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回归到创新,文化综艺靠什么引关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回归到创新,文化综艺靠什么引关注?

近几年,荧屏上不断涌现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相继亮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酷云互动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当前正在播出。第二季节目在“和诗以歌”模式之上,以经典作品为核心,更加注重诗词解析和情感铺垫。酷云大数据显示,最新一期《经典咏流传》播出当晚以0.94%的直播关注度和5.14%的市占率在同类节目中名列前茅。

《经典咏流传》的热播不是特例。近几年,荧屏上不断涌现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相继亮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形式多样,满足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

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满意度更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综艺化表达方式相结合,在原本泛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中,这些文化类节目开辟了一股清新的新潮流,成语、诗词、文物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成为节目灵感与创作源泉,借助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重新演绎。

2016年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推动了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潮。借着“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台网同标”等利好政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2017年出现了井喷,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2017年约有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2018年突破了70档。《国家宝藏》《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等相继涌现,实现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高冷”向“亲民”的发展。

《见字如面》《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认为,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文化类综艺的崛起是人们向着传统文化、精神需求的必然回归。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总监、大型节目中心主任郎昆看来,要想在电视创意中冲出重围,综艺节目除了提供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功能,更要为观众带去正能量和满足感。

坚守品质,寻找创新的表达方式

文化类节目掀起了一波热潮,难免有跟风之作混入其中,当趋于雷同的诗词、成语等竞技节目扎堆涌现时,不仅会令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也不利于文化类节目的良性发展。如何在坚守文化传承和文化发扬的内核下,创新节目形式,增强节目看点,成为文化类节目新的挑战。

每当谈起文化类综艺,不少人往往认为只有文化水平较高、年纪较长的人才会关注。但近年来,“90后”“95后”观众日益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要观众。“年轻人同样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面对年轻受众,如何吸引、留住他们,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重要命题。在娱乐化泛滥的时代,需要创作者在严谨之余,寻找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板起面孔说教。

“喜闻乐见不只是这个时代才有的传播需求,也不是这批年轻人独有的消费需求。某种意义上,所谓节目就是对优质资源的视频化翻译转换。”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是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举重若轻,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对创作者而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输出需要寻找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有其生存和运营上的烦恼。不少从业者指出,虽然文化类综艺广受关注,但在经济效益方面还无法跟《奔跑吧兄弟》等娱乐类综艺相比拼,依然会遭遇被定位为小众节目的质疑,这需要一个必经的市场确认过程才能突破。“只要你有足够的真诚和努力,创新就能具有影响力,就会有市场价值。”关正文说,“这个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选择做文化,更大的成就感是享受传播,而不是一味扮演经济英雄的角色。文化类综艺节目确实艰难,但只要稳步提升质量,生命周期会比浅娱乐要长。”

传播广泛,传播,打通线上、线下和大小屏

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也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几年前,为了让更多人接触书、多读书,关正文发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节目被他形容为大众阅读的“试衣间”,以视觉的方式激发观众思考和阅读的兴趣。《一本好书》收官时,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将近4.75亿,在微博主话题阅读达1.8亿人次。在节目演绎的11本书中,不少在网店和线下书店的销售排名都有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国家宝藏》的播出也助推了国内的文博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一年前,故宫决定与《国家宝藏》合作时,应邀的博物馆很多都打来电话询问,说故宫参加他们才参加。而在第二季筹备阶段,反倒有不少没被邀请的博物馆打来电话,追问什么时候能上。”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聚集了大批忠实粉丝,但随着社会关注度的增加,不少跟风模仿、同质化严重的节目也相继出现。对此郎昆认为,综艺节目要寻求良性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

除了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创新也很重要。郎昆谈道,《国家宝藏》是一个在电视端制作播出的节目,但却在互联网、新媒体端引爆了点击量,观众、网友通过弹幕、视频短片等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给节目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和话题效应。

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处于文化产业的风口,但风口就意味着有起有落,“创新和创作是文化产品的翅膀,只有始终抱着敬畏、谨慎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喜爱,实现长足的发展。”

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广泛多元的题材,更创新独特的形式,以及更深刻丰富的内涵,才能让文化类节目的热潮继续升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回归到创新,文化综艺靠什么引关注?

