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五代中国导演的兴衰沉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五代中国导演的兴衰沉浮

按理说,中国第五代导演大多还处于壮年,也正是壮心不已之时。而未能再续辉煌,其原因真可谓一言难尽。是他们自己不适应这不大不小的时代症候,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文化反思,抑或电影本体,都值得一再思量。

文|赛人
 
  • 陈国星、尹力、李少红、胡玫、吴子牛。这几位导演都拍过轰动一时的电视剧。

  • 张泽鸣出国了,张军钊、米家山、周晓文、刘苗苗、夏纲基本淡出了影视圈。

  • 张建亚不厌其烦地拍起了主旋律,黄建新忙着做监制。

  • 本人最爱的田壮壮,拍完《狼灾记》后见过一面,身体好像大不如前。

  • 最为活跃的,仍不断有作品问世的还是张艺谋和陈凯歌。也许正因为这二人的存在,第五代还没有离开人们的视野。当然,孙周还在拍片,彭小莲和李少红大概也有了她们新的工作计划。

按理说,他们大多还处于壮年,也正是壮心不已之时。而未能再续辉煌,其原因真可谓一言难尽。是他们自己不适应这不大不小的时代症候,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文化反思,抑或电影本体,都值得一再思量。

一,不一样的孩子气

一般人会把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视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但也有人把田壮壮、张建亚、谢小晶联合执导的《红象》视为这一导演群落的初试啼声,本片摄影后来也先后做了导演,分别是张艺谋、侯咏和吕乐。

作为一部儿童片,《红象》将异域风情和童趣进行了一定的结合,故事本身,则是对某种神话的质疑。这种质疑的态度,是第五代电影相当持久的一个命题。这质疑既包括历史由谁来书写,也涵指活热现实中,谁又是真正的获利者。但《红象》让后来者更感兴趣的是,第五代导演缘何钟情讲述孩子的故事。

除田壮壮和张建亚外,吴子牛的《候补队员》、彭小莲的《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将摄影机的位置放底,以孩子的视角,来实现他们的银幕处女作。

第五代导演中,有几位目前来看,最好的电影作品,也都是关于孩子的。如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孙周的《心香》、尹力的《我的九月》、刘苗苗的《杂嘴子》、李少红的《四十不惑》和徐耿的《草房子》。这六部影片,都是中国电影的上品,无论手法还是立意,皆古朴且有着言之有物的现代品格。片中的孩子均有着早慧的面貌,他们的聪明之处在于,小小的年纪,就有了独善其身的才情,不光生活能自理,连带容易败坏的心情也能自己收拾。在这之后,中国几乎就没有一部像模像样的儿童电影。

尤为值得一说的是陈凯歌,几乎能从他的每一部电影里,找到孩子的影子。《黄土地》的点晴之笔,非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而是农人求雨时,一个孩子转过身去那张眼看就要脱去稚气的面庞。《大阅兵》和《霸王别姬》的相近之处,都是一帮孩子在过一种身心俱损的集体生活。《荆轲刺秦王》里的李雪健扮演的赢政是一绝,他把这个始皇帝演绎的既像一个容易歇斯底里的女人,又像一个无所顾忌的孩子。当他摇完拔浪鼓,就下令屠杀赵国的孩子时。这个大男孩才完成了他的成人礼,才彻底地向自己的童年告别。《和你在一起》不用说了,《赵氏孤儿》无非说的是,一个人要真有两个爹,还真是麻烦。

霸王别姬

第五代导演中的孩子们,大多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好让他们尽性地去享受童年。他们常常话多了招人烦,话少了惹人厌。他们无所适从地打量着这个对他们而言,无比新鲜的世界。被离异的父母发配到外公身边,还算是好的(《心香》)。有的回到亲爹身边,亲爹只能让他最好是呆在地下室里,不见天日(《四十不惑》)。父亲续了弦,后娘也很好,但还是要遭人白眼和陷害(《我的九月》)。《杂嘴子》最有意思,自己没了爹,就怀疑别人的娘是不是跟自己的老师有一腿。而田壮壮的《蓝风筝》,整个就是一出不断换爹的过程。而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里的孩子则是谁也靠不住,只能靠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

父与子的对话或对立,是第五代导演的影片中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这一点,常使第五代导演和他们的前辈相较,更具一定的破坏性,也可以说,他们更勇敢,更能直面那些繁文缛节背后的真相。

