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陈佩斯:“喜剧”路上独行的手艺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陈佩斯:“喜剧”路上独行的手艺人

他就是这样一个手艺人,有一手创作喜剧的好手艺却又从不满足,执着地独自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也许“陈佩斯”这个名字已经淡出年轻人们的视线很久了,但他仍然希望着能有更多更好的喜剧作品。

《戒烟不戒酒》剧照。

提起陈佩斯,大家总能想起他那张表情丰富天生滑稽的脸与他浓眉大眼的搭档朱时茂形成的极具喜剧效果的对比。《主角与配角》、《胡椒面》等小品也许名字陌生,但若稍微看一看梗概,相信大家都能回想起那些经典的画面来。

事实上,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二人的小品《吃面条》就是如今占据语言类节目半壁江山的小品类节目的开山之作。自那之后,陈佩斯与朱时茂在春晚上频频亮相,带来了众多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小品。但在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之后,他就忽然间消失在了电视荧幕上,再也没有带来过新的作品。小品类节目却后继有人,郭冬临、赵本山等仍撑起了春晚这半壁江山。然而在艺术水准上,陈佩斯的小品好像是一座高峰矗立在那里。

尽管这些新的小品也引人发笑,但似乎总是欠了些什么。这让观众们总会时不时想起这位小品类节目的“开山祖师”:陈佩斯去哪儿了呢?

陈佩斯被央视封杀了,原因在于他对央视说了一次“NO”。1999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将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告上法庭。起诉其擅自出版发行他们在春晚的演出作品光盘,最终胜诉。“维权事件”后,二人再未登上过央视春晚舞台。央视可以随便对他说“NO”,他终于也对央视说了一次,只是代价是非常大的。但他不后悔,他说这不是什么成人的游戏,他被侵权了,央视在侵权,他是有著作权的——这些事情,总得有人来说,总得有人让大家意识到。

知识产权的问题无论是在陈佩斯打官司的1999年还是现在的2015年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陈佩斯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评论,因为盗版盘现在还在卖着,他和朱时茂演出的时候也并不少见扛着摄像机直接就来录像的电视台的人。但如今已有花甲之龄的陈佩斯意外地有着年轻人的执着劲儿。他说,必须要有人说话,否则几十年、一百年以后的人看见自己的祖先是这样生活的,会嘲笑我们的。

而因此离开春晚舞台,在陈佩斯看来也未必是件坏事。

回忆起参加春晚的那几年,陈佩斯觉得他的生活压力很大,每年都要有一半的时间想着这台晚会的一个节目,改来改去,做不了别的事情。没有了春晚,他终于能做些别的事情了。从小品到电影,他致力于喜剧创作。很难想象,哪怕是在央视封杀他之后,陈佩斯这样一个兼有才华与名气的人为了创作还会举债百万;何况当时他仍然活跃在春晚舞台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钱“反正把我卖了也不够”。但中国喜剧还处于“没有选择”,只能有什么看什么的阶段。他想要改变这一切,但因为他个人作品只能挂靠在电影厂,他又不愿意“活动心思”无法将作品送去评奖,于是受政策、市场影响再也做不下去了。另辟蹊径找外国投资又是他所不愿意的,因为“拿人手短”,拿了外国人的钱,他就必须宣扬投资方的理念,而无法宣扬本民族的东西。他痛恨这样的电影,更别提这样做电影了。

可他仍然不愿意放弃,2001年,他的第一部舞台喜剧《托儿》上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那以后,他在舞台喜剧的路上越走越远。2004年,他将自己的一些喜剧理论融入到创作中去,《阳台》上演,随后被上海戏剧学院选为教学案例。他还开设了喜剧表演培训班,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喜剧演员。他说他艺术生命的黄金时期还没有到来,因为他对喜剧这个时期太过专注,周期很长,现在还不是时候。

但即使是现在,他也已经品尝到了寂寞的滋味儿,因为没有人能和他对等地交流了,没有人能“问住”他的剧本了。这让他感到十分寂寞,“我体会到这种滋味儿有十年八年了吧”,陈佩斯这样说着。但当他说起他未来的目标,他仍然简单地表示“出作品”。在他看来,一个艺人就是要出作品的。也许我们觉得港台明星才叫“艺人”,但陈佩斯更愿意把自己放在“艺人”更原始的涵义上:手艺人。

他就是这样一个手艺人,有一手创作喜剧的好手艺却又从不满足,执着地独自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也许“陈佩斯”这个名字已经淡出年轻人们的视线很久了,但他仍然希望着能有更多更好的喜剧作品。“没有喜剧的时代,能叫太平盛世吗?”他这样问着,眼中却是已被年龄磨得隐晦不明的冀希。从未停下脚步的陈佩斯,大概是真的能创造出一个属于喜剧的盛世的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陈佩斯:“喜剧”路上独行的手艺人

