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

本周关键词:战争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独角兽公司、北京、美国政治、鲁迅、居家动物、全科医生……

撰文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重生三部曲》

《重生三部曲》
[英] 派特·巴克 著  宋瑛堂 译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4

在众多以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中,英国当代女作家、布克奖得主派特·巴克的代表作《重生三部曲》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埃里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相似,《重生三部曲》的故事结合了史实与虚构,将背景设定于一战期间。但不同的是,派特·巴克并未聚焦于战场前线可见的灾难与伤亡,而是从所谓“安全的后方”入手,揭示了在一个“战争即是正义”的社会中,人们在心理及意识形态上遭遇的更隐秘也更沉痛的崩溃。

此次翻译出版的《重生三部曲》是派特·巴克在中国大陆引进的首部作品,由《重生》《门中眼》《幽灵路》三部组成。故事从1917年8月著名诗人萨松发表的拒战宣言开始,在宣言中,萨松批判当局操纵战事,放任战争蔓延,致使无数年轻人白白牺牲。随后,萨松被军方以疯癫为名送进了专门医治“弹震症”(即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简称PTSD)的奎葛洛卡医院。在这里,他结识了患失语症的下级军官普莱尔、口吃的年轻诗人欧文,以及因拒绝实施电击疗法、坚持采取心理治疗而被官方施压的医师瑞弗斯。然而,这些“战时异类”从未被彻底治愈,更无法“重生”,战争使弱势群体一概被扣上软弱、缺乏男子气概、不爱国的污名,也因如此,回归战场反而成了他们以求死作为救赎的唯一出路。

除了对战争本质的解读外,《重生三部曲》也涉及心理学、政治哲学、人类学等多重视角,这使其成为了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之作。正如派特·巴克所言,历史小说可以成为通往现实的后门,它帮助我们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来处理当代困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三卷)》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  戴大洪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4

这部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来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比较文学荣誉教授,也是研究陀氏的著名专家。其中第三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已于近日在国内出版,加上此前出版的前两卷,这套书涵盖了陀氏从早年反叛到流放西伯利亚受难、再到重返彼得堡回归文坛的前44年人生。19世纪60年代正值俄国历史的激荡时期,在第三卷中,作为两份重要杂志的编辑,陀思妥耶夫斯基更直接地身处俄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在这个较短的时期内,他的文学产量丰富,政治观念也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

弗兰克认为,一般传记作品或侧重关注传主的私人生活,或着力描绘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据此来阐释其人生成就,但这样做往往使艺术失落于背景中。因此,在这部传记中,弗兰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将陀氏的作品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尽可能地把握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将作品视为生活经验的附属物。例如,在第一卷中,弗兰克对其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和《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关注,着力探讨了这些作品与他早年人生经验的重要关联。而在第三卷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等作品成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归文坛的主要推手,《地下室手记》则进一步奠定了其文学地位,并预示了他在写作方向及风格方面的突变与深化。

评论家普遍认为,弗兰克并非试图与传记彻底决裂,而是在拓展这一文类的界限。这样的尝试使得本书成为了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典范,也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视角。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美] 约翰·卡雷鲁 著  成起宏 译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04

当史蒂夫·乔布斯成为美国硅谷的神话人物时,他恐怕没有料到,无数青年创业者正将对他的盲目崇拜作为立身之本,试图以同样的方式改变世界。伊丽莎白·霍姆斯就是其中一位。2002年,年仅19岁的霍姆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准备向生物科技领域进军。短短几年间,霍姆斯用募集到的第一笔资金成立了希拉洛斯公司,其核心产品是一种特殊的血液检测技术——只需取用病人指尖的一滴血就能完成多达二百种专业检测。这项技术将允许医生迅速调整病人的用药,并帮助制药公司在临床测试中及时发现不良药物反应,拯救数以万计的生命。