上面列举的这些儿童影片,大多数表面看去,还算一派祥和,问题最终都得到了圆满解决。只是那份别样的趣味,仍裹藏着他们各自难以启齿又难以名状的家国感。既想回到父亲的怀抱,又担心父亲突然的一个耳光会扇地人眼冒金星,并找不着北。更多的人,选择了流浪,如一叶扁舟般,任风浪吹送,能泊在何处就泊在何处。

二,宏大叙事中被模糊的历史

不止一次听人诟病过第五代的表意态度,称其为宏大叙事,也就是欠缺对个体尊严的雕刻。若不对第五代导演的影片进行大量的观摩,也确实较便捷地获得此印象。他们动不动就黄河东流去,或去某个偏远之地,完成所谓的寻根之旅。第五代偏重造型,爱对大历史抒发感慨,主要来自于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等人的早期影片,好比《黄土地》和《盗马贼》。那儿确实天高云阔,物旷人稀,也有着一定的向民族寓言发难的迹象。但第五代之于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贡献,也就是这类电影,让西方开始透过影像,认识并发现了这个神秘的东方。

张艺谋的《红高粱》让中国电影第一次在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斩获金熊,让由第五代导演所引领的这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在被世界认知的层面上,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张艺谋凭借《红高粱》斩获柏林金熊奖

其后,中国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国际电影舞台的宠儿。但也由人认为《红高粱》宣告了这起具先锋意识、叛逆品格、文化自伐的电影运动拉下了帷幕。至少从电影语言的探索上,第五代的众将们,都放慢了步伐。不是转向了更为标准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彻底投入到与更广泛的受众合谋的视听策略中去了,而此前鲜明而浓烈的作者风味都黄鹤一去不复返。

陈凯歌的最好的三部作品,《黄土地》、《大阅兵》和《孩子王》,一次比一次深远,一次比一次富有诗意地表达着个体与集体对话时的怅惘和失落。虽有着明确的时空关系,但历史屡屡有被抽空的微妙冲动。他后来的《霸王别姬》,有着大历史的虎皮,却在这个戏子和婊子共同站立的舞台上,以边缘覆盖了整体,用悲烈替换了省思,借二元对立毁坏了更真切的历史表达。

田壮壮的《盗马贼》和《猎场扎撒》皆以浑茫的气象,对信仰的存无,作出了尽量不输入悲喜的表述。其后的《吴清源》,很多时候都意境高远且朴素动人,但对吴清源两次国籍的转换,以及他皈依邪教时,复杂的心路历程,都语焉不详,让我们很难走近这位一代宗师的内心深处。

盗马贼

吴子牛是中国最会拍战争电影的好手,只有在吴子牛的战争片里,我们才能领略到战争的不可控和由此带来的残酷,和它潜无声息的对人性的重塑。他的《欢乐英雄》《阴阳界》,在高度风格化的影像构成中,呈现出一派虚无。

曙光当然还在前头,但黑云压城城已催的惨烈,让人产生一种从后脊出发,又能很快游遍全身的寒意。通片充斥着父子反目、公媳乱伦、兄弟决裂等人间惨剧。一个共产党员想团结两伙民间武装,其结果是自己的人头被割了下来;而一场化干戈为玉帛的联盟也最终土崩瓦解。吴子牛后来的《南京大屠杀》虽在场面上做到了尸横遍野,以不着寸缕的时候居多。但远不如其前作那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胆识和视角。想当然的国际主义和泛泛的人道立场,使这样的大题村徒具相当皮表的文献价值。

而常规意义上的宏大叙事,我们也只能在陈国星的《横空出世》、尹力的《铁人》。亦或更恢宏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中能找到。在这些影片里,他们的作者风味都有着一定的藏匿。过于诗化的书写只是证明他们是多么的多面化。

另外要说的是,第五代电影还被人指摘的弊端是落入到后殖民主主的语境中去了,动机不纯地兜售民俗景观,一味地展现蛮荒,和由此滋生的能轻易就干瘪的欲望,以便满足西方世界对这片古老大地的好奇心。这类影片包括何平的《炮打双打》,黄建新本人颇不满意的《五魁》,周晓文的《黑山路》。侯咏摄而优则导的首作《天出血》。这类所谓的民俗影片,或多或少地带有此类症状。

