查发现,事件发生地、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拥有童装企业5700多家,镇上近10万人专门从事童装生产、加工和销售。在这个名副其实的“童装王国”里,童模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童模拍摄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一家淘宝店的生意好坏。

因此,童装行业与童模市场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界面新闻发现,近两年织里的“童漂”越来越多,童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刚入行的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知名度,会免费让影楼拍摄,甚至让影楼随意报价,只为换一次上镜机会或搏得业内口碑。有镜头感的、乖巧聪明的、不轻易哭闹的孩子是香饽饽,为了提升孩子的竞争力,家长会将孩子送去童模培训班——这也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分支。

更重要的是,童模的的“市场生命力”很短。按照镇上“行家”的说法,一个三岁、身高在100厘米以下的童模是最吃香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成长速度最快,厂家对这种尺码的童装出货量最大。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感以及对孩子的无意识商品化。一位接受采访的童模爸爸反复提到“尺寸”一词,即为一例。

在童模市场中,家长与童模一道承受巨大的压力。由于孩子大多还处于对事物比较懵懂、活泼好动的阶段,童模家长可以说既是家长,也是经纪人。他们不仅要在片场安抚孩子的情绪,照顾孩子,还要绞尽脑汁推销孩子,以便获得更多的拍摄机会。有些妈妈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来到织里全职陪同。在界面新闻采访期间,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妞妞妈妈虐童”的说法是“以偏概全”“被媒体放大了”。受访者表示,培养一个童模,家长实际上也付出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这种孤立事件的曝光无法让童装市场的发展停下脚步。照顾孩子的感受、放慢拍摄进度甚至完全弃用童模,意味着童装销售商的损失,因此行业内部并没有自发改善的动力。

此次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法律明令禁止的“童工”也许在以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公众号“日刻”刊文指出,童模相关保护法律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缺失的状态,因为演艺、模特事业与孩子自身的发展历程有关,童模并不能被界定为真正的童工。直到2015年,美国第一部有关儿童表演者的联邦保护法才在纽约通过。在很多情况下,童模都面临着糟糕的生存环境,或者被厂家奴役,或者被中介骗钱,或者被父母逼迫。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送孩子去当童模的动机是多重的。“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学习上没有竞争力,大学毕业即是螺丝钉,做模特是向上攀登的有效渠道;有的父母看重知识的力量,但在教育精英化的时代已经负担不起足够让孩子实现阶级跨越的教育费用,于是靠(让孩子当)模特先赚一笔学费;有的父母本身就是中产阶级,对通识教育不信任或不感兴趣,愿意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同的发展路线。”

所以,送孩子去当童模,究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为他(她)的美好未来打下基础,还是为了榨取孩子的价值,实现父母的梦想,弥补父母经济实力的不足呢?这之间的界限恐怕难以界定。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的自主性都面临着被无视、被利用、被扭曲的危险。

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版权争议:图片版权的边界在哪里?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多地同步发布。“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EHT)宣布已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这张不甚清晰的照片来之不易,据介绍,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历时两年才得到了这张黑洞照片。但它也标志着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即人类终于确认了黑洞的存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终于得到了验证。

然而这一科技界的大新闻却在中国国内意外地引起了另外一股舆论风暴:4月11日,这张版权属于EHT的照片出现在了视觉中国的官网上,它的使用说明中写道“该图片被用作商业用途需要致电咨询”,即如果个人或机构使用这张照片,需要向视觉中国支付版权费用。很快,“视觉中国准备靠黑洞照片大捞一笔”的消息就在中文互联网流传开来,视觉中国常年来利用图片版权“挖坑维权”的种种争议遂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视觉中国网站的黑洞照片(截屏)

11日,天津网信办发布公告称已约谈网站负责人,责令该网站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彻底整改。13日下午,视觉中国创始人、董事柴继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应近日的“版权”风波。柴继军承认,视觉中国对签约摄影师上传图片把关审核存在问题,目前正在仔细分析,整改。针对整改细节、视觉中国网站何时重开等问题,柴继军表示,会根据交易所要求,统一披露。