很快,希拉洛斯成为了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到2014年估值已飞升至90亿美元。霍姆斯更是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的背书,被誉为“女版乔布斯”。然而,《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调查记者约翰·卡雷鲁却发现,这项看似完美的商业计划实际上是一个通过贩卖谎言和虚构美梦制造出的骗局。2015年,卡雷鲁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一家明星企业的背后》揭露了其中的内幕,随后,他又连续发出四篇跟踪报道,彻底坐实了霍姆斯的非法行为。2018年,霍姆斯因多项诈骗罪名受到起诉,希拉洛斯公司随即解散。

在《坏血》一书中,这场精心设计、长达数年的商业欺诈故事得到了作者更为详细的讲述。其中包含了卡雷鲁在调查过程中与150多位关键人物进行深入访谈的细节、来自当事人的电子邮件和文档,以及法律程序中的记录等,加之卡雷鲁在医疗领域的长期调研经验,本书可为大众提供有关“坏血”事件的完整信息与解读。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美] 韩书瑞 著  孔祥文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03

公园、商场、电影院、博物馆、旅游景点……在今天的北京,围绕以上场所展开的活动足以构成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但在明清时期,寺庙才是北京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在这座流动性和分割性都十分明显的城市里,寺庙或许是为数不多可以容纳全部阶层的场所。无论城内城外、外地本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凡是以宗教信仰作为依托之人,都会前往寺庙进香、供奉神灵、听讲会、参与各类宗教性社团及活动。同时,寺庙也承担着大大小小的非宗教职等,包括藏书、剧演、市场、节日庆典等。因此,想要了解北京在过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而非帝国政治中心的真实样貌,寺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在《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一书中,美国历史学者韩书瑞以1400年-1900年北京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活动为研究对象,为读者诠释了她观察北京城市生活的独特视角。书中所讨论的“寺庙”(temples)并非狭义的佛寺道观,而是泛指各种宗教场所,包括民间祠庙、儒门庙坛、佛教庙宇和西藏喇嘛庙等。在这里,各种身份的居民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别是在明清更替之际,北京城市、政治、社会及宗教的变化也可通过寺庙的建设状况、寺庙与皇室和民众的关系以及其他对外功能得到展现。由于民俗史料缺乏,本书利用了众多镌刻在大型石碑上的碑文以及当地居民和外来者撰写的私人笔记作为补充材料,这些内容或可为我们今天重新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
[美] 乔治·雷可夫 著  张淳 胡红伟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4

在美国政治中,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竞争从未休止,其中牵涉的许多议题不仅关乎政治,也与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为何保守派反对堕胎、不愿意增加社会福利项目的开支、支持小政府,而自由派赞成堕胎合法化、倡导环保主义,并践行大政府观念?无论站在哪一方的人,似乎都将自己的观念看做是理所当然,而对方的见解则充满悖论,难以令人信服。

为了理解这两方是如何思考的,被誉为“认知语言学之父”的乔治·雷可夫在《道德哲学》中独辟蹊径,从美国政治话语背后的思维隐喻入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角度。雷可夫指出,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意见分歧实际上源于两者在家庭价值体系上的差异,换言之,两者都在无形中将国家视为父母,将公民视为子女,区别仅在于他们尊崇的家庭类型是“严父式”还是“慈亲式”。这些隐蔽的思维差异决定了两派对核心议题和语言形式的选择,进一步影响了政治的走向。

《道德哲学》中既有关于语言隐喻、思维模式、道德成见等多方面的理论阐述,也有对政治政策的实例分析。本书于1996年初版,2001年再版后,作者又根据当时美国政治的新情况补充了对克林顿遭弹劾以及2000年选举情况的分析,一并收录于此次的译本中。除这本书之外,乔治·雷可夫还著有《女人,火与危险事物》《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肉身哲学》等多部认知语言学专著,研究领域广泛。