三,会讲故事的人

第五代发韧期的最重要的两部作品,《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前者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诗歌,后者源自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这仿佛给第五代落下了不屑叙事的口实。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读。在第五代那些广为人知的作品,此番弱化冲突,以大量空镜和远景所付诸阙如的声画关系,确实比比皆是。但更大量的第五代电影,还是注重戏剧冲突的抒发。

好比吴子牛,他的成名作《喋血黑谷》,就是一部相当精彩的谍战片。说的是蒋介石给一杂牌军发了一封密令,临了,蒋总司令又反悔,怕落人以“不抵抗”之口实。与是各方势力,为此展开了殊死角力。故事是险象环生,而战争气氛的营造,泛着尘土飞扬的血腥气。尤其战马被射杀时口吐鲜血的一幕,极具压迫感。

擅拍城市犯罪的周晓文,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最后的疯狂》。片尾那段,警察借给犯人看手相,和将其擒获的一幕,也算匠心独运。不光是对戏剧推力进行扩张,且对穷凶极恶之徒内心的幻像,也有着旁敲侧击的勾描。周晓文随后的《疯狂的代价》,是芦苇最好的剧本。一个小女孩被人强奸,结果导致了三个家庭的破灭。既在剧力上张驰得当,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新时代到来之时,人心的摆荡。

李少红的《血色清晨》改编自加西尔-马尔克斯的《一起事先张扬的命案》,但本土化的处理相当到位。层层剥茧式的多角度叙事脉络,不急不徐,杂而不乱。让人深昧旧宗法制度在当下社会秩序里依旧森然和凛冽。本片编剧肖予后又创作了《蓝风筝》。

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从男人对女人的穷追不舍,到男人对男人的贴身紧逼,其情节过渡的无缝对接到心态上的悄然位移,都足见编剧述平的非凡才情。姜文和李保田在本片中属于赤膊上阵式表演,也就是玩到尽,和影片狂欢式的风格水乳交融。两个一条道跑到黑的宝货,跑到后来,都有些筋疲力尽,但还没达到两败俱伤的地步,而仅仅是迷失了自我,各自成为了不想成为的那个人。

黄建新中后期的城市电影,各具奇妙,深得中国传统叙事的神韵。而其中的荒诞色彩,又灵活自如的穿插其间。《背靠背,脸对脸》则是中国当下“官场现形记”,最为生动的描述。人物群像,尤其是男性,个个光彩照人。文化馆长之位的争夺,既道尽世态炎凉,又难得收到万事不过如此的功效。

背靠背,脸对脸

以上所说的故事都有着黑色之光在乍隐乍现。

而第五代的温情脉脉也同样动人,这其间最突出的是夏纲的一系列城市电影。由冯小刚编剧的《大撒把》,让我们看到出国潮中,一对留守男女极具城市质感的惺惺相惜和强装潇洒后的依依不舍。葛优在片中的表演,已显大家风范,幅度不大却极为传神。让我们见识到这个小男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夏纲的《玻璃是透明的》,以打工仔的视角将一小款包二奶的故事,讲述的清新怡人,不作任何道德评判,反而带来一种别样的温暖。

彭小莲热衷于她的上海纪事,《假装没感觉》,透过一离异女人再度离异的过程,那些常常视而不见的鸡毛蒜皮,每一次的飘落和拾起,都缓缓向人心最终的走向靠近。整体叙事,平实而富于力度。向来不认为好的叙事就是一味的扭桥,而是在水到渠成中一窥波澜四起。

霍建起的《蓝色爱情》里在一个离奇爱情的包装下,缓缓讲述了二十年前一起阴差阳差的命案。爱情的阴晴不定与案情的扑朔诡异互为映衬。在惟美的风格中,迷离而淡雅的青春律动,使得那些浪漫的表达都具备可疑的表演性。好在拔得云开见日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第五代一旦要站在“历史最高点”去发声时,往往荒腔走板,前言不搭后语。第五代导演的年代戏,除《荆轲刺秦王》还算有些特色外,其它的古装制作,基本都落入下乘。而他们对当下的影像扫描,则要精准、从容的多。