近几年,荧屏上不断涌现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相继亮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酷云互动

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当前正在播出。第二季节目在“和诗以歌”模式之上,以经典作品为核心,更加注重诗词解析和情感铺垫。酷云大数据显示,最新一期《经典咏流传》播出当晚以0.94%的直播关注度和5.14%的市占率在同类节目中名列前茅。

《经典咏流传》的热播不是特例。近几年,荧屏上不断涌现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相继亮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形式多样,满足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

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满意度更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综艺化表达方式相结合,在原本泛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中,这些文化类节目开辟了一股清新的新潮流,成语、诗词、文物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容成为节目灵感与创作源泉,借助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重新演绎。

2016年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推动了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潮。借着“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台网同标”等利好政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2017年出现了井喷,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统计,2017年约有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播出,2018年突破了70档。《国家宝藏》《一本好书》《见字如面》《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等相继涌现,实现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高冷”向“亲民”的发展。

《见字如面》《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认为,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文化类综艺的崛起是人们向着传统文化、精神需求的必然回归。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总监、大型节目中心主任郎昆看来,要想在电视创意中冲出重围,综艺节目除了提供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功能,更要为观众带去正能量和满足感。

坚守品质,寻找创新的表达方式

文化类节目掀起了一波热潮,难免有跟风之作混入其中,当趋于雷同的诗词、成语等竞技节目扎堆涌现时,不仅会令观众感到审美疲劳,也不利于文化类节目的良性发展。如何在坚守文化传承和文化发扬的内核下,创新节目形式,增强节目看点,成为文化类节目新的挑战。

每当谈起文化类综艺,不少人往往认为只有文化水平较高、年纪较长的人才会关注。但近年来,“90后”“95后”观众日益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主要观众。“年轻人同样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面对年轻受众,如何吸引、留住他们,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重要命题。在娱乐化泛滥的时代,需要创作者在严谨之余,寻找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板起面孔说教。

“喜闻乐见不只是这个时代才有的传播需求,也不是这批年轻人独有的消费需求。某种意义上,所谓节目就是对优质资源的视频化翻译转换。”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是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举重若轻,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对创作者而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输出需要寻找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有其生存和运营上的烦恼。不少从业者指出,虽然文化类综艺广受关注,但在经济效益方面还无法跟《奔跑吧兄弟》等娱乐类综艺相比拼,依然会遭遇被定位为小众节目的质疑,这需要一个必经的市场确认过程才能突破。“只要你有足够的真诚和努力,创新就能具有影响力,就会有市场价值。”关正文说,“这个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选择做文化,更大的成就感是享受传播,而不是一味扮演经济英雄的角色。文化类综艺节目确实艰难,但只要稳步提升质量,生命周期会比浅娱乐要长。”

传播广泛,传播,打通线上、线下和大小屏

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也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几年前,为了让更多人接触书、多读书,关正文发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节目被他形容为大众阅读的“试衣间”,以视觉的方式激发观众思考和阅读的兴趣。《一本好书》收官时,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将近4.75亿,在微博主话题阅读达1.8亿人次。在节目演绎的11本书中,不少在网店和线下书店的销售排名都有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国家宝藏》的播出也助推了国内的文博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一年前,故宫决定与《国家宝藏》合作时,应邀的博物馆很多都打来电话询问,说故宫参加他们才参加。而在第二季筹备阶段,反倒有不少没被邀请的博物馆打来电话,追问什么时候能上。”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聚集了大批忠实粉丝,但随着社会关注度的增加,不少跟风模仿、同质化严重的节目也相继出现。对此郎昆认为,综艺节目要寻求良性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

除了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创新也很重要。郎昆谈道,《国家宝藏》是一个在电视端制作播出的节目,但却在互联网、新媒体端引爆了点击量,观众、网友通过弹幕、视频短片等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给节目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和话题效应。

关正文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处于文化产业的风口,但风口就意味着有起有落,“创新和创作是文化产品的翅膀,只有始终抱着敬畏、谨慎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喜爱,实现长足的发展。”

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广泛多元的题材,更创新独特的形式,以及更深刻丰富的内涵,才能让文化类节目的热潮继续升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