《鲁迅编印版画全集》

《鲁迅编印版画全集》
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
译林出版社 2019-04

除了人们熟知的文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之外,鲁迅也是一位版画收藏大家。他对版画的兴趣或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阿长与山海经》里的“三哼经”就是木刻版画。从20世纪30年代左右,他开始大量收藏中外版画,不惜以昂贵价格引入西欧和苏俄画家的作品。同时,他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发起者,当时创作版画的多是投身革命的有志青年,他们都愿意将作品交给鲁迅,由后者通过举办展览、编印画册等方式扶植创作。

此次出版的《鲁迅编印版画全集》共计12册,集中收录了鲁迅生前参与编印及部分此前未能编印出版的中外版画,总计多达2100余幅。其中,前八册分别为《艺苑朝华》《小说士敏土之图、你的姊妹、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引玉集》《木刻纪程》《死魂灵一百图》《苏联版画集》《拈花集》《城与年》,涵盖了鲁迅从1929年起编订的一系列德国木刻、苏俄版画和中国传统木刻作品,后四册为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所作的系列作品《木刻连环图画故事》,由《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没有字的故事》和《我的忏悔》四部分组成。

整套书以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献为底本,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制成,使画册在保留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同时,更为完整地呈现了鲁迅在版画艺术方面的探索和积累。这些层次丰富的作品证明了鲁迅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存者,也是重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可以说,它们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版画的顶级水准,而借由鲁迅的收藏,读者也可从中了解中国新版画的发展历程。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英] 理查德·琼斯 著  花保祯 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5

从搭建简陋的居所到生活在舒适的现代化住宅,人类一步步形成了对“家”的概念。“家”象征着私有、安全、宜居,但无论我们采取多少努力使墙更坚固、门窗更密闭,总有一些外来者未经允许便闯入我们的地盘。这些被我们统称为“害虫”的小型动物,譬如蚊子、蚂蚁、蜘蛛、甲虫等,或多或少让人感到厌恶。一方面,它们随时可能对室内的食物、家具,甚至居住其中的人发起攻击;另一方面,它们入侵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人类建立“家”这一私人空间的破坏和威胁。

那么,这些动物究竟从何而来?我们能够除掉它们吗?或者,我们能和它们和谐共处吗?根据英国昆虫学专家理查德·琼斯在《不速之客》一书中的统计,世界范围内偏爱与人类共享居所的小动物有近200种。显然,在人类建立居所之前,这些动物只可能在野外生存,也就是说,它们是从某个时刻才开始接近人类,并逐步适应家庭生活的。这一进化过程不仅与环境相关,也涉及人类自身的历史,以及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在本书中,琼斯以探索自然的眼光为读者揭开了这些日常“访客”与人类之间相处相伴的前世今生。另外,读者也可通过书中所附的鉴定指南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从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决定它们的去留。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胡冰霜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0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变得越来越简便和精准,但与此同时,看病问诊却不是一件易事。早在30年前,胡冰霜还在华西医院精神科任职时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点。每半天四个小时,她至少要看20个号,每个病人最多只能摊上十几分钟,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单刀直入,直接截取有效信息。然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情况往往是复杂的,很多人的疾病不体现在具体的病症上,而在身体之外,甚至可能存在于他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中,这就需要医者以超越器官和系统的眼界去解读一个人的身心。

为此,胡冰霜曾前往世界多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从精神病学到预防医学再到全科医学,在40年的从医生涯中,她遇见过形形色色的患者,也经手过种类繁杂的病例,丰富的经验使她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作为医者,也必须面对其中的不确定性和无能为力。在《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书中,她从疾病出发,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或神奇、或感人、或伤痛的真实病案。这部“医林外史”中既有作者基于专业角度给出的医学见解和养生之道,也有她对如何与疾病和病人相处的思索。胡冰霜认为,无论何时医者都应秉持智慧、灵活、通达的行医方式,因为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