这一点上,第五代和第四代一样,都使他们的电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镜像,是一道道凛冽的反光。在思辨的层面上,也走地更远。他们对时代的变革不像第四代那般急于抱拥,而更愿望保持徘徊、观望的姿势。这也使在影像中存活的人物,不免带有一些多余人或局外人况味在。特别想提及张泽鸣的《绝响》,这是第五代导演初期时的一部名作,现在已很少被人提及。一个老艺人经过了文革的洗礼,有些心灰意冷,他对自己的技艺能否有人继承,有些无可无不可。他的儿子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下,追得上潮流,但其姿态总有些有力无心。是一部相当难得也相当安静的城市电影。它所描绘的南国风情,与那些更富盛名的具北地气息的第五代电影可谓相映成趣。

而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的城市电影,除冯小刚、姜文、张元以外,基本是由第五代来完成。这其中米家山的《顽主》成就最高。在嬉笑怒骂中,那份淡淡的小资情调,颇为动人。他们仿佛已经认定自己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但并不为此感到紧张,还有些微微的自得。

顽主

四,容易忽略的第五代电影

第五代导演是一个群落,除耳熟能详的几位大导之外。还有叶大鹰、江海洋、金韬、白宏,也包括韩三平。而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系,几乎是另一个导演大本营。张艺谋自是最得风光之流。顾长卫、吕乐、侯咏、王小列、王亨里、穆德远、张黎、肖风都先后摄而优则导。其实第五代导演的风格之杂、体裁之众、口味之广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有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激进之风与经济正待勃兴之时所带来的宽容,使得他们的创作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电影的短暂低潮,以及其它的因由,第五代的很多导演大多偃旗息鼓。好在,有电影,能存留他们的影以载道和娱己娱人的作者荣光。在这里,再说两部,较为特异的第五代导演的影片。

一部是张军钊的《弧光》,取材自徐小斌的中篇小说《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格非有个小说叫《傻瓜的诗篇》说的也是精神病院的事。

我看完这片后,久久不能入眠,主要源自这部没有流血、没有死人的影片,让我倍觉恐怖。华语电影鲜有表现国人潜意识的影像,而张军钊的这部影片,从那个干净而安静的女精神病患者景唤的身上,让我充分感受到人心神秘直至骇人的品貌。思想有多远,恐怖就有多远。人心的和谐与纷乱以自说自话的方式,缓慢而狰狞地让我的毛孔和瞳孔一道放大。我们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我们对死不了解。所有的恐怖,来源于我们的未知,这次未知的对象,是我们的心灵。我们对自己有多么不了解,就对世界有多么惶恐。

有必要说一下肖风。他和张艺谋一道完成了《一个和八个》的摄影,还和张军钊合作过一部悬念过足到很难自圆其说的《死拼》,田壮壮的《摇滚青年》、谢飞的《本命年》均由他来掌镜。而他的光影处理最出色的,还是这部由现在的话题明星白灵主演的《弧光》,那淡蓝的冰面上一道道清晰的弧线,不知道在象征着什么,又仿佛有很多话要说。

另一部是吕乐的《赵先生》。我猜想,吕乐和述平是在拍摄《有话好好说》时认识的。两人当时一个是摄影,一个亲自改编了自己的小说。述平后来还和主演姜文合作了一部惊世骇俗的大戏《鬼子来了》。述平也凭着这几部戏,成为中国最好的编剧之一。《赵先生》从现代人情感生活起笔、跳出了婚内外恋爱的条框,而顺利延展到人类精神家园的伪建设上来,又或者怎么建设,都势必会沦为一座空中楼阁。好在,影片拍地不悲凉,有种莫名的禅意在飘荡。谁也管不住自己内心的小魔鬼,无论把这小魔鬼放出来,还是搁在心里,对你的那点小人生而言,全都不过如此。

赵先生

不管我们的欲望是如何遵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一铁律,也不管欲望起落的结果再怎样让我们两头不靠岸,而心口不一的生活又是怎样日复一日地,如影随形地缠绕着我们,我们给自己内心打造的幻像依然光洁而明亮。赵先生有妻子、有情人、还有心中的恋人,这样的人生,他也该知足了。所以在片尾,我们看到丧失行动能力的赵先生笑了。感谢赵先生的扮演者施京明,同样还要感谢蒋雯丽,那种朴素的风尘味,在中国女演员里,真是太罕见了。

蒋雯丽的那句台词:假如我们昨天做“那”个,你愿意吗?被很多人誉为是天籁之音,我也这么觉得。

作者简介:赛人,资深电影策划人,曾任《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人间电影指南(微信:rjdy2014,微博:@人间电影指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五代中国导演的兴衰沉浮

