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巴黎圣母院大火:一场社交时代的“文明冲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巴黎圣母院大火:一场社交时代的“文明冲突”

在被右翼认为是曾经的“西方文明中心”、如今却已“沦陷”的巴黎,一座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燃起熊熊的大火,配合阴谋论和假新闻,完美地呈现了一幅“文明的冲突”的叙事。

4月15日,巴黎圣母院起火。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文|华思睿

(媒体人,现居纽约)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将一座人类文明的瑰宝焚之一炬,这样的悲剧可能连莎士比亚再世都不忍心写出。

从毁于塔利班的巴米扬大佛,到毁于“伊斯兰国”(ISIS)的尼尼微古城,再到同样被大火吞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近年来被毁的人类文明瑰宝当然不止巴黎圣母院一座,但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像巴黎圣母院一样的影响力,引发全人类如此广泛的共情,无论是悲伤、恐惧,还是愤怒。

对法国人来说,它是法国的坐标原点,是巴黎乃至法兰西文明的象征;对去过巴黎的游客而言,它是朋友圈和Instagram上的一张张游客照。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迪士尼的《钟楼怪人》,再到截图刷遍社交网络的《爱在日落黄昏时》,巴黎圣母院承载着人们对法国和巴黎的浪漫想象。即便你从未读过、看过任何关于它的文学艺术作品,仅仅是其瑰丽的建筑和装饰本身就足以震慑人心。哪怕你觉得自己是个俗人,没有审美,也知道这是一栋非常“适合发朋友圈”(Instagramable)的建筑。

熊熊火焰吞噬举世闻名的地标建筑,而人们只能无助地旁观,还有什么比这更具传播力呢?还没等记者们赶到现场,大火的画面就通过巴黎圣母院周围人们的手机传遍了全球,飘满各大平台。大火不仅燃烧在巴黎,也燃烧在全球各地人们的手机和电脑屏幕上。

这可怕的一幕不仅让人难以置信,连YouTube的算法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当媒体纷纷开始在YouTube上直播火灾的画面时,YouTube的算法似乎是将两座方形建筑之间冒出滚滚浓烟的画面错认为了纽约世贸中心,触发了防范假新闻的功能,在视频直播下方自动添加了9/11恐怖袭击相关信息链接(在发现后YouTube很快做出了更正)。

尽管没有造成任何伤亡,官方也早早排除了恐怖袭击的可能,这场大火给人的冲击某种程度上的确和9/11相似。似乎从有记忆以来,它们就一直伫立在那里,除了电影中情人间的戏言,没有人想过它们会真的消失。但事情就是这么突然,在大火燃起的最初几个小时内,伴随中轴尖塔的轰然倒塌,四百名消防员的行动看似杯水车薪,人们绝望地以为它也极有可能像世贸双塔一样,最终难逃崩塌的命运,八百多年的艺术品、雕塑、玻璃彩窗,和建筑本身,都化为灰烬。而全世界的人们,除了隔着大西洋指点江山、呼吁空中喷水灭火的美国总统,唯一能做的,就是点开一段大火的视频,悲伤,再滑到下一段大火的视频,继续悲伤。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截图

最终人们担心的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数小时后,火势得到控制,主体结构和标志性的钟楼都得以保存。

大火的悲剧发生后,有人晒出了自己和巴黎圣母院的合照,有人感叹没有什么是永久的,有人分析火灾原因。但和众多发生在社交时代的悲剧一样,这场大火也烧出了丑恶的一面。大火还没扑灭,“另类右翼”和阴谋论者就马不停蹄,第一时间炮制出“假新闻”。在YouTube上,一段巴黎圣母院燃烧的视频经过剪辑被配上了有人大喊“真主至上”的声音,暗示这是一场恐怖袭击,这段视频获得了数万次的观看,被转发到推特上后,在被删前又有了数千次的转发。而另一则2016年曾经有一名受极端思想影响的法国女子试图用煤气罐袭击巴黎圣母院未遂的“真新闻”也被人重新翻出,在海外Facebook、Twitter等网站上被人广泛分享。还有人伪造了CNN的账号,称官方已经确认此事为恐怖袭击。

在被右翼认为是曾经的“西方文明中心”、如今却已“沦陷”的巴黎,一座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燃起熊熊的大火,配合阴谋论和假新闻,完美地呈现了一幅“文明的冲突”的叙事。这样的论调迅速在社交网络的阴暗角落传播,随后更进入主流。美国“茶党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保守派媒体The Blaze的创始人格兰·贝克(Glenn Beck)在自己的节目上声称:“如果这是伊斯兰分子干的话,你觉得你们应该不会发现。”在福克斯新闻晚间黄金档塔克·卡尔森的节目中,一位嘉宾在讨论圣母院大火时大谈法国人“没有信仰”。

