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读药】“裁员潮”与“就业荒”:从业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读药】“裁员潮”与“就业荒”:从业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从业者,宜服药。

『读药』是界面文化每周推送的固定栏目,专为读者定制解决人生疑难杂症的文化药方。每周,我们会选取读者提供的“病情”,针对一种“病症”推荐适用的书籍、影视、音乐、文艺活动等,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想寻医问药吗?欢迎进入“读药信箱”给我们写信,聊聊你的疑难杂症。

自去年年底开始,不少大型互联网企业都传出了裁员风声,但也心照不宣地选择了回避。直至今天,这波裁员潮仍未彻底退去,与此同时,更多就业困境也在各方舆论中不断发酵——长期无节制的加班、每日拥挤的通勤、严格的考核、难以上升的工资……无论是失业者、应聘者还是在办公室仍保有一席之地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到了忧虑:我们究竟为何工作?我们所做的还是一直以来期盼的、努力争取的、不愿失去的那份工作吗?

讽刺的是,假如回顾从19世纪开始的人类办公史,我们就会发现,最先带给人们乌邦托式美好工作愿景的正是以创新为名的科技公司。相比早期传统办公室那种以高效办公、集中管理为根本诉求的封闭式格局,现代人的办公空间明显更为人性化。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科技公司也在不断寻求更为灵活、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载体。谷歌的开放式办公空间就是典型的例子,美国作家尼基尔‧萨瓦尔在《隔间》中描述了他在参观了谷歌公司总部后的体会:“人们根本不需要离开园区去做什么事;事实上,在享用不尽的小吃和跑步机办公桌的陪伴下,你几乎无须挪窝就可以活下去。”除了良好的设施之外,这里还有自由的工作模式、丰富的社交渠道以及卓越的企业文化。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世界曾一度使从业者向往,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享受工作”的另一种表达。然而,到今天人们却发现,许多企业在办公模式上的效仿之举早就走了样——它们打造了一个如家一般舒适自在的环境吸引你进来工作,目的却是进一步迫使你将工作等同于生活,并理所应当地要求你做得更好。

也有不少人因此开始向往另一种从业模式:自由职业。没有合同的束缚,没有固定的工作场地,既不需要打卡也不用被迫加班,累了还可以随时给自己放个假……听起来,这似乎会是下一个理想的出路。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在未来,办公室是否会就此终结?我们又该如何想象一个完美的工作环境?在《隔间》一书中,尼基尔‧萨瓦尔通过分析美国办公室在近150年间的发展和变化,为我们展现了雇员阶层摇摆不定的命运走向,同时,他也对目前“知识阶层”的前途和办公室的未来做出了新的展望。经出版社授权,我们将其中部分内容呈现于此,以期为上述问题提供解答。

《隔间》
[美] 尼基尔‧萨瓦尔 著  吕宇珺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5

办公隔间已死

股市崩盘之后,旧金山的阁楼和仓库都空了,顷刻间侵蚀了网络公司原本毫无摩擦、云端般梦幻的美好。又一次白领衰退潮袭来,办公室也回归到它那个被人憎恨的角色。

很少有其他文化作品比电影《办公空间》更能表现出这种对办公室的厌恶情绪了。这部电影上映于投资氛围最为浓厚的1999年。电影票房有点糟糕,不过回过头来想,这样一部黑暗、令人不适的作品会被新千年来临之际人们的疯狂和喜悦情绪所淹没,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没完没了的订书机梗、放错地方的备忘录、“夏威夷衬衫日”(Hawaiian Shirt Day),以及那萦绕在心头的担忧——会不会就这样一辈子毫无目的、毫无出路地耗在这个令人郁闷的破科技公司。

《办公空间》里的这些情节对于那个兴奋得忘乎所以的时代来讲,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办公空间》里的那种幽默也不是那个时代欢欣雀跃的人们所能体会的。再说了,办公隔间已死,不是吗?随后是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人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员工股票期权已化为乌有。办公室里的懒人沙发不见了,人们又被塞进了办公隔间,或者甚至已经没了工作,正在拼命寻找一个能够安身的办公隔间。《办公空间》这部片子在小屏幕上获得新生,这种看片方式也符合该片描绘的办公者的生活方式:上班的时候在公司的电脑前趴上漫长的一天,下班后筋疲力尽地瘫在家里的沙发中盯着电视看一晚。