本周关键词:战争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独角兽公司、北京、美国政治、鲁迅、居家动物、全科医生……

撰文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重生三部曲》

《重生三部曲》
[英] 派特·巴克 著  宋瑛堂 译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4

在众多以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中,英国当代女作家、布克奖得主派特·巴克的代表作《重生三部曲》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埃里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相似,《重生三部曲》的故事结合了史实与虚构,将背景设定于一战期间。但不同的是,派特·巴克并未聚焦于战场前线可见的灾难与伤亡,而是从所谓“安全的后方”入手,揭示了在一个“战争即是正义”的社会中,人们在心理及意识形态上遭遇的更隐秘也更沉痛的崩溃。

此次翻译出版的《重生三部曲》是派特·巴克在中国大陆引进的首部作品,由《重生》《门中眼》《幽灵路》三部组成。故事从1917年8月著名诗人萨松发表的拒战宣言开始,在宣言中,萨松批判当局操纵战事,放任战争蔓延,致使无数年轻人白白牺牲。随后,萨松被军方以疯癫为名送进了专门医治“弹震症”(即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简称PTSD)的奎葛洛卡医院。在这里,他结识了患失语症的下级军官普莱尔、口吃的年轻诗人欧文,以及因拒绝实施电击疗法、坚持采取心理治疗而被官方施压的医师瑞弗斯。然而,这些“战时异类”从未被彻底治愈,更无法“重生”,战争使弱势群体一概被扣上软弱、缺乏男子气概、不爱国的污名,也因如此,回归战场反而成了他们以求死作为救赎的唯一出路。

除了对战争本质的解读外,《重生三部曲》也涉及心理学、政治哲学、人类学等多重视角,这使其成为了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之作。正如派特·巴克所言,历史小说可以成为通往现实的后门,它帮助我们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来处理当代困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三卷)》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  戴大洪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4

这部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来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比较文学荣誉教授,也是研究陀氏的著名专家。其中第三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已于近日在国内出版,加上此前出版的前两卷,这套书涵盖了陀氏从早年反叛到流放西伯利亚受难、再到重返彼得堡回归文坛的前44年人生。19世纪60年代正值俄国历史的激荡时期,在第三卷中,作为两份重要杂志的编辑,陀思妥耶夫斯基更直接地身处俄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在这个较短的时期内,他的文学产量丰富,政治观念也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

弗兰克认为,一般传记作品或侧重关注传主的私人生活,或着力描绘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据此来阐释其人生成就,但这样做往往使艺术失落于背景中。因此,在这部传记中,弗兰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将陀氏的作品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尽可能地把握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将作品视为生活经验的附属物。例如,在第一卷中,弗兰克对其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和《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关注,着力探讨了这些作品与他早年人生经验的重要关联。而在第三卷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等作品成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归文坛的主要推手,《地下室手记》则进一步奠定了其文学地位,并预示了他在写作方向及风格方面的突变与深化。

评论家普遍认为,弗兰克并非试图与传记彻底决裂,而是在拓展这一文类的界限。这样的尝试使得本书成为了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典范,也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视角。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美] 约翰·卡雷鲁 著  成起宏 译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04

当史蒂夫·乔布斯成为美国硅谷的神话人物时,他恐怕没有料到,无数青年创业者正将对他的盲目崇拜作为立身之本,试图以同样的方式改变世界。伊丽莎白·霍姆斯就是其中一位。2002年,年仅19岁的霍姆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准备向生物科技领域进军。短短几年间,霍姆斯用募集到的第一笔资金成立了希拉洛斯公司,其核心产品是一种特殊的血液检测技术——只需取用病人指尖的一滴血就能完成多达二百种专业检测。这项技术将允许医生迅速调整病人的用药,并帮助制药公司在临床测试中及时发现不良药物反应,拯救数以万计的生命。