而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另一种形式的“文明的冲突”也在上演。点开微博#巴黎圣母院#大火的话题标签,几乎在每一条微博的评论中都能找到幸灾乐祸的评论,在微信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文章评论下,评论中感叹“天道好轮回”的评论获得了超过五万的点赞。逼得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都站出来发声。

无论是欧美煽动阴谋论的右翼,还是中国网络上认为巴黎圣母院被毁大快人心之人,从整体比例上来看更有可能是少数,但拜连接一切的社交网络所赐,一大群少数派在网络上互相找到了思维相似的对方,创造出一个个回音室,身处其中者甚至不再分辨信息的真伪,带着愤怒呐喊,通过一次次点赞、分享、评论将刺耳的声音传播得更远,大到让人无法忽视,甚至以为这群人才是主流。

幸运的是,巴黎圣母院没有完全毁于大火,留下一片瓦砾。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希望在5年内完成重建。

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描写了经历战乱且年久失修的巴黎圣母院的破败,这部巨著给巴黎圣母院带来的更多关注,最终帮助促成了1844年到1864年的大修。在火灾中倒塌的中轴尖塔,其实就是由负责巴黎圣母院全面整修工程的法国建筑大师欧仁·维奥莱-勒-杜克在当时建造的。和巴黎众多经典建筑一样,勒-杜克当初决定重建此前已经被拆除的高塔在当年颇具争议,但最终却成为了经典,赋予了圣母院新的生命。

在这次大火后,随着重建工作的展开,究竟如何重修巴黎圣母院,是完全保留原貌,还是增加变化,让它成为一个有变化的建筑?人们将再一次展开激烈讨论。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建筑将持续受到世人关注,并将在众人的围观和记录下,再一次获得重生。

百年前,法国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曾经创作过多幅以巴黎圣母院为主题的画作,记录下这座建筑的变迁。在重建过程中,记录和见证者将会是所有人。未来的历史或许会这样书写:“巴黎圣母院:建于中世纪中后期,重建于社交时代。”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巴黎圣母院大火:一场社交时代的“文明冲突”

在被右翼认为是曾经的“西方文明中心”、如今却已“沦陷”的巴黎,一座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燃起熊熊的大火,配合阴谋论和假新闻,完美地呈现了一幅“文明的冲突”的叙事。

4月15日,巴黎圣母院起火。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文|华思睿

(媒体人,现居纽约)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将一座人类文明的瑰宝焚之一炬,这样的悲剧可能连莎士比亚再世都不忍心写出。

从毁于塔利班的巴米扬大佛,到毁于“伊斯兰国”(ISIS)的尼尼微古城,再到同样被大火吞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近年来被毁的人类文明瑰宝当然不止巴黎圣母院一座,但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像巴黎圣母院一样的影响力,引发全人类如此广泛的共情,无论是悲伤、恐惧,还是愤怒。

对法国人来说,它是法国的坐标原点,是巴黎乃至法兰西文明的象征;对去过巴黎的游客而言,它是朋友圈和Instagram上的一张张游客照。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迪士尼的《钟楼怪人》,再到截图刷遍社交网络的《爱在日落黄昏时》,巴黎圣母院承载着人们对法国和巴黎的浪漫想象。即便你从未读过、看过任何关于它的文学艺术作品,仅仅是其瑰丽的建筑和装饰本身就足以震慑人心。哪怕你觉得自己是个俗人,没有审美,也知道这是一栋非常“适合发朋友圈”(Instagramable)的建筑。

熊熊火焰吞噬举世闻名的地标建筑,而人们只能无助地旁观,还有什么比这更具传播力呢?还没等记者们赶到现场,大火的画面就通过巴黎圣母院周围人们的手机传遍了全球,飘满各大平台。大火不仅燃烧在巴黎,也燃烧在全球各地人们的手机和电脑屏幕上。

这可怕的一幕不仅让人难以置信,连YouTube的算法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当媒体纷纷开始在YouTube上直播火灾的画面时,YouTube的算法似乎是将两座方形建筑之间冒出滚滚浓烟的画面错认为了纽约世贸中心,触发了防范假新闻的功能,在视频直播下方自动添加了9/11恐怖袭击相关信息链接(在发现后YouTube很快做出了更正)。