按理说,中国第五代导演大多还处于壮年,也正是壮心不已之时。而未能再续辉煌,其原因真可谓一言难尽。是他们自己不适应这不大不小的时代症候,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文化反思,抑或电影本体,都值得一再思量。

文|赛人
 
  • 陈国星、尹力、李少红、胡玫、吴子牛。这几位导演都拍过轰动一时的电视剧。

  • 张泽鸣出国了,张军钊、米家山、周晓文、刘苗苗、夏纲基本淡出了影视圈。

  • 张建亚不厌其烦地拍起了主旋律,黄建新忙着做监制。

  • 本人最爱的田壮壮,拍完《狼灾记》后见过一面,身体好像大不如前。

  • 最为活跃的,仍不断有作品问世的还是张艺谋和陈凯歌。也许正因为这二人的存在,第五代还没有离开人们的视野。当然,孙周还在拍片,彭小莲和李少红大概也有了她们新的工作计划。

按理说,他们大多还处于壮年,也正是壮心不已之时。而未能再续辉煌,其原因真可谓一言难尽。是他们自己不适应这不大不小的时代症候,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文化反思,抑或电影本体,都值得一再思量。

一,不一样的孩子气

一般人会把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视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但也有人把田壮壮、张建亚、谢小晶联合执导的《红象》视为这一导演群落的初试啼声,本片摄影后来也先后做了导演,分别是张艺谋、侯咏和吕乐。

作为一部儿童片,《红象》将异域风情和童趣进行了一定的结合,故事本身,则是对某种神话的质疑。这种质疑的态度,是第五代电影相当持久的一个命题。这质疑既包括历史由谁来书写,也涵指活热现实中,谁又是真正的获利者。但《红象》让后来者更感兴趣的是,第五代导演缘何钟情讲述孩子的故事。

除田壮壮和张建亚外,吴子牛的《候补队员》、彭小莲的《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将摄影机的位置放底,以孩子的视角,来实现他们的银幕处女作。

第五代导演中,有几位目前来看,最好的电影作品,也都是关于孩子的。如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孙周的《心香》、尹力的《我的九月》、刘苗苗的《杂嘴子》、李少红的《四十不惑》和徐耿的《草房子》。这六部影片,都是中国电影的上品,无论手法还是立意,皆古朴且有着言之有物的现代品格。片中的孩子均有着早慧的面貌,他们的聪明之处在于,小小的年纪,就有了独善其身的才情,不光生活能自理,连带容易败坏的心情也能自己收拾。在这之后,中国几乎就没有一部像模像样的儿童电影。

尤为值得一说的是陈凯歌,几乎能从他的每一部电影里,找到孩子的影子。《黄土地》的点晴之笔,非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而是农人求雨时,一个孩子转过身去那张眼看就要脱去稚气的面庞。《大阅兵》和《霸王别姬》的相近之处,都是一帮孩子在过一种身心俱损的集体生活。《荆轲刺秦王》里的李雪健扮演的赢政是一绝,他把这个始皇帝演绎的既像一个容易歇斯底里的女人,又像一个无所顾忌的孩子。当他摇完拔浪鼓,就下令屠杀赵国的孩子时。这个大男孩才完成了他的成人礼,才彻底地向自己的童年告别。《和你在一起》不用说了,《赵氏孤儿》无非说的是,一个人要真有两个爹,还真是麻烦。

霸王别姬

第五代导演中的孩子们,大多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好让他们尽性地去享受童年。他们常常话多了招人烦,话少了惹人厌。他们无所适从地打量着这个对他们而言,无比新鲜的世界。被离异的父母发配到外公身边,还算是好的(《心香》)。有的回到亲爹身边,亲爹只能让他最好是呆在地下室里,不见天日(《四十不惑》)。父亲续了弦,后娘也很好,但还是要遭人白眼和陷害(《我的九月》)。《杂嘴子》最有意思,自己没了爹,就怀疑别人的娘是不是跟自己的老师有一腿。而田壮壮的《蓝风筝》,整个就是一出不断换爹的过程。而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里的孩子则是谁也靠不住,只能靠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

父与子的对话或对立,是第五代导演的影片中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这一点,常使第五代导演和他们的前辈相较,更具一定的破坏性,也可以说,他们更勇敢,更能直面那些繁文缛节背后的真相。