很快,希拉洛斯成为了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到2014年估值已飞升至90亿美元。霍姆斯更是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的背书,被誉为“女版乔布斯”。然而,《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调查记者约翰·卡雷鲁却发现,这项看似完美的商业计划实际上是一个通过贩卖谎言和虚构美梦制造出的骗局。2015年,卡雷鲁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一家明星企业的背后》揭露了其中的内幕,随后,他又连续发出四篇跟踪报道,彻底坐实了霍姆斯的非法行为。2018年,霍姆斯因多项诈骗罪名受到起诉,希拉洛斯公司随即解散。

在《坏血》一书中,这场精心设计、长达数年的商业欺诈故事得到了作者更为详细的讲述。其中包含了卡雷鲁在调查过程中与150多位关键人物进行深入访谈的细节、来自当事人的电子邮件和文档,以及法律程序中的记录等,加之卡雷鲁在医疗领域的长期调研经验,本书可为大众提供有关“坏血”事件的完整信息与解读。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美] 韩书瑞 著  孔祥文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03

公园、商场、电影院、博物馆、旅游景点……在今天的北京,围绕以上场所展开的活动足以构成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但在明清时期,寺庙才是北京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在这座流动性和分割性都十分明显的城市里,寺庙或许是为数不多可以容纳全部阶层的场所。无论城内城外、外地本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凡是以宗教信仰作为依托之人,都会前往寺庙进香、供奉神灵、听讲会、参与各类宗教性社团及活动。同时,寺庙也承担着大大小小的非宗教职等,包括藏书、剧演、市场、节日庆典等。因此,想要了解北京在过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而非帝国政治中心的真实样貌,寺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在《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一书中,美国历史学者韩书瑞以1400年-1900年北京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活动为研究对象,为读者诠释了她观察北京城市生活的独特视角。书中所讨论的“寺庙”(temples)并非狭义的佛寺道观,而是泛指各种宗教场所,包括民间祠庙、儒门庙坛、佛教庙宇和西藏喇嘛庙等。在这里,各种身份的居民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别是在明清更替之际,北京城市、政治、社会及宗教的变化也可通过寺庙的建设状况、寺庙与皇室和民众的关系以及其他对外功能得到展现。由于民俗史料缺乏,本书利用了众多镌刻在大型石碑上的碑文以及当地居民和外来者撰写的私人笔记作为补充材料,这些内容或可为我们今天重新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

《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
[美] 乔治·雷可夫 著  张淳 胡红伟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4

在美国政治中,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竞争从未休止,其中牵涉的许多议题不仅关乎政治,也与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为何保守派反对堕胎、不愿意增加社会福利项目的开支、支持小政府,而自由派赞成堕胎合法化、倡导环保主义,并践行大政府观念?无论站在哪一方的人,似乎都将自己的观念看做是理所当然,而对方的见解则充满悖论,难以令人信服。

为了理解这两方是如何思考的,被誉为“认知语言学之父”的乔治·雷可夫在《道德哲学》中独辟蹊径,从美国政治话语背后的思维隐喻入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角度。雷可夫指出,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意见分歧实际上源于两者在家庭价值体系上的差异,换言之,两者都在无形中将国家视为父母,将公民视为子女,区别仅在于他们尊崇的家庭类型是“严父式”还是“慈亲式”。这些隐蔽的思维差异决定了两派对核心议题和语言形式的选择,进一步影响了政治的走向。

《道德哲学》中既有关于语言隐喻、思维模式、道德成见等多方面的理论阐述,也有对政治政策的实例分析。本书于1996年初版,2001年再版后,作者又根据当时美国政治的新情况补充了对克林顿遭弹劾以及2000年选举情况的分析,一并收录于此次的译本中。除这本书之外,乔治·雷可夫还著有《女人,火与危险事物》《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肉身哲学》等多部认知语言学专著,研究领域广泛。