《上班一条虫》(又名《办公空间》)剧照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名网站管理员还创建了一个名为“烂工作”(Bullshit Job)的网页。网页既是对电影的致敬,又是一个发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挂出他们老板发来的粗鲁无礼的备忘和邮件。换句话说,《办公空间》以及随后的那些充满办公室讽刺作品惯有的兄弟会气息的作品,都在帮助办公者意识到一件事:他们是从属某个特定群体的。此种意识是办公室此前一直否认的: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被灌输着一种理念,那就是无论你现处办公室之中的何等位置,未来定是在公司阶梯的更高之处。电影杰出之处还在于,从头到尾,影片都在告诉我们,这些工作之所以是烂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办公者受到了压迫,它们从本质上就是糟糕环境中的糟糕工作啊。

同样地,英国电视剧《办公室》和前几年关于办公室生活的美国小说《然后我们走到了尽头》和《个人时间》也关注了裁员的事情。丢工作的担忧加速了个人危机:这种担忧使你看清了谁是真正的朋友,搞明白了什么是自己真正值得付出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究竟是什么。

《Then We Came to the End》
Joshua Ferris
Penguin 2008-01

有了《办公空间》里的那些感受之后,办公室还能得到人们的宽恕吗?办公室完全没能带给人们其许诺的理想世界。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人们怎么可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呢?对许多人来说,这个问题是虚夸的:他们已经没了工作,正在努力地东打一份临工、西打一份临工地凑活着过日子。但对于其他人来讲,一种想要更加美好的办公室的渴求依然存在。他们的渴求,形式上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科技还是提供了一种将工作带离办公室,然后带到更广泛的社交空间的途径;另一些人觉得办公室需要更加人性化,更加体谅这些越来越对工作打不起精神的办公者。这两种形式有着同样的诉求:让工作更为愉悦,让办公室工作重回单纯和简单。

这种单纯和简单在几代办公场所的层层错误之下已变得混沌。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曾经用了一个既引人注目又黯淡的词——“世界的祛魅”(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来描绘合理化以及科学去神秘化带来的结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办公室工作之上:办公室作为逃离工厂劳作等体力活的玫瑰色希望之光,作为那若有若无的中产阶级未来之冀,已经遭遇了太多挫败,难以继续。办公室需要再次“魅化”。

“云办公”的兴起

有些人坚持认为,尽管有着各种关于移动工作(mobile work)的时髦讨论,但人们还是在一起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时候能有更好的工作表现。另一些人则遵循了管理学理论家们漫长且蜿蜒的路线,认为今日的员工受到了比以往更好的教育,因此会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待、对自主性有着更多的需求:他们不再需要被圈起来看着了,事实上,当没有人监视他们的时候,他们工作得更好。

不管谁对谁错,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过去的十年间,原有的掌控型办公室正在倾向于某种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考虑员工本身的、更为休闲和自主的办公空间,至少表面上如此。大部分人认为科技层面不断增强的移动化是这种改变的主要推动力。这种想法当然有很大一部分道理在里面:正如所有人知道的,当代的科技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同时也需要——在办公室外办公。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生产出这些移动技术的人们会鼓励这种行为发生在他们自己公司的。正如荷兰建筑史学家于里安· 范米尔(Juriaan van Meel)告诉我的那样:“关于此种新兴工作方式的小小讽刺点在于,那些生产出工具以便我们云处理工作,以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办公的人们却是在办公室里坐着写出这些软件的……这些个性满满的人们(起码谷歌的情况如此)待在隔间里工作着,和办公室的其他团队成员讨论着如何推进工作。这些工具不是人们待在咖啡馆里用苹果的平板电脑做出来的……这些并不是一边四处漫游一边工作的人们做出来的。”

“云办公”使人们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工作

在“云办公”诞生之前很久,掌控型办公室的瓦解就已经开始了。短期工作、自由职业,尤其是合约工作的兴起开始于“精简又刻薄”(lean and mean)的80年代。正是在那个时候,美国公司的终生雇用制度开始逐渐消亡。随着并购和裁员现象的日益频繁,更多的人成为合同工。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曾被迫离开了原来的“终身岗位”。当然了,其中一部分人找到了一些“半永久型”的工作。