上面列举的这些儿童影片,大多数表面看去,还算一派祥和,问题最终都得到了圆满解决。只是那份别样的趣味,仍裹藏着他们各自难以启齿又难以名状的家国感。既想回到父亲的怀抱,又担心父亲突然的一个耳光会扇地人眼冒金星,并找不着北。更多的人,选择了流浪,如一叶扁舟般,任风浪吹送,能泊在何处就泊在何处。

二,宏大叙事中被模糊的历史

不止一次听人诟病过第五代的表意态度,称其为宏大叙事,也就是欠缺对个体尊严的雕刻。若不对第五代导演的影片进行大量的观摩,也确实较便捷地获得此印象。他们动不动就黄河东流去,或去某个偏远之地,完成所谓的寻根之旅。第五代偏重造型,爱对大历史抒发感慨,主要来自于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等人的早期影片,好比《黄土地》和《盗马贼》。那儿确实天高云阔,物旷人稀,也有着一定的向民族寓言发难的迹象。但第五代之于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贡献,也就是这类电影,让西方开始透过影像,认识并发现了这个神秘的东方。

张艺谋的《红高粱》让中国电影第一次在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斩获金熊,让由第五代导演所引领的这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在被世界认知的层面上,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张艺谋凭借《红高粱》斩获柏林金熊奖

其后,中国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国际电影舞台的宠儿。但也由人认为《红高粱》宣告了这起具先锋意识、叛逆品格、文化自伐的电影运动拉下了帷幕。至少从电影语言的探索上,第五代的众将们,都放慢了步伐。不是转向了更为标准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彻底投入到与更广泛的受众合谋的视听策略中去了,而此前鲜明而浓烈的作者风味都黄鹤一去不复返。

陈凯歌的最好的三部作品,《黄土地》、《大阅兵》和《孩子王》,一次比一次深远,一次比一次富有诗意地表达着个体与集体对话时的怅惘和失落。虽有着明确的时空关系,但历史屡屡有被抽空的微妙冲动。他后来的《霸王别姬》,有着大历史的虎皮,却在这个戏子和婊子共同站立的舞台上,以边缘覆盖了整体,用悲烈替换了省思,借二元对立毁坏了更真切的历史表达。

田壮壮的《盗马贼》和《猎场扎撒》皆以浑茫的气象,对信仰的存无,作出了尽量不输入悲喜的表述。其后的《吴清源》,很多时候都意境高远且朴素动人,但对吴清源两次国籍的转换,以及他皈依邪教时,复杂的心路历程,都语焉不详,让我们很难走近这位一代宗师的内心深处。

盗马贼

吴子牛是中国最会拍战争电影的好手,只有在吴子牛的战争片里,我们才能领略到战争的不可控和由此带来的残酷,和它潜无声息的对人性的重塑。他的《欢乐英雄》《阴阳界》,在高度风格化的影像构成中,呈现出一派虚无。

曙光当然还在前头,但黑云压城城已催的惨烈,让人产生一种从后脊出发,又能很快游遍全身的寒意。通片充斥着父子反目、公媳乱伦、兄弟决裂等人间惨剧。一个共产党员想团结两伙民间武装,其结果是自己的人头被割了下来;而一场化干戈为玉帛的联盟也最终土崩瓦解。吴子牛后来的《南京大屠杀》虽在场面上做到了尸横遍野,以不着寸缕的时候居多。但远不如其前作那样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胆识和视角。想当然的国际主义和泛泛的人道立场,使这样的大题村徒具相当皮表的文献价值。

而常规意义上的宏大叙事,我们也只能在陈国星的《横空出世》、尹力的《铁人》。亦或更恢宏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中能找到。在这些影片里,他们的作者风味都有着一定的藏匿。过于诗化的书写只是证明他们是多么的多面化。

另外要说的是,第五代电影还被人指摘的弊端是落入到后殖民主主的语境中去了,动机不纯地兜售民俗景观,一味地展现蛮荒,和由此滋生的能轻易就干瘪的欲望,以便满足西方世界对这片古老大地的好奇心。这类影片包括何平的《炮打双打》,黄建新本人颇不满意的《五魁》,周晓文的《黑山路》。侯咏摄而优则导的首作《天出血》。这类所谓的民俗影片,或多或少地带有此类症状。

