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些年,清朝皇室收藏过的外国奢侈品牌钟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些年,清朝皇室收藏过的外国奢侈品牌钟表

从被英国人打败之前“万国来朝”的乾隆鼎盛,到被八国联军欺侮、签订各种赔款条约的落魄慈禧,中国市场始终是欧洲钟表商人们的重要目标。

 

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内,正在进行着一场名为《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的展览,展品主要来自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的收藏,代表了日内瓦制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钟表工艺和制表文化。

展品中有一件怀表颇为吸引眼球:白色干净的珐琅盘面,纤细精致的鱼眼双针,氧化成暗灰色的银质表壳,机芯主要为黄铜镀金材质,配备芝麻链调速机构,这些倒是中规中矩的十九世纪怀表标配;与众不同的是它的时标,既不是早期常用的罗马字符,也不是后来流行的阿拉伯数字,而是方方正正的汉字!是中国的十二时辰!很显然,这是一块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特别款。

从这块怀表的名签上得知,制表师为雅克•路易•阿尔弗雷德•吕埃格尔,大概是在1860s年代制作。那是中国封闭几百年的大门刚刚被打开的年代,对于欧洲的商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此表的汉字时标也不禁让人联想今日中国的腕表市场,为了迎合中国人习惯偏好,各个腕表品牌也像当年的这块怀表一样,正在为中国客人量身定制。

“最合身的”腕表可能要属来自斯沃琪集团旗下宝珀品牌,它比汉字时标更进一步——即按完整的中国农历历法制作了全新机芯,并于2012年推出了“中华年历表”,含生肖运行、干支纪年、阴历月份日期、十二时辰以及五行天干等中国人特有的历法显示。

几乎所有的高级腕表品牌,都为中国市场做了相应的对策。比如最简单的方法,在中国农历新年时为中国人制作一款生肖表——以金雕、珐琅等工艺在表盘或表壳上展现十二生肖的形象,并限量发售。沛纳海、江诗丹顿、伯爵、雅克德罗、雅典、萧邦……大奢侈品集团以及独立品牌都在做,一个都不少。

大家都相信腾飞的中国经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必定会给腕表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更丰厚的利润。而事实也是如此——过去五年,香港和内地占瑞士钟表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国人在欧美的旅游消费。

加上人民币升值的贡献,最近十年来中国的GDP总额增长了近4倍,2014年已经占到全世界GDP总额的近14%,按现有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未来十年中国人的购买力仍然增长强劲,仍然让品牌们垂涎!

看到这些国际大牌为了中国人兜里的钱,做的这些迎合中国的事情,有时候内心特纠结复杂:中国会越来越富有强盛,中国人出去走走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但事实上又都是浮云,只有钱才是好东西,商人求利而已。即便是一百多年前大清帝国江河日下的时代,还是有“汉字时标”这样为中国人特制的怀表。

从被英国人打败之前“万国来朝”的乾隆鼎盛,到被八国联军欺侮、签订各种赔款条约的落魄慈禧,中国市场始终是欧洲钟表商人们的重要目标,因为这里有近四亿人口,这里曾经闭关锁国、市场需求巨大,这里有钱可赚。

在这一百多年间,迎合中国市场的钟表作品,可不只一块汉字时标怀表。

坐落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曾经的明清皇家宫殿,收藏了大部分明清皇帝网罗的各种珍奇异宝。其中钟表类藏品就有1500余件,年代跨度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大部分来自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士,其中又以英国的藏品为最,这和乾隆后期的世界格局以及乾隆本人对钟表的喜好有关。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快速崛起,生产效率百倍提升,工商业迅速发展,通过武力和贸易开拓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在这两百多年里,英国通过以东印度公司为主体的海上运输与亚洲国家进行贸易,把欧洲的钟表等“玩意儿”运到中国,再把中国的瓷器和茶叶运回欧洲。

生活在十八世纪的James Cox,就是这样一位与中国做生意的伦敦钟表工匠兼钟表商人。故宫的钟表藏品中,刻有“James Cox,London”字样的自鸣钟数量颇多。James Cox为了迎合当时中国市场的需求,制作的钟表往往都运用东方元素,比如中国人喜欢的孔雀、仙鹤、大象等动物形象。

据说James Cox知道乾隆皇帝喜爱“玩意儿”,曾特地制作了两件带有明显中国元素的自动机械玩偶钟进贡,其中一件完好的保存于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这件机械钟的主体是人偶推着一辆三轮车——人偶是清朝人的服装打扮,黄金质地的车身表壳,除了红绿宝石点缀以外,大量采用了东方人喜欢的珍珠作为主要装饰。

James Cox的做法确实打动了乾隆,这从故宫里收藏他的作品数量便知一二。除了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贸易,James Cox还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到广州来直接面对中国客人,企图绕过东印度公司,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利润。