《鲁迅编印版画全集》

《鲁迅编印版画全集》
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
译林出版社 2019-04

除了人们熟知的文学家、思想家的身份之外,鲁迅也是一位版画收藏大家。他对版画的兴趣或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阿长与山海经》里的“三哼经”就是木刻版画。从20世纪30年代左右,他开始大量收藏中外版画,不惜以昂贵价格引入西欧和苏俄画家的作品。同时,他也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发起者,当时创作版画的多是投身革命的有志青年,他们都愿意将作品交给鲁迅,由后者通过举办展览、编印画册等方式扶植创作。

此次出版的《鲁迅编印版画全集》共计12册,集中收录了鲁迅生前参与编印及部分此前未能编印出版的中外版画,总计多达2100余幅。其中,前八册分别为《艺苑朝华》《小说士敏土之图、你的姊妹、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引玉集》《木刻纪程》《死魂灵一百图》《苏联版画集》《拈花集》《城与年》,涵盖了鲁迅从1929年起编订的一系列德国木刻、苏俄版画和中国传统木刻作品,后四册为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所作的系列作品《木刻连环图画故事》,由《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没有字的故事》和《我的忏悔》四部分组成。

整套书以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献为底本,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制成,使画册在保留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同时,更为完整地呈现了鲁迅在版画艺术方面的探索和积累。这些层次丰富的作品证明了鲁迅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存者,也是重要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可以说,它们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版画的顶级水准,而借由鲁迅的收藏,读者也可从中了解中国新版画的发展历程。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
[英] 理查德·琼斯 著  花保祯 译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5

从搭建简陋的居所到生活在舒适的现代化住宅,人类一步步形成了对“家”的概念。“家”象征着私有、安全、宜居,但无论我们采取多少努力使墙更坚固、门窗更密闭,总有一些外来者未经允许便闯入我们的地盘。这些被我们统称为“害虫”的小型动物,譬如蚊子、蚂蚁、蜘蛛、甲虫等,或多或少让人感到厌恶。一方面,它们随时可能对室内的食物、家具,甚至居住其中的人发起攻击;另一方面,它们入侵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人类建立“家”这一私人空间的破坏和威胁。

那么,这些动物究竟从何而来?我们能够除掉它们吗?或者,我们能和它们和谐共处吗?根据英国昆虫学专家理查德·琼斯在《不速之客》一书中的统计,世界范围内偏爱与人类共享居所的小动物有近200种。显然,在人类建立居所之前,这些动物只可能在野外生存,也就是说,它们是从某个时刻才开始接近人类,并逐步适应家庭生活的。这一进化过程不仅与环境相关,也涉及人类自身的历史,以及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在本书中,琼斯以探索自然的眼光为读者揭开了这些日常“访客”与人类之间相处相伴的前世今生。另外,读者也可通过书中所附的鉴定指南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从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决定它们的去留。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胡冰霜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0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变得越来越简便和精准,但与此同时,看病问诊却不是一件易事。早在30年前,胡冰霜还在华西医院精神科任职时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点。每半天四个小时,她至少要看20个号,每个病人最多只能摊上十几分钟,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单刀直入,直接截取有效信息。然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情况往往是复杂的,很多人的疾病不体现在具体的病症上,而在身体之外,甚至可能存在于他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中,这就需要医者以超越器官和系统的眼界去解读一个人的身心。

为此,胡冰霜曾前往世界多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从精神病学到预防医学再到全科医学,在40年的从医生涯中,她遇见过形形色色的患者,也经手过种类繁杂的病例,丰富的经验使她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作为医者,也必须面对其中的不确定性和无能为力。在《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书中,她从疾病出发,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或神奇、或感人、或伤痛的真实病案。这部“医林外史”中既有作者基于专业角度给出的医学见解和养生之道,也有她对如何与疾病和病人相处的思索。胡冰霜认为,无论何时医者都应秉持智慧、灵活、通达的行医方式,因为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本来面目——即使面对死亡,也不得不“诗意地栖居”。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