三,会讲故事的人

第五代发韧期的最重要的两部作品,《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前者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诗歌,后者源自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这仿佛给第五代落下了不屑叙事的口实。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读。在第五代那些广为人知的作品,此番弱化冲突,以大量空镜和远景所付诸阙如的声画关系,确实比比皆是。但更大量的第五代电影,还是注重戏剧冲突的抒发。

好比吴子牛,他的成名作《喋血黑谷》,就是一部相当精彩的谍战片。说的是蒋介石给一杂牌军发了一封密令,临了,蒋总司令又反悔,怕落人以“不抵抗”之口实。与是各方势力,为此展开了殊死角力。故事是险象环生,而战争气氛的营造,泛着尘土飞扬的血腥气。尤其战马被射杀时口吐鲜血的一幕,极具压迫感。

擅拍城市犯罪的周晓文,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最后的疯狂》。片尾那段,警察借给犯人看手相,和将其擒获的一幕,也算匠心独运。不光是对戏剧推力进行扩张,且对穷凶极恶之徒内心的幻像,也有着旁敲侧击的勾描。周晓文随后的《疯狂的代价》,是芦苇最好的剧本。一个小女孩被人强奸,结果导致了三个家庭的破灭。既在剧力上张驰得当,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新时代到来之时,人心的摆荡。

李少红的《血色清晨》改编自加西尔-马尔克斯的《一起事先张扬的命案》,但本土化的处理相当到位。层层剥茧式的多角度叙事脉络,不急不徐,杂而不乱。让人深昧旧宗法制度在当下社会秩序里依旧森然和凛冽。本片编剧肖予后又创作了《蓝风筝》。

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从男人对女人的穷追不舍,到男人对男人的贴身紧逼,其情节过渡的无缝对接到心态上的悄然位移,都足见编剧述平的非凡才情。姜文和李保田在本片中属于赤膊上阵式表演,也就是玩到尽,和影片狂欢式的风格水乳交融。两个一条道跑到黑的宝货,跑到后来,都有些筋疲力尽,但还没达到两败俱伤的地步,而仅仅是迷失了自我,各自成为了不想成为的那个人。

黄建新中后期的城市电影,各具奇妙,深得中国传统叙事的神韵。而其中的荒诞色彩,又灵活自如的穿插其间。《背靠背,脸对脸》则是中国当下“官场现形记”,最为生动的描述。人物群像,尤其是男性,个个光彩照人。文化馆长之位的争夺,既道尽世态炎凉,又难得收到万事不过如此的功效。

背靠背,脸对脸

以上所说的故事都有着黑色之光在乍隐乍现。

而第五代的温情脉脉也同样动人,这其间最突出的是夏纲的一系列城市电影。由冯小刚编剧的《大撒把》,让我们看到出国潮中,一对留守男女极具城市质感的惺惺相惜和强装潇洒后的依依不舍。葛优在片中的表演,已显大家风范,幅度不大却极为传神。让我们见识到这个小男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夏纲的《玻璃是透明的》,以打工仔的视角将一小款包二奶的故事,讲述的清新怡人,不作任何道德评判,反而带来一种别样的温暖。

彭小莲热衷于她的上海纪事,《假装没感觉》,透过一离异女人再度离异的过程,那些常常视而不见的鸡毛蒜皮,每一次的飘落和拾起,都缓缓向人心最终的走向靠近。整体叙事,平实而富于力度。向来不认为好的叙事就是一味的扭桥,而是在水到渠成中一窥波澜四起。

霍建起的《蓝色爱情》里在一个离奇爱情的包装下,缓缓讲述了二十年前一起阴差阳差的命案。爱情的阴晴不定与案情的扑朔诡异互为映衬。在惟美的风格中,迷离而淡雅的青春律动,使得那些浪漫的表达都具备可疑的表演性。好在拔得云开见日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第五代一旦要站在“历史最高点”去发声时,往往荒腔走板,前言不搭后语。第五代导演的年代戏,除《荆轲刺秦王》还算有些特色外,其它的古装制作,基本都落入下乘。而他们对当下的影像扫描,则要精准、从容的多。