在人们习惯在家工作很久以前,劳动力市场发生的这个变化就已经开始将“工作”的概念从特定的“工作场所”抽离开来了。在出色的作品《临时工经济》(The Temp Economy)一书中,历史学家艾琳·哈顿(Erin Hatton)带领我们回顾了临时工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今时今日的兴起史。早期的临时工介绍公司,比如“凯莉女孩”(Kelly Girls)代理公司,毫不隐讳地将临时工作和女性联系在了一起:曾经大部分临时工是女性(现在依然如此),她们在外面工作补贴家用,尽管人们总是认为她们真正的本职工作还是相夫教子。

这一切到80年代美国公司大规模削减终身雇用员工才开始有了变化,打临工这才成为美国经济中重要的甚至是典型的工作形式。临时工被雇用,罢工者被前者取代。“永久型临时工”——这些聪明地签下了零福利合同的“事实永久”工——成了科技公司常见的选择。当我们看着那些有着灵活上班制度的公司,看着他们那些游牧型、非领地型办公室的时候,我们需明白上述这段劳动力的历史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比科技发展要来得少。

自由职业与职业自由

眼下,尽管有些大公司已经采用联合办公的空间共享方式,但对此现象表现出兴趣的群体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还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不过这部分人群预计还会增加。据软件公司财捷集团(Intuit)预测,至2020年,自由职业者、临时雇员、日薪工、独立承包商将占到劳动力市场的40%;根据格林沃尔德的计算,这部分数字甚至可能达到50%。而就算是50%,都有可能低估了这个国家将要面对的临时劳动者的数量。这些临时劳动者当然不会全是办公室员工。但似乎办公室员工中的很大一部分将要走向自由职业,或者起码说会有很多时间投入到自由职业的工作中。

说到这里,关于“自主权”的问题又重回我们的视线。在永久雇员眼中,自由职业者和临时雇员或许看起来享有更多的自主:他们可以决定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由职业者),或者他们可以决定合同的期限长短(临时雇员)。然而除此之外,非永久雇员怕是很难再提出其他方面的要求了。众所周知,自由职业合约的执行是很困难的;劳动力市场越自由,公司对雇员的掌控也就越强。根据“自由职业者联盟”这个帮助独立承包商获得健康福利和其他保障的组织的调查,超过77%的自由职业者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经历过“讨薪难”的烦恼。

自由职业者和其他非正式雇用工的数量或许被低估了,从这方面而言,美国正在重返前工业化时代,以一种不同于埃里克· 范贺文所提出的路数。回看19世纪中期,彼时的劳动力市场广阔且未受管控,工作者的数量也并未经过任何系统的测算。随着不稳定雇员的增加,以及永久雇员境况不稳定性的增加,工作的形态似乎是在往回退而不是往前走:正在重返那个更早的不安的时代。因此,办公室本身或许正逐渐消失,或者起码说正在退回到20世纪初它刚刚诞生时的那个模样这件事,也就不那么偶然了。

灵活性不会是管理手册上新增加的用来让员工服服帖帖的把戏。灵活性,就像科技一样,是一种工具,一个机会:它就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人们去拿起来享用。办公者愿意抛弃办公桌和办公室这些象征身份地位的东西,不仅仅体现出管理层对经费控制的需求,也暗示着,定义了几代白领人的职业路径——从格子间到角落办公室,从秘书池到沿着通道来回走动巡视——已走向尾声,而另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尽管还未完全成形,已将其取代。最后,就看办公者是否能赋予这份自由真正的意义:看看他们是否能把劳工合同打磨成切实有效的合同,看看他们是否能将这份“自主权”行使得真实可靠,看看他们是否能让办公空间真正属于他们自己。“不管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这历史中并无大的事件;不管他们拥有什么样的共同利益,这利益并未使他们团结;不管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这未来不会是因他们而创造出来。”这句C.赖特·米尔斯说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预言是否能成真,未来的日子会告诉我们答案。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隔间:办公室进化史》一书,较原文有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读药】“裁员潮”与“就业荒”:从业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从业者,宜服药。