尽管没有造成任何伤亡,官方也早早排除了恐怖袭击的可能,这场大火给人的冲击某种程度上的确和9/11相似。似乎从有记忆以来,它们就一直伫立在那里,除了电影中情人间的戏言,没有人想过它们会真的消失。但事情就是这么突然,在大火燃起的最初几个小时内,伴随中轴尖塔的轰然倒塌,四百名消防员的行动看似杯水车薪,人们绝望地以为它也极有可能像世贸双塔一样,最终难逃崩塌的命运,八百多年的艺术品、雕塑、玻璃彩窗,和建筑本身,都化为灰烬。而全世界的人们,除了隔着大西洋指点江山、呼吁空中喷水灭火的美国总统,唯一能做的,就是点开一段大火的视频,悲伤,再滑到下一段大火的视频,继续悲伤。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截图

最终人们担心的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数小时后,火势得到控制,主体结构和标志性的钟楼都得以保存。

大火的悲剧发生后,有人晒出了自己和巴黎圣母院的合照,有人感叹没有什么是永久的,有人分析火灾原因。但和众多发生在社交时代的悲剧一样,这场大火也烧出了丑恶的一面。大火还没扑灭,“另类右翼”和阴谋论者就马不停蹄,第一时间炮制出“假新闻”。在YouTube上,一段巴黎圣母院燃烧的视频经过剪辑被配上了有人大喊“真主至上”的声音,暗示这是一场恐怖袭击,这段视频获得了数万次的观看,被转发到推特上后,在被删前又有了数千次的转发。而另一则2016年曾经有一名受极端思想影响的法国女子试图用煤气罐袭击巴黎圣母院未遂的“真新闻”也被人重新翻出,在海外Facebook、Twitter等网站上被人广泛分享。还有人伪造了CNN的账号,称官方已经确认此事为恐怖袭击。

在被右翼认为是曾经的“西方文明中心”、如今却已“沦陷”的巴黎,一座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天主教堂燃起熊熊的大火,配合阴谋论和假新闻,完美地呈现了一幅“文明的冲突”的叙事。这样的论调迅速在社交网络的阴暗角落传播,随后更进入主流。美国“茶党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保守派媒体The Blaze的创始人格兰·贝克(Glenn Beck)在自己的节目上声称:“如果这是伊斯兰分子干的话,你觉得你们应该不会发现。”在福克斯新闻晚间黄金档塔克·卡尔森的节目中,一位嘉宾在讨论圣母院大火时大谈法国人“没有信仰”。

而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另一种形式的“文明的冲突”也在上演。点开微博#巴黎圣母院#大火的话题标签,几乎在每一条微博的评论中都能找到幸灾乐祸的评论,在微信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文章评论下,评论中感叹“天道好轮回”的评论获得了超过五万的点赞。逼得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都站出来发声。

无论是欧美煽动阴谋论的右翼,还是中国网络上认为巴黎圣母院被毁大快人心之人,从整体比例上来看更有可能是少数,但拜连接一切的社交网络所赐,一大群少数派在网络上互相找到了思维相似的对方,创造出一个个回音室,身处其中者甚至不再分辨信息的真伪,带着愤怒呐喊,通过一次次点赞、分享、评论将刺耳的声音传播得更远,大到让人无法忽视,甚至以为这群人才是主流。

幸运的是,巴黎圣母院没有完全毁于大火,留下一片瓦砾。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希望在5年内完成重建。

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描写了经历战乱且年久失修的巴黎圣母院的破败,这部巨著给巴黎圣母院带来的更多关注,最终帮助促成了1844年到1864年的大修。在火灾中倒塌的中轴尖塔,其实就是由负责巴黎圣母院全面整修工程的法国建筑大师欧仁·维奥莱-勒-杜克在当时建造的。和巴黎众多经典建筑一样,勒-杜克当初决定重建此前已经被拆除的高塔在当年颇具争议,但最终却成为了经典,赋予了圣母院新的生命。

在这次大火后,随着重建工作的展开,究竟如何重修巴黎圣母院,是完全保留原貌,还是增加变化,让它成为一个有变化的建筑?人们将再一次展开激烈讨论。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建筑将持续受到世人关注,并将在众人的围观和记录下,再一次获得重生。

百年前,法国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曾经创作过多幅以巴黎圣母院为主题的画作,记录下这座建筑的变迁。在重建过程中,记录和见证者将会是所有人。未来的历史或许会这样书写:“巴黎圣母院:建于中世纪中后期,重建于社交时代。”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