视觉中国的版权规章为何被指责被抵制?公众号“南风窗”刊文《比黑洞更不能直视的,是视觉中国》,指出视觉中国将黑洞照片,乃至国旗、国徽照片收入囊中,打上版权所有者的标签,实际上是对图像版权的滥用。黑洞照片的版权属于EHT,而隶属于EHT的欧洲天文台在多次回应中强调,这些照片可以免费使用,且只要正确地写明图片来源,这些图片也可以用作商业用途。因此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使用这张图片,无需提出授权要求。因此,视觉中国将该图收入图库,并打上自己的版权使用说明,就是一种侵权行为。

“南风窗”援引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律师的观点认为,视觉中国等图片服务商被责难主要有三个原因:对于一些没有版权的图片,却以权利人的名义去售卖甚至维权;对于图片使用方漫天要价、天价索赔,远远超过了正常合理标准及司法实践中的判决标准;针对图片使用方,常常以天价索赔为要挟逼迫其签订年度框架合同,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

另外,在过往的版权纠纷中,还出现了视觉中国找到真正的版权所有者“维权”,发现错误后又将摄影师(图片上传者)推出“顶锅”,自己却撇清责任的情况。根据赵占领的分析,视觉中国不能以此为由寻求免责,因为其对摄影师上传的图片通常会有审核,且从图片售卖和维权收入中直接受益,“如果摄影师上传的图片中包含违法内容,则视觉中国需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接受相关部门的处罚,如果摄影师上传的是他人享有版权的图片,上传并销售的行为侵犯了真正的权利人的权利,摄影师及视觉中国需要对此承担侵权责任,向权利人赔偿损失。”

必须承认的是,视觉中国在推动中国重视图片版权问题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幸亏有视觉中国这样的图片服务商,能够保障摄影师的版权权益。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微博大V“万方中”梳理了多篇报道指出,不仅是图片使用方,摄影师也往往成为视觉中国的“压榨”对象。根据视觉中国2017年年报公布的数据,签约供稿人所占的版权服务费用成本为2.08亿元,按照视觉中国有30万名签约摄影师计算,平均每人拿到的版权费不足700元。与此同时,视觉中国单张照片的售价通常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其年利润高达2.908亿元。这不禁令人思索,图像版权,到底保护的是创作者的利益,还是仅仅只是鼓了“中介商”的腰包?

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当所有图像都有版权、都需要付费使用时,对于知识传播、信息共享乃至创作是否会带来负面效应?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国外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而黑洞照片之所以能够无授权使用,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胡翌霖撰文指出,黑洞照片的发布者,欧洲南方天文台将该照片加入了CC-BY(知识共享-署名)协议,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非独家地免费使用它,只要在使用图片时以清晰可见的方式把图片的贡献者(EHT)标注出来。所谓CC,是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的简称,这是一个2001年成立的非盈利组织,也是这一组织推行的许可证名称。CC协议的宗旨与开源软件类似,即鼓励知识传播,激励共同创作。经过十余年的推广,CC协议在全球已颇具影响力,在谷歌或必应的搜索引擎中,搜索图片时可以专门加入CC的筛选项,更容易找到开放授权的图片。

“除了开源社区的程序员之外,学术界是最容易接受这种理念的。自近代以来,科学研究的爆发式增长,除了归功于科学内部的理论革命之外,也必须归功于滥觞于印刷时代的无数廉价和开放的著作、期刊所构建起来的‘学术圈’的兴起。正是有赖于跨越学派、跨越地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出现,学术研究不再像古代那样只是少数天才或大师的零星火花,而是变成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共同事业。一个最普通的大学生,就有可能获得相关专业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并且有可能加入最新的研究工作,站在同行的肩膀上为人类知识添砖加瓦。学术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永远不能‘完成’的、随时向任何人的学习和修订开放的‘知识共享’平台。我们能够给黑洞拍照片也是这个道理,它本身就是全球各地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协同合作的产物,如果每个学者都像古代的工匠那样守着自己的‘祖传秘方’,对自己的实验数据秘而不宣,那怎么可能做出这些惊人的成就呢?”胡翌霖写道。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