『读药』是界面文化每周推送的固定栏目,专为读者定制解决人生疑难杂症的文化药方。每周,我们会选取读者提供的“病情”,针对一种“病症”推荐适用的书籍、影视、音乐、文艺活动等,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想寻医问药吗?欢迎进入“读药信箱”给我们写信,聊聊你的疑难杂症。

自去年年底开始,不少大型互联网企业都传出了裁员风声,但也心照不宣地选择了回避。直至今天,这波裁员潮仍未彻底退去,与此同时,更多就业困境也在各方舆论中不断发酵——长期无节制的加班、每日拥挤的通勤、严格的考核、难以上升的工资……无论是失业者、应聘者还是在办公室仍保有一席之地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到了忧虑:我们究竟为何工作?我们所做的还是一直以来期盼的、努力争取的、不愿失去的那份工作吗?

讽刺的是,假如回顾从19世纪开始的人类办公史,我们就会发现,最先带给人们乌邦托式美好工作愿景的正是以创新为名的科技公司。相比早期传统办公室那种以高效办公、集中管理为根本诉求的封闭式格局,现代人的办公空间明显更为人性化。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科技公司也在不断寻求更为灵活、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载体。谷歌的开放式办公空间就是典型的例子,美国作家尼基尔‧萨瓦尔在《隔间》中描述了他在参观了谷歌公司总部后的体会:“人们根本不需要离开园区去做什么事;事实上,在享用不尽的小吃和跑步机办公桌的陪伴下,你几乎无须挪窝就可以活下去。”除了良好的设施之外,这里还有自由的工作模式、丰富的社交渠道以及卓越的企业文化。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世界曾一度使从业者向往,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享受工作”的另一种表达。然而,到今天人们却发现,许多企业在办公模式上的效仿之举早就走了样——它们打造了一个如家一般舒适自在的环境吸引你进来工作,目的却是进一步迫使你将工作等同于生活,并理所应当地要求你做得更好。

也有不少人因此开始向往另一种从业模式:自由职业。没有合同的束缚,没有固定的工作场地,既不需要打卡也不用被迫加班,累了还可以随时给自己放个假……听起来,这似乎会是下一个理想的出路。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在未来,办公室是否会就此终结?我们又该如何想象一个完美的工作环境?在《隔间》一书中,尼基尔‧萨瓦尔通过分析美国办公室在近150年间的发展和变化,为我们展现了雇员阶层摇摆不定的命运走向,同时,他也对目前“知识阶层”的前途和办公室的未来做出了新的展望。经出版社授权,我们将其中部分内容呈现于此,以期为上述问题提供解答。

《隔间》
[美] 尼基尔‧萨瓦尔 著  吕宇珺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5

办公隔间已死

股市崩盘之后,旧金山的阁楼和仓库都空了,顷刻间侵蚀了网络公司原本毫无摩擦、云端般梦幻的美好。又一次白领衰退潮袭来,办公室也回归到它那个被人憎恨的角色。

很少有其他文化作品比电影《办公空间》更能表现出这种对办公室的厌恶情绪了。这部电影上映于投资氛围最为浓厚的1999年。电影票房有点糟糕,不过回过头来想,这样一部黑暗、令人不适的作品会被新千年来临之际人们的疯狂和喜悦情绪所淹没,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没完没了的订书机梗、放错地方的备忘录、“夏威夷衬衫日”(Hawaiian Shirt Day),以及那萦绕在心头的担忧——会不会就这样一辈子毫无目的、毫无出路地耗在这个令人郁闷的破科技公司。

《办公空间》里的这些情节对于那个兴奋得忘乎所以的时代来讲,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办公空间》里的那种幽默也不是那个时代欢欣雀跃的人们所能体会的。再说了,办公隔间已死,不是吗?随后是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人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员工股票期权已化为乌有。办公室里的懒人沙发不见了,人们又被塞进了办公隔间,或者甚至已经没了工作,正在拼命寻找一个能够安身的办公隔间。《办公空间》这部片子在小屏幕上获得新生,这种看片方式也符合该片描绘的办公者的生活方式:上班的时候在公司的电脑前趴上漫长的一天,下班后筋疲力尽地瘫在家里的沙发中盯着电视看一晚。