获得大量中国客户的同时,James Cox父子自家制作的产品不再能满足需求,于是他们代理了瑞士钟表匠人们的产品,这其中就有来自拉夏德芳的雅克•德罗制作的机械钟和人偶,不过当时的代理产品大多刻着“James Cox”的标志。沧海桑田,今天的雅克•德罗已在斯沃琪集团的支持下复牌,在中国市场上自然是愿意讲述这段曾经与中国皇室亲密关系的历史故事,来拉拢今日中国的消费者。

除了机械玩偶钟,故宫藏品中也有较多的怀表作品,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十九世纪的这一百年间。这时期销往中国的怀表产品,更多地体现了“大清国”客人专属的特点。

其中有这样一件:白色珐琅盘面上印着“JUVENIA”标志,显然这是来自1860s年代创立的瑞士品牌JUVENIA的产品,品牌现代被翻译成“尊皇”。表的前盖上是一幅身着对襟清装的中国男子珐琅画像,后盖则是一位身穿典型满族女性服饰的妇人,也是采用画珐琅工艺。虽没有明确记录珐琅画人物的身份,但可以推断这应该是怀表的主人,而怀表应是按主人的特别要求定制而得。

尊皇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被香港上市的表行——冠亚集团所收购,所有权已归属香港商人,尊皇表与中国的缘分真是不浅。

还有另外一件藏品也很典型,同样是当年流行的干净的白色珐琅表盘,盘面上赫然印着“播喴”两个汉字,让人误以为这是当年清宫造办处的作品,而实际上这是一件不择不扣的“瑞士制造”,拉丁文名字是Bovet。

Bovet品牌最初创立就是针对中国市场的。1820s年代,Edouard Bovet和他的同伴们在伦敦成立了钟表公司,他本人来到广州负责经营销售工作,合伙人阿尔方斯和弗雷德里克留守伦敦管理航运,而另一位合伙人亨利则负责在瑞士制作产品。

所以当年Bovet怀表大部分都是中文标志。

同大部分瑞士腕表品牌一样的命运,今天的Bovet品牌也与创始人家族没什么关系了:2001年,被法国商人Pascal Raffy收购。现今的Bovet腕表也不再标示中文名称,但是他还是会愿意讲述当年因中国市场而创立的历史故事,讲述与中国的渊源,去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希望再获得当年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除了“播喴”之外,在怀表表盘上使用汉字标志的还有“有喴”、“怡嗱”等等。在今天的腕表市场上,到还没有一个像怀表这样直接在表盘上印上中文名称。也许为了更多的利润,未来十年说不定也会改变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些年,清朝皇室收藏过的外国奢侈品牌钟表

从被英国人打败之前“万国来朝”的乾隆鼎盛,到被八国联军欺侮、签订各种赔款条约的落魄慈禧,中国市场始终是欧洲钟表商人们的重要目标。

 

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内,正在进行着一场名为《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的展览,展品主要来自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的收藏,代表了日内瓦制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钟表工艺和制表文化。

展品中有一件怀表颇为吸引眼球:白色干净的珐琅盘面,纤细精致的鱼眼双针,氧化成暗灰色的银质表壳,机芯主要为黄铜镀金材质,配备芝麻链调速机构,这些倒是中规中矩的十九世纪怀表标配;与众不同的是它的时标,既不是早期常用的罗马字符,也不是后来流行的阿拉伯数字,而是方方正正的汉字!是中国的十二时辰!很显然,这是一块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特别款。

从这块怀表的名签上得知,制表师为雅克•路易•阿尔弗雷德•吕埃格尔,大概是在1860s年代制作。那是中国封闭几百年的大门刚刚被打开的年代,对于欧洲的商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此表的汉字时标也不禁让人联想今日中国的腕表市场,为了迎合中国人习惯偏好,各个腕表品牌也像当年的这块怀表一样,正在为中国客人量身定制。

“最合身的”腕表可能要属来自斯沃琪集团旗下宝珀品牌,它比汉字时标更进一步——即按完整的中国农历历法制作了全新机芯,并于2012年推出了“中华年历表”,含生肖运行、干支纪年、阴历月份日期、十二时辰以及五行天干等中国人特有的历法显示。

几乎所有的高级腕表品牌,都为中国市场做了相应的对策。比如最简单的方法,在中国农历新年时为中国人制作一款生肖表——以金雕、珐琅等工艺在表盘或表壳上展现十二生肖的形象,并限量发售。沛纳海、江诗丹顿、伯爵、雅克德罗、雅典、萧邦……大奢侈品集团以及独立品牌都在做,一个都不少。

大家都相信腾飞的中国经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必定会给腕表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更丰厚的利润。而事实也是如此——过去五年,香港和内地占瑞士钟表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国人在欧美的旅游消费。

加上人民币升值的贡献,最近十年来中国的GDP总额增长了近4倍,2014年已经占到全世界GDP总额的近14%,按现有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未来十年中国人的购买力仍然增长强劲,仍然让品牌们垂涎!