他就是这样一个手艺人,有一手创作喜剧的好手艺却又从不满足,执着地独自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也许“陈佩斯”这个名字已经淡出年轻人们的视线很久了,但他仍然希望着能有更多更好的喜剧作品。

《戒烟不戒酒》剧照。

提起陈佩斯,大家总能想起他那张表情丰富天生滑稽的脸与他浓眉大眼的搭档朱时茂形成的极具喜剧效果的对比。《主角与配角》、《胡椒面》等小品也许名字陌生,但若稍微看一看梗概,相信大家都能回想起那些经典的画面来。

事实上,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二人的小品《吃面条》就是如今占据语言类节目半壁江山的小品类节目的开山之作。自那之后,陈佩斯与朱时茂在春晚上频频亮相,带来了众多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小品。但在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之后,他就忽然间消失在了电视荧幕上,再也没有带来过新的作品。小品类节目却后继有人,郭冬临、赵本山等仍撑起了春晚这半壁江山。然而在艺术水准上,陈佩斯的小品好像是一座高峰矗立在那里。

尽管这些新的小品也引人发笑,但似乎总是欠了些什么。这让观众们总会时不时想起这位小品类节目的“开山祖师”:陈佩斯去哪儿了呢?

陈佩斯被央视封杀了,原因在于他对央视说了一次“NO”。1999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将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告上法庭。起诉其擅自出版发行他们在春晚的演出作品光盘,最终胜诉。“维权事件”后,二人再未登上过央视春晚舞台。央视可以随便对他说“NO”,他终于也对央视说了一次,只是代价是非常大的。但他不后悔,他说这不是什么成人的游戏,他被侵权了,央视在侵权,他是有著作权的——这些事情,总得有人来说,总得有人让大家意识到。

知识产权的问题无论是在陈佩斯打官司的1999年还是现在的2015年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陈佩斯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评论,因为盗版盘现在还在卖着,他和朱时茂演出的时候也并不少见扛着摄像机直接就来录像的电视台的人。但如今已有花甲之龄的陈佩斯意外地有着年轻人的执着劲儿。他说,必须要有人说话,否则几十年、一百年以后的人看见自己的祖先是这样生活的,会嘲笑我们的。

而因此离开春晚舞台,在陈佩斯看来也未必是件坏事。

回忆起参加春晚的那几年,陈佩斯觉得他的生活压力很大,每年都要有一半的时间想着这台晚会的一个节目,改来改去,做不了别的事情。没有了春晚,他终于能做些别的事情了。从小品到电影,他致力于喜剧创作。很难想象,哪怕是在央视封杀他之后,陈佩斯这样一个兼有才华与名气的人为了创作还会举债百万;何况当时他仍然活跃在春晚舞台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钱“反正把我卖了也不够”。但中国喜剧还处于“没有选择”,只能有什么看什么的阶段。他想要改变这一切,但因为他个人作品只能挂靠在电影厂,他又不愿意“活动心思”无法将作品送去评奖,于是受政策、市场影响再也做不下去了。另辟蹊径找外国投资又是他所不愿意的,因为“拿人手短”,拿了外国人的钱,他就必须宣扬投资方的理念,而无法宣扬本民族的东西。他痛恨这样的电影,更别提这样做电影了。

可他仍然不愿意放弃,2001年,他的第一部舞台喜剧《托儿》上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那以后,他在舞台喜剧的路上越走越远。2004年,他将自己的一些喜剧理论融入到创作中去,《阳台》上演,随后被上海戏剧学院选为教学案例。他还开设了喜剧表演培训班,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喜剧演员。他说他艺术生命的黄金时期还没有到来,因为他对喜剧这个时期太过专注,周期很长,现在还不是时候。

但即使是现在,他也已经品尝到了寂寞的滋味儿,因为没有人能和他对等地交流了,没有人能“问住”他的剧本了。这让他感到十分寂寞,“我体会到这种滋味儿有十年八年了吧”,陈佩斯这样说着。但当他说起他未来的目标,他仍然简单地表示“出作品”。在他看来,一个艺人就是要出作品的。也许我们觉得港台明星才叫“艺人”,但陈佩斯更愿意把自己放在“艺人”更原始的涵义上:手艺人。

他就是这样一个手艺人,有一手创作喜剧的好手艺却又从不满足,执着地独自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也许“陈佩斯”这个名字已经淡出年轻人们的视线很久了,但他仍然希望着能有更多更好的喜剧作品。“没有喜剧的时代,能叫太平盛世吗?”他这样问着,眼中却是已被年龄磨得隐晦不明的冀希。从未停下脚步的陈佩斯,大概是真的能创造出一个属于喜剧的盛世的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