《上班一条虫》(又名《办公空间》)剧照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名网站管理员还创建了一个名为“烂工作”(Bullshit Job)的网页。网页既是对电影的致敬,又是一个发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挂出他们老板发来的粗鲁无礼的备忘和邮件。换句话说,《办公空间》以及随后的那些充满办公室讽刺作品惯有的兄弟会气息的作品,都在帮助办公者意识到一件事:他们是从属某个特定群体的。此种意识是办公室此前一直否认的: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被灌输着一种理念,那就是无论你现处办公室之中的何等位置,未来定是在公司阶梯的更高之处。电影杰出之处还在于,从头到尾,影片都在告诉我们,这些工作之所以是烂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办公者受到了压迫,它们从本质上就是糟糕环境中的糟糕工作啊。

同样地,英国电视剧《办公室》和前几年关于办公室生活的美国小说《然后我们走到了尽头》和《个人时间》也关注了裁员的事情。丢工作的担忧加速了个人危机:这种担忧使你看清了谁是真正的朋友,搞明白了什么是自己真正值得付出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究竟是什么。

《Then We Came to the End》
Joshua Ferris
Penguin 2008-01

有了《办公空间》里的那些感受之后,办公室还能得到人们的宽恕吗?办公室完全没能带给人们其许诺的理想世界。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人们怎么可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呢?对许多人来说,这个问题是虚夸的:他们已经没了工作,正在努力地东打一份临工、西打一份临工地凑活着过日子。但对于其他人来讲,一种想要更加美好的办公室的渴求依然存在。他们的渴求,形式上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科技还是提供了一种将工作带离办公室,然后带到更广泛的社交空间的途径;另一些人觉得办公室需要更加人性化,更加体谅这些越来越对工作打不起精神的办公者。这两种形式有着同样的诉求:让工作更为愉悦,让办公室工作重回单纯和简单。

这种单纯和简单在几代办公场所的层层错误之下已变得混沌。社会学家马克思· 韦伯曾经用了一个既引人注目又黯淡的词——“世界的祛魅”(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来描绘合理化以及科学去神秘化带来的结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办公室工作之上:办公室作为逃离工厂劳作等体力活的玫瑰色希望之光,作为那若有若无的中产阶级未来之冀,已经遭遇了太多挫败,难以继续。办公室需要再次“魅化”。

“云办公”的兴起

有些人坚持认为,尽管有着各种关于移动工作(mobile work)的时髦讨论,但人们还是在一起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工作的时候能有更好的工作表现。另一些人则遵循了管理学理论家们漫长且蜿蜒的路线,认为今日的员工受到了比以往更好的教育,因此会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待、对自主性有着更多的需求:他们不再需要被圈起来看着了,事实上,当没有人监视他们的时候,他们工作得更好。

不管谁对谁错,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过去的十年间,原有的掌控型办公室正在倾向于某种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考虑员工本身的、更为休闲和自主的办公空间,至少表面上如此。大部分人认为科技层面不断增强的移动化是这种改变的主要推动力。这种想法当然有很大一部分道理在里面:正如所有人知道的,当代的科技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同时也需要——在办公室外办公。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生产出这些移动技术的人们会鼓励这种行为发生在他们自己公司的。正如荷兰建筑史学家于里安· 范米尔(Juriaan van Meel)告诉我的那样:“关于此种新兴工作方式的小小讽刺点在于,那些生产出工具以便我们云处理工作,以便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办公的人们却是在办公室里坐着写出这些软件的……这些个性满满的人们(起码谷歌的情况如此)待在隔间里工作着,和办公室的其他团队成员讨论着如何推进工作。这些工具不是人们待在咖啡馆里用苹果的平板电脑做出来的……这些并不是一边四处漫游一边工作的人们做出来的。”

“云办公”使人们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工作

在“云办公”诞生之前很久,掌控型办公室的瓦解就已经开始了。短期工作、自由职业,尤其是合约工作的兴起开始于“精简又刻薄”(lean and mean)的80年代。正是在那个时候,美国公司的终生雇用制度开始逐渐消亡。随着并购和裁员现象的日益频繁,更多的人成为合同工。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曾被迫离开了原来的“终身岗位”。当然了,其中一部分人找到了一些“半永久型”的工作。