看到这些国际大牌为了中国人兜里的钱,做的这些迎合中国的事情,有时候内心特纠结复杂:中国会越来越富有强盛,中国人出去走走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但事实上又都是浮云,只有钱才是好东西,商人求利而已。即便是一百多年前大清帝国江河日下的时代,还是有“汉字时标”这样为中国人特制的怀表。

从被英国人打败之前“万国来朝”的乾隆鼎盛,到被八国联军欺侮、签订各种赔款条约的落魄慈禧,中国市场始终是欧洲钟表商人们的重要目标,因为这里有近四亿人口,这里曾经闭关锁国、市场需求巨大,这里有钱可赚。

在这一百多年间,迎合中国市场的钟表作品,可不只一块汉字时标怀表。

坐落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曾经的明清皇家宫殿,收藏了大部分明清皇帝网罗的各种珍奇异宝。其中钟表类藏品就有1500余件,年代跨度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大部分来自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士,其中又以英国的藏品为最,这和乾隆后期的世界格局以及乾隆本人对钟表的喜好有关。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快速崛起,生产效率百倍提升,工商业迅速发展,通过武力和贸易开拓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在这两百多年里,英国通过以东印度公司为主体的海上运输与亚洲国家进行贸易,把欧洲的钟表等“玩意儿”运到中国,再把中国的瓷器和茶叶运回欧洲。

生活在十八世纪的James Cox,就是这样一位与中国做生意的伦敦钟表工匠兼钟表商人。故宫的钟表藏品中,刻有“James Cox,London”字样的自鸣钟数量颇多。James Cox为了迎合当时中国市场的需求,制作的钟表往往都运用东方元素,比如中国人喜欢的孔雀、仙鹤、大象等动物形象。

据说James Cox知道乾隆皇帝喜爱“玩意儿”,曾特地制作了两件带有明显中国元素的自动机械玩偶钟进贡,其中一件完好的保存于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这件机械钟的主体是人偶推着一辆三轮车——人偶是清朝人的服装打扮,黄金质地的车身表壳,除了红绿宝石点缀以外,大量采用了东方人喜欢的珍珠作为主要装饰。

James Cox的做法确实打动了乾隆,这从故宫里收藏他的作品数量便知一二。除了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贸易,James Cox还想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到广州来直接面对中国客人,企图绕过东印度公司,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利润。

获得大量中国客户的同时,James Cox父子自家制作的产品不再能满足需求,于是他们代理了瑞士钟表匠人们的产品,这其中就有来自拉夏德芳的雅克•德罗制作的机械钟和人偶,不过当时的代理产品大多刻着“James Cox”的标志。沧海桑田,今天的雅克•德罗已在斯沃琪集团的支持下复牌,在中国市场上自然是愿意讲述这段曾经与中国皇室亲密关系的历史故事,来拉拢今日中国的消费者。

除了机械玩偶钟,故宫藏品中也有较多的怀表作品,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十九世纪的这一百年间。这时期销往中国的怀表产品,更多地体现了“大清国”客人专属的特点。

其中有这样一件:白色珐琅盘面上印着“JUVENIA”标志,显然这是来自1860s年代创立的瑞士品牌JUVENIA的产品,品牌现代被翻译成“尊皇”。表的前盖上是一幅身着对襟清装的中国男子珐琅画像,后盖则是一位身穿典型满族女性服饰的妇人,也是采用画珐琅工艺。虽没有明确记录珐琅画人物的身份,但可以推断这应该是怀表的主人,而怀表应是按主人的特别要求定制而得。

尊皇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被香港上市的表行——冠亚集团所收购,所有权已归属香港商人,尊皇表与中国的缘分真是不浅。

还有另外一件藏品也很典型,同样是当年流行的干净的白色珐琅表盘,盘面上赫然印着“播喴”两个汉字,让人误以为这是当年清宫造办处的作品,而实际上这是一件不择不扣的“瑞士制造”,拉丁文名字是Bovet。

Bovet品牌最初创立就是针对中国市场的。1820s年代,Edouard Bovet和他的同伴们在伦敦成立了钟表公司,他本人来到广州负责经营销售工作,合伙人阿尔方斯和弗雷德里克留守伦敦管理航运,而另一位合伙人亨利则负责在瑞士制作产品。

所以当年Bovet怀表大部分都是中文标志。

同大部分瑞士腕表品牌一样的命运,今天的Bovet品牌也与创始人家族没什么关系了:2001年,被法国商人Pascal Raffy收购。现今的Bovet腕表也不再标示中文名称,但是他还是会愿意讲述当年因中国市场而创立的历史故事,讲述与中国的渊源,去拉近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希望再获得当年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除了“播喴”之外,在怀表表盘上使用汉字标志的还有“有喴”、“怡嗱”等等。在今天的腕表市场上,到还没有一个像怀表这样直接在表盘上印上中文名称。也许为了更多的利润,未来十年说不定也会改变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