这一点上,第五代和第四代一样,都使他们的电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镜像,是一道道凛冽的反光。在思辨的层面上,也走地更远。他们对时代的变革不像第四代那般急于抱拥,而更愿望保持徘徊、观望的姿势。这也使在影像中存活的人物,不免带有一些多余人或局外人况味在。特别想提及张泽鸣的《绝响》,这是第五代导演初期时的一部名作,现在已很少被人提及。一个老艺人经过了文革的洗礼,有些心灰意冷,他对自己的技艺能否有人继承,有些无可无不可。他的儿子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下,追得上潮流,但其姿态总有些有力无心。是一部相当难得也相当安静的城市电影。它所描绘的南国风情,与那些更富盛名的具北地气息的第五代电影可谓相映成趣。

而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的城市电影,除冯小刚、姜文、张元以外,基本是由第五代来完成。这其中米家山的《顽主》成就最高。在嬉笑怒骂中,那份淡淡的小资情调,颇为动人。他们仿佛已经认定自己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但并不为此感到紧张,还有些微微的自得。

顽主

四,容易忽略的第五代电影

第五代导演是一个群落,除耳熟能详的几位大导之外。还有叶大鹰、江海洋、金韬、白宏,也包括韩三平。而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系,几乎是另一个导演大本营。张艺谋自是最得风光之流。顾长卫、吕乐、侯咏、王小列、王亨里、穆德远、张黎、肖风都先后摄而优则导。其实第五代导演的风格之杂、体裁之众、口味之广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有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化激进之风与经济正待勃兴之时所带来的宽容,使得他们的创作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电影的短暂低潮,以及其它的因由,第五代的很多导演大多偃旗息鼓。好在,有电影,能存留他们的影以载道和娱己娱人的作者荣光。在这里,再说两部,较为特异的第五代导演的影片。

一部是张军钊的《弧光》,取材自徐小斌的中篇小说《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格非有个小说叫《傻瓜的诗篇》说的也是精神病院的事。

我看完这片后,久久不能入眠,主要源自这部没有流血、没有死人的影片,让我倍觉恐怖。华语电影鲜有表现国人潜意识的影像,而张军钊的这部影片,从那个干净而安静的女精神病患者景唤的身上,让我充分感受到人心神秘直至骇人的品貌。思想有多远,恐怖就有多远。人心的和谐与纷乱以自说自话的方式,缓慢而狰狞地让我的毛孔和瞳孔一道放大。我们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我们对死不了解。所有的恐怖,来源于我们的未知,这次未知的对象,是我们的心灵。我们对自己有多么不了解,就对世界有多么惶恐。

有必要说一下肖风。他和张艺谋一道完成了《一个和八个》的摄影,还和张军钊合作过一部悬念过足到很难自圆其说的《死拼》,田壮壮的《摇滚青年》、谢飞的《本命年》均由他来掌镜。而他的光影处理最出色的,还是这部由现在的话题明星白灵主演的《弧光》,那淡蓝的冰面上一道道清晰的弧线,不知道在象征着什么,又仿佛有很多话要说。

另一部是吕乐的《赵先生》。我猜想,吕乐和述平是在拍摄《有话好好说》时认识的。两人当时一个是摄影,一个亲自改编了自己的小说。述平后来还和主演姜文合作了一部惊世骇俗的大戏《鬼子来了》。述平也凭着这几部戏,成为中国最好的编剧之一。《赵先生》从现代人情感生活起笔、跳出了婚内外恋爱的条框,而顺利延展到人类精神家园的伪建设上来,又或者怎么建设,都势必会沦为一座空中楼阁。好在,影片拍地不悲凉,有种莫名的禅意在飘荡。谁也管不住自己内心的小魔鬼,无论把这小魔鬼放出来,还是搁在心里,对你的那点小人生而言,全都不过如此。

赵先生

不管我们的欲望是如何遵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一铁律,也不管欲望起落的结果再怎样让我们两头不靠岸,而心口不一的生活又是怎样日复一日地,如影随形地缠绕着我们,我们给自己内心打造的幻像依然光洁而明亮。赵先生有妻子、有情人、还有心中的恋人,这样的人生,他也该知足了。所以在片尾,我们看到丧失行动能力的赵先生笑了。感谢赵先生的扮演者施京明,同样还要感谢蒋雯丽,那种朴素的风尘味,在中国女演员里,真是太罕见了。

蒋雯丽的那句台词:假如我们昨天做“那”个,你愿意吗?被很多人誉为是天籁之音,我也这么觉得。

作者简介:赛人,资深电影策划人,曾任《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人间电影指南(微信:rjdy2014,微博:@人间电影指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