在人们习惯在家工作很久以前,劳动力市场发生的这个变化就已经开始将“工作”的概念从特定的“工作场所”抽离开来了。在出色的作品《临时工经济》(The Temp Economy)一书中,历史学家艾琳·哈顿(Erin Hatton)带领我们回顾了临时工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今时今日的兴起史。早期的临时工介绍公司,比如“凯莉女孩”(Kelly Girls)代理公司,毫不隐讳地将临时工作和女性联系在了一起:曾经大部分临时工是女性(现在依然如此),她们在外面工作补贴家用,尽管人们总是认为她们真正的本职工作还是相夫教子。

这一切到80年代美国公司大规模削减终身雇用员工才开始有了变化,打临工这才成为美国经济中重要的甚至是典型的工作形式。临时工被雇用,罢工者被前者取代。“永久型临时工”——这些聪明地签下了零福利合同的“事实永久”工——成了科技公司常见的选择。当我们看着那些有着灵活上班制度的公司,看着他们那些游牧型、非领地型办公室的时候,我们需明白上述这段劳动力的历史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比科技发展要来得少。

自由职业与职业自由

眼下,尽管有些大公司已经采用联合办公的空间共享方式,但对此现象表现出兴趣的群体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还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不过这部分人群预计还会增加。据软件公司财捷集团(Intuit)预测,至2020年,自由职业者、临时雇员、日薪工、独立承包商将占到劳动力市场的40%;根据格林沃尔德的计算,这部分数字甚至可能达到50%。而就算是50%,都有可能低估了这个国家将要面对的临时劳动者的数量。这些临时劳动者当然不会全是办公室员工。但似乎办公室员工中的很大一部分将要走向自由职业,或者起码说会有很多时间投入到自由职业的工作中。

说到这里,关于“自主权”的问题又重回我们的视线。在永久雇员眼中,自由职业者和临时雇员或许看起来享有更多的自主:他们可以决定自己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由职业者),或者他们可以决定合同的期限长短(临时雇员)。然而除此之外,非永久雇员怕是很难再提出其他方面的要求了。众所周知,自由职业合约的执行是很困难的;劳动力市场越自由,公司对雇员的掌控也就越强。根据“自由职业者联盟”这个帮助独立承包商获得健康福利和其他保障的组织的调查,超过77%的自由职业者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经历过“讨薪难”的烦恼。

自由职业者和其他非正式雇用工的数量或许被低估了,从这方面而言,美国正在重返前工业化时代,以一种不同于埃里克· 范贺文所提出的路数。回看19世纪中期,彼时的劳动力市场广阔且未受管控,工作者的数量也并未经过任何系统的测算。随着不稳定雇员的增加,以及永久雇员境况不稳定性的增加,工作的形态似乎是在往回退而不是往前走:正在重返那个更早的不安的时代。因此,办公室本身或许正逐渐消失,或者起码说正在退回到20世纪初它刚刚诞生时的那个模样这件事,也就不那么偶然了。

灵活性不会是管理手册上新增加的用来让员工服服帖帖的把戏。灵活性,就像科技一样,是一种工具,一个机会:它就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人们去拿起来享用。办公者愿意抛弃办公桌和办公室这些象征身份地位的东西,不仅仅体现出管理层对经费控制的需求,也暗示着,定义了几代白领人的职业路径——从格子间到角落办公室,从秘书池到沿着通道来回走动巡视——已走向尾声,而另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尽管还未完全成形,已将其取代。最后,就看办公者是否能赋予这份自由真正的意义:看看他们是否能把劳工合同打磨成切实有效的合同,看看他们是否能将这份“自主权”行使得真实可靠,看看他们是否能让办公空间真正属于他们自己。“不管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这历史中并无大的事件;不管他们拥有什么样的共同利益,这利益并未使他们团结;不管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这未来不会是因他们而创造出来。”这句C.赖特·米尔斯说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预言是否能成真,未来的日子会告诉我们答案。

本文书摘部分节选自《隔间:办公室进化史》一书,较原文有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